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決不能從《資本論》裡面去找利潤是社會主義生産的目的的理論根據
關燈
小
中
大
發展速度,而這些又是取決于特定社會的階級關系。
如果把這兩種社會制度的生産目的,說成是為了社會需要,也為了利潤,那就要在社會生産實踐上,迷失方向。
就我們社會主義社會來講,如果我們近年的國民經濟調整工作,在要求有計劃地滿足社會消費需要與生産需要的同時,還把哪個部門、哪些企業是否有利,或是否有大利可圖的打算,也同樣優先考慮,那首先在把“工業或其它部門的工作,轉移到以農業為基礎的軌道上來”,就要遇到難于克服的障礙。
因為與農業相對地講來,較少受到自然條件限制和影響的工業,特别是輕工業,是較為有利可圖的。
為了全面的長遠的打算,把社會很大一部分人力、物力、财力,從工業轉移到農業方面,這在唯利是圖的資本主義社會,就是不能設想的。
也許我們強調利潤的人會争辯說,他們并不曾明白講到,社會主義社會生産的目的,是為了社會需要,也為了利潤,把兩者等量齊觀。
但在事實上,他們實際所主張的,還比這裡所說的,走得更遠。
(二)社會主義的利潤與資本主義的利潤,歸根到底說來,“是同一的”嗎? 關于這點,他們是引用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文句,來加以說明的。
他們所引的是這樣兩段:“如果我們把工資和剩餘價值、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的獨特的資本主義性質去掉,留下來的,就再也不是這各種形式,而隻是它們的為一切社會生産方式所共有的基礎。
”[66]“把任何一種社會生産……假定作為前提,我們都能區分出勞動的兩個部分,一個部分的産品直接由生産者及其家屬用在個人的消費上,另一個部分——那總是剩餘勞動——的産品總是用來滿足一般的社會的需要,而不問這個剩餘産品是怎麼分配,也不問是誰當作這種社會需要的代表來盡他的職責。
……所以,不同分配方式的同一性,總是歸結到這樣一點:如果我們把它們的區别性和特殊形式抽象掉,單隻把它們的和區别性相反的同一性記在心裡,它們就是同一的。
”[67]據此,他們認為,“顯然,這個原理不僅對利潤是适用的,對生産價格也是适用的。
” 上述兩段話的前一段,是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論述“競争的假象”那一章談到的。
資産階級經濟學者總愛把資本主義的分配關系,把利潤、工資、地租三種分配形态,說成是“每一種生産方式的自然關系”;馬克思表示,這是一種假象,雖然把工資和剩餘價值……的資本主義性質抽象掉,它的一般基礎,是一切社會化的生産方式所共有的;即把勞動生産物中,歸到個人消費的部分作為工資,其餘則用以滿足社會需要。
後一段引文,是在緊接着“競争的假象”,講“分配關系與生産關系”那一章論到的。
章法也和前一段相同。
馬克思指出:“按照普通的見解來看,這些分配關系好象就是自然的關系,好象這些關系本來就是由一切社會生産的性質,由人類生産本身的各種規律生出。
”[68]雖然我們把它們的區别性與特殊形态抽掉,還原到最後的一般基礎,它們也就是同一的,也即是把勞動生産物中,歸到個人及其家屬消費的部分作為工資,其餘則用其他的名義滿足一般社會需要。
可見馬克思講這兩段話的着眼點,都是在批判資産階級經濟學者們把一些不同曆史時期的不同性質的範疇,看作是永恒的自然關系,而其唯一的根據,又不過是因為把那些範疇還原到一般的基礎,表現出某種共同點。
馬克思的說明,原是非常明确的,他的出發點是強調區别。
從反面把它們還原到一般的基礎所指出的一緻的地方,隻是一個陪襯。
而我們強調利潤的人,卻斷章取義,反其道而行之,以“求同存異”的精神,來強調它們的一緻性,并含糊籠統地說:“這個原理,不僅對利潤是适用的,對生産價格也是适用的。
”怎樣适用呢?是不是就利潤,就生産價格,抽去它們的資本主義性質,也抽去它們的社會主義性質,說它們的最後的一般基礎是同一的呢?經過這樣那樣的抽象,剩下來的将是什麼呢?當我們看到,他們把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産價格範疇,完全适用到社會主義經濟中,就不難理解,他們是要把資本主義社會的利潤範疇,也完全适用到社會主義經濟中。
盡管他們分别在這樣那樣的場合,也講到了社會主義的利潤和資本主義的利潤有何本質的不同;可是,他們的整個理論系統,卻不是要論證它們的本質區别,而是要強調它們的一緻性和共同點。
還有與此相類似的論點,值得在這裡提到的就是,他們甚至對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利潤與剩餘産品價值,也認為那與資本主義經濟中的利潤與
如果把這兩種社會制度的生産目的,說成是為了社會需要,也為了利潤,那就要在社會生産實踐上,迷失方向。
就我們社會主義社會來講,如果我們近年的國民經濟調整工作,在要求有計劃地滿足社會消費需要與生産需要的同時,還把哪個部門、哪些企業是否有利,或是否有大利可圖的打算,也同樣優先考慮,那首先在把“工業或其它部門的工作,轉移到以農業為基礎的軌道上來”,就要遇到難于克服的障礙。
因為與農業相對地講來,較少受到自然條件限制和影響的工業,特别是輕工業,是較為有利可圖的。
為了全面的長遠的打算,把社會很大一部分人力、物力、财力,從工業轉移到農業方面,這在唯利是圖的資本主義社會,就是不能設想的。
也許我們強調利潤的人會争辯說,他們并不曾明白講到,社會主義社會生産的目的,是為了社會需要,也為了利潤,把兩者等量齊觀。
但在事實上,他們實際所主張的,還比這裡所說的,走得更遠。
(二)社會主義的利潤與資本主義的利潤,歸根到底說來,“是同一的”嗎? 關于這點,他們是引用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文句,來加以說明的。
他們所引的是這樣兩段:“如果我們把工資和剩餘價值、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的獨特的資本主義性質去掉,留下來的,就再也不是這各種形式,而隻是它們的為一切社會生産方式所共有的基礎。
”[66]“把任何一種社會生産……假定作為前提,我們都能區分出勞動的兩個部分,一個部分的産品直接由生産者及其家屬用在個人的消費上,另一個部分——那總是剩餘勞動——的産品總是用來滿足一般的社會的需要,而不問這個剩餘産品是怎麼分配,也不問是誰當作這種社會需要的代表來盡他的職責。
……所以,不同分配方式的同一性,總是歸結到這樣一點:如果我們把它們的區别性和特殊形式抽象掉,單隻把它們的和區别性相反的同一性記在心裡,它們就是同一的。
”[67]據此,他們認為,“顯然,這個原理不僅對利潤是适用的,對生産價格也是适用的。
” 上述兩段話的前一段,是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論述“競争的假象”那一章談到的。
資産階級經濟學者總愛把資本主義的分配關系,把利潤、工資、地租三種分配形态,說成是“每一種生産方式的自然關系”;馬克思表示,這是一種假象,雖然把工資和剩餘價值……的資本主義性質抽象掉,它的一般基礎,是一切社會化的生産方式所共有的;即把勞動生産物中,歸到個人消費的部分作為工資,其餘則用以滿足社會需要。
後一段引文,是在緊接着“競争的假象”,講“分配關系與生産關系”那一章論到的。
章法也和前一段相同。
馬克思指出:“按照普通的見解來看,這些分配關系好象就是自然的關系,好象這些關系本來就是由一切社會生産的性質,由人類生産本身的各種規律生出。
”[68]雖然我們把它們的區别性與特殊形态抽掉,還原到最後的一般基礎,它們也就是同一的,也即是把勞動生産物中,歸到個人及其家屬消費的部分作為工資,其餘則用其他的名義滿足一般社會需要。
可見馬克思講這兩段話的着眼點,都是在批判資産階級經濟學者們把一些不同曆史時期的不同性質的範疇,看作是永恒的自然關系,而其唯一的根據,又不過是因為把那些範疇還原到一般的基礎,表現出某種共同點。
馬克思的說明,原是非常明确的,他的出發點是強調區别。
從反面把它們還原到一般的基礎所指出的一緻的地方,隻是一個陪襯。
而我們強調利潤的人,卻斷章取義,反其道而行之,以“求同存異”的精神,來強調它們的一緻性,并含糊籠統地說:“這個原理,不僅對利潤是适用的,對生産價格也是适用的。
”怎樣适用呢?是不是就利潤,就生産價格,抽去它們的資本主義性質,也抽去它們的社會主義性質,說它們的最後的一般基礎是同一的呢?經過這樣那樣的抽象,剩下來的将是什麼呢?當我們看到,他們把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産價格範疇,完全适用到社會主義經濟中,就不難理解,他們是要把資本主義社會的利潤範疇,也完全适用到社會主義經濟中。
盡管他們分别在這樣那樣的場合,也講到了社會主義的利潤和資本主義的利潤有何本質的不同;可是,他們的整個理論系統,卻不是要論證它們的本質區别,而是要強調它們的一緻性和共同點。
還有與此相類似的論點,值得在這裡提到的就是,他們甚至對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利潤與剩餘産品價值,也認為那與資本主義經濟中的利潤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