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當代資産階級經濟學者對《資本論》表示的新姿态
關燈
小
中
大
不用這種觀念,無有不能更好地表達的”[32]。
我們需要嚴厲地駁斥這幾個完全錯誤的論點。
勞動價值論純粹是一個教條嗎?不,不是教條,而是科學。
羅賓遜認為,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講勞動價值論的時候,把一些現實的條件都抽象去了,使得這個理論,純然是建立在假定上,直到第三卷才回到現實中來,所以,論述那個勞動價值論,隻好從第三卷論到第一卷。
她象一點也沒有理解馬克思所說的,研究政治經濟學,需要采用抽象法,要作一些假定,以便排除來自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的一些次要的擾亂因素,才好把剩餘價值的來源,從生産過程探索出來。
等到把剩餘價值來源探索出來了,然後再一步一步地把原來被舍象去的因素加以考慮。
她不但全不了解馬克思所應用的科學方法,也全不了解他的整個體系。
勞動價值論充滿了矛盾嗎?不,這裡并無矛盾,這種所謂矛盾,是羅賓遜自己造出來的。
羅賓遜和其他許多庸俗資産階級經濟學者一樣,認定《資本論》第一卷所講的價值論,被它的第三卷的生産價格論否定了;第一卷假定價格與價值一緻,需要與供給一緻,第三卷卻在說明它們的不一緻。
羅賓遜在《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第三章中特别着重指出了:馬克思一面認定生産商品所費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決定它的價值,後來又承認需求也影響價值。
除非有對商品的需求,否則商品就體現不了價值,而且如果某種商品生産過剩了,體現在這種商品中的部分勞動,就證明是在滿足社會需要上所不必要的。
然而,馬克思所講的,是受供需支配的價格,是否與價值一緻的問題,是價格能否把全部價值都實現出來的問題;作為一個外在條件,需求隻對價值的實現發生影響,并不決定價值本身。
這和社會必要勞動決定價值這個原則,并無矛盾。
不借助于價值觀念,不要勞動價值論,也不妨礙馬克思把他的剝削學說、利潤學說、危機學說等等表達出來嗎?這無疑是一個極其荒謬可笑的庸俗見解,但卻是資産階級庸俗經濟學者的共同信條。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後,資産階級經濟學界,全是奉行奧地利學派的主觀價值學說,用來反對馬克思主義者的勞動價值論。
但愈到後來,這個支離破碎的主觀價值學說,連資産階級經濟學者也愈益感到它毫無用處,于是就聽到“價值無用論”的呼聲,就看到幹脆用價格論代替價值論的做法。
他們單從表面現象來看供需對于價格的影響,不問根本原因是什麼,不問内在的運動規律是什麼,那當然再省事沒有,但同時也把科學分析抛到九霄雲外了。
羅賓遜認為不要勞動價值論,也可以建立馬克思的各種經濟學說,就因為她自己及其同輩、先輩、後輩經濟學者,都是些庸俗價格論者,都是按照這種章法行事,也都分别寫出了大小部頭經濟學的書,因而認為馬克思也可以這樣做。
但馬克思的《資本論》自始就認定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産物當作商品的性質,和商品當作資本生産物的性質,引起全部的價值決定及全部生産由價值來調節的結果。
由競争、由供需狀況,在工資、利潤、地租間引起的相對量的變動,不會改變那個分歸這些不同範疇的價值總和。
所有在《資本論》中論述到的一切經濟範疇及其關系,全都貫徹了“商品價值是基礎”這個原則。
對于馬克思說來,勞動價值論,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對商品、貨币、資本、工資、利潤、地租等等設定運動限界的基礎。
羅賓遜否定勞動價值論的目的,是為了把他們的資産階級庸俗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調和起來,混淆起來。
羅賓遜認為由她所“發現”的不完全競争概念[33],和馬克思的剝削論相當。
她說:“現代的不完全競争論,雖然在形式上完全不同于馬克思的剝削論,同它卻頗為近似。
”[34]這真是牛頭不對馬嘴的胡扯。
她還說,馬克思的危機理論,包括三個内容,一是失業勞動後備軍理論,二是利潤率下降理論,三是資本貨物工業和消費品工業的關系的理論(按:即指生産資料生産和消費資料生産的關系的理論)。
而他們學院派的危機論在很多點上,“接近于”馬克思講到的第三個内容,并與其第一個内容“也略有近似之處”[35]。
為什麼呢?如象凱恩斯論危機,他就講到失業問題,也講到有效需求問題。
她以為,馬克思從生産資料生産與消費資料生産看出的不平衡,和不斷增大的社會生産力所受到的勞動者的貧困所規定的極限,正是凱恩斯所強調而為馬爾薩斯所“發明”的
我們需要嚴厲地駁斥這幾個完全錯誤的論點。
勞動價值論純粹是一個教條嗎?不,不是教條,而是科學。
羅賓遜認為,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講勞動價值論的時候,把一些現實的條件都抽象去了,使得這個理論,純然是建立在假定上,直到第三卷才回到現實中來,所以,論述那個勞動價值論,隻好從第三卷論到第一卷。
她象一點也沒有理解馬克思所說的,研究政治經濟學,需要采用抽象法,要作一些假定,以便排除來自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的一些次要的擾亂因素,才好把剩餘價值的來源,從生産過程探索出來。
等到把剩餘價值來源探索出來了,然後再一步一步地把原來被舍象去的因素加以考慮。
她不但全不了解馬克思所應用的科學方法,也全不了解他的整個體系。
勞動價值論充滿了矛盾嗎?不,這裡并無矛盾,這種所謂矛盾,是羅賓遜自己造出來的。
羅賓遜和其他許多庸俗資産階級經濟學者一樣,認定《資本論》第一卷所講的價值論,被它的第三卷的生産價格論否定了;第一卷假定價格與價值一緻,需要與供給一緻,第三卷卻在說明它們的不一緻。
羅賓遜在《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第三章中特别着重指出了:馬克思一面認定生産商品所費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決定它的價值,後來又承認需求也影響價值。
除非有對商品的需求,否則商品就體現不了價值,而且如果某種商品生産過剩了,體現在這種商品中的部分勞動,就證明是在滿足社會需要上所不必要的。
然而,馬克思所講的,是受供需支配的價格,是否與價值一緻的問題,是價格能否把全部價值都實現出來的問題;作為一個外在條件,需求隻對價值的實現發生影響,并不決定價值本身。
這和社會必要勞動決定價值這個原則,并無矛盾。
不借助于價值觀念,不要勞動價值論,也不妨礙馬克思把他的剝削學說、利潤學說、危機學說等等表達出來嗎?這無疑是一個極其荒謬可笑的庸俗見解,但卻是資産階級庸俗經濟學者的共同信條。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後,資産階級經濟學界,全是奉行奧地利學派的主觀價值學說,用來反對馬克思主義者的勞動價值論。
但愈到後來,這個支離破碎的主觀價值學說,連資産階級經濟學者也愈益感到它毫無用處,于是就聽到“價值無用論”的呼聲,就看到幹脆用價格論代替價值論的做法。
他們單從表面現象來看供需對于價格的影響,不問根本原因是什麼,不問内在的運動規律是什麼,那當然再省事沒有,但同時也把科學分析抛到九霄雲外了。
羅賓遜認為不要勞動價值論,也可以建立馬克思的各種經濟學說,就因為她自己及其同輩、先輩、後輩經濟學者,都是些庸俗價格論者,都是按照這種章法行事,也都分别寫出了大小部頭經濟學的書,因而認為馬克思也可以這樣做。
但馬克思的《資本論》自始就認定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産物當作商品的性質,和商品當作資本生産物的性質,引起全部的價值決定及全部生産由價值來調節的結果。
由競争、由供需狀況,在工資、利潤、地租間引起的相對量的變動,不會改變那個分歸這些不同範疇的價值總和。
所有在《資本論》中論述到的一切經濟範疇及其關系,全都貫徹了“商品價值是基礎”這個原則。
對于馬克思說來,勞動價值論,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對商品、貨币、資本、工資、利潤、地租等等設定運動限界的基礎。
羅賓遜否定勞動價值論的目的,是為了把他們的資産階級庸俗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調和起來,混淆起來。
羅賓遜認為由她所“發現”的不完全競争概念[33],和馬克思的剝削論相當。
她說:“現代的不完全競争論,雖然在形式上完全不同于馬克思的剝削論,同它卻頗為近似。
”[34]這真是牛頭不對馬嘴的胡扯。
她還說,馬克思的危機理論,包括三個内容,一是失業勞動後備軍理論,二是利潤率下降理論,三是資本貨物工業和消費品工業的關系的理論(按:即指生産資料生産和消費資料生産的關系的理論)。
而他們學院派的危機論在很多點上,“接近于”馬克思講到的第三個内容,并與其第一個内容“也略有近似之處”[35]。
為什麼呢?如象凱恩斯論危機,他就講到失業問題,也講到有效需求問題。
她以為,馬克思從生産資料生産與消費資料生産看出的不平衡,和不斷增大的社會生産力所受到的勞動者的貧困所規定的極限,正是凱恩斯所強調而為馬爾薩斯所“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