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資本論》三卷的綜合系統理解

關燈
和第一卷的内容相照應:第一卷把資本的生産過程歸結為是剩餘價值的生産;第二卷把資本的流通過程,歸結為是剩餘價值的流通。

    所以,它和資産階級經濟學者緊接着生産一般諸要素的說明,再論到流通一般的諸要素,是完全兩樣的。

    事實上,馬克思在這一方面,完全踏進了一個前人沒有接觸到的境界,不但所得的結論是嶄新的,而且讨論的方式方法也是嶄新的。

    但在這裡,我隻能談一談它在結構上為什麼分那樣兩個步驟,即前面兩篇講個别資本運動,後面一篇講社會總資本運動;并且那樣做,和第一卷、第三卷有什麼關系。

    第一卷,假定了資本在流通領域内所經過的形态變化和物質變化,又假定資本家在流通領域找到過程重新開始或繼續進行所必要的各種物質生産資料,但這兩點,是到第二卷才加以考察的。

    第二卷前兩篇關于資本的循環和周轉,就是着眼在考察前一點;第三篇關于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産與流通,就是着眼在考察後一點。

    因為有關資本在流通領域内所經過的形态變化與物質變化問題,隻要就社會總資本中的一個獨立資本或個别資本的運動,就其所須具備的一般條件和所須通過的一般過程指點出來,加以說明就行了。

    而有關過程得以重新開始或繼續進行所必要的各種物質的生産資料的預先安排問題,或者再生産上的物質更換問題,那就必須把個别資本運動當作社會總資本運動的一個構成部分,就它們在并存和連續中的各種相互補充的條件,或再生産必要的條件來進行考察。

    在這種限度内,講個别資本運動,還隻是作為講商品價值在社會總資本中實現的準備步驟,這也許正是研究第二卷的人,特别重視再生産理論的一大原因。

    可是,如果我們因此忽視了馬克思在資本循環和周轉問題讨論中提出的許多關于剩餘價值理論的創見,就很不妥當了。

    剩餘價值隻能在生産過程産生,隻能由生産資本中的可變資本産生,這是在第一卷講得非常明白了的;可是,在第二卷講資本循環和周轉的場合,他在反複說明剩餘價值不能離開流通過程而産生,但不能由流通過程産生的理論之餘,進一步論到,即使是在生産方面墊付下去的可變資本,也并不是全部都生産剩餘價值,而隻是其中在實際發生作用的部分,才生産剩餘價值。

    這一來,就一舉把相同剝削率的同額資本在同一年度内,因周轉次數不同,而發生不同剩餘價值率的問題解決了。

    任誰再也不能借口資本周轉次數不同,可以産生不同剩餘價值,而發生流通過程也能産生剩餘價值的幻想了。

    這都是剩餘價值學說上的極其重要的新發現。

    我們可以由此看到,第二卷講資本的循環與周轉的這一部分,和第一卷結合得非常密切,表明剩餘價值隻能在生産過程産生,但卻又不能離開流通過程産生。

    至于他講社會總資本運動,則是把流通過程作為社會再生産過程的媒介來考察,把流通與生産統一起來考察,看資本運動順利進行,剩餘價值順利實現,應該在簡單和擴大再生産上分别具有怎樣的實現條件。

    那在資本主義的現實關系中,是可能的麼?第三卷就要作出答案。

     第四,講到第三卷,恩格斯是這樣提到它和第二卷的聯系的。

    他說:“這個第二卷的光輝研究,以及這種研究在前人幾乎沒有走過的領域内得到的燦新的結果,不過是第三卷的内容的引言。

    這個第三卷,對資本主義基礎上的社會再生産過程的馬克思主義分析,将會展開最終的結論。

    ”[320]然則作者是怎樣展開他的馬克思主義的說明的呢?從全書乃至這一卷的結構說來,他的說明,作了怎樣的科學的布局呢?我們知道,這一卷是講資本主義生産的總過程,前兩卷分别講到的直接生産過程和流通過程,對它來說,都顯示為特殊的要素,這是一;這一卷所講的總過程,就是日常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實際現象,那包括資産階級相互間你死我活地争取利得的活動,前兩卷則基本上是從隐伏在它們背後的本質關系去進行分析,這是二;還有,許多從本質關系出發,暫時舍象去的因素,現在都要加入考慮了。

    這種由特殊到一般,由本質到現象,由簡單到複雜的場面,怎樣才好面面照顧到并前後聯系起來加以考察呢?馬克思把它分作兩個部分,前三篇全面考察總過程,考察由剩餘價值到利潤化,由剩餘價值率到利潤率化、利潤率平均化、一般利潤率下降的過程,商品價值生産價格化的過程;接下去三篇,始分别講到各種具體資本形态,看它們是怎樣依照一般的資本運動規律而展開瓜分剩餘價值——利潤的活動。

    而在這樣的資本主義商品生産的無政府狀态下,不可能具有使商品價值順利實現的條件,就是必然的結論了。

    恩格斯對于馬克思這樣處理第三卷作了極高的評價,他在一八九五年給丹尼爾孫的信中說:“我現今在整理第三卷,那是全書最後的帶着王冠的部分,甚至會使第一卷感到失色。

    ……這個第三卷,是我從來讀過的最可驚的東西。

    ……最困難的問題,已經被說明被解釋得好象簡單的輕而易舉的事了。

    全體系也取得了一個新的簡單的容貌。

    ”[321] (三)體現在全書總結構中的經濟範疇體系和辯證發展規律 當然,當我們說,馬克思在确定貫串全書的紅線和研究對象的時候,已經在考慮如何處理總結構和全面布局的問題,同樣地,他就全書各卷分别作着上述那樣的安排的時候,也一定把體現在那個結構中的各種經濟範疇和規律缜密地考察過了,否則,那就說不上什麼完密的理論體系了。

    事實上,一個學說體系是否健全,是否能系統地建立起來,就要看它對于所包含的各種經濟範疇、規律,是否有正确的認識和适當的處理。

    特别需要提起的是,從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從辯證的邏輯出發,“它對每一個已經生成的形态,都是在運動的流中,從它的暫時經過的方面去理解”[322]。

    “在事物及其相互關系不是當作固定的東西,而是當作可變的東西來理解的地方,它們的思想映象、概念,會同樣發生變化和轉形。

    我們不能把它們封閉在硬結的定義中,而是要就它們的曆史形成過程或邏輯形成過程來闡明它們。

    ”[323]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切有關的場合,都指示我們:社會情況變了,舊的範疇術語,都要作新的解釋,并還要提出新的術語,在一門有關的科學的術語上發生革命。

    所以恩格斯說:“這個理論既然把近代資本主義生産認為不過是人類經濟史上一個過渡的階段,所以,它會使用一些名詞,和那些把它認為是不可消滅的最後的生産形式的著作家習常使用的名詞不同,也就是理所當然了。

    ”[324]他們還因此指出,那些立腳在形而上學觀點上的古典經濟學者的緻命缺點之一,就是他們常為既有的傳統的經濟範疇所限制,使得所要說明的事象或問題,混淆不清。

    特别是關于帶有關鍵性的剩餘價值這個範疇,他們一直糾纏在地租、利潤那些既往流行的特殊形态上面,而不能把它當作全體來予以分析。

    當然,這還隻是他們關于經濟範疇的錯誤理解的一個方面。

    事實上,作為一個體現現實關系的範疇,不僅要從發展的觀點去看它的轉化、轉變,還要從全體的觀點去看它在經濟範疇的總的體系中是處在怎樣的地位和發生怎樣的作用,并且又還要在發展過程中去把握它對其他經濟範疇的生動的聯系,以及由此表現的各種經濟規律。

     當然,在這裡,我們不是要就《資本論》中論到的一切範疇和規律,全面而詳細地加以交代,而隻能就其據以處理那些範疇和規律的原則,作示例性的說明。

     在一切經濟範疇或其所體現的生産關系中,馬克思特别把資本突出出來,看為是“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統治的範疇,它的決定的生産關系”[325]。

    他對于資産階級經濟學的全面的批判,其所以把書名定為《資本論》,而在《資本論》中,分别用第一卷講資本的生産過程,第二卷講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卷講資本主義的生産總過程,就是從這點出發。

    而資本被看為統治的經濟範疇,并不是任意安排,而是由資本主義經濟的性質和它本身在那種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隻有把資本這個統治的經濟範疇或決定的生産關系的地位明确了,一切其他的範疇和關系,就分别在資本的活動中相應顯出了它們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作為資本,就在于它會自行增殖價值。

    一定量資本如何能把它的價值增殖起來呢?就在于商品生産者或資本家控制了生産資料,因而能夠強制勞動力的所有者,使他們的勞動力在直接生産過程中作了勞動力價值以上的支出,提供了無償的勞動,創造了剩餘價值。

    在這種意義上,資本就是對于勞動的支配,就是對于無償勞動的占有。

    但由于資本占有無償勞動,是采取商品生産的形式,所以,解析勞動生産物如何采取商品形态,商品如何采取價值形态,價值如何采取貨币形态,就不但作為進一步解析貨币如何采取資本的形态的曆史前提是必要的,在接下去說明資本如何積累發展轉化也是必要的。

    因為資本主義商品生産形态,盡管和簡單商品生産形态不同,畢竟還是商品生産;在資本主義商品生産形态下的商品貨币及其他一切有關的經濟範疇,盡管具有不同的性質,畢竟還是要把它們作為資本運動的内在關系和條件。

    馬克思就簡單商品生産下的商品分化為貨币再轉化為資本的分析,不但對這些範疇作了明确的規定,并還把它們的内在的辯證發展邏輯叙述出來了。

    這對于認識資本是有重大意義的。

    他曾指責資産階級經濟學者講貨币不從簡單的範疇出發,以緻認不清楚作為貨币的貨币與作為資本的貨币的區别。

    他說:“這些著作家觀察貨币,不是首先從抽象的形式上,看貨币怎樣在簡單商品流通内部發展和怎樣從那正在經曆發展過程的商品本身的關系中成長起來。

    因此,他們經常動搖于同商品對立的貨币所具有的抽象的形式規定性和隐藏着象資本、收入等等更具體的關系的貨币的規定性之間。

    ”[326]由貨币蛹化為資本,從流通形态上表現出來的,是以生産者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為買而賣,到生産者以他人勞動為基礎的為賣而買。

    在這裡,勞動力的買賣,成了資本所由形成的決定關鍵,商品生産者把所購買的勞動力連同生産資料投入生産,就使原來的簡單商品生産,變為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産,就使原來的價值形成過程,變為價值增殖過程,就使原來的生産條件——生産資料與勞動力變為資本要素了。

    它們不僅由此取得了資本性質,并還分别表現為不變資本範疇與可變資本範疇。

    正是由于可變資本增殖價值,連不增殖價值但卻有助于增殖價值的不變資本也被稱為生産資本,連不增殖價值但卻有助于價值實現的商品與貨币,也被稱為商品資本與貨币資本。

    這一來,社會經濟各方面都發生了變化,不但舊的經濟範疇注入了新的内容和特質,還出現了新的經濟範疇。

    原來作用在簡單商品生産下的價值規律,也起着不同的作用,并發展到剩餘價值規律了。

    在資本主義商品生産一步一步地向前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剩餘價值已經以手工制造業逐漸推移到大工業為條件,而由絕對剩餘價值形态轉變為相對剩餘價值形态了。

    資本積累、積聚、集中的加速進展,使得資本的技術構成、價值構成發生變化,而由是反映出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在總資本中可變資本對不變資本的比例相對減少;勞動人口的相對過剩,就當作資本積累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規律顯現出來。

    由各種形态的失業者構成的龐大的産業後備軍的形成,在一方面提供了資本加強榨取的杠杆和加速積累的有利條件,緻使那些在業的勞動者也經常隻能掙得勞動力價值以下的工資,但由此造成的生産過剩危機和勞資對立的社會危機,卻把生産社會化和産品的個人占有的内在矛盾,充分暴露出來;把社會生産力炸破這種資本主義生産關系外殼的要求,明明白白地提到人們面前,叫那些被資本集中、組織、鍛煉起來的強大的工人階級看到他們有可能也有必要推翻資産階級的統治,自己來利用那種社會化了的物質力量的前景。

    整個資本運動,在《資本論》中就是這樣非常順理成章地展開的。

    各種有關的基本經濟範疇及其規律,也都分别在不同發展階段,一環扣一環,一個推動一個地表現為那個運動的内部條件及其生動的有機聯系。

     就增殖價值的資本本質來說,第一卷着重把這個統治範疇及其有關的重要規律提出來了,但它的全部生命,并沒有完全得到說明。

    第二卷、第三卷分别講資本的流通過程和資本主義生産總過程,就是要把那些為了說明的便利,暫時擺在一邊的範疇和規律,加入考慮。

    而那些範疇和規律,也是同樣要按照它們的不同性質、不同作用,安排在流通過程和安排在包括生産過程與流通過程的總過程中的各種分配關系方面來處理的。

    事實上,資本生産剩餘價值,不是在流通過程進行,但又不能離開流通過程進行;資本所生産的剩餘價值,不是由一個或一類資本家占有,而是由各種資本家共同瓜分。

    但從整個資本家統治的社會來看,剩餘價值實現快也好慢也好,是順利也好,是不怎麼順利或在這種那種場合遇到這樣那樣的障礙也好,或者,剩餘價值是由趙、錢、孫、李分割也好,是由甲、乙、丙、丁分割也好,多得也好,少得也好,都不會改變資本的本質,不會改變資本運動的一般規律。

    但在理論上卻不能不對它們一一有所交代,并且還是很不容易的交代。

    其困難所在,就是有關的許多範疇規律,也要和第一卷講生産過程那樣,并還要聯系到第一卷所講的,分别把它們适當而有機地表現出來。

    所以,在第二卷裡面,馬克思不僅就流通過程來安排各種屬于流通的範疇,還連帶處理那些應從流通的角度來考察的有關生産的範疇。

    比如在資本的循環與周轉上,他提出産業資本的三個變形形态:貨币資本、生産資本與商品資本,并就生産資本,分别它的固定資本形态與流動資本形态。

    流動資本一次就把它的價值全部轉移到生産物中了,而固定資本則要多次才能把它的價值轉移完畢。

    把能否增殖價值的可變資本與不變資本範疇,放在探究剩餘價值來源的生産過程考察,而把能否迅速實現剩餘價值的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範疇,放在流通過程考察。

    經過這樣嚴密地确定它們這些範疇的科學規定性,就把資産階級經濟學者從來在這方面混淆糾纏不清的問題,一舉而徹底地解決了。

    不錯,流動資本中,還包括有可變資本部分,對于這點,馬克思還就可變資本的周轉過程,提出前面講到的墊付可變資本與實際發生作用的可變資本的相關理論。

    所有這些範疇都是作為流通過程中的個别資本運動條件來考察的。

    由個别資本運動推移到社會總資本運動,他又就再生産公式考察了一系列的範疇及其相關的規律,兩種形态的再生産,社會生産的兩大部類,兩大部類生産間的比例,消費與積累的關系等等。

    盡管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産無政府狀态,不可能保證再生産的順利進行,但它的社會總資本運動和體現在那種運動中的各種範疇及其相互間的聯系,卻仍是現實的。

     當我們的考察,由本質的,由比較單純的形态,移到我們日常熟悉的複雜而具體的表象形态的時候,又有一系列和它相适應的範疇規律表現出來。

    在前面兩卷,就資本生産過程與流通過程,作了詳細說明的剩餘價值,現在開始以利潤的姿态出現了。

    可是,在讨論各種具體的利潤形态以前,還有必要說明利潤一般,又還有必要交代利潤由剩餘價值轉化過來的一般過程。

    直到這裡,我們才明了馬克思為什麼在考察了剩餘價值生産過程以後,不直接轉到剩餘價值的諸分配形态,而必須是讨論它的流通過程的原因。

    在現實上,在理論邏輯上,剩餘價值利潤化,剩餘價值率利潤率化,是要在通過流通或在流通過程中進行的,具體地講,是要在由商品資本向着貨币資本的轉化過程中實現的。

    一個資本家在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