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資本論》是一部關系人類曆史命運的著作
關燈
小
中
大
《資本論》的重要性,把《資本論》看成一部關系人類曆史命運的書,是誰都無法否認的。
不講馬克思主義者,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各種各色的敵人——資産階級學者、改良主義者、修正主義者,也很難提出相反的看法。
不然的話,他們為什麼要那樣集中力量,想盡辦法來攻擊、曲解《資本論》,并那樣力圖降低它的評價,削弱它的影響呢? 當然,關于《資本論》與人類曆史命運的關系問題,站在否定它的立場上,是不可能有正确的認識的,就是站在肯定它的立場上,看法也不一定能完全一緻。
在這裡,我想就以下這幾個方面來說明它究竟是怎樣成為關系人類曆史命運的書的。
(一)由于《資本論》,作為研究人類社會曆史的鎖鑰的唯物史觀,就由科學的假設,變成了“放之四海而皆準”,運用到一切社會形态而有效的普遍真理 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的公式,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序言中提出的。
他在一八五九年出版這本書時,曾在緻拉薩爾的信中表示這本書對社會關系提供了真實的科學的解釋。
《資本論》是作為《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繼續和擴大而寫出的。
唯物史觀的原則,在《資本論》中得到了全面而透徹的貫徹。
唯物史觀的幾個基本原則,如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産方式決定着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及一切精神生活的全部過程;如生産關系或經濟基礎決定着上層建築;如生産關系必須适合于生産力性質或一定生産力發展水平;如特定的生産關系一經建立起來,就通過它的上層建築,從各個方面,采取各種措施,來促進生産力的發展,來鞏固這一生産關系;如生産力發展起來,一感受到生産關系的束縛,就要由存在于那種生産關系中的階級矛盾的發展,而引起革命,打破原有的生産關系,建立新的生産關系,并使原有的上層建築或快或慢地趨于瓦解,由新的上層建築所代替。
列甯在《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這部有名論著中,曾反複說明: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出經濟關系,再從經濟關系中劃出生産關系,作為一切上層建築的基礎;又把特定的生産關系歸結到一定生産力發展水平,這不僅正确地處理了各種社會現象的關系,指出了它們之間的關系的規律,并還不假借于社會生産關系以外、生産關系當事人以外的任何因素,說明了一個社會形态轉移到另一個較高級的社會形态的必然規律。
這一來,以往一切由上帝、超人、英雄……創造曆史的胡說,第一次通過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形态的科學分析而全部廓清了;而正确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科學,也第一次通過《資本論》而建立起來。
恩格斯講過,馬克思有兩大關于人類曆史命運的發現:一是唯物史觀,一是剩餘價值學說。
馬克思正好是在《資本論》中全部應用唯物史觀,才把資本主義社會的那個用一切社會表象和各種觀念塵霧掩蔽着的特殊剝削形态,即剩餘價值範疇發現出來。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曆史唯物主義哲學,是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各種論著中,特别是在《共産黨宣言》中,就已開始嘗試提出應用的。
可是,把它概括成為一個明确的唯物史觀公式,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卻是初見于《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以後在論及政治經濟學方法論時,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在《資本論》第二版跋中,更明确地予以确認。
由于《資本論》運用這個原則、這個公式或方法,很成功地揭露出了以剩餘價值為核心的整個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律,而由是把資本主義社會形态,由裡到外,由基礎到上層建築,由發生、發展到沒落的全部過程,給活生生地呈現出來。
《資本論》不僅是一部偉大的政治經濟學論著,還是一部偉大的曆史科學論著;不但如此,列甯曾講過:如果說馬克思沒有留下專門的辯證法,他的《資本論》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辯證法;我們似乎也可以這麼說,人們不時惋惜馬克思沒有遺留下關于唯物史觀的專門論著,其實《資本論》就以極其豐富的内容、極其生動的形式,彌補了這個缺憾。
用馬克思自己的話來講吧:“資産階級社會是曆史上最發達的和最複雜的生産組織。
因此,那些表現它的各種關系的範疇以及對于它的結構的理解,同時也能使我們透視一切已經覆滅的社會形式的結構和生産關系。
”[1]毛主席指示我們說:“當着馬克思把資本主義社會這一切矛盾的特殊性解剖出來之後,同時也就更進一步地、更充分地、更完全地把一般階級社會中這個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矛盾的普遍性闡發出來了。
”[2]馬克思對于未來社會也提供了一些科學的預見,在《資本論》及其他經典論著中關于社會主義、共産主義社會所
不講馬克思主義者,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各種各色的敵人——資産階級學者、改良主義者、修正主義者,也很難提出相反的看法。
不然的話,他們為什麼要那樣集中力量,想盡辦法來攻擊、曲解《資本論》,并那樣力圖降低它的評價,削弱它的影響呢? 當然,關于《資本論》與人類曆史命運的關系問題,站在否定它的立場上,是不可能有正确的認識的,就是站在肯定它的立場上,看法也不一定能完全一緻。
在這裡,我想就以下這幾個方面來說明它究竟是怎樣成為關系人類曆史命運的書的。
(一)由于《資本論》,作為研究人類社會曆史的鎖鑰的唯物史觀,就由科學的假設,變成了“放之四海而皆準”,運用到一切社會形态而有效的普遍真理 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的公式,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序言中提出的。
他在一八五九年出版這本書時,曾在緻拉薩爾的信中表示這本書對社會關系提供了真實的科學的解釋。
《資本論》是作為《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繼續和擴大而寫出的。
唯物史觀的原則,在《資本論》中得到了全面而透徹的貫徹。
唯物史觀的幾個基本原則,如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産方式決定着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及一切精神生活的全部過程;如生産關系或經濟基礎決定着上層建築;如生産關系必須适合于生産力性質或一定生産力發展水平;如特定的生産關系一經建立起來,就通過它的上層建築,從各個方面,采取各種措施,來促進生産力的發展,來鞏固這一生産關系;如生産力發展起來,一感受到生産關系的束縛,就要由存在于那種生産關系中的階級矛盾的發展,而引起革命,打破原有的生産關系,建立新的生産關系,并使原有的上層建築或快或慢地趨于瓦解,由新的上層建築所代替。
列甯在《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這部有名論著中,曾反複說明: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出經濟關系,再從經濟關系中劃出生産關系,作為一切上層建築的基礎;又把特定的生産關系歸結到一定生産力發展水平,這不僅正确地處理了各種社會現象的關系,指出了它們之間的關系的規律,并還不假借于社會生産關系以外、生産關系當事人以外的任何因素,說明了一個社會形态轉移到另一個較高級的社會形态的必然規律。
這一來,以往一切由上帝、超人、英雄……創造曆史的胡說,第一次通過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形态的科學分析而全部廓清了;而正确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科學,也第一次通過《資本論》而建立起來。
恩格斯講過,馬克思有兩大關于人類曆史命運的發現:一是唯物史觀,一是剩餘價值學說。
馬克思正好是在《資本論》中全部應用唯物史觀,才把資本主義社會的那個用一切社會表象和各種觀念塵霧掩蔽着的特殊剝削形态,即剩餘價值範疇發現出來。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曆史唯物主義哲學,是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各種論著中,特别是在《共産黨宣言》中,就已開始嘗試提出應用的。
可是,把它概括成為一個明确的唯物史觀公式,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卻是初見于《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以後在論及政治經濟學方法論時,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在《資本論》第二版跋中,更明确地予以确認。
由于《資本論》運用這個原則、這個公式或方法,很成功地揭露出了以剩餘價值為核心的整個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律,而由是把資本主義社會形态,由裡到外,由基礎到上層建築,由發生、發展到沒落的全部過程,給活生生地呈現出來。
《資本論》不僅是一部偉大的政治經濟學論著,還是一部偉大的曆史科學論著;不但如此,列甯曾講過:如果說馬克思沒有留下專門的辯證法,他的《資本論》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辯證法;我們似乎也可以這麼說,人們不時惋惜馬克思沒有遺留下關于唯物史觀的專門論著,其實《資本論》就以極其豐富的内容、極其生動的形式,彌補了這個缺憾。
用馬克思自己的話來講吧:“資産階級社會是曆史上最發達的和最複雜的生産組織。
因此,那些表現它的各種關系的範疇以及對于它的結構的理解,同時也能使我們透視一切已經覆滅的社會形式的結構和生産關系。
”[1]毛主席指示我們說:“當着馬克思把資本主義社會這一切矛盾的特殊性解剖出來之後,同時也就更進一步地、更充分地、更完全地把一般階級社會中這個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矛盾的普遍性闡發出來了。
”[2]馬克思對于未來社會也提供了一些科學的預見,在《資本論》及其他經典論著中關于社會主義、共産主義社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