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我國政治經濟學戰線上所謂生産價格派與價值派間的理論鬥争
關燈
小
中
大
依據,這就不能不使他們在論争中采取迂回曲折、旁敲側擊的戰術,因而使反對他們的人,也不好把論争的關鍵問題和盤托出。
人們很久看不透經濟學戰線上的理論鬥争的内情,原因就在這裡。
第三,由于主張生産價格論的人,對于有關問題的讨論,都把生産價格作為盾牌或立論張本,而生産價格這個範疇,又恰好是最能體現資本主義經濟本質的東西,和社會主義經濟格格不入。
結果論争的糾纏不清,從表面看來,是生産價格論與價值論之争,而實質上是資本主義經濟與社會主義經濟分野之争,也是非馬克思主義觀點與馬克思主義觀點之争。
在這種意義上,恐怕不贊同或極力反對生産價格論者把社會主義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混淆起來、“合二而一”的做法的人,都要成為他們所謂的價值派了。
(二)包含着平均利潤的生産價格,體現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特質,它是資産階級法權的最充分的表現 生産價格論者極力主張,馬克思分析資本主義經濟所發現的生産價格這個範疇,同樣适用于社會主義經濟。
他們這樣主張的理由,似乎是說商品、價值、價值規律、貨币等等範疇,不也是适用于資本主義經濟,同樣适用于社會主義經濟嗎?這無疑是首先需要明确交代的問題。
社會主義社會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産生出來的。
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的經濟範疇和規律,到了社會主義社會,有一些已經失去作用了,有一些則還延續下來。
我們可以把在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下發生作用的各種經濟範疇、規律分成幾個類型:一是那些與資本主義本質密切聯系,随着資本主義制度消滅而喪失其存在依據的範疇和規律,凡屬和剩餘價值有密切聯系的剩餘勞動、剩餘時間、必要勞動、必要時間、勞動力價值、剩餘價值規律、平均利潤、生産價格及其規律、剩餘利潤及地租規律、競争與無政府狀态的規律、危機等等,都屬于這個類型;一是那些與一切社會形态的經濟生活相聯系而采取了普遍的一般的共同形式的經濟範疇和規律,如勞動過程、勞動力、生産、生産力、生産關系、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的規律等等;一是那些與商品生産密切聯系着,由于社會主義特殊商品生産形态的存在,而還保持有一般通行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形式或外殼的經濟範疇和規律,如商品、價值、貨币、價格、工資、企業利潤、成本、利息、貿易、銀行、國民收入、價值規律、供需規律、貨币流通規律等等。
上述的分類,我認為可用以批駁生産價格論者任意混淆各種不同性質的範疇的錯誤做法。
在與剩餘價值有密切聯系的各種經濟範疇中,最能體現資本主義經濟特質的,就是平均利潤,就是生産價格,這是要進一步交代清楚的。
關于生産價格,反對生産價格論的人,已經從很多方面提出了他們的批評意見,再也無須重複了。
我隻想講明一個問題:為什麼在資本主義的一切經濟範疇中,要以生産價格、平均利潤這個範疇,最能體現資本主義經濟的特質,從而,隻有它才是資産階級法權的最充分的表現呢?我們知道,商品要按照提供平均利潤的生産價格來交換,而不按照它的價值來交換,含糊籠統一點說,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實質上,卻是資本的社會權力,或資本支配勞動的權力,有同多的資本要求支配同多的勞動的社會權力,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條件下的貫徹。
從私有生産關系出現以來,即從一部分人靠剝削其他大部分人的勞動生活以來,在剝削階級内部,就存在着這種支配勞動的平等社會權力要求,隻不過因為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條件的限制,這種法權關系,直到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發展階段,才得到充分表現罷了。
恩格斯曾就早期商業獨占公司,講過這樣有深刻含義的話:“在這裡,我們第一次碰着了利潤和利潤率。
商人試圖有意識地,有意要使這個利潤率,對一切參加者成為均等的。
……利潤率對他們全體來說是均等的。
對大貿易公司來說,利潤會按繳入資本的比例進行分配,和馬爾克權利會按田份的比例來進行分配,礦山利益會按山份的比例來進行分配一樣,是當然之理。
所以,在它完全發展以後本來是資本主義生産最後結果之一的均等的利潤率,在這裡,在它的最簡單形式上,卻證明是資本的曆史出發點之一……”[57]既然均等的利潤率,在它的簡單形态上是作為資本主義的一個曆史出發點,而在“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較高階段”,才得到完全的發展。
那就表明,形成生産價格的平均利潤,雖然是在所謂“社會化的大規模經濟”條件下出現的,但卻并不是象生産價格論者所說的那樣:隻要是社會化大規模經濟,就會産生生産價格和平均利潤;由于社會主義社會具有社會化大規模經濟類型,所以社會主義經濟必然産生生産價格和平均利潤。
這顯然是和恩格斯的上述論旨完全相反的,同時也和馬克思所發現并詳細論述過的生産價格與平均利潤的産生過程,背道而馳的。
資本主義商品生産的特質,就在它不隻生産商品、生産價值,而是生産剩餘價值,生産包括剩餘價值在内的資本生産物。
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的商品的價值,除了不變資本價值、可變資本價值外,還包括剩餘價值。
商品按照價值售賣,就不僅已經耗費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價值得到補償,剩餘價值也得到實現。
但問題就在這裡産生了。
同量的資本,其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比例可以不等,即有機構成可以不等。
由于剩餘價值的創造,隻和可變資本有關,不變資本則不過轉移和保存其原有價值,于是,在剩餘價值率相等的條件下,一個等量資本包含的可變資本較大,或其有機構成較低,其剩餘價值就較多,反之,其有機構成較高,其剩餘價值就較少。
盡管剩餘價值的多少,是由等量總資本中的可變資本不等所使然,但這是根據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學說——剩餘價值學說論證的結果。
在資本家的意識中,根本沒有想到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這種實質的區别。
他投下一宗資本,不管其有機構成如何,總會按照他的資本家的本能,要求至少獲得其他資本家的等量資本所能實現的同量剩餘價值或利潤。
于是他們之間就發生競争。
他們的競争,先是在部門内部進行,接着就進行于各部門間。
由是把各種不同的利潤率,均衡為一
人們很久看不透經濟學戰線上的理論鬥争的内情,原因就在這裡。
第三,由于主張生産價格論的人,對于有關問題的讨論,都把生産價格作為盾牌或立論張本,而生産價格這個範疇,又恰好是最能體現資本主義經濟本質的東西,和社會主義經濟格格不入。
結果論争的糾纏不清,從表面看來,是生産價格論與價值論之争,而實質上是資本主義經濟與社會主義經濟分野之争,也是非馬克思主義觀點與馬克思主義觀點之争。
在這種意義上,恐怕不贊同或極力反對生産價格論者把社會主義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混淆起來、“合二而一”的做法的人,都要成為他們所謂的價值派了。
(二)包含着平均利潤的生産價格,體現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特質,它是資産階級法權的最充分的表現 生産價格論者極力主張,馬克思分析資本主義經濟所發現的生産價格這個範疇,同樣适用于社會主義經濟。
他們這樣主張的理由,似乎是說商品、價值、價值規律、貨币等等範疇,不也是适用于資本主義經濟,同樣适用于社會主義經濟嗎?這無疑是首先需要明确交代的問題。
社會主義社會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産生出來的。
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的經濟範疇和規律,到了社會主義社會,有一些已經失去作用了,有一些則還延續下來。
我們可以把在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下發生作用的各種經濟範疇、規律分成幾個類型:一是那些與資本主義本質密切聯系,随着資本主義制度消滅而喪失其存在依據的範疇和規律,凡屬和剩餘價值有密切聯系的剩餘勞動、剩餘時間、必要勞動、必要時間、勞動力價值、剩餘價值規律、平均利潤、生産價格及其規律、剩餘利潤及地租規律、競争與無政府狀态的規律、危機等等,都屬于這個類型;一是那些與一切社會形态的經濟生活相聯系而采取了普遍的一般的共同形式的經濟範疇和規律,如勞動過程、勞動力、生産、生産力、生産關系、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的規律等等;一是那些與商品生産密切聯系着,由于社會主義特殊商品生産形态的存在,而還保持有一般通行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形式或外殼的經濟範疇和規律,如商品、價值、貨币、價格、工資、企業利潤、成本、利息、貿易、銀行、國民收入、價值規律、供需規律、貨币流通規律等等。
上述的分類,我認為可用以批駁生産價格論者任意混淆各種不同性質的範疇的錯誤做法。
在與剩餘價值有密切聯系的各種經濟範疇中,最能體現資本主義經濟特質的,就是平均利潤,就是生産價格,這是要進一步交代清楚的。
關于生産價格,反對生産價格論的人,已經從很多方面提出了他們的批評意見,再也無須重複了。
我隻想講明一個問題:為什麼在資本主義的一切經濟範疇中,要以生産價格、平均利潤這個範疇,最能體現資本主義經濟的特質,從而,隻有它才是資産階級法權的最充分的表現呢?我們知道,商品要按照提供平均利潤的生産價格來交換,而不按照它的價值來交換,含糊籠統一點說,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實質上,卻是資本的社會權力,或資本支配勞動的權力,有同多的資本要求支配同多的勞動的社會權力,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條件下的貫徹。
從私有生産關系出現以來,即從一部分人靠剝削其他大部分人的勞動生活以來,在剝削階級内部,就存在着這種支配勞動的平等社會權力要求,隻不過因為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條件的限制,這種法權關系,直到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發展階段,才得到充分表現罷了。
恩格斯曾就早期商業獨占公司,講過這樣有深刻含義的話:“在這裡,我們第一次碰着了利潤和利潤率。
商人試圖有意識地,有意要使這個利潤率,對一切參加者成為均等的。
……利潤率對他們全體來說是均等的。
對大貿易公司來說,利潤會按繳入資本的比例進行分配,和馬爾克權利會按田份的比例來進行分配,礦山利益會按山份的比例來進行分配一樣,是當然之理。
所以,在它完全發展以後本來是資本主義生産最後結果之一的均等的利潤率,在這裡,在它的最簡單形式上,卻證明是資本的曆史出發點之一……”[57]既然均等的利潤率,在它的簡單形态上是作為資本主義的一個曆史出發點,而在“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較高階段”,才得到完全的發展。
那就表明,形成生産價格的平均利潤,雖然是在所謂“社會化的大規模經濟”條件下出現的,但卻并不是象生産價格論者所說的那樣:隻要是社會化大規模經濟,就會産生生産價格和平均利潤;由于社會主義社會具有社會化大規模經濟類型,所以社會主義經濟必然産生生産價格和平均利潤。
這顯然是和恩格斯的上述論旨完全相反的,同時也和馬克思所發現并詳細論述過的生産價格與平均利潤的産生過程,背道而馳的。
資本主義商品生産的特質,就在它不隻生産商品、生産價值,而是生産剩餘價值,生産包括剩餘價值在内的資本生産物。
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的商品的價值,除了不變資本價值、可變資本價值外,還包括剩餘價值。
商品按照價值售賣,就不僅已經耗費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價值得到補償,剩餘價值也得到實現。
但問題就在這裡産生了。
同量的資本,其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比例可以不等,即有機構成可以不等。
由于剩餘價值的創造,隻和可變資本有關,不變資本則不過轉移和保存其原有價值,于是,在剩餘價值率相等的條件下,一個等量資本包含的可變資本較大,或其有機構成較低,其剩餘價值就較多,反之,其有機構成較高,其剩餘價值就較少。
盡管剩餘價值的多少,是由等量總資本中的可變資本不等所使然,但這是根據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學說——剩餘價值學說論證的結果。
在資本家的意識中,根本沒有想到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這種實質的區别。
他投下一宗資本,不管其有機構成如何,總會按照他的資本家的本能,要求至少獲得其他資本家的等量資本所能實現的同量剩餘價值或利潤。
于是他們之間就發生競争。
他們的競争,先是在部門内部進行,接着就進行于各部門間。
由是把各種不同的利潤率,均衡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