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資本論》是一部政治經濟學典範,也是一部階級學典範
關燈
小
中
大
我活的鬥争中,他們不僅對于受剝削的無産階級沒有任何憐惜,就是對于處在剝削地位的同行,也同樣不會對他們表示任何愛顧。
這種所謂“人性”,歸根到底講來,不過是由資本主義社會生産關系總和決定下來的,是對于占有他人勞動的單純物質刺激的條件反射。
馬克思除了以大量生動的事實,告誡無産階級放棄幻想、堅持鬥争外,同時也充分估計并說明了無産階級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不但人數在不斷增長,并且為資本主義生産過程的機構自身所訓練、所聯合、所組織起來的力量及其反抗情緒,也在不斷增長[15]。
此外,如列甯指出的:“馬克思的《共産黨宣言》中有一段話表明,馬克思怎樣要求社會科學用客觀态度去分析現代社會中每個階級所處的地位,并且同對每個階級的發展條件的分析結合起來。
這段話就是:‘在當前同資産階級對立的一切階級中,隻有無産階級是真正革命的階級。
其餘的階級都随着大工業的發展而日趨沒落和滅亡,無産階級卻是大工業本身的産物。
中間等級,即小工業家、小商人、手工業者、農民,他們同資産階級作鬥争,都是為了維護他們這種中間等級的生存,以免于滅亡。
所以,他們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
不僅如此,他們甚至是反動的,因為他們力圖使曆史的車輪倒轉。
如果說他們是革命的,那是鑒于他們行将轉入無産階級的隊伍,這樣,他們就不是維護他們目前的利益,而是維護他們将來的利益,他們就離開自己原來的立場,而站到無産階級的立場上來。
’”[16] 從馬克思學說發展的過程來看,《資本論》原是根據《共産黨宣言》中提出的階級曆史任務來寫作的,因此列甯在上面引述的《共産黨宣言》中那段話的含義,在《資本論》中就作了更嚴密的規定。
《資本論》全書基本上是就資産階級與無産階級兩個階級,來論述它們在經濟範圍内的敵對關系與鬥争過程。
但是《資本論》也指出,處在它們中間的那些小工業家、小商人、農民,如果還是處在那種小本經營或小生産者的地位,他們就會充分表現出搖擺不定的二重性:一旦成為資本家,當然和資本家一鼻孔出氣;不幸變成無産者,他才有接受無産階級觀點的可能。
這就是說,社會各階級的觀點及其政治動向,基本上都由它們的經濟關系與地位決定的。
《資本論》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産關系總和來嚴密分析各階級的社會經濟關系及地位,并詳細說明社會經濟一有發展變動,各階級相互間的力量對比就會發生變化,并因相互間的利害關系而要引起不同的反應。
它指出,資本主義愈向前發展,就愈接近死亡。
這一切表明,《資本論》這部政治經濟學論著,嚴格說來,無異是一部階級學典範。
它的強烈的階級傾向,不但不影響它的科學性,倒恰好是在它的作者對于無産階級革命事業的高度忠誠的激勵下,才使得這部書具有無比深刻周到的科學價值。
“它包含着充分的、并且非常充分的勇敢而大膽的新東西,所有這一切都是以完全科學的形式呈獻出來的。
……這裡涉及的是系統的科學理論”[17]。
但須指出,由于《資本論》是作為無産階級的革命行動的指南寫出來的,我們的研究顯然隻有在緊密結合當前革命鬥争任務的前提下,才會深切感到它是我們進行科學理論研究的指南。
(二)資産階級激烈攻擊無産階級的階級學典範——《資本論》 《資本論》第一卷出版的當年,即一八六七年,恩格斯為《萊茵報》寫了一篇書評,表示:“無論少數社會民主黨議員之間有多大的分歧,我們還是可以肯定地說:這個政黨的一切黨團,都将歡迎這部書,把它看做自己理論的聖經,看做一個武庫,他們将從這個武庫中取得自己的最重要的論據。
”[18]事實上在第二年第一國際的一次會議中,就按照恩格斯提議的精神,《資本論》被定為理論與行動準則的聖經。
恩格斯就在一八八六年的英文本的序中,講到《資本論》流行的情況:“在大陸方面,《資本論》經常被稱為‘工人階級的聖經’。
本書所得的結論,一天多似一天的,成了工人階級偉大運動的基本原理;這不僅在德國和瑞士是這樣,并且在法國,荷蘭,比利時,美國,甚至在意大利和西班牙也是這樣;随便在什麼地方,工人階級都一天多似一天的,承認這些結論是他們的狀況和願望的最适切的表現。
這是每一個熟習工人運動的人都不會否認的。
在英國,馬克思的理論,此刻也在社會主義運動中發生着有力的影響;這種運動在‘有教養的人’的隊伍中傳布,也不亞于在工人階級的隊伍中。
”[19] 《資本論》在工人階級中,乃至在“有教養的人”的隊伍中流傳起來,當然要引起資産階級的恐懼與仇視。
工人階級承認《資本論》是他們狀況和願望的最适切的表現。
他們的狀況是什麼呢?是被剝削、被侮辱與被損害;他們的願望是什麼呢?是要推翻這個剝削他們、侮辱他們、損害他們的資本主義制度。
但這個結論,卻是資産階級所不能承認、不敢承認的。
他們對于他們所統治的社會,是非常滿
這種所謂“人性”,歸根到底講來,不過是由資本主義社會生産關系總和決定下來的,是對于占有他人勞動的單純物質刺激的條件反射。
馬克思除了以大量生動的事實,告誡無産階級放棄幻想、堅持鬥争外,同時也充分估計并說明了無産階級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不但人數在不斷增長,并且為資本主義生産過程的機構自身所訓練、所聯合、所組織起來的力量及其反抗情緒,也在不斷增長[15]。
此外,如列甯指出的:“馬克思的《共産黨宣言》中有一段話表明,馬克思怎樣要求社會科學用客觀态度去分析現代社會中每個階級所處的地位,并且同對每個階級的發展條件的分析結合起來。
這段話就是:‘在當前同資産階級對立的一切階級中,隻有無産階級是真正革命的階級。
其餘的階級都随着大工業的發展而日趨沒落和滅亡,無産階級卻是大工業本身的産物。
中間等級,即小工業家、小商人、手工業者、農民,他們同資産階級作鬥争,都是為了維護他們這種中間等級的生存,以免于滅亡。
所以,他們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
不僅如此,他們甚至是反動的,因為他們力圖使曆史的車輪倒轉。
如果說他們是革命的,那是鑒于他們行将轉入無産階級的隊伍,這樣,他們就不是維護他們目前的利益,而是維護他們将來的利益,他們就離開自己原來的立場,而站到無産階級的立場上來。
’”[16] 從馬克思學說發展的過程來看,《資本論》原是根據《共産黨宣言》中提出的階級曆史任務來寫作的,因此列甯在上面引述的《共産黨宣言》中那段話的含義,在《資本論》中就作了更嚴密的規定。
《資本論》全書基本上是就資産階級與無産階級兩個階級,來論述它們在經濟範圍内的敵對關系與鬥争過程。
但是《資本論》也指出,處在它們中間的那些小工業家、小商人、農民,如果還是處在那種小本經營或小生産者的地位,他們就會充分表現出搖擺不定的二重性:一旦成為資本家,當然和資本家一鼻孔出氣;不幸變成無産者,他才有接受無産階級觀點的可能。
這就是說,社會各階級的觀點及其政治動向,基本上都由它們的經濟關系與地位決定的。
《資本論》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産關系總和來嚴密分析各階級的社會經濟關系及地位,并詳細說明社會經濟一有發展變動,各階級相互間的力量對比就會發生變化,并因相互間的利害關系而要引起不同的反應。
它指出,資本主義愈向前發展,就愈接近死亡。
這一切表明,《資本論》這部政治經濟學論著,嚴格說來,無異是一部階級學典範。
它的強烈的階級傾向,不但不影響它的科學性,倒恰好是在它的作者對于無産階級革命事業的高度忠誠的激勵下,才使得這部書具有無比深刻周到的科學價值。
“它包含着充分的、并且非常充分的勇敢而大膽的新東西,所有這一切都是以完全科學的形式呈獻出來的。
……這裡涉及的是系統的科學理論”[17]。
但須指出,由于《資本論》是作為無産階級的革命行動的指南寫出來的,我們的研究顯然隻有在緊密結合當前革命鬥争任務的前提下,才會深切感到它是我們進行科學理論研究的指南。
(二)資産階級激烈攻擊無産階級的階級學典範——《資本論》 《資本論》第一卷出版的當年,即一八六七年,恩格斯為《萊茵報》寫了一篇書評,表示:“無論少數社會民主黨議員之間有多大的分歧,我們還是可以肯定地說:這個政黨的一切黨團,都将歡迎這部書,把它看做自己理論的聖經,看做一個武庫,他們将從這個武庫中取得自己的最重要的論據。
”[18]事實上在第二年第一國際的一次會議中,就按照恩格斯提議的精神,《資本論》被定為理論與行動準則的聖經。
恩格斯就在一八八六年的英文本的序中,講到《資本論》流行的情況:“在大陸方面,《資本論》經常被稱為‘工人階級的聖經’。
本書所得的結論,一天多似一天的,成了工人階級偉大運動的基本原理;這不僅在德國和瑞士是這樣,并且在法國,荷蘭,比利時,美國,甚至在意大利和西班牙也是這樣;随便在什麼地方,工人階級都一天多似一天的,承認這些結論是他們的狀況和願望的最适切的表現。
這是每一個熟習工人運動的人都不會否認的。
在英國,馬克思的理論,此刻也在社會主義運動中發生着有力的影響;這種運動在‘有教養的人’的隊伍中傳布,也不亞于在工人階級的隊伍中。
”[19] 《資本論》在工人階級中,乃至在“有教養的人”的隊伍中流傳起來,當然要引起資産階級的恐懼與仇視。
工人階級承認《資本論》是他們狀況和願望的最适切的表現。
他們的狀況是什麼呢?是被剝削、被侮辱與被損害;他們的願望是什麼呢?是要推翻這個剝削他們、侮辱他們、損害他們的資本主義制度。
但這個結論,卻是資産階級所不能承認、不敢承認的。
他們對于他們所統治的社會,是非常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