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關于《資本論》對于資本主義壟斷階段,是否還有現實性的問題

關燈
(一)《資本論》過時了嗎? 馬克思的《資本論》是在十九世紀後期問世的。

    由于《資本論》把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本質、内在矛盾及其辯證發展規律徹底揭露出來了;同時由于那種揭露,使得工人階級非常清楚地看到了他們自己的命運、地位、力量和前途,所以,它的第一卷在一八六七年出版後不久,便被當時的第一國際決議通過為“工人階級的聖經”,成為工人階級革命鬥争運動的指南書。

    《資本論》使資産階級終生會感到它的麻煩。

    而他們最感到麻煩的地方,更在于《資本論》的論據,是建立在資産階級自己經濟實踐的基礎上,是講的“關于閣下的故事”,又加上是經過了嚴密地科學論證了的真理,他們既無從反對,也反對不了。

    所以,《資本論》問世以後,有不短的一段時間,他們對付的戰術,是保持沉默,以示“不足道也”。

    到了十九世紀末,他們象是突然被一個“新發現”提醒了,說《資本論》是從唯物主義出發,從客觀事實出發;客觀事實改變了,《資本論》不就“過時”了嗎?也就是說,《資本論》既然是以十九世紀中葉前後的自由資本主義經濟為研究分析對象,到了十九世紀末,特别是在這以後,已經是壟斷資本主義占統治地位了,事過境遷,人們怎麼還要《資本論》,還要把它看作是“工人階級的聖經”,或他們的革命指南書呢?這個反對馬克思主義,反對《資本論》的“大發現”,愈到晚近,當然就更加叫嚷得起勁。

    但是,認真思考一下,就會産生這樣的疑問: 為什麼這些資産階級學者要這麼關心工人階級的革命運動,怕這種運動,為“過了時的”學說思想所指導呢? 為什麼這些宣揚資本主義制度永恒的形而上學的說教者,倒反而這麼熱衷于強調“唯物主義曆史觀”呢? 這裡不打算讨論他們的這些自相矛盾的錯誤論點,隻想講一講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由自由階段到壟斷階段轉變的若幹基本原則、規律,然後再說明一下,為什麼還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時,馬克思就能把那些轉變的原則、規律揭示出來?隻要把這些道理講明了,他們的那些自欺欺人的胡說,就不攻自破了。

     (二)在《資本論》中,提示的由資本主義自由階段推移到壟斷階段的原理 關于資本主義由自由階段到壟斷階段的轉變,那雖然差不多是到馬克思去世的時候(一八八三年)才開始表現一些端緒,但馬克思在這以前,即撰寫《資本論》的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時,從資産階級社會經濟結構的分析中,已把那種轉變的必然性、規律及其諸特征表現,向我們明确指出來了。

     大體上他是沿着以次的線索展開說明的: 首先,由于資本主義商品生産,實質上就是剩餘價值的生産。

    剩餘價值是出自剩餘勞動,資本家榨取剩餘價值、剩餘勞動的貪欲是無限的,當它受到自然生理限制和社會限制,不能一味由延長勞動日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們就競相努力在一定勞動日中,盡可能縮短必要勞動部分,由是相對地增加剩餘勞動部分。

    其辦法是盡量提高勞動生産率,使勞動者所消費的商品低廉化,使勞動者人數相對過剩化,從而使勞動力的價值價格低廉化。

    這就要求變革勞動技術過程和社會生産組織。

    馬克思在這裡指出了這樣一條真理: “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産,不過把勞動日的長短當作關鍵問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産,卻會徹底使勞動的技術過程和社會的組織發生革命。

    ”[16] 可是變革勞動技術和社會生産組織,在原有的資本規模上是辦不到的。

    在大家相互競争的條件下,其間就存在着一個資本集中或“資本吸收資本的規律”。

     “競争戰是以商品的低廉化來進行。

    其他事情不變,商品的低廉取決于勞動的生産率,勞動的生産率又取決于生産的規模。

    所以,較大的資本會打擊較小的資本。

    并且我們知道,随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發展,一個資本按标準條件從事營業時所需的最低限量将會加大。

    ”[17] 這個趨勢的發展,就由集中、由擴大經營規模而引起的積累,進一步鼓勵集中: “集中使産業資本家能夠擴大他們的操作規模,所以補充了積累的作用。

    不管操作規模的擴大是積累的結果還是集中的結果,也不管集中是用強暴的方法實行合并……還是通過設立股份公司這樣一條平坦的道路,将已經形成或正在形成中的許多資本溶合起來,經濟作用總是一樣的。

    産業規模日益增進的擴大,到處都是作為出發點,以便使多數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