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資本論》的學與用
關燈
小
中
大
(一)《資本論》的學
談到《資本論》的學習,大家都希望能有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和經驗。
我談這個問題,并不是說我有了很好的經驗,而是說,我學了一段時間,在學的過程中,有了一些感受,有了一些體會,現在談出來,供大家學習時的參考。
大家普遍感到讀《資本論》困難,困難究竟在哪裡呢?人們會不約而同地指出兩點:一是部頭大,全書有兩百多萬字,部頭大需要時間多,而且消化不容易;二是内容深奧難懂。
是不是這樣呢?我看不完全是這樣。
這部書,是大的,但有的書比它更大哩,如中國的經史子集之類,都是部頭很大的,我們并沒有被它們吓倒。
至于說内容深奧,那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也許有一些理由,但不能一概而論。
馬克思曾就第一卷說:“除了論價值形态的那一節,人們不能非難本書,說它難于理解。
當然,我原假定,讀者是一個願意學一點新的東西的人,所以他會自己動一動腦筋。
”[8]我們今天所說的困難,恐怕和獨立思考有關。
我的經驗也是這樣,如果讀了一些有關的書,又能獨立思考,那就是不難懂的,何況《資本論》這部書,邏輯嚴密,條理清晰,每提一個論點,都有大量的材料和例解來證驗說明它哩。
恩格斯還在《資本論》第一卷尚未出版之前的一八六七年八月二十三日寫信給馬克思說:“隻是由于你把錯綜複雜的經濟問題放在應有的地位和正确的聯系之中,因此完滿地使這些問題變得簡單和相當清楚。
……實際上出色地叙述了勞動和資本的關系,這個問題在這裡第一次得到充分而又互相聯系的叙述。
”[9]而當《資本論》這部書印出來以後,馬克思對于德國資産階級學者提出的非難作了這樣的反駁:“德國庸俗經濟學的油嘴滑舌的空談家,攻擊我的著作的文體和叙述方法。
關于《資本論》文字上的缺點,任何人也不比我自己更為痛切地感覺到。
不過,為了這班大人先生們和他們的讀者們的好處和快意起見,我且在這裡引述一個英國人和一個俄國人的意見如下。
對我的觀點完全抱敵對态度的《星期六評論》,關于德文本第一版卻說,叙述方法‘把一個最枯燥無味的經濟問題也說得有一種特别風味’。
1872年4月20日的《聖彼得堡新聞》也說:‘除了少數特别專門的部分,叙述的特色是一般讀者容易理解,明白,并且非常生動,雖說研究的對象需要有高度的科學水平。
就這點說,作者……和大多數德國學者大不相同。
……那些學者用非常晦澀,非常枯燥乏味的語言來寫書,以緻要把普通人的頭砸破。
’”[10]所以,如果說《資本論》的學習上的困難,在于部頭大,深奧,那是太一般的籠統的講法,還沒有講出真正困難所在。
那麼,真正困難是在哪裡呢?我的體會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學習《資本論》需要有豐富的廣泛的經濟知識,曆史基礎知識以及文學和哲學知識。
我們都很清楚,《資本論》所引用的經濟材料、經濟史材料是非常豐富的,它不隻是一部經濟學的書、經濟史的書、經濟思想史的書,并且還是一部哲學的書、曆史的書。
列甯就曾說它是一部活的辯證法。
所以學習起來是需要有關這些方面的一定的基礎知識的,先就曆史知識方面舉個例子來說吧。
第一卷初版序中有這樣一句話:“象十八世紀美國的獨立戰争,為歐洲中等階級鳴起了警鐘一樣,十九世紀美國的南北戰争,又為歐洲工人階級鳴起了警鐘。
”[11]這就是說,美國的獨立戰争對西歐特别是法國的資産階級大革命影響很大;美國解放黑奴的南北戰争對歐洲工人階級革命(巴黎公社)影響很大。
如果我們不了解美國獨立戰争、南北戰争、法國資産階級革命和巴黎公社,以及這些重大曆史事件的産生過程,它們分别發生影響的經過,我們即使在字面上有些了解,到底不懂得它講的什麼。
還有,這部書讨論的基礎,是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中葉前後的西歐社會經濟情況,特别是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情況,如果我們不對這些有所了解,學起來就有困難。
例如讀者不時提問到第一卷初版序中的一句話:“波西亞斯戴起一頂隐身的帽子,以便追尋巨魔。
我們卻把隐身的帽子緊緊遮着耳目,以便否認巨魔的存在。
”[12]這句話不懂出典,也大體可以了解它的意思。
但如果知道希臘神話中波西亞斯殺魔鬼的故事,那就不但可以領會馬克思的“别有風趣”的文體,且能感到體現在它那種高度藝術表達形式中的口誅筆伐的力量。
又如在第一篇第一章講商品的時候,他說:“商品的價值,和瞿克萊夫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我們不知道哪裡方才可以找到它。
”[13]表示“價值”是從實際經濟生活中可以體會得到,但怎麼也不能具體把握的一種社會過程的真實而合理的抽象。
莎士比亞的劇本《亨利第四》中的一個角色——瞿克萊夫人,被别人罵為是一個水獺,“既不是魚又不是肉,是一件不可捉摸的東西。
”馬克思在這裡從反面來表示不可捉摸的瞿克萊夫人畢竟在那裡,價值就不同了,它本身不包含任何一個自然物質的原子。
這也是要知道這個劇本的内容,才能加深對價值本身的認識的。
就哲學方面而論,《資本論》各篇章都有有關資産階級哲學的批判,但問題還不在這裡。
整部《資本論》不但是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寫成的,全面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精神實質,并還由是論證了唯物史觀的科學假定。
因此,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的基礎知識,沒有一些初步了解,就不但要大大增加系統把握全書結構的困難,甚至對于任何一個有關曆史辯證發展問題的叙述,都要感到不易理解。
别的不講,《資本論》第一卷初版序和二版跋中講政治經濟學的曆史任務和社會限制,特别是以德國為例,論證它不但在資本主義未發展起來的時候,不能有資産階級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就是後來資本主義已經發展起來了,也不能有資産階級的古典政治經濟學。
為什麼呢?這關系到政治經濟學與資本主義經濟的辯
我談這個問題,并不是說我有了很好的經驗,而是說,我學了一段時間,在學的過程中,有了一些感受,有了一些體會,現在談出來,供大家學習時的參考。
大家普遍感到讀《資本論》困難,困難究竟在哪裡呢?人們會不約而同地指出兩點:一是部頭大,全書有兩百多萬字,部頭大需要時間多,而且消化不容易;二是内容深奧難懂。
是不是這樣呢?我看不完全是這樣。
這部書,是大的,但有的書比它更大哩,如中國的經史子集之類,都是部頭很大的,我們并沒有被它們吓倒。
至于說内容深奧,那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也許有一些理由,但不能一概而論。
馬克思曾就第一卷說:“除了論價值形态的那一節,人們不能非難本書,說它難于理解。
當然,我原假定,讀者是一個願意學一點新的東西的人,所以他會自己動一動腦筋。
”[8]我們今天所說的困難,恐怕和獨立思考有關。
我的經驗也是這樣,如果讀了一些有關的書,又能獨立思考,那就是不難懂的,何況《資本論》這部書,邏輯嚴密,條理清晰,每提一個論點,都有大量的材料和例解來證驗說明它哩。
恩格斯還在《資本論》第一卷尚未出版之前的一八六七年八月二十三日寫信給馬克思說:“隻是由于你把錯綜複雜的經濟問題放在應有的地位和正确的聯系之中,因此完滿地使這些問題變得簡單和相當清楚。
……實際上出色地叙述了勞動和資本的關系,這個問題在這裡第一次得到充分而又互相聯系的叙述。
”[9]而當《資本論》這部書印出來以後,馬克思對于德國資産階級學者提出的非難作了這樣的反駁:“德國庸俗經濟學的油嘴滑舌的空談家,攻擊我的著作的文體和叙述方法。
關于《資本論》文字上的缺點,任何人也不比我自己更為痛切地感覺到。
不過,為了這班大人先生們和他們的讀者們的好處和快意起見,我且在這裡引述一個英國人和一個俄國人的意見如下。
對我的觀點完全抱敵對态度的《星期六評論》,關于德文本第一版卻說,叙述方法‘把一個最枯燥無味的經濟問題也說得有一種特别風味’。
1872年4月20日的《聖彼得堡新聞》也說:‘除了少數特别專門的部分,叙述的特色是一般讀者容易理解,明白,并且非常生動,雖說研究的對象需要有高度的科學水平。
就這點說,作者……和大多數德國學者大不相同。
……那些學者用非常晦澀,非常枯燥乏味的語言來寫書,以緻要把普通人的頭砸破。
’”[10]所以,如果說《資本論》的學習上的困難,在于部頭大,深奧,那是太一般的籠統的講法,還沒有講出真正困難所在。
那麼,真正困難是在哪裡呢?我的體會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學習《資本論》需要有豐富的廣泛的經濟知識,曆史基礎知識以及文學和哲學知識。
我們都很清楚,《資本論》所引用的經濟材料、經濟史材料是非常豐富的,它不隻是一部經濟學的書、經濟史的書、經濟思想史的書,并且還是一部哲學的書、曆史的書。
列甯就曾說它是一部活的辯證法。
所以學習起來是需要有關這些方面的一定的基礎知識的,先就曆史知識方面舉個例子來說吧。
第一卷初版序中有這樣一句話:“象十八世紀美國的獨立戰争,為歐洲中等階級鳴起了警鐘一樣,十九世紀美國的南北戰争,又為歐洲工人階級鳴起了警鐘。
”[11]這就是說,美國的獨立戰争對西歐特别是法國的資産階級大革命影響很大;美國解放黑奴的南北戰争對歐洲工人階級革命(巴黎公社)影響很大。
如果我們不了解美國獨立戰争、南北戰争、法國資産階級革命和巴黎公社,以及這些重大曆史事件的産生過程,它們分别發生影響的經過,我們即使在字面上有些了解,到底不懂得它講的什麼。
還有,這部書讨論的基礎,是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中葉前後的西歐社會經濟情況,特别是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情況,如果我們不對這些有所了解,學起來就有困難。
例如讀者不時提問到第一卷初版序中的一句話:“波西亞斯戴起一頂隐身的帽子,以便追尋巨魔。
我們卻把隐身的帽子緊緊遮着耳目,以便否認巨魔的存在。
”[12]這句話不懂出典,也大體可以了解它的意思。
但如果知道希臘神話中波西亞斯殺魔鬼的故事,那就不但可以領會馬克思的“别有風趣”的文體,且能感到體現在它那種高度藝術表達形式中的口誅筆伐的力量。
又如在第一篇第一章講商品的時候,他說:“商品的價值,和瞿克萊夫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我們不知道哪裡方才可以找到它。
”[13]表示“價值”是從實際經濟生活中可以體會得到,但怎麼也不能具體把握的一種社會過程的真實而合理的抽象。
莎士比亞的劇本《亨利第四》中的一個角色——瞿克萊夫人,被别人罵為是一個水獺,“既不是魚又不是肉,是一件不可捉摸的東西。
”馬克思在這裡從反面來表示不可捉摸的瞿克萊夫人畢竟在那裡,價值就不同了,它本身不包含任何一個自然物質的原子。
這也是要知道這個劇本的内容,才能加深對價值本身的認識的。
就哲學方面而論,《資本論》各篇章都有有關資産階級哲學的批判,但問題還不在這裡。
整部《資本論》不但是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寫成的,全面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精神實質,并還由是論證了唯物史觀的科學假定。
因此,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的基礎知識,沒有一些初步了解,就不但要大大增加系統把握全書結構的困難,甚至對于任何一個有關曆史辯證發展問題的叙述,都要感到不易理解。
别的不講,《資本論》第一卷初版序和二版跋中講政治經濟學的曆史任務和社會限制,特别是以德國為例,論證它不但在資本主義未發展起來的時候,不能有資産階級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就是後來資本主義已經發展起來了,也不能有資産階級的古典政治經濟學。
為什麼呢?這關系到政治經濟學與資本主義經濟的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