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資本論》是一部政治經濟學典範,也是一部階級學典範
關燈
小
中
大
《資本論》的問世,就一八六七年出版的第一卷講,快一百年了。
在這将近一百年中,無論在實踐方面,還是在理論方面,它都經住了考驗,同時它也一直在給人們以考驗。
《資本論》有一個最大特點,就是,這部作為革命行動指南寫出來的書,它的階級傾向性,是非常強烈的,同時,它也具有高度的科學性。
正是因為全書自始至終表現了對于無産階級事業的無限忠誠的革命傾向,才使得它在理論上有必要依據階級鬥争的現實要求,而盡可能全面完整地保證嚴格的科學性格。
這種革命性與科學性統一的特點,表現在它對于資本主義社會各階級的社會經濟關系,作了非常嚴密的科學規定。
所以,這一部作為經濟科學典範來看的書,在實質上,同時還是一部無産階級用來制定鬥争策略的階級學典範。
這該怎麼進一步去理解呢? 在階級社會裡,馬克思忠于無産階級的革命事業,就能寫出《資本論》這樣的科學論著。
那末,同是以資本主義經濟為研究對象的資産階級經濟學者,盡管他們同樣非常忠實于資産階級的利益,卻怎麼也研究不出什麼科學的結論;而且,愈到後來,愈是堅持維護資産階級的利益,就愈加要走向科學的經濟學的反面。
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無産階級是最革命的階級,它的利益和客觀真理是完全一緻的。
将近一百年來的社會階級鬥争史和政治經濟學發展史,非常有力地證明了,誰要是不把《資本論》看作是革命行動的指南,誰也就不會把它看作是科學理論研究的指南;誰離開了《資本論》所指示的階級學說的基本原則有多麼遠,誰就離開了革命,離開了科學有多麼遠,或者他陷入資産階級庸俗思想的泥潭有多麼深。
這還需要提出例證嗎? 我們将在下面分别解答這幾個問題。
(一)為什麼《資本論》是無産階級制定鬥争策略的階級學典範 有人早就在跟着資産階級叫嚷,說什麼《資本論》是講的百餘年以前的事,已經“過時”了。
但馬克思主義者卻是這樣回答他們的:在階級社會徹底消滅以前,在最後的社會對抗關系消滅以前,《資本論》裡面關于社會階級特質,關于資本主義社會各階級的關系,以及關于階級發生、發展以迄消滅的各種基本原理,将永遠成為無産階級繼續奮鬥、繼續制定他們鬥争策略的階級科學根據。
不錯,《資本論》是一部經濟理論著作。
但在階級社會裡,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社會生産關系,其實就是階級關系,就資本主義社會來說,基本上是由資産階級與無産階級結成的關系。
列甯指示我們:“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大的集團,這些集團在曆史上一定社會生産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對生産資料的關系(這種關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規定了的)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會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
”[11]資産階級與無産階級的關系,或者資産階級對無産階級的剝削關系,是由他們在整個生産體系中所處的地位決定的,是由他們一方面占有生産資料,但須依靠别人的勞動,始得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僅擁有自己的勞動力,卻須依靠别人的生産資料始得維持生存的社會經濟關系所決定的。
事實上,這些經濟條件與關系,不僅會決定各階級間相互的地位、性質,也會決定不同階級的固有性格、思想生活以及他們的政治态度。
所以政治經濟學在實質上,是規定各階級的利害關系的科學,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愈全面、深入,就表明它對各階級間利害關系的規定性愈完備、明确。
它在階級鬥争的意義上說,就愈能成為決定鬥争方針與策略的科學根據。
我們知道,馬克思寫《資本論》,自始就是為了指示無産階級鬥争的方向,要他們明确認識自己的被剝削的地位與命運,并極力提醒他們,他們不團結起來作決死的鬥争,資産階級是決不會自己放下屠刀,對他們大發善心的。
《資本論》的作者認定,“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所依以旋轉的軸心”[12],《資本論》所要證明的是,“我們的銀行家、商人、工廠主和大土地占有者的全部資本,不外是工人階級的積累起來的無償勞動!”[13]誰積累的無償勞動愈多,誰的資本量就愈大,那麼他利用屬于社會的科學技術條件、利用自然力,乃至利用社會政治權力,以獲得更多無償勞動的可能性也就愈大。
這些經濟條件與經濟關系的不斷反複出現,就使得站在統治地位與剝削地位的資産階級,都變成了唯利是圖的經濟人。
馬克思告訴我們,他在《資本論》裡面“考察的人,都不過是經濟範疇的人格化,是一定階級關系和階級利益的體現”[14]。
一方面資本家是資本的人格化,另一方面資本是資本家的物化。
要不斷增殖、不斷擴大始能存在的資本的要求,就成為資本家的要求,即所謂“資本家的心,就是資本的心”。
在這種人心目中,沒有真,沒有善,沒有美,隻有利;在你死
在這将近一百年中,無論在實踐方面,還是在理論方面,它都經住了考驗,同時它也一直在給人們以考驗。
《資本論》有一個最大特點,就是,這部作為革命行動指南寫出來的書,它的階級傾向性,是非常強烈的,同時,它也具有高度的科學性。
正是因為全書自始至終表現了對于無産階級事業的無限忠誠的革命傾向,才使得它在理論上有必要依據階級鬥争的現實要求,而盡可能全面完整地保證嚴格的科學性格。
這種革命性與科學性統一的特點,表現在它對于資本主義社會各階級的社會經濟關系,作了非常嚴密的科學規定。
所以,這一部作為經濟科學典範來看的書,在實質上,同時還是一部無産階級用來制定鬥争策略的階級學典範。
這該怎麼進一步去理解呢? 在階級社會裡,馬克思忠于無産階級的革命事業,就能寫出《資本論》這樣的科學論著。
那末,同是以資本主義經濟為研究對象的資産階級經濟學者,盡管他們同樣非常忠實于資産階級的利益,卻怎麼也研究不出什麼科學的結論;而且,愈到後來,愈是堅持維護資産階級的利益,就愈加要走向科學的經濟學的反面。
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無産階級是最革命的階級,它的利益和客觀真理是完全一緻的。
将近一百年來的社會階級鬥争史和政治經濟學發展史,非常有力地證明了,誰要是不把《資本論》看作是革命行動的指南,誰也就不會把它看作是科學理論研究的指南;誰離開了《資本論》所指示的階級學說的基本原則有多麼遠,誰就離開了革命,離開了科學有多麼遠,或者他陷入資産階級庸俗思想的泥潭有多麼深。
這還需要提出例證嗎? 我們将在下面分别解答這幾個問題。
(一)為什麼《資本論》是無産階級制定鬥争策略的階級學典範 有人早就在跟着資産階級叫嚷,說什麼《資本論》是講的百餘年以前的事,已經“過時”了。
但馬克思主義者卻是這樣回答他們的:在階級社會徹底消滅以前,在最後的社會對抗關系消滅以前,《資本論》裡面關于社會階級特質,關于資本主義社會各階級的關系,以及關于階級發生、發展以迄消滅的各種基本原理,将永遠成為無産階級繼續奮鬥、繼續制定他們鬥争策略的階級科學根據。
不錯,《資本論》是一部經濟理論著作。
但在階級社會裡,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社會生産關系,其實就是階級關系,就資本主義社會來說,基本上是由資産階級與無産階級結成的關系。
列甯指示我們:“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大的集團,這些集團在曆史上一定社會生産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對生産資料的關系(這種關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規定了的)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會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
”[11]資産階級與無産階級的關系,或者資産階級對無産階級的剝削關系,是由他們在整個生産體系中所處的地位決定的,是由他們一方面占有生産資料,但須依靠别人的勞動,始得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僅擁有自己的勞動力,卻須依靠别人的生産資料始得維持生存的社會經濟關系所決定的。
事實上,這些經濟條件與關系,不僅會決定各階級間相互的地位、性質,也會決定不同階級的固有性格、思想生活以及他們的政治态度。
所以政治經濟學在實質上,是規定各階級的利害關系的科學,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愈全面、深入,就表明它對各階級間利害關系的規定性愈完備、明确。
它在階級鬥争的意義上說,就愈能成為決定鬥争方針與策略的科學根據。
我們知道,馬克思寫《資本論》,自始就是為了指示無産階級鬥争的方向,要他們明确認識自己的被剝削的地位與命運,并極力提醒他們,他們不團結起來作決死的鬥争,資産階級是決不會自己放下屠刀,對他們大發善心的。
《資本論》的作者認定,“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所依以旋轉的軸心”[12],《資本論》所要證明的是,“我們的銀行家、商人、工廠主和大土地占有者的全部資本,不外是工人階級的積累起來的無償勞動!”[13]誰積累的無償勞動愈多,誰的資本量就愈大,那麼他利用屬于社會的科學技術條件、利用自然力,乃至利用社會政治權力,以獲得更多無償勞動的可能性也就愈大。
這些經濟條件與經濟關系的不斷反複出現,就使得站在統治地位與剝削地位的資産階級,都變成了唯利是圖的經濟人。
馬克思告訴我們,他在《資本論》裡面“考察的人,都不過是經濟範疇的人格化,是一定階級關系和階級利益的體現”[14]。
一方面資本家是資本的人格化,另一方面資本是資本家的物化。
要不斷增殖、不斷擴大始能存在的資本的要求,就成為資本家的要求,即所謂“資本家的心,就是資本的心”。
在這種人心目中,沒有真,沒有善,沒有美,隻有利;在你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