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決不能從《資本論》裡面去找利潤是社會主義生産的目的的理論根據

關燈
從一九六一年起,我國國民經濟依據黨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進行全面調整。

    當調整工作剛剛開始,各方面出現了各種對策和建議。

    其中要求社會主義企業以利潤指标為中心指标的主張,也由竊竊私議,進而在論壇上抛頭露面了。

    有的人力言“經濟核算指标體系的中心指标,就是利潤指标”。

    認為以這個指标為綱,就可以促進企業完成其它各項指标,全面完成國家計劃。

    有的人卻沒有爽爽快快地把論點講出來,而是轉彎抹角地去找論據,特别是從《資本論》去找那種主張的理論根據。

    這是可能的嗎?這樣做,究竟是對于《資本論》的尊重,還是對于它的誤解或曲解呢?我在下面,隻打算在這個範圍内講講我的看法。

     (一)為需要也為利潤的“平行兩可”論,是馬克思主義的語言嗎? 在利潤問題的讨論中,始終存在着這樣一種矛盾的現象。

    哪怕是非常強烈地強調利潤的人,怎麼也不肯承認他們是利潤追求論者;怎麼也不肯承認,他們是把追求利潤作為社會主義生産的目的。

    可是,他們關于利潤的全部說明,卻又在明确無誤地證明這一點。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利潤與資本主義的關系太密切了,追求利潤與向往資本主義已經被理解為是同一含義了;特别是馬克思用他的巨著《資本論》就這一點作了精辟的科學論證,就更使得人們要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強調利潤,不能不感到有些難于啟齒。

    馬克思反複論證:資本主義生産的絕對的決定的動機,是增殖價值,是賺錢,是追求利潤。

    “象自然據說懼怕真空一樣,資本懼怕沒有利潤或利潤過于微小的情況。

    一有适當的利潤,資本就會非常膽壯起來。

    隻要有10%的利潤,它就會到處被人使用;有20%,就會活潑起來;有50%,就會引起積極的冒險;有100%,就會使人不顧一切法律;有300%,就會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絞首的危險。

    ”[65]資本主義社會的每一個企業,都在把追求利潤當作他們的經濟活動的決定的目的,這是由這種社會的剝削本質規定了的。

    整個資本家階級在把整個無産階級提供的無酬勞動或剩餘價值作為競相瓜分的對象,而利潤不過是那種無酬勞動或剩餘價值的現象形态罷了。

    無怪人們一談到利潤,就聯想到剝削利潤的工具——資本,就聯想到資本主義制度了。

     惟其資本主義生産,是如此确定無疑地以追求利潤為目的,要說在本質上與資本主義社會正相反對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産,也是以追求利潤為目的,那就很難自圓其說了。

    結果,在我們論壇上出現的利潤論者,在講到社會主義生産的目的時,就不是從正面說明問題,而是釆取一種迂回的手法。

    先且看他們是怎樣區别社會主義生産與資本主義生産的目的的: “資本主義的生産,就其自體來說,是不問所生産的商品是何種使用價值的,它所追求的是利潤,而不是為了消費和社會需要的滿足。

    這是事實。

    ……然而另一方面,也還必須看到,‘如果它所生産的商品不滿足一種社會需要,就是無目的的。

    ’ “社會主義生産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社會需要。

    這是事實。

    然而在從使用價值上滿足社會需要的同時,也還要取得一定數量的利潤,而利潤也是為了滿足社會需要的。

    ” 這個講法,從一方面看,象是叫我們認識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生産目的的區别;從另一方面看,又更象是叫我們認識它們生産的目的,有區别,也有一緻的地方:資本主義生産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利潤,也為了滿足社會需要;社會主義生産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社會需要,也為了利潤。

    換一個表現方式,就是說,兩種社會的生産,都是為了滿足社會需要與利潤,隻不過是着重點有所不同。

    一種絕對的本質的區别,被輕易掉換成相對的數量的差異。

    這樣模棱兩可的筆法,決不是馬克思主義的語言,決不是要提醒人們劃清社會主義生産目的與資本主義生産目的的界線,反而是有意地要人們模糊那個界線。

    嚴格說來,如其肯定社會主義生産的目的,是為了有計劃地滿足社會需要,滿足社會消費的需要,也滿足社會生産的需要,那末,争取更多的積累或利潤,就隻能是第二義的,就隻能看作是有助于滿足那些需要的一種手段,而決不能把它同滿足社會需要并列為社會主義生産的目的。

    反過來,資本主義生産的目的,怎麼也不能把它為了利潤和為了滿足社會需要,相提并論。

    資本家所生産的商品,要對購買者成為這樣那樣的有用的使用價值,隻不過是因為,不這樣就不能達到他追求利潤的目的。

    一個社會的生産目的,關系到它的整個國民經濟的運動方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