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毛澤東同志關于“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理論”的教導與《資本論》研究

關燈
(一)一個重大的原則問題 毛澤東同志在《改造我們的學習》那篇論著中,講到了關于研究馬克思列甯主義理論的兩種正相對立的态度:一種是主觀主義的态度,一種是馬克思列甯主義的态度。

    對于前一種态度,他是這樣說明的:“在這種态度下,就是抽象地無目的地去研究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理論。

    不是為了要解決中國革命的理論問題、策略問題而到馬克思、恩格斯、列甯、斯大林那裡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而是為了單純地學理論而去學理論。

    不是有的放矢,而是無的放矢。

    ”[1]對于後一種态度,他是這樣說明的:“在這種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理論,要使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際運動結合起來,是為着解決中國革命的理論問題和策略問題而去從它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的。

    這種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

    ‘的’就是中國革命,‘矢’就是馬克思列甯主義。

    ”[2]我們對于馬克思列甯主義理論的研究,要用後一種态度去反對前一種态度,是非常明白的。

    但怎樣去反對,怎樣去使理論與革命實際結合,特别是為什麼為着解決中國革命的理論問題和策略問題而到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理論中去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從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理論中去找立場、觀點、方法的問題,就是把那種理論如何結合到我們革命實踐的關鍵所在,也是要反對無目的地,抽象地,為研究理論而研究理論的态度的必由途徑。

    其中還包含着在馬克思的原則指導下,來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這一真理。

     本文打算先就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體現在理論中的立場、觀點、方法的統一問題,作一交代;接下去,就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的《資本論》,來看它體現了怎樣的立場、觀點、方法,又看找到了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究将怎樣把它的理論,結合到我們革命的實踐中去。

    還将說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在《資本論》出現以後,最先就是把體現在《資本論》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應用來研究新的社會經濟問題,新的階級鬥争關系的理論的發展;而且在馬克思主義的一般理論發展的同時,有關立場、觀點、方法的原則,也一定會得到新的充實與發展。

    我相信,隻要把這幾點交代清楚了,那末研究、應用或把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理論結合到革命具體實踐中去,為什麼要找立場、觀點、方法的問題,就将得到理解了;同時也就回答了如何才是有目的地研究《資本論》的問題。

     (二)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體現在理論中的立場、觀點、方法的問題 在毛澤東同志的論著中,特别是在《改造我們的學習》這篇文章中,反複提到了普遍真理的問題。

    他在有的場合,還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習用語詞,來對普遍真理加以注解。

    乍然一看,仿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到哪裡都好用上,理應不發生什麼結合的問題,不發生什麼發展理論的問題。

    教條主義者就是用形而上學的觀點來看待馬克思主義,把它看成僵死的東西。

    修正主義者正和他們相反,在他們看來,根本沒有什麼可以應用到不同曆史條件下的普遍真理。

    馬克思主義者一面反對教條主義,一面反對修正主義。

    他們所理解、所宣傳、所堅持的普遍真理,是貫徹在一切學說理論中的基本原則,是我們判斷一種學說理論是否正确,是否如實反映客觀情況的準則。

    馬克思主義的創建者——馬克思、恩格斯,首先發現并在哲學社會科學,特别是在政治經濟學中第一次确立了這些原則準則。

    那些原則準則是什麼呢?是工人階級的立場,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是辯證方法以及根據那種世界觀、方法論就階級社會确立的帶有普遍性的階級鬥争原理。

    它們的更概括的表現,就是革命者的立場、觀點、方法。

     任何一種理論的建立,都是有它的建立者的立場、觀點、方法體現在其中的。

    一種理論是否正确,就看它的建立者是站在什麼立場,看他怎樣看待并處理他所研究的對象。

    一種不夠正确或根本不正确的理論,也可能是看法不對頭,也可能是處理的方法不正确,但更多的、更基本的還是立場有問題。

    我們不能希望站在封建貴族地主階級立場的人,能對資本主義社會科學的創建或理解,會有什麼成就;我們當然同樣不能希望一個站在資産階級立場的人,能對社會主義的科學理論的創建或理解,會有什麼成就。

    這已說明,階級立場不對頭,它一開始就會妨礙人們釆取或應用較正确的觀點方法,去接近事實,去辨認較能反映事實的理論。

    但這顯然不是說,觀點方法不那麼重要,事實上,所謂正确的、堅定的階級立場,根本就不是脫離了對于周圍的社會經濟關系及其問題的認識,而獨立自在地形成的;恰好相反,那是不斷通過對于那些關系及其問題的判斷處理,通過生産與鬥争的實踐,而逐漸表現出來,明确起來,堅定起來的。

    但是,作為階級社會的人,階級利害關系,階級的立場,總是最先最能左右他的認識的出發點。

    我們滿可以說,有哪樣的立場,就有哪樣的觀點和方法。

    如果說,一切以往的剝削階級,特别是資産階級,最有利于采用形而上學的觀點方法,那麼,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們就最适于采取徹底揭露現實剝削壓迫關系及其運動規律的曆史唯物主義觀點與辯證方法。

    這就是所謂立場、觀點與方法的統一。

     (三)怎樣理解研究《資本論》就要去找體現在《資本論》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它的立場、觀點、方法,不是明明白白擺在那裡,還需要認真去“找”嗎? 為了進一步較具體地闡明上述的原則問題,我想,最好是就如何才是有目的地研究《資本論》這個問題來展開說明。

    因為《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是一部标志着馬克思主義創立的最重要的著作,它自始成為我們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并從它來找立場、觀點、方法,以便把理論結合到我們後來革命鬥争運動中來的起點。

    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的發展,我們研究馬克思以後的其他革命導師的著作或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