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我國政治經濟學戰線上所謂生産價格派與價值派間的理論鬥争

關燈
[60]這說明,生産價格與價值所不同的,隻是無償勞動那一部分,就價值說,它包含了特定部門所提供的無償勞動量;就生産價格說,它卻隻是包含各部門共同提供的無償勞動量的一個平均攤分額;至于在生産上已經投下而尚未消耗的占用資金部分,不論是就價值說,還是就生産價格說,都不曾把它包含在裡面。

    “如果一個資本家是按商品的生産價格來售賣他的商品,他就會比例于他在生産上所費的資本的價值得回一宗貨币,并比例于他的墊付資本(單純當作社會總資本的一個可除部分)取得一個利潤。

    ”[61]隻有這樣,我們從社會來看,才能得出總生産價格量等于總價值量,總利潤量等于總剩餘價值量的結論;隻有這樣,我們才會看到,“商品的總價值規定着總剩餘價值,總剩餘價值然後又規定着平均利潤和一般利潤率的水平……所以,價值規律規定着生産價格”[62];也隻有這樣,我們才能說明,“正好是那個支配着生産運動的價值決定;而站在生産價格後面、最後決定生産價格的,就是價值”[63]。

    如果按照生産價格論者所主張的那樣,生産價格象同價值沒有什麼聯系,因而,不妨把沒有在生産上消費的資本的價值量,塞進生産價格中去,然後再把這個完全與馬克思的生産價格理論相背馳的生産價格範疇,塞進社會主義經濟中,作為确定社會主義産品定價,經濟核算,赢利分配以至合理投資的可靠基礎。

    事實上,丢開了價值,丢開了價值所體現的勞動,第一步就把這一切的基礎破壞了。

    對他們這種生産價格論最表示歡迎的,我想隻有晚近最庸俗也最時興的資産階級的經濟學者,他們聲稱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學說,隻适合于手工勞動占優勢的十九世紀初期以前,在此以後,機器生産逐漸占重要地位,所以,這個學說也就變得沒有用處了。

     又其次,生産價格論者強調的占用資金補償原則,實則是把社會勞動生産力理解為資本生産力的庸俗資本理論的一個變種。

     很清楚,生産價格論者要把在生産上未消費的資本的價值,塞進生産價格中,并從而大大強調什麼占有資金補償原則,無非說明他們考察并制訂産品價格的出發點,不是勞動,而是資本,不是社會勞動的消耗,而是社會資金的消耗,甚至不僅是消耗了的資金部分,他們還更殷切關心未消耗的占用部分。

    他們不是明白指出,“社會主義産品,是社會資金發生的經濟效益的具體表現”嗎?他們講社會資金,就是要把占用資金的作用估計在内,也就是要把物質技術條件的作用估計在内。

    他們不是毫不含糊地說,“價格直接以價值為基礎,意味着不考慮物質技術條件、資金占用量因素在生産過程中的作用”嗎?他們不是非常耽心,“在按價值制定價格的情況下,在不同生産部門之間,物質技術條件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将不能在經濟上得到承認”嗎?他們的這種思想認識産生的過程,馬克思早已就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相對剩餘價值增長而在資産階級經濟學者意識中引起的反應,而特意預示出來了。

    他說:“跟着相對剩餘價值在真正的獨特的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中的發展——同時勞動的社會生産力也會發展——這各種生産力以及勞動在直接勞動過程中的社會聯系,都好象由勞動轉移到資本上面來了。

    因此,資本已經變成了一種非常神秘的東西,因為勞動所有的社會生産力,都好象不為勞動本身所有,而為資本所有,從資本自己的胎裡生出。

    ……在這個領域内,價值生産借以進行的原始的關系,就被完全推到後面去了。

    ”[64]這段話對于我們的生産價格論者,也許是太有意義了。

    他們象是資本拜物教論者,一心隻注意到耀眼的物質技術條件,龐大的資本裝置,怕人們忽視了它們的積極作用,怕那些作用在價格中得不到反映,而一點也沒有想到,這同時正是勞動全部的社會生産力的發展,而且要使那些作用明确而恰如其分地得到承認和反映,也隻有看有多少勞動消耗或體現在多大分量的使用價值中。

    除了勞動(物化勞動和活勞動),除了體現勞動的價值,再也沒有能把它們的什麼作用或經濟效果衡量出來的标準了。

    事實上,把勞動社會生産力理解為資本生産力,必然會把活勞動所生産的剩餘産品價值,看為是活勞動與物化勞動的共同産物,即是認定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兩個因素,都生産利潤,也即是把商品價值的c+(v+m)公式,變成為(c+v)+m公式。

    這一來,就從根本上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

    用這公式去看資本主義,看利潤的來源,就看不清楚了,剝削關系的實質,就也無從探索了。

    雖然社會主義社會已不同于資本主義社會,但由于社會主義社會還存在着商品貨币關系,就有必要根據價值關系,來說明我們的社會主義的利潤,是出自活勞動所創造的剩餘産品價值。

    我們的生産價格論者,似乎不怎麼關心活勞動所創造的價值是否在價格中得到承認,卻非常耽心物化勞動,甚至不曾在生産上消耗的占用資金的作用,沒有被如實反映出來。

    他們極力強調利潤要按照各部門占用資金的多少來分配,至于各部門這樣實現的利潤和它實際的勞動消耗有多大的距離,他們是不要理會的。

    為什麼有這樣的不大正常的心理呢?那隻能有一種解釋,就是因為他們太熱衷于利潤了。

    他們力圖提高利潤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地位,并使它成為左右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動力。

    凡屬他們認為可以利用來為這個目的服務的言論,不論如何庸俗荒謬,都不惜編組在他們的生産價格論中。

    這就是他們的生産價格論變成那樣不倫不類的混雜物的根本原因了。

     從此可以看到,主張生産價格論的人的理論線索,是由強調利潤,到強調平均利潤,再進而強調包括平均利潤的生産價格,并把生産價格作為他們的利潤中心論的掩護和靠山,而沒有認真考慮到平均利潤、生産價格這種範疇,是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的特征表現,要把它塞進社會主義經濟的框框裡,就是混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界線,同時也就因此不能不在理論鬥争的展開中,逐漸抛棄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抛棄馬克思主義的生産關系論、勞動價值論、社會勞動生産力論,而走向曲解誤解社會主義的庸俗道路。

    很顯然,這對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都是有不良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