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我國政治經濟學戰線上所謂生産價格派與價值派間的理論鬥争
關燈
小
中
大
般的利潤率。
各種投資競争的基礎,是包括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成本價格的等一性。
在資本家看來,成本價格100鎊是分割為80c+20v,還是分割為20c+80v,終歸是100鎊。
不管這個100鎊與另一個100鎊所生産的價值與剩餘價值如何不等,隻要成本價格相等,他就要求同多的利潤。
平均利潤就是由這種競争成立的。
其結果,商品的交換,就不是按照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剩餘價值,即不是按照它們的價值,而是按照成本價格+平均利潤,即按照生産價格。
以上是生産價格産生的簡單過程。
我們由此确實知道,商品依照生産價格來交換,要求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的高度,要求資本主義商品生産在整個國民生産中占有支配的地位,要求分工與勞動資本市場有密切的有機聯系,用我們生産價格論者的講法,就是要求具有“社會化的大規模經濟類型”。
但所有這些方面的經濟條件與經濟關系,都無從說明所有的資本家或整個資産階級,為什麼都不約而同地要對他們投下的同量資本,要求同多的利潤,不這樣,整個資本主義經濟就要解體?為什麼是這樣呢?我們的生産價格論者,似乎都很謹慎地不肯觸到這個資本主義制度的要害或者它的傷疤。
但我們卻必須把這點指出來。
我們都知道,資本主義制度是一個剝削制度,但這個剝削制度與曆史上其他剝削制度(如奴隸制度、農奴制度)具有一個不同的特點。
奴隸制度或農奴制度下的被剝削者奴隸或農奴,是分别人身隸屬于個别的奴隸主或農奴主,他們是完全沒有自由,或僅隻有極其有限的自由;而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工資勞動者卻取得了可以在不同資本家間出賣其勞動力的自由。
他确實不專屬于一個資本家,但在另一方面,卻變成了任何一個資本家都可以剝削的對象,并且任何一個資本家也正是這樣看待他們的。
整個勞動者階級對整個資産階級是無償勞動的提供者。
資本家因為有了生産資料,他就取得了迫使勞動者在勞動力價值以上提供額外勞動即無償勞動的權力。
盡管從本源的意義來說,整個資産階級的全部财富都不外是無償勞動的積累;可是就其社會作用來說,不但每一分資本化的積累,都要成為進一步榨取無償勞動的手段和權力,并且為了實現資産階級的平等法權,那樣的每一分相等的積累或資本,還要求在全社會範圍内的無償勞動或剩餘價值總額中,獲有一個相等的分額。
馬克思用極其深刻的諷刺語調,把這叫做“資産階級的共産主義”。
這裡面就體現了商品價值為什麼要轉化為生産價格的内情。
我們把價值、成本價格、生産價格的區别指出來,問題的實質就大見分曉了。
“商品成本價格所涉及的問題,不過是商品包含的有酬勞動的量;價值所涉及的問題,是其中包含的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的總量;生産價格所涉及的問題,則是有酬勞動加無酬勞動的一個對特殊生産部門說本來不是由它本身決定的量的總和。
”[58]成本價格是要資本家拿出代價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都屬于有償勞動;資本家付出代價,是為榨取不付代價的勞動,所以這樣生産的商品的價值,就包含有償勞動和無償勞動。
但我們前面講到,成本價格相等,其中包含的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比例,或資本構成,可以不等,其所生産的剩餘價值或所提供的無償勞動可以不等。
如果依照商品價值來交換,等量資本會得到不等的無償勞動,這将破壞資産階級的平等法權,破壞他們共同占有勞動階級無償勞動的社會權力;而依照商品的生産價格來交換,則由于生産價格,是關于有償勞動加無償勞動一個不以特殊生産部門自身為轉移而決定的量的總和,是成本價格加平均利潤,這就會使資産階級的平等法權,他們的資本的社會權力,完全得到确認。
這也說明了:“每個資本家,和每個特殊生産部門的一切資本家全體一樣,所以會直接關心于資本全體對勞動者階級全體的剝削和剝削程度,并非僅僅是由于一般的階級同情,而且也是由于直接的經濟利害關系,因為假設一切其他的事情(包括全部墊付不變資本的價值在内)都是已知數,平均利潤率就是取決于全部資本對全部勞動的剝削程度。
”[59] 講到這裡,我們理應可以明确無誤地說,在資本主義經濟範疇中,要以平均利潤、生産價格最能體現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特點,最能說明資本全體對于勞動者階級全體共同占有,從而對于他們提供的剩餘價值共同瓜分的階級實質。
(三)把生産價格範疇引進社會主義經濟中,必然會傾向于用資産階級的各種庸俗論點,造成曲解和有害于社會主義經濟的不良後果 既然平均利潤、生産價格有上述的社會特點和階級内容,它隻能是資本主義這種剝削制度下的特有經濟範疇。
我們的生産價格論者要把這種經濟範疇引進社會主義經濟中,究有什麼理論根據呢?他們除了強調說,不是有許多資本主義的經濟範疇概念,被大家應用到社會主義經濟中來麼?為什麼對于平均利潤、生産價格要另眼相觑呢?在他們看來,并不是他們要把這種範疇強行塞進社會主義經濟中來,而是社會主義現實經濟本身,把它的規律作用,即把平均利潤與生産價格的規律作用,也象在資本主義經濟中那樣,當作基本的動力,從各個方面“發作”出來。
唯一不同的地方,似乎隻在後者是出于自發的,而在前者,即在社會主義方面,則在作着有意識的計劃的運用。
由于他們這樣理解平均利潤與生産價格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要自圓其說,就不惜模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界線,襲用資産階級及其代言人的各種有關的庸俗論點,來為他們的主張辯解。
那可歸結到三個方面來予以說明。
首先,如許多人所已經論到的是,生産價格論的出發點,是資産階級的生産力論,而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生産關系論。
每個主張生産價格論的人,都講到了社會主義經濟中的生産價格,不僅在物質生産條件或生産力方面有它的客觀存在依據,并且在社會形态或生産關系方面也有它的客觀存在依據。
可是講來講去,卻隻是強調“生産價格是在社會化大規模經濟條件下産生的”。
他們先“分析社會主義經濟中物質技術條件對生産價格形成的制約作用”,又“分析社會主義社會化大生産對生産
各種投資競争的基礎,是包括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成本價格的等一性。
在資本家看來,成本價格100鎊是分割為80c+20v,還是分割為20c+80v,終歸是100鎊。
不管這個100鎊與另一個100鎊所生産的價值與剩餘價值如何不等,隻要成本價格相等,他就要求同多的利潤。
平均利潤就是由這種競争成立的。
其結果,商品的交換,就不是按照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剩餘價值,即不是按照它們的價值,而是按照成本價格+平均利潤,即按照生産價格。
以上是生産價格産生的簡單過程。
我們由此确實知道,商品依照生産價格來交換,要求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的高度,要求資本主義商品生産在整個國民生産中占有支配的地位,要求分工與勞動資本市場有密切的有機聯系,用我們生産價格論者的講法,就是要求具有“社會化的大規模經濟類型”。
但所有這些方面的經濟條件與經濟關系,都無從說明所有的資本家或整個資産階級,為什麼都不約而同地要對他們投下的同量資本,要求同多的利潤,不這樣,整個資本主義經濟就要解體?為什麼是這樣呢?我們的生産價格論者,似乎都很謹慎地不肯觸到這個資本主義制度的要害或者它的傷疤。
但我們卻必須把這點指出來。
我們都知道,資本主義制度是一個剝削制度,但這個剝削制度與曆史上其他剝削制度(如奴隸制度、農奴制度)具有一個不同的特點。
奴隸制度或農奴制度下的被剝削者奴隸或農奴,是分别人身隸屬于個别的奴隸主或農奴主,他們是完全沒有自由,或僅隻有極其有限的自由;而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工資勞動者卻取得了可以在不同資本家間出賣其勞動力的自由。
他确實不專屬于一個資本家,但在另一方面,卻變成了任何一個資本家都可以剝削的對象,并且任何一個資本家也正是這樣看待他們的。
整個勞動者階級對整個資産階級是無償勞動的提供者。
資本家因為有了生産資料,他就取得了迫使勞動者在勞動力價值以上提供額外勞動即無償勞動的權力。
盡管從本源的意義來說,整個資産階級的全部财富都不外是無償勞動的積累;可是就其社會作用來說,不但每一分資本化的積累,都要成為進一步榨取無償勞動的手段和權力,并且為了實現資産階級的平等法權,那樣的每一分相等的積累或資本,還要求在全社會範圍内的無償勞動或剩餘價值總額中,獲有一個相等的分額。
馬克思用極其深刻的諷刺語調,把這叫做“資産階級的共産主義”。
這裡面就體現了商品價值為什麼要轉化為生産價格的内情。
我們把價值、成本價格、生産價格的區别指出來,問題的實質就大見分曉了。
“商品成本價格所涉及的問題,不過是商品包含的有酬勞動的量;價值所涉及的問題,是其中包含的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的總量;生産價格所涉及的問題,則是有酬勞動加無酬勞動的一個對特殊生産部門說本來不是由它本身決定的量的總和。
”[58]成本價格是要資本家拿出代價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都屬于有償勞動;資本家付出代價,是為榨取不付代價的勞動,所以這樣生産的商品的價值,就包含有償勞動和無償勞動。
但我們前面講到,成本價格相等,其中包含的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比例,或資本構成,可以不等,其所生産的剩餘價值或所提供的無償勞動可以不等。
如果依照商品價值來交換,等量資本會得到不等的無償勞動,這将破壞資産階級的平等法權,破壞他們共同占有勞動階級無償勞動的社會權力;而依照商品的生産價格來交換,則由于生産價格,是關于有償勞動加無償勞動一個不以特殊生産部門自身為轉移而決定的量的總和,是成本價格加平均利潤,這就會使資産階級的平等法權,他們的資本的社會權力,完全得到确認。
這也說明了:“每個資本家,和每個特殊生産部門的一切資本家全體一樣,所以會直接關心于資本全體對勞動者階級全體的剝削和剝削程度,并非僅僅是由于一般的階級同情,而且也是由于直接的經濟利害關系,因為假設一切其他的事情(包括全部墊付不變資本的價值在内)都是已知數,平均利潤率就是取決于全部資本對全部勞動的剝削程度。
”[59] 講到這裡,我們理應可以明确無誤地說,在資本主義經濟範疇中,要以平均利潤、生産價格最能體現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特點,最能說明資本全體對于勞動者階級全體共同占有,從而對于他們提供的剩餘價值共同瓜分的階級實質。
(三)把生産價格範疇引進社會主義經濟中,必然會傾向于用資産階級的各種庸俗論點,造成曲解和有害于社會主義經濟的不良後果 既然平均利潤、生産價格有上述的社會特點和階級内容,它隻能是資本主義這種剝削制度下的特有經濟範疇。
我們的生産價格論者要把這種經濟範疇引進社會主義經濟中,究有什麼理論根據呢?他們除了強調說,不是有許多資本主義的經濟範疇概念,被大家應用到社會主義經濟中來麼?為什麼對于平均利潤、生産價格要另眼相觑呢?在他們看來,并不是他們要把這種範疇強行塞進社會主義經濟中來,而是社會主義現實經濟本身,把它的規律作用,即把平均利潤與生産價格的規律作用,也象在資本主義經濟中那樣,當作基本的動力,從各個方面“發作”出來。
唯一不同的地方,似乎隻在後者是出于自發的,而在前者,即在社會主義方面,則在作着有意識的計劃的運用。
由于他們這樣理解平均利潤與生産價格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要自圓其說,就不惜模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界線,襲用資産階級及其代言人的各種有關的庸俗論點,來為他們的主張辯解。
那可歸結到三個方面來予以說明。
首先,如許多人所已經論到的是,生産價格論的出發點,是資産階級的生産力論,而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生産關系論。
每個主張生産價格論的人,都講到了社會主義經濟中的生産價格,不僅在物質生産條件或生産力方面有它的客觀存在依據,并且在社會形态或生産關系方面也有它的客觀存在依據。
可是講來講去,卻隻是強調“生産價格是在社會化大規模經濟條件下産生的”。
他們先“分析社會主義經濟中物質技術條件對生産價格形成的制約作用”,又“分析社會主義社會化大生産對生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