十七、關于應用《資本論》體系來研究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的問題
關燈
小
中
大
(一)
這是不難想到的,自從社會主義經濟形态出現以後,更确切地說,自從肯定社會主義經濟形态也有它的客觀經濟發展規律,也有必要對它的生産關系總和,對它的各種規律、範疇進行全面而系統的研究的時期以來,是否可能應用《資本論》體系來研究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的問題,就已經在實際上一再被經濟學家們所提起并認真考慮過了。
我們能夠設想,任何一個企圖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來探究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的人,當他考慮到研究應從哪裡着手,應包括哪些内容,并應把哪些内容安排在怎樣的體系中的時候,他能不請教《資本論》嗎?能不反複琢磨《資本論》的結構,以便從那裡找到一些正确途徑或有益的啟示嗎?應當說,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所有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形态的理論研究,不論是一般的講稿、教科書或者有關其中那一方面的專論,都在不同程度上請教過《資本論》。
事實上,象《資本論》這樣一部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形态的經典著作,特别是體現在《資本論》中的完整而嚴密的體系及其科學方法,對于我們研究社會主義經濟形态,該會有多大的示範作用和影響啊!應用《資本論》體系來研究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的問題的含義,并不是在于我們能否應用或曾否應用它來對社會主義經濟進行研究,而是在于怎樣應用它來進行研究,特别是怎樣理解它的體系及其方法論,作為指導思想來進行研究。
當有人強調,《資本論》所研究的對象是資本主義經濟形态,對于社會主義經濟形态,因為性質不同,研究起來就不大可能希望從《資本論》體系得到何等幫助的時候,一個相反的看法,從另一極表現出來了。
在我國經濟學論壇上曾出現過一種論調,他們反複說明:研究社會主義經濟,也應當象《資本論》從商品入手那樣,從社會産品入手,先考慮生産過程,而把流通放到後面去研究。
他們最後作着結論性的解釋說: 同志們一眼就會看出來,我們這裡的考慮同《資本論》的邏輯結構基本上是一樣的。
也許僅僅為了這個就會受到批評,指責這是生搬硬套。
但是我們認為:研究的對象雖有不同,方法卻隻能是一個。
《資本論》的分篇法固然是适合于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研究的,并且在這個意義上是特殊的,但是不能否認其中也包含了一般的東西。
問題不在于是否和《資本論》的邏輯結構雷同。
如果說,不能僅僅根據雷同這一點就說這樣的考慮是好的,那末同樣也不能僅僅根據這一點就說它是壞的。
問題還在于分析本身是怎樣的。
如果在相同的形式下能夠作出對不同的具體事物的具體分析,那末形式的相同又有何妨礙呢? 象這樣的講法,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精神嗎?即使他們提出了一些值得考慮的有一定創建性的意見,可是如果把《資本論》的體系單純理解為是一種分篇法,應用那個體系,就是采用那個分篇法,就是采用那個“相同的形式”,那能說不是生搬硬套嗎?要知道,《資本論》體系之所以具有高度的科學的嚴密完整性,與其說是由于它的卷篇章節的安排的邏輯系統,由于它由資本的生産過程、資本的流通過程論述到資本主義生産的總過程的順理成章,毋甯說是由于它在那樣的章法中,把資本的生活史,把資本主義經濟的辯證發展規律,把它的每個經濟概念和範疇在總的生産關系中的相互關系、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們分别在全面發展過程中的推移轉變,都依據現實狀況,作了最合理的表現。
恩格斯認為,……馬克思……探究一切經濟範疇的辯證的發展,把它們的發展動因和制約着這些動因的因素聯系起來,并建立起一座完整的經濟科學的理論大廈。
這座大廈的各個部分都是相互支撐、相輔相成的。
[73]這也就是說,《資本論》這座經濟科學的理論大廈,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的。
我們知道,馬克思在醞釀寫作過程中,曾多次改變《資本論》的體系,那是為什麼呢?那顯然是由于依據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要求,看怎樣才便于更好地把所要研究的對象的全體及各組成部分的辯證發展關系,确切而周密地表達出來。
可見《資本論》的作者所重視的是實質與内容,而他最後選定的現在這樣的《資本論》體系,也隻是由于這個體系最能達到作者寫這部書的目的,即“揭露近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74],即深刻而周到地闡述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生發展及其趨向滅亡的自然過程。
我們隻要稍加仔細地體會一下《資本論》的全書結構,就知道作者對于那個體系,并不太拘泥于形式上的順理成章。
比如他把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三個階段——協作、手工制造業、大工業——放在相對剩餘價值那一篇中間來說明,把所謂原始積累放在資本積累過程那一篇的後面來說明,并還把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産放在第三卷資本主義生産總過程前面來說明,都象很不合我們習慣的形式邏輯的順序。
但無論如何,我們是不能單從形式上來領會《資本論》體系的深刻意義的。
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解上,一種學說或一部科學論著的體系,意味着對所研究對象之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統一的系統概括。
(二) 當然,如何應用《資本論》體系及其觀點方法來研究社會主義經濟,是一個大問題,我們不可能在這裡全面闡述它。
我們對于那一些最一般的原則,如研究對象的客觀規律性原則、曆史原則、矛盾發展原則,乃至在經濟現象中的生産第一性原則等等,隻好當作為大家所公認的原則,來加以肯定;而隻就那些有分歧,因而在具體應用時發生了不同看法和做法的若幹問題,提出來加以讨論。
就我接觸到,并且也在我國論壇上以這樣那樣的方式提出過乃至目前還在議論着的問題,有下面這一些: 第一,關于研究必須從實際出發,同時也必須把實際提高到理論的問題 從實際出發,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根本問題,是馬克思學說體系,是《資本論》體系如何形成的出發點問題,也當然是我們目前研究社會主義經濟首先要認清的問題。
但從實際出發,顯然不能停止在實際上,而是要把所研究對象的現實材料詳加分析,提高到理論,找出作為我們行動指南的規律。
我們都知道,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就是從大量的有關材料出發。
他教導我們“研究必須詳細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不同的發展形态,并探尋出這各種形态的内部聯系”[75]。
他由是發現了,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産品的商品形态或商品的價值形态,就是經濟的細胞形态”[76]。
從這個作為資本主義經濟形态的細胞的商品的分析入手,逐步闡明商品的貨币形态,貨币的資本形态及資本依着生産、交換、競争、分配的一系列運動過程而表現出積累集中乃至被揚棄的總傾向,這就是作者所要揭露的近代社會的經濟的運動規律。
他在揭露這種運動規律的過程中,不僅都根據了大量的有關現實材料,并且還就已有的資産階級學說與各種有關的社會主義流派的學說,作了詳盡而嚴格的檢查與批判,這樣就使理論緊密聯系實際,實際和理論密切結合,而成為高度嚴密的完整的科學體系的範例。
有一位對《資本論》的方法論作了正确的描述的經濟學者說:“對馬克思說來,隻有一件事是重要的:那就是發現他從事研究的各種現象的規律。
……對于他,比什麼都重要的,是這各種現象的變化規律,它們的發展規律,那就是由一個形态過渡到另一個形态,由一種聯系秩序過渡到另一種聯系秩序的規律。
”[77]所以依據《資本論》這個科學體系,從實際出發,并不是籠統地、不分主次地把一切經濟現象都在觀念上再現出來,而是要透過五花八門的現象,去探究其本質的因果規律關系,并把它所論到的一切事實,一切經濟關系、經濟範疇和規律,都辯證地理解為都是處在運動中或過渡推移中。
唯物辯證法“對每一個已經生成的形态,都是在運動的流中,從它的暫時經過的方面去理解”[78]。
試想,不從實際出發,不根據大量的現實材料,我們能把客觀辯證發展規律如實地表達
我們能夠設想,任何一個企圖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來探究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的人,當他考慮到研究應從哪裡着手,應包括哪些内容,并應把哪些内容安排在怎樣的體系中的時候,他能不請教《資本論》嗎?能不反複琢磨《資本論》的結構,以便從那裡找到一些正确途徑或有益的啟示嗎?應當說,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所有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形态的理論研究,不論是一般的講稿、教科書或者有關其中那一方面的專論,都在不同程度上請教過《資本論》。
事實上,象《資本論》這樣一部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形态的經典著作,特别是體現在《資本論》中的完整而嚴密的體系及其科學方法,對于我們研究社會主義經濟形态,該會有多大的示範作用和影響啊!應用《資本論》體系來研究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的問題的含義,并不是在于我們能否應用或曾否應用它來對社會主義經濟進行研究,而是在于怎樣應用它來進行研究,特别是怎樣理解它的體系及其方法論,作為指導思想來進行研究。
當有人強調,《資本論》所研究的對象是資本主義經濟形态,對于社會主義經濟形态,因為性質不同,研究起來就不大可能希望從《資本論》體系得到何等幫助的時候,一個相反的看法,從另一極表現出來了。
在我國經濟學論壇上曾出現過一種論調,他們反複說明:研究社會主義經濟,也應當象《資本論》從商品入手那樣,從社會産品入手,先考慮生産過程,而把流通放到後面去研究。
他們最後作着結論性的解釋說: 同志們一眼就會看出來,我們這裡的考慮同《資本論》的邏輯結構基本上是一樣的。
也許僅僅為了這個就會受到批評,指責這是生搬硬套。
但是我們認為:研究的對象雖有不同,方法卻隻能是一個。
《資本論》的分篇法固然是适合于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研究的,并且在這個意義上是特殊的,但是不能否認其中也包含了一般的東西。
問題不在于是否和《資本論》的邏輯結構雷同。
如果說,不能僅僅根據雷同這一點就說這樣的考慮是好的,那末同樣也不能僅僅根據這一點就說它是壞的。
問題還在于分析本身是怎樣的。
如果在相同的形式下能夠作出對不同的具體事物的具體分析,那末形式的相同又有何妨礙呢? 象這樣的講法,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精神嗎?即使他們提出了一些值得考慮的有一定創建性的意見,可是如果把《資本論》的體系單純理解為是一種分篇法,應用那個體系,就是采用那個分篇法,就是采用那個“相同的形式”,那能說不是生搬硬套嗎?要知道,《資本論》體系之所以具有高度的科學的嚴密完整性,與其說是由于它的卷篇章節的安排的邏輯系統,由于它由資本的生産過程、資本的流通過程論述到資本主義生産的總過程的順理成章,毋甯說是由于它在那樣的章法中,把資本的生活史,把資本主義經濟的辯證發展規律,把它的每個經濟概念和範疇在總的生産關系中的相互關系、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們分别在全面發展過程中的推移轉變,都依據現實狀況,作了最合理的表現。
恩格斯認為,……馬克思……探究一切經濟範疇的辯證的發展,把它們的發展動因和制約着這些動因的因素聯系起來,并建立起一座完整的經濟科學的理論大廈。
這座大廈的各個部分都是相互支撐、相輔相成的。
[73]這也就是說,《資本論》這座經濟科學的理論大廈,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的。
我們知道,馬克思在醞釀寫作過程中,曾多次改變《資本論》的體系,那是為什麼呢?那顯然是由于依據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要求,看怎樣才便于更好地把所要研究的對象的全體及各組成部分的辯證發展關系,确切而周密地表達出來。
可見《資本論》的作者所重視的是實質與内容,而他最後選定的現在這樣的《資本論》體系,也隻是由于這個體系最能達到作者寫這部書的目的,即“揭露近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74],即深刻而周到地闡述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生發展及其趨向滅亡的自然過程。
我們隻要稍加仔細地體會一下《資本論》的全書結構,就知道作者對于那個體系,并不太拘泥于形式上的順理成章。
比如他把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三個階段——協作、手工制造業、大工業——放在相對剩餘價值那一篇中間來說明,把所謂原始積累放在資本積累過程那一篇的後面來說明,并還把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産放在第三卷資本主義生産總過程前面來說明,都象很不合我們習慣的形式邏輯的順序。
但無論如何,我們是不能單從形式上來領會《資本論》體系的深刻意義的。
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解上,一種學說或一部科學論著的體系,意味着對所研究對象之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統一的系統概括。
(二) 當然,如何應用《資本論》體系及其觀點方法來研究社會主義經濟,是一個大問題,我們不可能在這裡全面闡述它。
我們對于那一些最一般的原則,如研究對象的客觀規律性原則、曆史原則、矛盾發展原則,乃至在經濟現象中的生産第一性原則等等,隻好當作為大家所公認的原則,來加以肯定;而隻就那些有分歧,因而在具體應用時發生了不同看法和做法的若幹問題,提出來加以讨論。
就我接觸到,并且也在我國論壇上以這樣那樣的方式提出過乃至目前還在議論着的問題,有下面這一些: 第一,關于研究必須從實際出發,同時也必須把實際提高到理論的問題 從實際出發,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根本問題,是馬克思學說體系,是《資本論》體系如何形成的出發點問題,也當然是我們目前研究社會主義經濟首先要認清的問題。
但從實際出發,顯然不能停止在實際上,而是要把所研究對象的現實材料詳加分析,提高到理論,找出作為我們行動指南的規律。
我們都知道,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就是從大量的有關材料出發。
他教導我們“研究必須詳細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不同的發展形态,并探尋出這各種形态的内部聯系”[75]。
他由是發現了,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産品的商品形态或商品的價值形态,就是經濟的細胞形态”[76]。
從這個作為資本主義經濟形态的細胞的商品的分析入手,逐步闡明商品的貨币形态,貨币的資本形态及資本依着生産、交換、競争、分配的一系列運動過程而表現出積累集中乃至被揚棄的總傾向,這就是作者所要揭露的近代社會的經濟的運動規律。
他在揭露這種運動規律的過程中,不僅都根據了大量的有關現實材料,并且還就已有的資産階級學說與各種有關的社會主義流派的學說,作了詳盡而嚴格的檢查與批判,這樣就使理論緊密聯系實際,實際和理論密切結合,而成為高度嚴密的完整的科學體系的範例。
有一位對《資本論》的方法論作了正确的描述的經濟學者說:“對馬克思說來,隻有一件事是重要的:那就是發現他從事研究的各種現象的規律。
……對于他,比什麼都重要的,是這各種現象的變化規律,它們的發展規律,那就是由一個形态過渡到另一個形态,由一種聯系秩序過渡到另一種聯系秩序的規律。
”[77]所以依據《資本論》這個科學體系,從實際出發,并不是籠統地、不分主次地把一切經濟現象都在觀念上再現出來,而是要透過五花八門的現象,去探究其本質的因果規律關系,并把它所論到的一切事實,一切經濟關系、經濟範疇和規律,都辯證地理解為都是處在運動中或過渡推移中。
唯物辯證法“對每一個已經生成的形态,都是在運動的流中,從它的暫時經過的方面去理解”[78]。
試想,不從實際出發,不根據大量的現實材料,我們能把客觀辯證發展規律如實地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