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恩格斯在創作、捍衛和闡揚《資本論》方面所作的偉大貢獻

關燈
必然遭到資産階級代表人物的反對,而且也必然遭到一群想靠自由、平等、博愛的符咒來翻轉世界的法國社會主義者的反對。

    ”[44]很顯然,在采取這樣一種新觀點的同時,必然要清算以往邏輯思維上的純粹思辨因素,把被包裹在黑格爾唯心主義邏輯學中的合理核心剝發出來,使唯物的辯證方法建立起來。

    恩格斯是這樣說明觀點與方法的密切聯系的:“這個劃時代的曆史觀是新的唯物主義觀點的直接的理論前提,單單由于這種曆史觀,也就為邏輯方法提供了一個出發點。

    ”“馬克思對于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就是以這個方法作基礎的,這個方法的制定,在我們看來是一個其意義不亞于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成果。

    ”[45]這裡,我們不但看到了,要在理論研究上采取那種觀點方法,并不是研究者可以不站在無産階級立場而任意決定的事;同時在另一方面,他如果不是在對于社會曆史問題的認識上采取了正确的觀點以及與此相适應的正确的方法,也決計無法站穩正确的立場,雖然一般講來,立場問題是最有決定意義的出發點。

     2.關于《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統一的理論基礎的問題 把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看作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是由列甯作了結論的;那和恩格斯從這三個方面展開對于杜林的批判,從而也從這三個方面積極展開對于馬克思主義的闡述,是有密切關系的。

    人們早就認為,自從恩格斯的《反杜林論》出版以後,對馬克思主義有了一個完整系統的闡述。

    但在事實上,恩格斯不僅最先從這三個方面來說明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并還最先明确指出,這三個組成部分統一的理論基礎,是集中表現在《資本論》裡面。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特别是它的曆史觀,它對近代資産階級社會的解析,不能不從經濟方面入手,這是馬克思自己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已經明确提到的。

    但恩格斯卻根據《政治經濟學批判》與《資本論》的性質,把這種研究引到社會主義的結論,為我們明确指出來了。

    他說:“在科學上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認真地斷定說,亞當·斯密和李嘉圖已經對于現代社會的未來發展做出了結論。

    ”[46]正因為用形而上學觀點指導的資産階級政治經濟學,不可能就現代社會往何處去的問題,作任何一點說明,所以,“馬克思打算以批判迄今存在過的全部政治經濟學的形式,總結自己多年研究的結果,并以此為社會主義的意圖,奠定直到現在為止無論傅立葉和蒲魯東,亦無論拉薩爾,都不能為它奠定的科學基礎”[47]。

    可見資産階級古典經濟學者和各種社會主義派,都不能從他們的任何論著中得出社會主義的結論,隻有馬克思在他的《資本論》中,把社會主義将會實現的經濟條件與經濟關系,作了科學的論證。

    “因此,社會主義現在已經不再被看做某個天才頭腦的偶然發現,而被看做兩個曆史地産生的階級無産階級和資産階級間鬥争的必然産物。

    它的任務不再是想出一個盡可能完善的社會制度,而是研究必然産生這兩個階級及其相互鬥争的那種曆史的經濟的過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經濟狀況中找出解決沖突的手段。

    ”[48]恩格斯曾概括馬克思在科學上的偉大貢獻,說他有兩大發現,一是唯物史觀,一是剩餘價值學說;他并将此兩者與社會主義關聯起來,這樣告訴我們:“這兩個偉大的發現——唯物主義曆史觀和通過剩餘價值揭破資本主義生産的秘密,都應當歸功于馬克思。

    由于這些發現,社會主義已經變成了科學,現在的問題首先是對這門科學的一切細節和聯系作進一步的探讨。

    ”[49]總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是應用唯物史觀,揭露剩餘價值的秘密,而由是引出社會主義的結論的。

    恩格斯極有見地把這種事實明确表達出來了,于是《資本論》便被看成是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的統一的理論基礎。

    我們從這樣的角度來學習研究《資本論》,就無疑比把它單純看成經濟學來學習來研究它,要更有意義得多。

     3.關于《資本論》被視為是屬于狹義政治經濟學範圍,同時又對廣義政治經濟學确立了初步的基礎的問題 大家知道,最初明确把政治經濟學區分為狹義政治經濟學與廣義政治經濟學的是恩格斯。

    但恩格斯這麼做,實際又是就馬克思已經研究的結果,來加以概括和分類。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曾經提論到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産階級的生産方式,把它們作為社會經濟形态演進的幾個時代,同時又把資産階級的生産關系,看作是社會生産過程的最後一個對抗形式[50]。

    對于這幾個生産方式,他隻是從資本主義這個最後的對抗形式着手。

    因為這不單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問題,還因為根據馬克思的指示、研究的程序,往往要循由最後發展的形态逆溯上去。

    可是盡管如此,由于馬克思對于資産階級社會的剖析,是把唯物史觀作為指導線索,當他從曆史上論述各種經濟形态的發生、成長的演變過程時,總不能不涉及那各别經濟形态在過去其他生産方式下,特别是在鄰近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封建生産方式下的古舊形态。

    這一來,基本上是對于資産階級社會生産關系的探讨,在一定範圍内,竟把前資本主義社會的較簡單經濟關系及其活動規律,也被連帶揭示出來了。

    恩格斯很看重這個科學研究的作用、成果及它的未來展望。

    他說:“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各種社會進行生産和交換并相應地進行産品分配的條件和形式的科學,——這樣廣義的政治經濟學尚有待于創造。

    到現在為止,我們所掌握的有關經濟科學的東西,幾乎隻限于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發生和發展”。

    可是,為“要對資産階級經濟學全面地進行這樣的批判,隻知道資本主義的生産、交換和分配的形式是不夠的。

    對于發生在這些形式之前的或者在比較不發達的國家内和這些形式同時并存的那些形式,同樣必須加以研究和比較,至少是概括地加以研究和比較。

    到目前為止,總的說來,隻有馬克思進行過這種研究和比較,所以,到現在為止在資産階級以前的理論經濟學方面所确立的一切,我們也差不多完全應當歸功于他的研究。

    ”[51]應當說,馬克思已為廣義的政治經濟學确立了初步的基礎。

    我們在這裡提出這個問題,就因為把政治經濟學區分為廣義狹義兩個類型,那會大大幫助我們在學習過程中,驅除一切由形而上學觀點方法所形成的超曆史、超階級的錯覺。

     4.關于把《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更明确地規定為資本與勞動的關系,資本家剝削雇傭勞動者的無償勞動的關系的問題 關于《資本論》的研究對象,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講到唯物史觀公式時,是交代得非常明白的,即它所研究的,是“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産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産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适合的生産關系”[52]。

    但由于馬克思在《資本論》個别場合,即有時是在說明問題,而不是在下定義的場合,又講到是研究資本主義的生産關系與交換關系,或資本主義生産方式,這就給那些不看整個《資本論》精神實質,而隻摘取個别詞句的人一些口實,仿佛《資本論》的研究對象,隻能是資本主義的生産方式,甚或把生産關系的研究,倒向生産力方面,這就大大違反了《資本論》作者的原意。

    由此也可看到,恩格斯在為《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寫的幾篇宣傳文章中,特别強調《資本論》就在研究資本與勞動的關系,就在研究資本家剝削勞動者的無償勞動的關系,這就把生産關系進一步具體化了,使我們不能再把它的對象籠統地說是資本主義生産方式,或者更不妥當地說主要是生産力了。

    他在為《民主周報》作的一篇書評中說,“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