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資本論》三卷的綜合系統理解
關燈
小
中
大
生産過程中,不論榨取了多少剩餘價值,那和他投下的可變資本相比,有多高的剩餘價值率,但在實際能在何種程度實現,要看市場的供需狀況,要看同類商品生産者競争的狀态而定;并且,一個資本家所關心的,與其說是剩餘價值或和其可變資本相比的剩餘價值率,甯是售價在成本以上的利潤或和其總資本相比的利潤率。
在這裡,本質的東西,反映到資本家的腦子裡,就現象化了。
因此,每個生産部門的企業主,在相互展開降低成本,改進生産技術組織,加強勞動榨取的競争活動中,都會就市場的一般情況,看他投下的總資本(不單是可變資本)能夠争取到多大的利得,并以此來衡量他是否繼續投資,是否把資本移到更有利的生産部門,或投資多少的依據。
這裡,我們看到了,不同諸生産部門的不同的資本構成,引起了利潤率的差異,由競争形成了一般利潤率或平均利潤率,出現了平均利潤以上的剩餘利潤,而作用于其中的商品價值及其規律,轉化為生産價格和生産價格規律了。
大家為了追求剩餘利潤所引起的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的傾向,反過來造成了一般利潤率不斷下降的趨勢。
與社會總剩餘價值相适應的總利潤,在各種經營資本形态,在各類資産階級之間,不論如何分配,這個局面是在事實上被規定了的,是由一系列的範疇體系和規律體現着的。
至于馬克思接下去就各種具體分配形态所作的各種說明,以及他在那種說明中對資産階級的有關理論展開的批判,提出的新見解、新發現,無一不是按照事物的性質、具體條件及其相互間的聯系,來确定它們的範疇,認識作用于它們之間的規律。
我們由此知道,《資本論》裡面所講到的一切經濟範疇和規律,都是以資本主義經濟生活為依據,都是以資本主義制度下各階級成員間的現實生産關系為依據。
盡管那種經濟生活是複雜而多變化的,由于馬克思明确地把握了研究對象,正确設定了讓事物本身的内在聯系及其發展趨向,得從本質到現象,從簡單到複雜,從裡到外地表達出來的科學結構,就使得所有的範疇和規律,都在總體中有它們的适當位置,而從這方面那方面來反映資本主義社會生産關系有機的總和。
(四)高度嚴密的科學性和強烈的階級傾向性——曆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 由上面的說明,已不難想到《資本論》的理論體系,是如何系統、完整和嚴密的了。
但是要認識馬克思對自己理論嚴肅要求的嚴密科學性,還有需要補充說明的地方。
大家在學習《資本論》時,都會深切地感到,馬克思在那裡運用了許多不能或很少在資産階級經濟學著作中發現的詞彙,如範疇、規律、過程、形态、機能等等,那對于我們初學的讀者,可能要引起一些困惑。
但隻要我們初步領會了《資本論》的觀點方法,就會認識到,那是《資本論》理論的高度嚴密科學性的具體表現。
我們大家都能接受關于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觀點,但在理論研究上,隻承認它的整體的發展是不夠的,必須把構成它那個整體的各個部分,它的每個細胞、每根脈絡都在過程中、轉化中,在不同形态上去把握去理解,否則談不到什麼嚴密了。
但當我們這樣肯定了《資本論》的嚴密的科學性的時候,又會有人對它的階級傾向性發生問題,以下我們就要來說明這一點。
恩格斯曾表示:讀過《資本論》的人,是否會有些感到美中不足,就是,他們對于馬克思這位堅決站在工人階級立場,并且是工人運動的導師,為工人階級利益所寫的書,竟是那樣不厭周詳精密地闡述資本主義經濟的範疇、規律,而很少講到社會主義。
《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不久,恩格斯說:“這本書會使某些讀者很失望。
在某些圈子内已經有好幾年談到它的出版了。
書裡畢竟應該揭示出真正社會主義的秘密學說和萬應藥方,而另一些讀者在終于看到關于它出版的消息後,可能會以為他從這本書裡會知道共産主義的千年王國看來到底是什麼樣子。
誰期望得到這種愉快,誰就大錯特錯了。
……馬克思現在是,而且将來仍然是始終如一的革命家,并且在科學著作中沒有人象他那樣毫不掩蓋自己的這些觀點。
可是關于社會變革後将怎樣,他隻是最一般地談到。
”[327]當然,他還說馬克思在講到資本主義積累的曆史趨勢時,對于“社會革命的要求是足夠清楚地提出來了”[328]。
馬克思是在十九世紀中葉前後寫這部書的。
那時資本主義還在向前發展,工人階級的革命運動,還是處在比較分散的不發展的階段。
那時,工人階級能夠對他們的革命導師期待的,還不是革命後的社會主義是個什麼樣子,而隻是資本主義向前發展是否有可能與必要轉變到社會主義。
馬克思與一切資産階級經濟學者不同,在他們中間,連最優秀的理論家亞當·斯密、李嘉圖也沒有對“現代社會的未來發展做出了結論”[329];他也完全和“那些隻是傾向于虛飾的奇談怪論的所謂社會主義者們”,如蒲魯東、拉薩爾之流不同,他們所做的,不過是從表象上指責資本制度的陰暗面,“辱罵資本家”,而全沒有理會到,資本主義的發展,究竟對于實現社會主義有何進步的意義。
馬克思一方面嚴肅批判了資産階級經濟學者對資本制度所抱的永恒觀點,同時還更嚴厲地譴責了那些所謂“職業社會主義者”的廉價的空想。
他認為這兩者同樣是非曆史唯物主義的,同樣是對于工人階級革命運動有害的。
工人階級需要的,是符合于他們的社會實況,符合于他們的現實要求,指示他們的命運、力量與展望,并成為他們行動指南的科學論證。
《資本論》就是這樣一部科學論著。
大家熟悉《資本論》裡的這段話: 對馬克思說來,隻有一件事是重要的:那就是發現他從事研究的各種現象的規律。
并且他認為重要的,不僅是在這各種現象具有一個完成形式,并保持一種可以在一定期間内看到的聯系的時候支配着這各種現象的規律。
對于他,比什麼都重要的,是這各種現象的變化規律,它們的發展規律,那就是由一個形态過渡到另一個形态,由一種聯系秩序過渡到另一種聯系秩序的規律。
這種規律一經發現,他就要詳細研究這種規律在社會生活上由以表現的各種結果。
……所以,馬克思所殷切關懷的隻是一件事:那就是用嚴格的科學研究,證明社會關系上某些具有一定性質的秩序的必然性,并且把那些對他說來是當作出發點和根據點的事實,盡可能完善地指證出來。
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他隻要證明現在的秩序有其必然性,同時另一種秩序也有其必然性,并且不管人們是否相信,不管人們是否意識到,前一種秩序總是不可避免地要推移到這另一種秩序中去。
……馬克思抱定這個目标,從這個觀點去研究并且說明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時,他不過嚴密科學地,樹立了每一種對經濟生活進行的準确研究所必須具有的目标。
……這樣一種研究的科學價值,是在于闡明,一定社會有機體的發生,生存,發展,死亡,以及它由另一個高級社會有機體代替的事實,受着一些什麼特殊的規律支配。
馬克思這部書實際上有這種價值。
[330] 這一段話,使我們看到馬克思是怎樣看待資本主義制度,怎樣駁斥資産階級經濟學者和所謂職業社會主義者的。
對于後者,他叫他們認識資本主義秩序的必然性;對于前者,他叫他們認識資本主義這種有機體一定要為其他更高級社會有機體代替的必然性。
隻有根據曆史唯物主義觀點,就資本主義秩序的内在聯系來揭露它的運動規律,才能顯出它将為社會主義代替的必然前景。
那種揭露愈徹底、愈客觀、愈不把作者個人主觀願望滲進去,或者愈符合曆史唯物主義精神,就愈能夠把社會主義的展望更明确有力地當作一個無可避免的曆史傾向顯現出來。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作者高度關懷工人階級利益的強烈的傾向性,竟成為促使其理論具有高度嚴密科學性的動力與保證。
革命的傾向性,不僅允許而且要求高度的科學性。
傾向性與科學性統一了。
但是,我們不能因此作出結論,說一切擁護資本主義制度,為資産階級辯護的理論,也能把它們的傾向性與科學性統一起來。
在資本主義前進階段的經濟學者,雖然站在資産階級立場上,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講出一些真理,建立起古典經濟學,但自此以後,他們就隻有在辯護理論上,表現反革命與反科學的統一了。
這裡就顯示了,立場觀點方法對于科學理論的決定意義。
隻有代表最進步的工人階級的利益,才能采取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也隻有建立在曆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的政治經濟學,才能得出社會主義的結論。
恩格斯在評述《資本論》時指出:“大家多少知道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原理歸結為一點:在現代社會中工人并沒有得到他的勞動産品的全部價值。
這個原理象紅線一樣也貫串着所評論的這本書全部,隻是在這裡它比從前表述得遠為明确,更徹底地貫徹到它的一切結論中,更緊密地與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聯系起來,或者更直接地同它們處于對立地位。
著作的這一部分由于力圖達到嚴格的科學性而比我們所知的一切先前的類似著作出色得多,并且可以看到,作者不僅僅是對自己的理論,而且對整個科學是抱着認真的态度的。
”[331] 【注釋】 [1]恩格斯:《卡·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書評——為〈民主周報〉作》。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9頁。
[2]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ⅩⅩす頁。
[3]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4頁。
[4]馬克思:《資産階級和反革命》。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1頁。
[5]馬克思:《資産階級和反革命》。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1~322頁。
[6]馬克思:《資産階級和反革命》。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2頁。
[7]恩格斯:《關于共産主義者同盟的曆史》。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6頁。
[8]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頁。
[9]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頁。
[10]恩格斯:《卡·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書評——為〈民主周報〉作》。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9頁。
[11]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XV頁。
[12]恩格斯:《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9頁。
[13]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83頁。
[14]恩格斯:《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6頁。
[15]恩格斯:《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2頁。
[16]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頁。
[17]列甯:《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
《列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頁。
[18]恩格斯:《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3頁。
[19]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8頁。
[20]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83頁。
[21]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2頁。
[22]列甯:《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
《列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9頁。
[23]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9頁。
[24]毛澤東:《矛盾論》。
《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8年橫排本,第284頁。
[25]馬克思:《哲學的貧困》。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版,第139~140頁。
[26]馬克思:《剩餘價值學說史》第3卷,三聯書店1957年版,第99頁。
[27]見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ⅩⅩ~ⅩⅫ頁。
[28]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ⅩⅫ頁。
[29]參見恩格斯:《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2~123頁。
[30]列甯:《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
《列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版,第254頁。
[31]恩格斯:《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3~124頁。
[32]恩格斯:《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3頁。
[33]列甯:《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
《列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1頁。
[34]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Ⅻ頁。
[35]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版,第47頁。
[36]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1頁。
[37]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1頁。
[38]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す頁。
[39]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5頁。
[40]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955頁。
[41]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973頁。
[42]參見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589頁。
[43]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ⅩⅩ頁。
[44]《恩格斯緻馬克思(1867年8月23日)》。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版,第329頁。
[45]馬克思:《直接生産過程的結果》,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頁。
[46]恩格斯:《卡·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提綱》。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第275頁。
[47]恩格斯
在這裡,本質的東西,反映到資本家的腦子裡,就現象化了。
因此,每個生産部門的企業主,在相互展開降低成本,改進生産技術組織,加強勞動榨取的競争活動中,都會就市場的一般情況,看他投下的總資本(不單是可變資本)能夠争取到多大的利得,并以此來衡量他是否繼續投資,是否把資本移到更有利的生産部門,或投資多少的依據。
這裡,我們看到了,不同諸生産部門的不同的資本構成,引起了利潤率的差異,由競争形成了一般利潤率或平均利潤率,出現了平均利潤以上的剩餘利潤,而作用于其中的商品價值及其規律,轉化為生産價格和生産價格規律了。
大家為了追求剩餘利潤所引起的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的傾向,反過來造成了一般利潤率不斷下降的趨勢。
與社會總剩餘價值相适應的總利潤,在各種經營資本形态,在各類資産階級之間,不論如何分配,這個局面是在事實上被規定了的,是由一系列的範疇體系和規律體現着的。
至于馬克思接下去就各種具體分配形态所作的各種說明,以及他在那種說明中對資産階級的有關理論展開的批判,提出的新見解、新發現,無一不是按照事物的性質、具體條件及其相互間的聯系,來确定它們的範疇,認識作用于它們之間的規律。
我們由此知道,《資本論》裡面所講到的一切經濟範疇和規律,都是以資本主義經濟生活為依據,都是以資本主義制度下各階級成員間的現實生産關系為依據。
盡管那種經濟生活是複雜而多變化的,由于馬克思明确地把握了研究對象,正确設定了讓事物本身的内在聯系及其發展趨向,得從本質到現象,從簡單到複雜,從裡到外地表達出來的科學結構,就使得所有的範疇和規律,都在總體中有它們的适當位置,而從這方面那方面來反映資本主義社會生産關系有機的總和。
(四)高度嚴密的科學性和強烈的階級傾向性——曆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 由上面的說明,已不難想到《資本論》的理論體系,是如何系統、完整和嚴密的了。
但是要認識馬克思對自己理論嚴肅要求的嚴密科學性,還有需要補充說明的地方。
大家在學習《資本論》時,都會深切地感到,馬克思在那裡運用了許多不能或很少在資産階級經濟學著作中發現的詞彙,如範疇、規律、過程、形态、機能等等,那對于我們初學的讀者,可能要引起一些困惑。
但隻要我們初步領會了《資本論》的觀點方法,就會認識到,那是《資本論》理論的高度嚴密科學性的具體表現。
我們大家都能接受關于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觀點,但在理論研究上,隻承認它的整體的發展是不夠的,必須把構成它那個整體的各個部分,它的每個細胞、每根脈絡都在過程中、轉化中,在不同形态上去把握去理解,否則談不到什麼嚴密了。
但當我們這樣肯定了《資本論》的嚴密的科學性的時候,又會有人對它的階級傾向性發生問題,以下我們就要來說明這一點。
恩格斯曾表示:讀過《資本論》的人,是否會有些感到美中不足,就是,他們對于馬克思這位堅決站在工人階級立場,并且是工人運動的導師,為工人階級利益所寫的書,竟是那樣不厭周詳精密地闡述資本主義經濟的範疇、規律,而很少講到社會主義。
《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不久,恩格斯說:“這本書會使某些讀者很失望。
在某些圈子内已經有好幾年談到它的出版了。
書裡畢竟應該揭示出真正社會主義的秘密學說和萬應藥方,而另一些讀者在終于看到關于它出版的消息後,可能會以為他從這本書裡會知道共産主義的千年王國看來到底是什麼樣子。
誰期望得到這種愉快,誰就大錯特錯了。
……馬克思現在是,而且将來仍然是始終如一的革命家,并且在科學著作中沒有人象他那樣毫不掩蓋自己的這些觀點。
可是關于社會變革後将怎樣,他隻是最一般地談到。
”[327]當然,他還說馬克思在講到資本主義積累的曆史趨勢時,對于“社會革命的要求是足夠清楚地提出來了”[328]。
馬克思是在十九世紀中葉前後寫這部書的。
那時資本主義還在向前發展,工人階級的革命運動,還是處在比較分散的不發展的階段。
那時,工人階級能夠對他們的革命導師期待的,還不是革命後的社會主義是個什麼樣子,而隻是資本主義向前發展是否有可能與必要轉變到社會主義。
馬克思與一切資産階級經濟學者不同,在他們中間,連最優秀的理論家亞當·斯密、李嘉圖也沒有對“現代社會的未來發展做出了結論”[329];他也完全和“那些隻是傾向于虛飾的奇談怪論的所謂社會主義者們”,如蒲魯東、拉薩爾之流不同,他們所做的,不過是從表象上指責資本制度的陰暗面,“辱罵資本家”,而全沒有理會到,資本主義的發展,究竟對于實現社會主義有何進步的意義。
馬克思一方面嚴肅批判了資産階級經濟學者對資本制度所抱的永恒觀點,同時還更嚴厲地譴責了那些所謂“職業社會主義者”的廉價的空想。
他認為這兩者同樣是非曆史唯物主義的,同樣是對于工人階級革命運動有害的。
工人階級需要的,是符合于他們的社會實況,符合于他們的現實要求,指示他們的命運、力量與展望,并成為他們行動指南的科學論證。
《資本論》就是這樣一部科學論著。
大家熟悉《資本論》裡的這段話: 對馬克思說來,隻有一件事是重要的:那就是發現他從事研究的各種現象的規律。
并且他認為重要的,不僅是在這各種現象具有一個完成形式,并保持一種可以在一定期間内看到的聯系的時候支配着這各種現象的規律。
對于他,比什麼都重要的,是這各種現象的變化規律,它們的發展規律,那就是由一個形态過渡到另一個形态,由一種聯系秩序過渡到另一種聯系秩序的規律。
這種規律一經發現,他就要詳細研究這種規律在社會生活上由以表現的各種結果。
……所以,馬克思所殷切關懷的隻是一件事:那就是用嚴格的科學研究,證明社會關系上某些具有一定性質的秩序的必然性,并且把那些對他說來是當作出發點和根據點的事實,盡可能完善地指證出來。
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他隻要證明現在的秩序有其必然性,同時另一種秩序也有其必然性,并且不管人們是否相信,不管人們是否意識到,前一種秩序總是不可避免地要推移到這另一種秩序中去。
……馬克思抱定這個目标,從這個觀點去研究并且說明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時,他不過嚴密科學地,樹立了每一種對經濟生活進行的準确研究所必須具有的目标。
……這樣一種研究的科學價值,是在于闡明,一定社會有機體的發生,生存,發展,死亡,以及它由另一個高級社會有機體代替的事實,受着一些什麼特殊的規律支配。
馬克思這部書實際上有這種價值。
[330] 這一段話,使我們看到馬克思是怎樣看待資本主義制度,怎樣駁斥資産階級經濟學者和所謂職業社會主義者的。
對于後者,他叫他們認識資本主義秩序的必然性;對于前者,他叫他們認識資本主義這種有機體一定要為其他更高級社會有機體代替的必然性。
隻有根據曆史唯物主義觀點,就資本主義秩序的内在聯系來揭露它的運動規律,才能顯出它将為社會主義代替的必然前景。
那種揭露愈徹底、愈客觀、愈不把作者個人主觀願望滲進去,或者愈符合曆史唯物主義精神,就愈能夠把社會主義的展望更明确有力地當作一個無可避免的曆史傾向顯現出來。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作者高度關懷工人階級利益的強烈的傾向性,竟成為促使其理論具有高度嚴密科學性的動力與保證。
革命的傾向性,不僅允許而且要求高度的科學性。
傾向性與科學性統一了。
但是,我們不能因此作出結論,說一切擁護資本主義制度,為資産階級辯護的理論,也能把它們的傾向性與科學性統一起來。
在資本主義前進階段的經濟學者,雖然站在資産階級立場上,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講出一些真理,建立起古典經濟學,但自此以後,他們就隻有在辯護理論上,表現反革命與反科學的統一了。
這裡就顯示了,立場觀點方法對于科學理論的決定意義。
隻有代表最進步的工人階級的利益,才能采取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也隻有建立在曆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的政治經濟學,才能得出社會主義的結論。
恩格斯在評述《資本論》時指出:“大家多少知道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原理歸結為一點:在現代社會中工人并沒有得到他的勞動産品的全部價值。
這個原理象紅線一樣也貫串着所評論的這本書全部,隻是在這裡它比從前表述得遠為明确,更徹底地貫徹到它的一切結論中,更緊密地與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聯系起來,或者更直接地同它們處于對立地位。
著作的這一部分由于力圖達到嚴格的科學性而比我們所知的一切先前的類似著作出色得多,并且可以看到,作者不僅僅是對自己的理論,而且對整個科學是抱着認真的态度的。
”[331] 【注釋】 [1]恩格斯:《卡·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書評——為〈民主周報〉作》。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9頁。
[2]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ⅩⅩす頁。
[3]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4頁。
[4]馬克思:《資産階級和反革命》。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1頁。
[5]馬克思:《資産階級和反革命》。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1~322頁。
[6]馬克思:《資産階級和反革命》。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2頁。
[7]恩格斯:《關于共産主義者同盟的曆史》。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6頁。
[8]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頁。
[9]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頁。
[10]恩格斯:《卡·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書評——為〈民主周報〉作》。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9頁。
[11]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XV頁。
[12]恩格斯:《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9頁。
[13]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83頁。
[14]恩格斯:《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6頁。
[15]恩格斯:《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2頁。
[16]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頁。
[17]列甯:《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
《列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頁。
[18]恩格斯:《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3頁。
[19]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8頁。
[20]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83頁。
[21]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2頁。
[22]列甯:《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
《列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9頁。
[23]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9頁。
[24]毛澤東:《矛盾論》。
《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8年橫排本,第284頁。
[25]馬克思:《哲學的貧困》。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版,第139~140頁。
[26]馬克思:《剩餘價值學說史》第3卷,三聯書店1957年版,第99頁。
[27]見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ⅩⅩ~ⅩⅫ頁。
[28]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ⅩⅫ頁。
[29]參見恩格斯:《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2~123頁。
[30]列甯:《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
《列甯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版,第254頁。
[31]恩格斯:《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3~124頁。
[32]恩格斯:《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3頁。
[33]列甯:《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
《列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1頁。
[34]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Ⅻ頁。
[35]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版,第47頁。
[36]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1頁。
[37]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1頁。
[38]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す頁。
[39]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5頁。
[40]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955頁。
[41]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973頁。
[42]參見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589頁。
[43]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ⅩⅩ頁。
[44]《恩格斯緻馬克思(1867年8月23日)》。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版,第329頁。
[45]馬克思:《直接生産過程的結果》,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頁。
[46]恩格斯:《卡·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提綱》。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第275頁。
[47]恩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