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關于《資本論》對于資本主義壟斷階段,是否還有現實性的問題

關燈
織及其要求的變化,國家的機能也改變了。

    它愈來愈顯得與其說是為整個資産階級服務,就甯不如說是為資産階級中的壟斷資本服務了。

     以上是資本主義由自由階段轉變為壟斷階段的全過程。

    馬克思在将近一百年前指出的一些支配着那種轉變的基本原則,沒有任何一點失卻了它的現實意義。

     (三)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隻改變了剝削的形式,沒有改變剝削的實質及由此必然發生的剝奪者被剝奪的趨勢 馬克思寫的《資本論》,确是在自由資本主義盛極一時的時期,所有體現着壟斷資本本質特征的那些經濟現象,如生産集中、股份公司、金融寡頭統治、資本輸出、國際資本聯合組織、殖民地争奪與瓜分等等,在當時有的還隻露出一些苗頭,有的甚至還隐而未發。

    但經濟科學理論的研究,如果是采取唯物主義的現實觀點,如果深入到資産階級社會的内部聯系,它就會把握這個社會的各種經濟發展動态或趨勢,而由是發現出支配着它們的一些基本原則和規律。

    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曆史觀和辯證方法,使他能見微知著地把那些還隻露出一些苗頭或端緒的迹象,看作是資本主義内在矛盾發展的必然傾向。

    後來,列甯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正是根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指出的基本原則和規律,結合他的時代的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現實,而加以充實發展的結果。

    事實上,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還不隻是提示了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轉變的原則和規律,他還進一步透過未來的壟斷資本的展望,而把資本主義向着社會主義變革的可能性與必然性,揭示出來了: “……和這種集中或多數資本家為少數資本家剝奪的現象聯在一起,有規模愈益加大的勞動過程的協作形式,科學在工藝上的自覺的應用,土地的計劃利用,勞動手段變為隻能共同利用的勞動手段,一切生産資料當作互相結合的社會勞動的生産資料使用時生出的節約,一切民族在世界市場網中形成的密切聯系,從而,資本主義制度的國際性質,跟着發展起來。

    把這個轉化過程所有的利益橫加掠奪,并實行壟斷的資本大王的人數在不斷減少,窮乏、壓迫、奴役、退步、剝削的總量,則跟着在增加;但是,人數不斷增長,為資本主義生産過程的機構自身所訓練、所聯合、所組織起來的工人階級的憤激反抗,也跟着在增長。

    資本壟斷,成了這種和它一起,并且在它下面繁花盛開起來的生産方式的桎梏。

    生産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

    這個外殼會被炸開。

    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響起來了。

    剝奪者被剝奪了。

    ”[25] 這一段話,是《資本論》第一卷研究的結論,我們把這個結論,拿來對照一下這個第一卷刊行以來将近一百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的變遷變革的現實,不是大可證示工人階級把馬克思主義,把《資本論》作為他們革命鬥争運動的指南,是做對了嗎?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或《資本論》,就它在其中運用的觀點與方法來說,是一切曆史時代可以适用的普遍真理;就它運用那個觀點方法所得出的基本經濟理論來說,對于今天的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也還是完全可以兌現的普遍真理。

    因為它用那種觀點方法所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的基本事實、基本關系、基本原理。

    它是從資本主義的私有制出發,是從資本主義商品生産出發,是從資産階級憑借所占有的生産資料,榨取剩餘價值,剝削工人階級的階級關系出發。

    這些基本事實、基本關系沒有改變,而基于這些事實關系得出的價值——剩餘價值理論、分配理論、剝削理論、危機理論、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理論,就不會因為資本所有制的某些形式改變、資本經營的形式改變、資本家剝削榨取的花樣的改變、資産階級相互間争權奪利的方式方法的改變,而改變它的社會本質和社會發展趨勢及其規律。

    唯物主義曆史觀,是要在社會不斷革命論與革命發展階段論的統一的認識基礎上去理解的。

    在一方面,社會存在改變,社會思想意識也不能不有所改變,物質生活的生産方式,決定着社會的政治的以及一般精神生活的過程,另一方面,一個社會的基本生産關系沒有改變,有關它的基本理論與規律,就還是正确有效的。

    這是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得出來的真理,這是那些充滿着庸俗的形而上學的思想意識的資産階級經濟學者、社會學者、曆史學者的頭腦,永遠也識不透、想不通,也不願意想通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