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資本論》的學與用

關燈
們比較熟悉的小商品生産為背景的呢!至于第三種困難,它對前面兩種困難,具有不同的特質。

    大家想想看,一般資産階級學者,文化曆史基礎知識可能是相當豐富的,他們又是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裡,但為什麼他們竟對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理解,那樣庸俗膚淺呢,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為什麼那樣隔膜呢?例如列甯在《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中批判過米海洛夫斯基,說他讀了《資本論》,但不懂得《資本論》中有唯物史觀,這并不是知識的限制,而是關系到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問題。

    而和俄國米海洛夫斯基無獨有偶的,是一位德國的經濟學者,盡管《資本論》全書都貫串着價值論的說明,他卻惋惜《資本論》作者沒有專章讨論價值。

    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他所理解的價值和《資本論》中講的價值不是一個東西。

    我也遇到過這樣的事情,我在某大學任教時,曾有一個有些名氣的經濟學教授,教完了《資本論》第一卷以後對我說,他還沒弄清楚價值和勞動究竟有怎樣的關系。

    應該怎麼說呢?能說這不是笑話嗎?其實,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講的道理,馬克思、恩格斯都說西歐特别是德國工人階級就可以接受;馬克思并把工人階級廣泛接受他的看法,看作是對于他寫作《資本論》的最大報酬。

    可見,由不同立場,用不同觀點方法所引起的障礙,才是最大的障礙;雖然我們并不因此就說其他困難不值得注意。

     現在困難是提出來了,但如何去克服這些困難呢?以下談我個人的幾點體會。

     首先,學一本著作,特别是象《資本論》這樣的大著,必須明确它的主題,明确它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

    讀一本書,不論它是文學、哲學或是經濟學的書,總是要先明确一下它的主題所在,它講些什麼,它是如何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

    愈是對于大部頭的論著,愈需要先摸一下這個底,同時愈是有價值的科學論著,它的主題,它的中心思想也愈加明确。

    比如說,列甯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就是要解決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關系問題;列甯的《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就是要解決俄國國内市場形成的問題。

    《資本論》呢?它的中心任務,是要解決資本家如何剝削勞動者或剩餘價值如何産生和實現的問題。

    我們在現在看來,好象這個問題是很容易了解的。

    真是這樣嗎?如果大家真的懂了,為什麼我們又感到《資本論》難學呢? 在奴隸社會裡,奴隸主占有奴隸的勞動,這看得很清楚。

    在封建社會裡,領主地主占有農奴的勞動,在時間上空間上也不難看出。

    在資本主義社會怎樣呢?資本家說他沒有剝削工人,他是憑公平買賣,工人勞動得了工資,而資本家的利潤是使用資本的報酬、管理企業的報酬,或者是賤買貴賣的差額,哪裡有什麼剝削?在資本主義前期,盡管有些古典經濟學者指出了資本家的利潤和地主的地租,是從勞動生産物分割出來的,但是他們講得不深不透;等到後來,作為資産階級的經濟學者,他們再也不敢講這個問題,并還要拼命替資産階級辯護了。

    他們用這樣或那樣的理由,用表面的現象和經驗的常識,來為資本主義制度掩飾,為它的永恒的存在祝福。

    這個剝削問題不弄明白,不從各方面加以系統的論證,就要使工人階級鬥争的正義性受到懷疑,使他們的鬥争的勇氣和信心受到妨害。

    事實上,資産階級也正是利用這些欺騙的宣傳,從精神上從思想意識上去瓦解工人階級的鬥争意志,并妨害他們的團結。

    在十九世紀前期,這無疑是一個最關重要的根本問題,即使到了現在,也并沒有失去它的現實性。

    當代資産階級經濟學者,不還在以各種新的方式和手法宣傳資本家沒有剝削嗎?為了工人階級的革命事業,馬克思幾乎是用他畢生的精力,徹底搞透這個問題。

    我們要好好為滅資興無的革命事業服務,難道不應當好好學習《資本論》,把這個根本問題弄透嗎? 其次,當我們已經明确了《資本論》研究的主題或中心問題以後,就要進而了解馬克思是怎樣進行分析這個涉及到一切經濟生活方面的問題了。

    資本家對勞動者的剝削,是屬于分配方面的問題,同時又是關系到交換方面的問題,但資本家究竟如何對勞動者進行剝削,卻基本上是要在直接生産過程才能得到理解的。

    正因為這是一個涉及到各方面的複雜的問題,資産階級學者就慣于用流通方面、分配方面的一些表面現象,來掩蓋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本質。

    說什麼一切商品都是等價交換,勞動力也是一種商品,它的買賣,也是在等價交換的基礎上進行的;又說,同是資本家,有的經營成功,有的經營失敗,如果認為成功是剝削工人的結果,那末失敗賠了本該怎麼說呢?馬克思卻正好要論證,勞動力這個商品,即使資本家購買時是依據等價原則,他在直接生産過程中使用它、消費它,卻破壞了那個原則,使勞動者在生産中創造的價值超過了他在交換上取得的價值;并且,資本家即使在生産中榨取到的額外價值,沒有在交換上得到實現,甚至還虧了本,那隻不過是他們資本家相互間分配額外價值的比例有了變化,絲毫也沒有改變他對工人的剝削關系的實質。

    為了要揭露這個秘密,馬克思就依據生産是經濟中的決定環節的原則,并采取科學的抽象方法,先撇開容易引起混淆的流通關系和分配關系,光在直接生産過程中找出剝削的根源,發現剩餘價值的秘密,然後再分别講到實質上是流通剩餘價值的流通關系,和實質上是瓜分剩餘價值的分配關系。

    我們如果初步了解了《資本論》的這個嚴密的布局,并初步了解了這樣的新布局或總結構的重大的科學意義,就會感到對于了解《資本論》的全貌,有了一個線索和途徑,就會明了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各自在完成全面分析資本主義這個剝削制度中所擔當的任務。

    讀完第一卷,一定要求續讀第二卷、第三卷。

    當我們學習第一卷的時候,也象初步了解全書一樣,隻要開頭了解它的内容和結構(體現了資本主義商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