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資本論》的學與用
關燈
小
中
大
證發展關系問題,關系到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問題,不懂辯證法,不懂唯物史觀,是弄不清其中的道理的。
至于《資本論》作為一部政治經濟學論著來學習,所需要的關于經濟理論與曆史的知識,那是非常明白的,為了說明便利,我打算留待接下去講第二種困難時來交代。
所有上面這些例解,說明較廣泛的文化的曆史的知識的要求,構成了我們學習《資本論》的第一個困難。
第二個困難,就是理論聯系實際上所感到的困難。
理論聯系實際有兩層意思:一是理論研究要結合到我們當前的政治任務,這是屬于方向性的問題;一是所研究的理論必須回到理論所由抽象出來的現實情況中去,才能有較正确的理解,這是屬于方法論的問題。
這裡所講的,是屬于後一方面的問題。
就我們中國讀者說來,《資本論》裡面所講的,主要是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前期的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現象,這是我們所不熟悉的,因為我們中國沒有存在過發展較成熟的資本主義或者說資本主義成分很小。
我們在現代,直到解放為止,一直是處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階段。
在歐洲人看來是很容易懂的,而我們卻不懂,因為我們不熟悉,我們沒有在真正的資本主義經濟環境中生活過。
在資本主義社會,司空見慣的東西,我們學起來就象很費解。
甚至一些極其具體的感性的經濟現象,如象工廠法、交易所、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乃至若幹年一度的危機之類,我們接觸到它,隻仿佛是這麼一回事,卻很不易深透進去。
無論如何,我國資本主義太不發達或當前根本不存在資本主義經濟現實這一曆史條件,不能不說是我們從理論聯系實際這一角度來學習《資本論》所不免要遇到的障礙。
最後講到第三個困難,和前面兩個困難比較起來,這個困難應當說是較大的。
那就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提出的經濟理論,是和我們一般人的常識相反的,是和我們日常思維方法格格不入的,或者有的是我們意想不到的;而他得出來的那些經濟理論所用的思維方法,也是我們所不很習慣或很不習慣的。
比如說,一件上衣等于20碼麻布,或說一件上衣值多少錢,這在我們大家看來,好象這是用不着去想的,但馬克思卻把它看成是研究商品,研究那個看不見摸不到的“價值”所必須了解的出發點。
再看,《資本論》是研究資本的,但全書似乎不曾對資本下過定義,他隻是在說明問題時,講到資本是一種社會生産關系,是一種支配勞動的社會權力。
這都是和我們的通常想法聯系不起來的,所以學起來會使我們一時摸不着頭腦。
資産階級學者說,資本是将本圖利的本錢,是工廠、工具。
甚至連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也說:“在一般資産中用以獲取利得的那一部分就是資本。
”近代的庸俗經濟學家柏姆·巴維克說:“資本是各種以生利為目的的财貨。
”一般都說投資就是将本圖利。
這些都很符合我們的常識,都象是從我們經濟生活的經驗習慣得出來的定義。
馬克思嚴厲批判了這些說法,說這些似是而非的論調,根本不能說明問題。
為什麼呢?他認為,資本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特定經濟範疇;它的作用,就在增殖價值。
工廠、工具以及其他資财本身,并不就是資本,因為它們并不能增殖價值,它們隻有和勞動力結合起來,由勞動力的使用,使價值有所增殖,才能成為資本。
貨币是不是資本呢?購買勞動力的貨币是不是資本呢?把它孤立起來看也不是資本,隻有它一方面購買勞動力,同時又購買吸收勞動的生産資料,發生了增殖價值的機能,它才成為資本——貨币資本。
不論是貨币,是生産資料,還是勞動力,分别來看,都不是什麼資本,隻有在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在一定的生産關系下,創造價值,或者是幫助增殖價值,才具有資本的實質和意義。
這是資産階級學者(即使是古典經濟學者)想不到、想不通,也說不明白的。
因此,馬克思說資本是一種社會生産關系,就貨币資本而論,說它是資産者利用它來支配勞動的一種社會權力,這就再清楚明白不過了。
又如,資産階級經濟學者經常說資本——利潤,勞動——工資,土地——地租。
這個三位一體的公式,是平等、自由、公道的表現,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是天經地義的。
資本家由投資得利潤,工人由勞動得工資,地主由土地得地租,看去象是合理的,但一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加以分析,立即就顯得極不合理了:土地、資本與勞動是三種不同性質的東西,前兩者的所得,是出自對第三者的剝削;前兩者是不勞而獲的,而第三者則是勞而沒有得到應得的報酬。
對于這個包藏了一切剝削秘密的公式,資産階級經濟學者一直當作真理來宣傳,我們一般也象在依據經驗事實,當作教條來接受。
因此,我們學習《資本論》,就不能不在每一個經濟概念,每一個論點上,和我們自己原來的有關的常識經驗或教條作鬥争。
這就是馬克思為什麼說要學懂《資本論》,需要讀者願意接受一點新東西,能獨立思考。
上面講的就是我們學習《資本論》會感到的三種困難。
這三種困難中哪一種困難最大呢?我以為是最後一種。
為什麼呢?第一種困難是說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曆史基礎知識、哲學知識等,這些可以慢慢地學,甚至可以從《資本論》中去學。
《資本論》本身就是一個知識寶庫,可以提供我們許多正确的知識。
《資本論》的某些較容易了解的部分的學習,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其中比較難懂的部分。
馬克思曾指示我們在學習《資本論》時,不妨先讀勞動日那一章,然後再讀有關價值形态的那一部分,也就是這個意思。
第二種困難講到的我們不熟悉的東西,那也不是不易克服的,我們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去了解去體會。
比如我們要學習古代曆史,中世紀曆史,不也很難嗎?但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和工具,間接地去求得理解。
事實上,《資本論》中最感到難學的價值形态部分,還不是以發展了的資本主義經濟為背景,而是以我
至于《資本論》作為一部政治經濟學論著來學習,所需要的關于經濟理論與曆史的知識,那是非常明白的,為了說明便利,我打算留待接下去講第二種困難時來交代。
所有上面這些例解,說明較廣泛的文化的曆史的知識的要求,構成了我們學習《資本論》的第一個困難。
第二個困難,就是理論聯系實際上所感到的困難。
理論聯系實際有兩層意思:一是理論研究要結合到我們當前的政治任務,這是屬于方向性的問題;一是所研究的理論必須回到理論所由抽象出來的現實情況中去,才能有較正确的理解,這是屬于方法論的問題。
這裡所講的,是屬于後一方面的問題。
就我們中國讀者說來,《資本論》裡面所講的,主要是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前期的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現象,這是我們所不熟悉的,因為我們中國沒有存在過發展較成熟的資本主義或者說資本主義成分很小。
我們在現代,直到解放為止,一直是處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階段。
在歐洲人看來是很容易懂的,而我們卻不懂,因為我們不熟悉,我們沒有在真正的資本主義經濟環境中生活過。
在資本主義社會,司空見慣的東西,我們學起來就象很費解。
甚至一些極其具體的感性的經濟現象,如象工廠法、交易所、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乃至若幹年一度的危機之類,我們接觸到它,隻仿佛是這麼一回事,卻很不易深透進去。
無論如何,我國資本主義太不發達或當前根本不存在資本主義經濟現實這一曆史條件,不能不說是我們從理論聯系實際這一角度來學習《資本論》所不免要遇到的障礙。
最後講到第三個困難,和前面兩個困難比較起來,這個困難應當說是較大的。
那就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提出的經濟理論,是和我們一般人的常識相反的,是和我們日常思維方法格格不入的,或者有的是我們意想不到的;而他得出來的那些經濟理論所用的思維方法,也是我們所不很習慣或很不習慣的。
比如說,一件上衣等于20碼麻布,或說一件上衣值多少錢,這在我們大家看來,好象這是用不着去想的,但馬克思卻把它看成是研究商品,研究那個看不見摸不到的“價值”所必須了解的出發點。
再看,《資本論》是研究資本的,但全書似乎不曾對資本下過定義,他隻是在說明問題時,講到資本是一種社會生産關系,是一種支配勞動的社會權力。
這都是和我們的通常想法聯系不起來的,所以學起來會使我們一時摸不着頭腦。
資産階級學者說,資本是将本圖利的本錢,是工廠、工具。
甚至連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也說:“在一般資産中用以獲取利得的那一部分就是資本。
”近代的庸俗經濟學家柏姆·巴維克說:“資本是各種以生利為目的的财貨。
”一般都說投資就是将本圖利。
這些都很符合我們的常識,都象是從我們經濟生活的經驗習慣得出來的定義。
馬克思嚴厲批判了這些說法,說這些似是而非的論調,根本不能說明問題。
為什麼呢?他認為,資本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特定經濟範疇;它的作用,就在增殖價值。
工廠、工具以及其他資财本身,并不就是資本,因為它們并不能增殖價值,它們隻有和勞動力結合起來,由勞動力的使用,使價值有所增殖,才能成為資本。
貨币是不是資本呢?購買勞動力的貨币是不是資本呢?把它孤立起來看也不是資本,隻有它一方面購買勞動力,同時又購買吸收勞動的生産資料,發生了增殖價值的機能,它才成為資本——貨币資本。
不論是貨币,是生産資料,還是勞動力,分别來看,都不是什麼資本,隻有在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在一定的生産關系下,創造價值,或者是幫助增殖價值,才具有資本的實質和意義。
這是資産階級學者(即使是古典經濟學者)想不到、想不通,也說不明白的。
因此,馬克思說資本是一種社會生産關系,就貨币資本而論,說它是資産者利用它來支配勞動的一種社會權力,這就再清楚明白不過了。
又如,資産階級經濟學者經常說資本——利潤,勞動——工資,土地——地租。
這個三位一體的公式,是平等、自由、公道的表現,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是天經地義的。
資本家由投資得利潤,工人由勞動得工資,地主由土地得地租,看去象是合理的,但一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加以分析,立即就顯得極不合理了:土地、資本與勞動是三種不同性質的東西,前兩者的所得,是出自對第三者的剝削;前兩者是不勞而獲的,而第三者則是勞而沒有得到應得的報酬。
對于這個包藏了一切剝削秘密的公式,資産階級經濟學者一直當作真理來宣傳,我們一般也象在依據經驗事實,當作教條來接受。
因此,我們學習《資本論》,就不能不在每一個經濟概念,每一個論點上,和我們自己原來的有關的常識經驗或教條作鬥争。
這就是馬克思為什麼說要學懂《資本論》,需要讀者願意接受一點新東西,能獨立思考。
上面講的就是我們學習《資本論》會感到的三種困難。
這三種困難中哪一種困難最大呢?我以為是最後一種。
為什麼呢?第一種困難是說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曆史基礎知識、哲學知識等,這些可以慢慢地學,甚至可以從《資本論》中去學。
《資本論》本身就是一個知識寶庫,可以提供我們許多正确的知識。
《資本論》的某些較容易了解的部分的學習,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其中比較難懂的部分。
馬克思曾指示我們在學習《資本論》時,不妨先讀勞動日那一章,然後再讀有關價值形态的那一部分,也就是這個意思。
第二種困難講到的我們不熟悉的東西,那也不是不易克服的,我們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去了解去體會。
比如我們要學習古代曆史,中世紀曆史,不也很難嗎?但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和工具,間接地去求得理解。
事實上,《資本論》中最感到難學的價值形态部分,還不是以發展了的資本主義經濟為背景,而是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