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資本論》三卷的綜合系統理解
關燈
小
中
大
(一)貫串全書的紅線,研究的對象與細胞
關于《資本論》研究的對象問題,我們已在前面講過了。
把第一、二、三卷的内容作了全面說明之後,再回頭談到它,就會更有意義了。
對于這個問題,馬克思自己并不曾象我們今天研究政治經濟學那樣,特地提出定義式的說明。
他經常總是在事物的關系或運動中去加以表達。
我們隻能就全書研究的出發點、體系和散見于這裡那裡的一些有關的提示,去體會把握。
就因為這樣,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者間,即使對這個問題有大體一緻的理解,說它所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産關系,但議論之間,也有主張是研究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還有在生産方式中,認為對生産力和生産關系是同樣重視的,甚至還有在表面上主張生産力與生産關系并重,而實際卻把生産力看得更重要的。
而且,任何一方面,也許都能在《資本論》及《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找到個别論點來支持自己的看法。
這裡不能從長讨論這個問題,但卻值得提出這一點來考慮,就是從體現着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的《資本論》體系來說,它的嚴格的研究對象,如列甯在《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那部名著中反複講到的,隻能是生産關系。
馬克思自己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也較明确地提出了這一點。
雖然他在《資本論》中,往往是連帶生産方式講到生産關系,如說:“一定的生産方式及與其相應的生産關系”[303],“……資本主義的生産方式——即一方面有資本家,另一方面有雇傭工人存在的生産方式……”[304],“和這種特殊的曆史規定的生産方式相适應的生産關系”[305]……等等。
社會生産關系的形成,總要把一定的物質條件或生産力作為它的曆史前提;社會生産力的發展,總要受到一定生産關系的促進或妨礙,在這樣的情況下,廣義一點,當然可以說《資本論》是對于“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科學分析”[306]。
但是,如果我們稍為回顧一下《資本論》中假定的社會主體和經濟細胞,以及它嚴格規定的經濟範疇和規律,就知道,它所研究的嚴格對象,隻能是生産關系,或者,隻能是通過資本主義的生産方式,來研究它的生産關系。
因為不是這樣,它就不可能有一個連貫全書的體系。
恩格斯在一篇評介《資本論》的論文中說:“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所依以旋轉的軸心,這種關系在這裡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說明”[307]。
這裡所說的資本與勞動的關系,是資本家和勞動者構成的生産關系的另一個表現形式。
馬克思說,“資本家和工資雇傭勞動者,作為資本家和工資雇傭勞動者,也不過是資本和工資雇傭勞動的體現、人格化,是由社會生産過程刻印在個人身上的一定的社會性質,是這各種确定的社會生産關系的産物”[308]。
資本和勞動的結合,資本家或其代理人,和勞動者最初相遇,就是資本的生命和生活的開始。
“資本隻能在那種地方發生,在那裡,生産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所有者在市場上遇見了自由的勞動者,那種出賣他本人的勞動力的人。
這一個曆史條件,包括着一部世界史。
所以,資本自從它出現的時候起,就标志着社會生産過程的一個時期。
”[309]等到資本開始它的生命和生活以後,它就由資本主義生産自身内在的規律的作用,使生産資料的集中與勞動的社會化,或生産力的提高達到一個與資本主義的外殼不能相容之處,而響起喪鐘,使已經形成和發展的資本與勞動,資本家與勞動者的關系,根本瓦解,于是又開始一個更新的曆史時期。
《資本論》就是在研究這個資本主義或這個資本與勞動的關系的發生發展以及滅亡的總趨勢。
恩格斯說它是在“實際上出色地叙述了勞動和資本的關系,這個問題在這裡第一次得到充分而又互相聯系的叙述”[310]。
由于《資本論》把這個資本與工資勞動的關系,作為研究對象,而揭露存在于這個關系中的資本對于無償勞動的占有;證明“我們的銀行家、商人、工廠主和大土地占有者的全部資本,不外是工人階級的積累起來的無償勞動!”[311]或者換一個表現方式,論證“在現代社會中工人并沒有得到他的勞動産品的全部價值”[312]。
這就象紅線一樣,從頭到尾貫串在《資本論》全書中。
至于勞動者得不到他的生産物的全部價值的原因,毫無疑問,是由于在這種生産關系中,是由資本家用他的資本來行使統治,是因為資本家在這種對抗關系中,處在主體的地位。
正如同奴隸或領主貴族在奴隸制或封建制關系中所處的地位一樣。
但“資本家作為資本的人格化在直接生産過程中取得的權威,他作為生産指揮者和統治者的社會職能,和奴隸生産、農奴生産等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權威,是本質上有别的。
……執掌這種權威的人,隻是作為那種和勞動相對立的勞動條件的人格化,而不是象在以前各種生産形式内一樣,以政治的統治者或神權的統治者的資格來得到這種權威”[313]。
他們與勞動者相互間的關系,是以勞動力的購買者和出賣者的對等姿态出現;這樣,他們對勞動者的剝削,就比以往的奴隸主與領主對奴隸與農奴的剝削,采取了更掩蔽的交易形式;而且,他們不但和工資勞動者以商品買賣者的資格相對立,還在他們自己相互間也以商品生産者、商品買賣者的姿态相對立;後面這種發生于流通分配領域的對立,更把前面那種發生于直接生産過程的剝削實質掩蓋了。
馬克思要在《資本論》第一卷,暫時舍象去一般的流通關系與分配關系,專從直接生産過程來揭露資本家對工資勞動者的無償勞動或剩餘價值的剝削,而分别在第二卷、第三卷講流通和分配,那并不單純由于叙述方法上的便利,還更由于所研究對象的性質,決定了非采用這樣的叙述順序,就不易把問題的實質揭露出來。
這是我們要在下面說明的。
正因為資本家的剝削,是采取非常隐蔽的形态,無論如何要通過商品的形式,要通過商品的生産及其買賣的流通過程,才能把所要榨取的無償勞動實現出來。
所以,馬克思就商品生産者即資本家的生産企圖說:“第一,他要生産一個有交換價值的使用價值,一個決定用來售賣的物品,一個商品。
第二,他還要生産一個商品,它的價值,比它生産上必要的各種商品,生産資料和勞動力的價值總和更大。
他已經為這些商品,在商品市場上墊付了他的善良的貨币。
他不僅要生産一個使用價值,并且要生産一個商品,不僅要生産使用價值,并且要生産價值,又不僅要生産價值,并且要生産剩餘價值。
”[314]這樣,包含剩餘價值的商品,就不再是在自己勞動基礎上生産的簡單商品,而是在他人勞動基礎上生産的資本生産物,而是最鮮明地體現着資本與勞動關系的資本主義經濟的細胞形态了。
當然,我們這樣講資本主義的經濟細胞——商品,講體現在這種商品裡面的生産關系,講資本家對工資勞動者的強制和剝削,隻是在說明《資本論》研究對象的必要限度内,簡單交代一下,表明作者始終把他的着眼點放在資本與勞動這個資本主義制度的軸心上,放在資本家對勞動者的無償勞動的占有這根線索上;正因此,他才能把體現着資本主義生産關系即包含着剩餘價值的商品,當作資本生産物,當作資本主義經濟的細胞形态來把握;并也因此表明:所有出現在《資本論》中的其他經濟範疇乃至存在于它們之間的規律,都無非象商品那樣,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産關系的某個方面的表現。
隻有這樣,《資本論》的體系,才能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内在聯系的正确反映,而其結構,才說得上為什麼要作那樣的布局安排。
如果有誰要把《資本論》的嚴格研究對象擺歪了,或擺到資本主義生産關系以外去了,那末,全書就沒有被一根紅線貫串起來,完整的體系就無從建立起來了。
(二)三卷總聯系上的幾個關鍵性的布局 我們知道,《資本論》實質上就是根據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關系,對資産階級經濟學作全面的批判,正因為它所批判的,不是任何個别經濟學家的個别論點,而是他們的全部重要文獻,同時,也不是就他們的文獻來分别逐一考察,而是把它們放在一個最合理的或最能表現現實關系的體系中,讓它們所有的不合理的論點,受到審察批判。
因此,作者着手進行這種批判工作的時候,就不僅在确定研究對象、研究細胞方面,要打破資産階級經濟學說傳統的想法,而在根據那個對象确定全書的總結構方面,尤需一反他們由三分法(生産、交換、分配)與三位一體公式(資本——利潤,勞動——工資,土地——地租)所構成的不合理的虛假的體系。
現在且先看馬克思就《資本論》三卷内容所作的概括說明,然後再指出其中哪些是具有關鍵性的獨創性的布局。
在《資本論》第二卷第三篇第十八章,馬克思說:“在本書第一卷,資本主義生産過程,是當作個别過程和再生産過程來進行分析的。
我們分析了剩餘價值的生産和資本本身的生産。
資本在流通領域内所經過的形态變化和物質變化被假定了,但未進一步加以考察。
我們假定,一方面,資本家會按照産品的價值來售賣産品;另一方面,又會在流通領域找到過程重新開始或繼續進行所必要的各種物質生産資料。
我們在那裡詳細考察過的唯一的流通領域中的行為,隻是作為資本主義生産基本條件的勞動力的買和賣。
在這個第二卷的第一篇,我們考察了資本在循環中所采取的不同的形式,和這種循環本身的各種形式。
第一卷隻考察勞動時間;現在,又有流通時間加進來了。
在第二篇,循環是當作一種周期的現象,那就是當作周轉來考察。
…… 但在第一篇和第二篇,我們考察的,總隻是一個個别資本,總隻是社會資本一個獨立部分的運動。
……現在,我們就要把各個别資本當作社會總資本的構成部分來考察它們的流通過程(作為一個總體,那是再生産過程的一個形式),也就是考察這個社會總資本的流通過程。
”[315]由于這是作者在第二卷最後一篇講的,還隻概括了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内容。
在第三卷開始,馬克思又就全書三卷分别作了概括的提示:“在第一卷,我們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産過程本身當作直接生産過程考察時呈現的各種現象。
在那裡,一切由外部事情引起的次要影響,都還是撇開不說。
但是,這個直接的生産過程并沒有完結資本的生活過程。
在現實世界裡,它還要用流通過程來補足,而流通過程是第二卷研究的對象。
第二卷,特别是其中把流通過程當作社會再生産過程的媒介來考察的第三篇,指出了資本主義生産過程,當作一個全體來考察,是生産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
因此,在這個第三卷,我們所要做的,不能再是對這個統一的廣泛的考察。
在這一卷我們要找出和說明的,甯可說是資本的運動過程當作一個總體來看時所生的各種具體形式。
資本在它們的現實運動中,本來也就是在這各種具體形式上互相對立。
對這些具體形式來說,資本在直接生産過程中采取的形式和它在流通過程中采取的形式,都隻當作特别的要素來表現。
所以,我們在這個第三卷将要說明的各種資本形式,和資本在社會表面上,在不同資本的相互行動中,在競争中,在生産當事人自己的普通意識中所借以出現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更加接近了。
”[316] 首先,三卷分别講到的内容:第一卷講資本的生産過程,第二卷講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卷講在資本主義生産總過程中處理具體的分配形态,這在表面上似乎還保存了三分法的格局,但仔細分析一下,就知道,那是沒有共同點的。
第一卷所講的生産過程,還隻是直接生産過程,第二卷才把出現在直接生産過程前後兩個流通階段,連同從流通角度來看的生産階段,一齊考察;最後再就社會生産總過程來考察各種資本的具體分配,這已經和資産階級經濟學者所采取的那種形式主義的三分法體裁,迥不相同。
尤其重要的是,馬克思所講的生産、流通乃至分配,都是從資本出發,都是就剩餘價值立論,那和資産階級經濟學者在國家名義下,用國民經濟,用國民收入,來掩飾資産階級剝削的做法,是正相反的。
而且,正是由于流通上存在着買賣有貴賤,分配上存在着收入有多有少的表象,使那些庸俗學者拿來作為剩餘價值不能成立的借口,使古典派學者看作剩餘價值難于說明的障礙,在第一卷隻講剩餘價值的直接生産過程,而把一般的流通和分配,分别留在第二卷、第三卷去研究,那一開始就打中了要害。
馬克思自己也說,《資本論》這部書最大的優點,就在于讨論剩餘價值時,把它的各種特殊形态,如利潤利息地租等等丢開留到後面去處理,并說,“古典經濟學總是把特殊形态和一般形态混淆起來,所以在這種經濟學中對特殊形态的研究是亂七八糟的”[317]。
恩格斯更把古典學者不能把剩餘價值的一般形态,離開它的諸特殊形态來處理,看作是他們的病根,是不能全面理解資本主義經濟的症結所在,他說,他們“從來沒有超出利潤和地租的流行概念,從來沒有把産品中這個無酬的部分(馬克思名之為剩餘産品)當作一個全體,就它的整體來進行研究。
因此,對于它的起源和性質,對于它的價值此後實行分配時按照來進行的各種規律,也從來沒有得到明白的理解”[318]。
當然,要把剩餘價值的一般形态,放在直接生産過程去考察,而把它的諸特殊形态放在總過程去考察,那要牽涉到整個結構。
我們接下去就要交代這一點。
第二,在第一卷,要處理的兩個問題,其一是,把包含剩餘價值的商品,和一般簡單商品區别開;其二,把工資這個分配形态,看作是資本産生剩餘價值的必要條件,使它和其他分配形态區别開。
馬克思正是這樣做的。
就前一點而論,資産階級經濟學者,在讨論商品價值從而讨論剩餘價值的起源時,始終把簡單商品生産與資本主義商品生産混作一團,而不了解資本主義商品生産,是在簡單商品生産的基礎上産生出來的,不了解隻有簡單商品生産發展到一定程度,發展到勞動力也當作商品來售賣的可能與必要的條件下,才有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産。
隻有在這時,商品價值的形成過程,才轉化為商品價值的增殖過程。
隻有在這時,商品才包含有剩餘價值,才成為資本生産物,成為資本主義的經濟細胞,才成為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的體現物。
所以,馬克思在揭露剩餘價值産生的秘密的第一卷,從簡單商品生産講到資本主義商品生産,并不隻是講資本主義的一般曆史前提,而是要由此把當作資本生産物的商品的特質,和簡單商品以及與它相聯系的貨币與商品流通的關系,全區别開來,使剩餘價值的産生,不但不能從資本的流通與分配過程找到掩蔽,也不能在簡單的商品貨币關系中打埋伏。
所以說“批判不能限于拿一個事實比較對照于觀念,而是要拿一個事實比較對照于另一個事實”[319]。
在這裡,就充分表現了理論的不可争辯的力量。
然而,尤其有重大意義的,是把工資形态,放在剩餘價值産生的直接生産過程方面來考察,那無異把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的對抗性提到了尖銳的頂點。
剩餘價值原來就是沒有支付給勞動者的剩餘勞動。
多勞動多得工資、少勞動少得工資的表象,看來就象勞動力全被支付了,沒有剝削,那和商品市價有高低、商品生産者經營有盈虧的表象,來叫人不相信有剝削,是同樣或更加有煙幕性的。
馬克思把混淆剩餘價值的流通和分配關系分隔開來,分别放在第二卷和第三卷讨論,再在這裡,把掩蔽在工資形态下面的剩餘勞動的榨取過程,當作是剩餘價值生産過程來予以揭露,這就使任何辯護理論,再也沒有躲閃的餘地了。
第三,第二卷是在第一卷的基礎上展開的,它的内容,也
把第一、二、三卷的内容作了全面說明之後,再回頭談到它,就會更有意義了。
對于這個問題,馬克思自己并不曾象我們今天研究政治經濟學那樣,特地提出定義式的說明。
他經常總是在事物的關系或運動中去加以表達。
我們隻能就全書研究的出發點、體系和散見于這裡那裡的一些有關的提示,去體會把握。
就因為這樣,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者間,即使對這個問題有大體一緻的理解,說它所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産關系,但議論之間,也有主張是研究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還有在生産方式中,認為對生産力和生産關系是同樣重視的,甚至還有在表面上主張生産力與生産關系并重,而實際卻把生産力看得更重要的。
而且,任何一方面,也許都能在《資本論》及《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找到個别論點來支持自己的看法。
這裡不能從長讨論這個問題,但卻值得提出這一點來考慮,就是從體現着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的《資本論》體系來說,它的嚴格的研究對象,如列甯在《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那部名著中反複講到的,隻能是生産關系。
馬克思自己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也較明确地提出了這一點。
雖然他在《資本論》中,往往是連帶生産方式講到生産關系,如說:“一定的生産方式及與其相應的生産關系”[303],“……資本主義的生産方式——即一方面有資本家,另一方面有雇傭工人存在的生産方式……”[304],“和這種特殊的曆史規定的生産方式相适應的生産關系”[305]……等等。
社會生産關系的形成,總要把一定的物質條件或生産力作為它的曆史前提;社會生産力的發展,總要受到一定生産關系的促進或妨礙,在這樣的情況下,廣義一點,當然可以說《資本論》是對于“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科學分析”[306]。
但是,如果我們稍為回顧一下《資本論》中假定的社會主體和經濟細胞,以及它嚴格規定的經濟範疇和規律,就知道,它所研究的嚴格對象,隻能是生産關系,或者,隻能是通過資本主義的生産方式,來研究它的生産關系。
因為不是這樣,它就不可能有一個連貫全書的體系。
恩格斯在一篇評介《資本論》的論文中說:“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所依以旋轉的軸心,這種關系在這裡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說明”[307]。
這裡所說的資本與勞動的關系,是資本家和勞動者構成的生産關系的另一個表現形式。
馬克思說,“資本家和工資雇傭勞動者,作為資本家和工資雇傭勞動者,也不過是資本和工資雇傭勞動的體現、人格化,是由社會生産過程刻印在個人身上的一定的社會性質,是這各種确定的社會生産關系的産物”[308]。
資本和勞動的結合,資本家或其代理人,和勞動者最初相遇,就是資本的生命和生活的開始。
“資本隻能在那種地方發生,在那裡,生産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所有者在市場上遇見了自由的勞動者,那種出賣他本人的勞動力的人。
這一個曆史條件,包括着一部世界史。
所以,資本自從它出現的時候起,就标志着社會生産過程的一個時期。
”[309]等到資本開始它的生命和生活以後,它就由資本主義生産自身内在的規律的作用,使生産資料的集中與勞動的社會化,或生産力的提高達到一個與資本主義的外殼不能相容之處,而響起喪鐘,使已經形成和發展的資本與勞動,資本家與勞動者的關系,根本瓦解,于是又開始一個更新的曆史時期。
《資本論》就是在研究這個資本主義或這個資本與勞動的關系的發生發展以及滅亡的總趨勢。
恩格斯說它是在“實際上出色地叙述了勞動和資本的關系,這個問題在這裡第一次得到充分而又互相聯系的叙述”[310]。
由于《資本論》把這個資本與工資勞動的關系,作為研究對象,而揭露存在于這個關系中的資本對于無償勞動的占有;證明“我們的銀行家、商人、工廠主和大土地占有者的全部資本,不外是工人階級的積累起來的無償勞動!”[311]或者換一個表現方式,論證“在現代社會中工人并沒有得到他的勞動産品的全部價值”[312]。
這就象紅線一樣,從頭到尾貫串在《資本論》全書中。
至于勞動者得不到他的生産物的全部價值的原因,毫無疑問,是由于在這種生産關系中,是由資本家用他的資本來行使統治,是因為資本家在這種對抗關系中,處在主體的地位。
正如同奴隸或領主貴族在奴隸制或封建制關系中所處的地位一樣。
但“資本家作為資本的人格化在直接生産過程中取得的權威,他作為生産指揮者和統治者的社會職能,和奴隸生産、農奴生産等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權威,是本質上有别的。
……執掌這種權威的人,隻是作為那種和勞動相對立的勞動條件的人格化,而不是象在以前各種生産形式内一樣,以政治的統治者或神權的統治者的資格來得到這種權威”[313]。
他們與勞動者相互間的關系,是以勞動力的購買者和出賣者的對等姿态出現;這樣,他們對勞動者的剝削,就比以往的奴隸主與領主對奴隸與農奴的剝削,采取了更掩蔽的交易形式;而且,他們不但和工資勞動者以商品買賣者的資格相對立,還在他們自己相互間也以商品生産者、商品買賣者的姿态相對立;後面這種發生于流通分配領域的對立,更把前面那種發生于直接生産過程的剝削實質掩蓋了。
馬克思要在《資本論》第一卷,暫時舍象去一般的流通關系與分配關系,專從直接生産過程來揭露資本家對工資勞動者的無償勞動或剩餘價值的剝削,而分别在第二卷、第三卷講流通和分配,那并不單純由于叙述方法上的便利,還更由于所研究對象的性質,決定了非采用這樣的叙述順序,就不易把問題的實質揭露出來。
這是我們要在下面說明的。
正因為資本家的剝削,是采取非常隐蔽的形态,無論如何要通過商品的形式,要通過商品的生産及其買賣的流通過程,才能把所要榨取的無償勞動實現出來。
所以,馬克思就商品生産者即資本家的生産企圖說:“第一,他要生産一個有交換價值的使用價值,一個決定用來售賣的物品,一個商品。
第二,他還要生産一個商品,它的價值,比它生産上必要的各種商品,生産資料和勞動力的價值總和更大。
他已經為這些商品,在商品市場上墊付了他的善良的貨币。
他不僅要生産一個使用價值,并且要生産一個商品,不僅要生産使用價值,并且要生産價值,又不僅要生産價值,并且要生産剩餘價值。
”[314]這樣,包含剩餘價值的商品,就不再是在自己勞動基礎上生産的簡單商品,而是在他人勞動基礎上生産的資本生産物,而是最鮮明地體現着資本與勞動關系的資本主義經濟的細胞形态了。
當然,我們這樣講資本主義的經濟細胞——商品,講體現在這種商品裡面的生産關系,講資本家對工資勞動者的強制和剝削,隻是在說明《資本論》研究對象的必要限度内,簡單交代一下,表明作者始終把他的着眼點放在資本與勞動這個資本主義制度的軸心上,放在資本家對勞動者的無償勞動的占有這根線索上;正因此,他才能把體現着資本主義生産關系即包含着剩餘價值的商品,當作資本生産物,當作資本主義經濟的細胞形态來把握;并也因此表明:所有出現在《資本論》中的其他經濟範疇乃至存在于它們之間的規律,都無非象商品那樣,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産關系的某個方面的表現。
隻有這樣,《資本論》的體系,才能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内在聯系的正确反映,而其結構,才說得上為什麼要作那樣的布局安排。
如果有誰要把《資本論》的嚴格研究對象擺歪了,或擺到資本主義生産關系以外去了,那末,全書就沒有被一根紅線貫串起來,完整的體系就無從建立起來了。
(二)三卷總聯系上的幾個關鍵性的布局 我們知道,《資本論》實質上就是根據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關系,對資産階級經濟學作全面的批判,正因為它所批判的,不是任何個别經濟學家的個别論點,而是他們的全部重要文獻,同時,也不是就他們的文獻來分别逐一考察,而是把它們放在一個最合理的或最能表現現實關系的體系中,讓它們所有的不合理的論點,受到審察批判。
因此,作者着手進行這種批判工作的時候,就不僅在确定研究對象、研究細胞方面,要打破資産階級經濟學說傳統的想法,而在根據那個對象确定全書的總結構方面,尤需一反他們由三分法(生産、交換、分配)與三位一體公式(資本——利潤,勞動——工資,土地——地租)所構成的不合理的虛假的體系。
現在且先看馬克思就《資本論》三卷内容所作的概括說明,然後再指出其中哪些是具有關鍵性的獨創性的布局。
在《資本論》第二卷第三篇第十八章,馬克思說:“在本書第一卷,資本主義生産過程,是當作個别過程和再生産過程來進行分析的。
我們分析了剩餘價值的生産和資本本身的生産。
資本在流通領域内所經過的形态變化和物質變化被假定了,但未進一步加以考察。
我們假定,一方面,資本家會按照産品的價值來售賣産品;另一方面,又會在流通領域找到過程重新開始或繼續進行所必要的各種物質生産資料。
我們在那裡詳細考察過的唯一的流通領域中的行為,隻是作為資本主義生産基本條件的勞動力的買和賣。
在這個第二卷的第一篇,我們考察了資本在循環中所采取的不同的形式,和這種循環本身的各種形式。
第一卷隻考察勞動時間;現在,又有流通時間加進來了。
在第二篇,循環是當作一種周期的現象,那就是當作周轉來考察。
…… 但在第一篇和第二篇,我們考察的,總隻是一個個别資本,總隻是社會資本一個獨立部分的運動。
……現在,我們就要把各個别資本當作社會總資本的構成部分來考察它們的流通過程(作為一個總體,那是再生産過程的一個形式),也就是考察這個社會總資本的流通過程。
”[315]由于這是作者在第二卷最後一篇講的,還隻概括了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内容。
在第三卷開始,馬克思又就全書三卷分别作了概括的提示:“在第一卷,我們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産過程本身當作直接生産過程考察時呈現的各種現象。
在那裡,一切由外部事情引起的次要影響,都還是撇開不說。
但是,這個直接的生産過程并沒有完結資本的生活過程。
在現實世界裡,它還要用流通過程來補足,而流通過程是第二卷研究的對象。
第二卷,特别是其中把流通過程當作社會再生産過程的媒介來考察的第三篇,指出了資本主義生産過程,當作一個全體來考察,是生産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
因此,在這個第三卷,我們所要做的,不能再是對這個統一的廣泛的考察。
在這一卷我們要找出和說明的,甯可說是資本的運動過程當作一個總體來看時所生的各種具體形式。
資本在它們的現實運動中,本來也就是在這各種具體形式上互相對立。
對這些具體形式來說,資本在直接生産過程中采取的形式和它在流通過程中采取的形式,都隻當作特别的要素來表現。
所以,我們在這個第三卷将要說明的各種資本形式,和資本在社會表面上,在不同資本的相互行動中,在競争中,在生産當事人自己的普通意識中所借以出現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更加接近了。
”[316] 首先,三卷分别講到的内容:第一卷講資本的生産過程,第二卷講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卷講在資本主義生産總過程中處理具體的分配形态,這在表面上似乎還保存了三分法的格局,但仔細分析一下,就知道,那是沒有共同點的。
第一卷所講的生産過程,還隻是直接生産過程,第二卷才把出現在直接生産過程前後兩個流通階段,連同從流通角度來看的生産階段,一齊考察;最後再就社會生産總過程來考察各種資本的具體分配,這已經和資産階級經濟學者所采取的那種形式主義的三分法體裁,迥不相同。
尤其重要的是,馬克思所講的生産、流通乃至分配,都是從資本出發,都是就剩餘價值立論,那和資産階級經濟學者在國家名義下,用國民經濟,用國民收入,來掩飾資産階級剝削的做法,是正相反的。
而且,正是由于流通上存在着買賣有貴賤,分配上存在着收入有多有少的表象,使那些庸俗學者拿來作為剩餘價值不能成立的借口,使古典派學者看作剩餘價值難于說明的障礙,在第一卷隻講剩餘價值的直接生産過程,而把一般的流通和分配,分别留在第二卷、第三卷去研究,那一開始就打中了要害。
馬克思自己也說,《資本論》這部書最大的優點,就在于讨論剩餘價值時,把它的各種特殊形态,如利潤利息地租等等丢開留到後面去處理,并說,“古典經濟學總是把特殊形态和一般形态混淆起來,所以在這種經濟學中對特殊形态的研究是亂七八糟的”[317]。
恩格斯更把古典學者不能把剩餘價值的一般形态,離開它的諸特殊形态來處理,看作是他們的病根,是不能全面理解資本主義經濟的症結所在,他說,他們“從來沒有超出利潤和地租的流行概念,從來沒有把産品中這個無酬的部分(馬克思名之為剩餘産品)當作一個全體,就它的整體來進行研究。
因此,對于它的起源和性質,對于它的價值此後實行分配時按照來進行的各種規律,也從來沒有得到明白的理解”[318]。
當然,要把剩餘價值的一般形态,放在直接生産過程去考察,而把它的諸特殊形态放在總過程去考察,那要牽涉到整個結構。
我們接下去就要交代這一點。
第二,在第一卷,要處理的兩個問題,其一是,把包含剩餘價值的商品,和一般簡單商品區别開;其二,把工資這個分配形态,看作是資本産生剩餘價值的必要條件,使它和其他分配形态區别開。
馬克思正是這樣做的。
就前一點而論,資産階級經濟學者,在讨論商品價值從而讨論剩餘價值的起源時,始終把簡單商品生産與資本主義商品生産混作一團,而不了解資本主義商品生産,是在簡單商品生産的基礎上産生出來的,不了解隻有簡單商品生産發展到一定程度,發展到勞動力也當作商品來售賣的可能與必要的條件下,才有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産。
隻有在這時,商品價值的形成過程,才轉化為商品價值的增殖過程。
隻有在這時,商品才包含有剩餘價值,才成為資本生産物,成為資本主義的經濟細胞,才成為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的體現物。
所以,馬克思在揭露剩餘價值産生的秘密的第一卷,從簡單商品生産講到資本主義商品生産,并不隻是講資本主義的一般曆史前提,而是要由此把當作資本生産物的商品的特質,和簡單商品以及與它相聯系的貨币與商品流通的關系,全區别開來,使剩餘價值的産生,不但不能從資本的流通與分配過程找到掩蔽,也不能在簡單的商品貨币關系中打埋伏。
所以說“批判不能限于拿一個事實比較對照于觀念,而是要拿一個事實比較對照于另一個事實”[319]。
在這裡,就充分表現了理論的不可争辯的力量。
然而,尤其有重大意義的,是把工資形态,放在剩餘價值産生的直接生産過程方面來考察,那無異把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的對抗性提到了尖銳的頂點。
剩餘價值原來就是沒有支付給勞動者的剩餘勞動。
多勞動多得工資、少勞動少得工資的表象,看來就象勞動力全被支付了,沒有剝削,那和商品市價有高低、商品生産者經營有盈虧的表象,來叫人不相信有剝削,是同樣或更加有煙幕性的。
馬克思把混淆剩餘價值的流通和分配關系分隔開來,分别放在第二卷和第三卷讨論,再在這裡,把掩蔽在工資形态下面的剩餘勞動的榨取過程,當作是剩餘價值生産過程來予以揭露,這就使任何辯護理論,再也沒有躲閃的餘地了。
第三,第二卷是在第一卷的基礎上展開的,它的内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