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資本論》第三卷的系統理解

關燈
《資本論》第三卷,也如第二卷一樣,是由恩格斯根據馬克思遺留下來的手稿整理出版的。

    它出版于一八九四年,比第二卷遲了9年,比第一卷遲了28年。

    距離馬克思寫好這個草稿的一八六五年,是整整30年了。

    這已夠說明這部偉大著作,是多麼難産。

     當這一卷尚未問世的時候,資産階級經濟學界,在以“等着瞧”的态度,看馬克思究将怎樣完成他的資本剝削學說,有的人甚至懷疑诽謗:馬克思、恩格斯一再預約的第三卷,是不是空頭支票。

    等到第三卷出版了,他們中間的卑鄙狂妄之輩,竟說那可能是恩格斯臨時寫出來搪塞的,而别有用心地認為它沒有把第一卷、第二卷的理論貫徹下來,甚至說,這個第三卷恰好是對前兩卷的反論,其間存在着不可調和的矛盾。

    作為資産階級經濟學者,他們對于《資本論》這樣一部揭露資本剝削本質、論證資本制度必然滅亡的論著,從階級本能上抱着反感,是不難理解的,但他們那種受到了立場、觀點、方法限制的“全部智慧”,要在理論體系上,把第三卷和第一、第二卷統一起來加以理解,卻也是很難辦到的。

    這個第三卷的内容,确實對前兩卷表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不同的特點,如果我們對此沒有初步理解,就會增加許多困難。

    那些特點是什麼呢? 第一,前兩卷所分析讨論的,是一些本質的東西,價值、剩餘價值、勞動力價值、剩餘價值率等等,都是我們看不見,感觸不到的,而我們日常感觸到的,則是象價格、利潤、利潤率等等經濟現象。

    這個第三卷,主要就是把這些經濟現象,作為讨論分析的内容。

     第二,前兩卷,由于要從資本主義制度的内在聯系中去揭露它的剝削本質,所以必須就資本的生産過程和流通過程這些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下手,但把資本運動當作一個全體來看,不論是在資本的直接生産過程講到的各種經濟形态,還是它在流通過程講到的各種經濟形态,都隻表現為總過程的特别的要素或局部的方面。

    也就是說,第三卷是在第一、第二兩卷的基礎上,從裡到外,從本質到現象,從局部到全體,把整個資本主義運動總過程作為對象,來加以較全面的綜合的研究。

     現在且來看看馬克思在第三卷,是怎樣展開他的由本質到現象的科學的說明的。

    這個第三卷共分七篇,即第一篇“剩餘價值到利潤的轉化和剩餘價值率到利潤率的轉化”,第二篇“利潤到平均利潤的轉化”,第三篇“利潤率傾向下降的規律”,第四篇“商品資本和貨币資本到商品經營資本和貨币經營資本(商人資本)的轉化”,第五篇“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利潤的分割。

    生息資本”,第六篇“由剩餘利潤到地租的轉化”,第七篇“各種收入和它們的源泉”。

    前三篇講到利潤作為整體來看所表現的各種基本規律,接下去三篇講利潤的各種具體形式,而最後一篇,乃是綜合這一卷,乃至綜合全三卷,說明整個資産階級的全部收入,都是來自勞動階級一個階級所提供的剩餘勞動。

    在下面,我們将就這三個方面來分别加以考察,最後再講到其中值得注意的一些問題。

     (一)有關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及利潤平均化和利潤率傾向下降的規律 1.剩餘價值到利潤的轉化和剩餘價值率到利潤率的轉化 開頭一篇所講的,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和剩餘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不隻是在理論上是由本質到現象的轉變的樞紐點,也是由第一卷、第二卷到第三卷的一個承上啟下的樞紐點。

    我們在前兩卷還隻看到剩餘價值、剩餘價值率。

    剩餘價值是怎樣轉化為利潤,剩餘價值率是怎樣轉化為利潤率的呢?馬克思是就成本價格與利潤,利潤率,利潤率與剩餘價值率的關系,資本周轉對于利潤率的影響,不變資本使用上的經濟以及價格變動的影響各章,來分别說明的。

    他首先指出:商品的價值,包括三個組成部分,即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剩餘價值。

    在商品價值中,除去剩餘價值,就是在生産上耗費的資本價值,也就是生産一個商品實際所費于資本家的價值,我們把它叫做成本價格。

    但商品自身所費的,比它所費于資本家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量。

    “商品價值中由剩餘價值構成的部分,無所費于資本家,因為它所費的,隻是勞動者的沒有報酬的勞動。

    ”[142]資本家在生産過程中,盡管由于占有了無償勞動,把價值增加了,但卻以為“這個價值增加額是由這個用資本進行的生産過程生出來的,也就是,是由資本自身生出來的;……先說生産上所費的資本,那麼剩餘價值本來就象是同樣由所費資本不同的各個價值要素,即那些由生産資料和勞動構成的價值要素發生,因為這些要素本來就會同樣參加到成本價格的形成中去”[143]。

    當剩餘價值象這樣不被看作是可變資本的産兒,卻被看作是墊付總資本的産兒,于是,在把墊付總資本看成是成本價格的同時,剩餘價值就被看成是利潤;于是,商品價值等于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剩餘價值,即W=c+v+m這個公式,就變成了商品價值等于成本價格+利潤,即W=K+P這個公式。

    成本價格K,也還是等于c+v。

    剩餘價值也好,利潤也好,同樣是對于資本價值的增加額,不過,前者是表現為c+(v+m),後者卻是表現為(c+v)+P,前者把剩餘價值出自可變資本的關系明白顯示出來,後者卻把它完全掩蓋了,從而,把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弄得神秘化了。

     事實上,從資本家的立場說,他所關心的,是墊付下去的資本,除資本價值得到補償外,還有一個超過額,至于這個超過額是出自哪個資本價值成分(是不變資本還是可變資本),它們的内在關系怎樣,他是不能确切知道的,也是不想知道的。

    “他的利益,還正是要在這個确定關系和内部聯系上蓋上一層藍色的煙霧。

    ”[144]把超過額對可變資本之比,轉化成為它對總資本之比,就是把剩餘價值率轉化成利潤率。

    在這一轉化中,我們看到:“按可變資本計算的剩餘價值率,叫做剩餘價值率;按總資本計算的剩餘價值率,叫做利潤率。

    它們是同一個數量的不同的計算方法,因為計算的标準不同,所以表示着同一個數量的不同的比率或關系。

    ”[145] 由于剩餘價值率是可變資本除剩餘價值的結果,其公式是,而利潤率則是包括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總資本(C)除剩餘價值的結果,其公式是或。

    利潤率自始就比剩餘價值率表現為更小得多的剝削程度,這也是資産階級學者,樂于用利潤率來代替剩餘價值率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由于一方面,利潤是剩餘價值的一個轉化了的現象形态,它始終在受着剩餘價值的限制,同時利潤率,又是依總資本計算的結果,所以,利潤率與剩餘價值率間就表現了極其複雜的關系。

    利潤率可以在剩餘價值率提高或下降時,提高、下降或不變;也可以在剩餘價值率不變時,提高或下降。

    因為利潤率不僅取決于剩餘價值率,還取決于資本的有機構成和資本的周轉。

     關于資本的周轉對于利潤率的影響,馬克思指出,《資本論》第二卷第二篇關于剩餘價值量得由資本周轉的時間(生産時間與流通時間)的縮短而增加的說明,都可以适用到利潤和利潤率上來,雖然利潤率隻表示所生産的剩餘價值對總資本的關系。

    在後面第八章“不同生産部門的資本的不同構成及由此引起的利潤率的差異”中,他還對此作了較詳細的說明。

     由于利潤率是就剩餘價值對總資本的比例關系而言,總資本中的不變資本在使用上的經濟,便成為提高利潤率的一個方法。

    “象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一方面促進了社會勞動生産力的發展一樣,另一方面它也促進了不變資本使用上的經濟。

    ”[146]任何一種不變資本使用上的經濟,歸根到底,不外是使勞動者對于勞動條件之經濟使用,或者說合理的節省地使用。

    在資本家與勞動者處在對立的社會關系下,資本家的經營技巧與合理打算,都無非是以犧牲勞動者為條件,“把勞動者的生命和健康的浪費,勞動者的生存條件的壓縮,算在不變資本使用的經濟中,并且把它當作利潤率提高的手段來看”[147]。

     上述的不變資本的經濟使用原則,适用于其中的固定資本,也适用于其中的流動資本,适用于原料和輔助材料。

    但由于原料和固定資本不同,會全部加到生産物中去;還由于勞動生産力的增加,是用每一小時内制造一定生産物所需原料量的增加來表示。

    結果,原料的價格就比例于勞動生産力的發展,而在商品價值中愈益成為不斷增加的部分,原料價格的變動,就愈來愈對利潤率的變動,有了較大的影響。

    當原料價格漲落,而制造品價格不會依相同的比例漲落時,利潤率的差别,就會明顯表示出來。

    當然,這不僅關系到剩餘價值在資産階級間的分配問題,還關系到誰占有或沒有占有可提供原料的殖民地的問題。

    馬克思由此說明了棉花價格波動和棉業危機的症結。

     2.利潤到平均利潤的轉化 這是在前一篇研究的結果上展開說明的。

    既然“在勞動剝削程度不變時,利潤率會随不變資本各構成部分的價值變化或資本周轉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所以由此自然會得到結論說,當其他事情不變,不過不同生産部門所用資本的周轉時間有差别,或不同生産部門這些資本的有機構成部分的價值比率有差别時,同時并存的各不同生産部門的利潤率就會有差别”[148]。

    如何把這不同各部門的不同利潤率,均衡化為一般的利潤率,并由此論證勞動價值理論與平均利潤率的矛盾的統一,就是“利潤到平均利潤的轉化”這一篇所要讨論的中心内容。

    這一篇包括:“不同生産部門的資本的不同構成及由此引起的利潤率的差異”、“一般利潤率(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及商品價值到生産價格的轉化”、“一般利潤率通過競争而平均化。

    市場價格和市場價值。

    剩餘利潤”以及“工資一般變動所及于生産價格的影響”各章,其中着重地闡明了資本構成,平均利潤,生産價格這一些基本範疇及其關系,而對于供給需要在價格形成方面的作用影響問題,也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說明。

     如上面指出的,勞動的剝削程度不變,利潤率會因資本的有機構成的差别和資本周轉時間上的差别,發生變化。

    在第一卷第七篇,馬克思已就資本的有機構成有所說明了,這裡更表示:“各資本的不同有機構成,并不是以它們的絕對量為轉移。

    問題總隻是,在每100中有多少是可變資本,有多少是不變資本。

    ”[149]由于可變資本所推動的活勞動,總是比它作為資本投在工資上所包含的勞動更大,所以,就不同部門的資本構成來說,它們的“用百分數計算的資本——或等量的資本——是按不等比率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會推動不是一樣多的活的勞動,會創造不是一樣多的剩餘價值,也就是會創造不是一樣多的利潤,所以,利潤率,那個正好是由剩餘價值對總資本用百分數計算求得的利潤率,對它們來說也就不等了。

    ”[150]如果不同構成的同量資本,有着不等的利潤率,有不等的利潤,那麼,資本主義生産的全部體系就都會被破壞。

    如果不問構成如何,同量資本,都有均等的利潤率,同樣多的利潤,那麼,整個價值理論體系,就要因此受到破壞。

    現在看馬克思是怎樣解決勞動價值理論和平均利潤率之間的矛盾的。

     前面講到,從資本家的角度看,商品所費于他的,隻是成本價格,他不要問可變資本與不變資本的區别,“不管所生産的價值和剩餘價值如何有差别,成本價格對不同部門投下的等量資本說總是一樣。

    成本價格的這種均等性,形成不同投資的競争的基礎。

    并且,平均利潤也就是通過這種競争生出的”[151]。

    就各部門有不同構成的等量資本來說,由于可變資本在一個定量總資本中所占的百分率不同,等量資本就會推動極不相等的勞動量,占有極不相等的剩餘勞動量或剩餘價值量,因而,在各不同生産部門内支配的利潤率,也極不相等。

    “這些不同的利潤率,會由競争,平均化為一個一般的利潤率。

    所以,一般利潤率不過是這一切不同利潤率的平均。

    按這個一般利潤率應歸一定量資本(不管它有什麼樣的有機構成)的利潤,就是平均利潤。

    ”[152]如把不同各生産部門的不同的利潤率加以平均的結果(平均利潤),加入不同各生産部門的成本價格内,而由此形成的價格,就是生産價格。

    所以,相當于生産價格的商品價格,包含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用來補償商品生産上消費掉的資本價值部分的成本價格,它完全是由各不同生産部門在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上的支出額決定。

    “商品價格的另一個部分,即加入到成本價格中去的利潤,卻不是由這個定額資本在一定生産部門一定時間内生産的利潤量決定,而是由每個所用資本當作總生産所用社會總資本的一個可除部分在一定時間内平均應得的利潤量決定。

    ”[153]馬克思前面所講的成本價格的等一性,是就這種意義上講的,雖然他已明确指出,對各不同的生産部門的資本家來說,他要由出售商品收回的成本價格,隻是按照所消費的資本價值,而不是按照所使用的資本價值。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商品的生産價格,是以一般利潤率的存在為前提,而一般利潤率又是由以下兩個因素決定的: “(1)是不同生産部門的資本的有機構成,也就是各個部門的不同的利潤率; (2)是社會總資本在不同各部門之間的分配,即每個特殊部門按特殊利潤率投下的資本的相對量;也就是,每個特殊生産部門在社會總資本中吸收的比例部分。

    ”[154] 為什麼一般利潤率不單是由各特殊生産部門的不同利潤率所決定,同時還取決于各特殊生産部門資本在社會總資本中所占的相對量呢?因為總資本分配在特殊利潤率高低不同的各生産部門的比例不同,當然要影響到一般利潤率的大小。

    我們知道,“勞動社會生産力在每個特殊生産部門的特殊發展是程度上不同的,有的更高,有的更低,要看一定量勞動,從而一定數勞動者在一定勞動日内推動的生産資料量怎麼大,也就是,要看推動一定量生産資料必需的勞動量怎麼小而定”[155]。

    勞動生産力發展不同,投用在勞動力上和投用在生産資料上的資本比例就不一樣,與社會平均資本比較,不變資本百分比較大的資本,稱為高位構成資本;可變資本百分比較大的資本,稱為低位構成資本;恰好與社會平均資本有同樣構成的資本,稱為平均構成資本。

    這各種不同構成的資本,有各種不同的利潤率:在勞動剝削程度相等限内,高位構成資本的利潤率,就比低位構成資本的利潤率低,如果社會資本更多地集中在高位構成資本方面了,一般利潤率顯然就會偏低,反之,它更多地集中在低位構成資本方面了,一般利潤率顯然就會偏高。

     我們還由此看到了,把各不同生産部門的特殊利潤率加以平均,并以此平均數加入它們各别的成本價格,而形成的生産價格,在中位構成資本,大緻與價值相等;在高位構成資本,生産價格高于價值;而在低位構成資本,則生産價格低于價值。

    這也就是說,在一般利潤率形成以前,在生産價格形成以前,剩餘價值與利潤,在量上還是同一的,隻不過剩餘價值率與利潤率不同罷了,而在這以後,如果一個特殊生産部門實際生出的剩餘價值,從而,實際生出的利潤,與商品售賣價格中包含的利潤相一緻,那就隻是偶然的了。

    “現在,按通例來說,利潤和剩餘價值已經是現實上不同的量,而不隻就它們的比率說是這樣。

    ”[156]這是因為在依據生産價格售賣的價格中,包含的利潤,已經不是原來的和剩餘價值有聯系的個别特殊利潤,而是平均利潤了。

     不過,商品依據生産價格而出售,仍是在價值的基礎上,在勞動的基礎上進行的。

    商品的成本價格,它的價值,它的生産價格的區别,歸根到底,無非是對于勞動的不同的關系的表現罷了。

    “商品成本價格所涉及的問題,不過是商品包含的有酬勞動的量;價值所涉及的問題,是其中包含的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的總量;生産價格所涉及的問題,則是有酬勞動加無酬勞動的一個對特殊生産部門說本來不是由它本身決定的量的總和。

    ”[157]從這裡,我們一方面看到了商品價值與生産價格的差别,同時也看到了,生産價格不同于價值的地方,隻不過在于:商品價值中關于無酬勞動那一部分,即關于代表着無酬勞動的剩餘價值部分,是由不同各特殊生産部門自身的資本決定;而在生産價格中,這一部分,卻是由包括各不同特殊生産部門的資本的社會總資本決定。

    所以,當剩餘價值通過上述均衡化過程,轉化為平均利潤,商品價值就轉化為生産價格;就個别資本講,它的生産物的價格(生産價格),是和價值背離了,利潤和剩餘價值背離了;但就社會總資本講,因為其中有的資本屬于中位構成,其生産價格與價值一緻或接近一緻,而在中位構成以上或以下的資本,又會分别因其生産價格高于價值或低于價值,而趨于平衡。

    結局,社會總生産價格與總價值一緻,總利潤與總剩餘價值一緻。

    我們由此清楚地看到,平均利潤率并沒有同勞動價值理論有什麼矛盾,恰好相反,所有從表面現象和複雜轉化過程中表現的矛盾,到頭來都要在勞動價值理論基礎上得到解決。

    資産階級經濟學者說馬克思在第一卷中提出的勞動價值理論,到了第三卷講平均利潤率,全給自己否定了。

    這說明,他們那種停留在形式上的膚淺理解,多麼難于接觸到問題的實質與其内在聯系中去啊!李嘉圖雖然無力克服這個矛盾,但他畢竟提出了這個矛盾,并試為解決這個矛盾作過一些努力,至于後來的庸俗經濟學者,他們是連什麼也說不上的。

     在各不同生産部門的不同特殊利潤率均衡化為一般利潤率的過程中,競争及和競争密切相關的需要與供給的關系,在其間所發生的作用和影響,究竟是怎樣,那是庸俗經濟學者最感興趣的地方,也是他們對勞動價值理論與平均利潤率理論不能有統一理解的關鍵所在。

    馬克思指出:“在這裡,真正困難的問題是:利潤到一般利潤率的平均化過程是怎麼進行的,因為利潤的平均化分明是一個結果,而不能是一個起點。

    ”[158]它的起點是什麼呢?是商品交換。

    是依照它生産所費的價值,或是不完全依照它生産所費的價值所進行的商品交換。

    依照它生産所費的價值,那一般是簡單商品生産階段的事,到了簡單商品交換轉變到資本主義商品生産階段,商品就成為資本的生産物,其交換就不止于要補償資本價值,還要實現一個價值超過額或剩餘價值,或其轉化形态利潤。

    由于在資本較發展的階段,作為資本家的商品所有者,大家都要求按照其生産所費的價值獲得同樣多或較多的利潤,于是這個競争場面,就使得它們隻能按照所投資本在社會總資本中所占的比例,而獲得一份相應的均等利潤,或即前面講到的平均利潤。

    個别資本所費的資本價值加大家所投資本均衡分得的平均利潤,就是生産價格,就是這個經濟較發展階段商品交換的依據。

    它不等于價值,但卻是由競争引起的價值的轉化物。

    事實上,在我們說明這個轉化過程時,還認定各不同生産部門不同資本構成,有同一的剝削程度或剩餘價值率。

    這個同一的剝削程度或剩餘價值率,已經是“把勞動者間的競争,把勞動者會不斷由一個生産部門轉移到另一個生産部門,并由此引起平衡的事實假定作為前提”[159]。

    在這個前提下,在同一生産部門不同構成各資本間的競争,開始總是以價值為中心,使其所生産的商品的價格,圍繞着它上下波動,這就是所謂市場價值。

    “市場價值,一方面,要視為是一個部門所生産的商品的平均價值,另一方面,又要視為是按這個部門的平均條件進行生産,并且在該部門的産品中占有顯著大量的商品的個别價值。

    隻有在異常的組合下面,才會由那種在最不利條件或最有利條件下生産的商品,來規定那種為市場價格形成變動中心的市場價值”[160]。

    由于同種商品,隻有同一的價格,“個别價值在市場價值以下的商品,就會實現一個額外剩餘價值或剩餘利潤,個别價值在市場價值以上的商品,卻會讓它們裡面本來包含的剩餘價值一部分不能實現”[161]。

    大家競争使不利的地位變得有利,使有利的地位變得更有利,就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

    但在這當中,供給對需要的反應,又會使得決定市場價值的商品,有所改變,因而使它們的競争活動,變得非常錯綜複雜。

    就一個生産部門來說,由競争形成市場價值這個中心;就各不同生産部門來說,就是由競争形成生産價格這個中心。

    馬克思說:“競争首先在一個部門内完成的,是由商品的各種不同的個别價值,形成一個相等的市場價值和市場價格。

    不同部門的資本的競争,才引起生産價格,使不同部門的利潤率均等起來。

    ”[162]這裡需要交代清楚的是,由競争引起的供給與需要的變動,究竟和價值、市場價值、生産價格有怎樣的影響。

    資産階級經濟學者在這個問題上,始終沒有一個清晰的觀念,因而發生一系列的混亂:“價格由需要和供給決定,同時需要和供給也由價格決定。

    這是一種混亂。

    除了這種混亂,又還要把這一點加進來:需要決定供給,反過來供給也決定需要,生産決定市場,并且市場也決定生産。

    ”[163]象是循環無端,不可究诘。

    到了晚近,他們索性丢開因果關系論,而采取函數關系論,說不是什麼決定什麼,而是彼此同時相互決定。

    事實上,馬克思早就對此做了科學的說明。

    他指出:首先,供給也好,需要也好,都是在價值基礎上提出的;為了價值,為了剩餘價值的資本主義商品生産,不獨它的供給要有利可圖,它的需要也是賺取利潤的需要,商品買賣的價格,一直在和價值和成本價格作比較。

    其次,供需始終在受着價值或市場價值的調節,供需所調節的是價格與市場價格,而不是市場價值。

    市場價值的變動,總是取決于那些個别價值因生産條件、勞動時間的變動而有所改變。

    供需比例關系改變或競争,總隻是作為促使生産條件、勞動時間變動的外在條件而作用着。

    “在市場現有商品的量和它的市場價值之間,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系。

    ”[164]最後,供需不平衡,使得商品不能按照價值或市場價值買賣;商品的價格與價值或市場價值一緻或接近一緻,就表明,供給與需要已大體上趨于一緻,就表明,供給與需要不發生作用。

     如果說供需不平衡,使價格對價值發生偏差,也同樣是供需不平衡,使不同生産部門間的資本“會從利潤率較低的部門撤出,轉而投到有較高利潤率的其他部門。

    由于這種不斷的移出和移入,也就是,由于資本在不同部門之間的分配(這種分配要由利潤率那裡下降這裡提高的情況而定)供給和需要将會形成這樣一種比率,以緻不同生産部門各有相等的平均利潤,因而使價值轉化為生産價格”[165]。

     由是我們知道,什麼是能由供需變動、由競争說明的,什麼是它們不能說明的。

    “競争所沒有告訴給我們的事情,正好是那個支配着生産運動的價值決定;而站在生産價格後面、最後決定生産價格的,就是價值。

    ”[166]而它們可以說明的,不過是平均利潤,是因工資變動引起生産價格的漲落,是市場價格變動。

    并且,最後都還要由價值的規定來說明。

    所以馬克思就社會需要這一概念,來進一步予以科學的說明:“‘社會需要’或規定需要原則的東西,本質上要由不同階級的相互關系和他們各自的經濟地位來規定。

    如果一個一個列舉出來,那首先就是由總剩餘價值對工資的比率,其次是由剩餘價值所分成的不同部分(利潤,利息,地租,賦稅等等)的比率來規定。

    并且這裡所說,還再一次說明了,為什麼在供求關系借以發生作用的基礎得到說明以前,絕對沒有什麼能夠由供求的關系來得到說明。

    ”[167] 3.利潤率傾向下降的規律 在第一卷第七篇和本卷前一篇,關于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的原則的說明,事實上,已經提示了這個利潤率傾向下降的規律。

    這一篇隻包括三章,先講利潤率傾向下降的規律本身,其次講作用相反的各種原因,最後講這個規律的内部矛盾的展開。

    資本主義生産的性質,使得它的發展,在各方面展開了錯綜複雜的矛盾,而那些矛盾現象,又隻有依據它的本質關系,才能有所理解。

     我們知道,剩餘價值是來自總資本中的可變資本。

    它與可變資本之比,稱為剩餘價值率;它與包括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總資本之比,稱為利潤率。

    如果一個社會的總資本的平均有機構成不斷提高,即總資本中的不變資本對可變資本的比,逐漸提高,反過來說,其中可變資本對不變資本的比,逐漸降低,那麼,即使勞動的剝削程度、剩餘價值率不變,由于剩餘價值因可變資本的相對減少而減少了,依總資本來計算的利潤率,就必然降低。

    如果說,勞動的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在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内,就是表現在一般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上,表現在總資本中的可變資本對不變資本的不斷減少上,那就說明,剩餘價值率不隻是在它不變時,會表現為一個不斷下降的一般利潤率;就是在它增進時(即剝削程度增大時),也會表現為一個不斷下降的一般利潤率。

    由此可見:“一般利潤率愈益下降的趨勢,不過是勞動社會生産力愈益發展這個事實在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内一個特有的表現。

    ”[168]不待說,一切資産階級經濟學者,都是非常關心利潤問題的。

    愈是能從資本主義生産内在有機聯系中看出這種趨勢的人,就愈加對此表示不安。

    但是由于搞清這個問題,要明确認識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區别;要明确認識剩餘價值與利潤的區别,利潤一般和它的各種具體形式的區别,以及有機構成的差别等等,所以,就是象亞當·斯密、李嘉圖那樣的古典學者,由于他們對這些前提認識,隻是作了一些摸索的嘗試,當然不可能提出正确的說明。

     他們是怎樣去說明的呢?他們對于愈努力增加勞動生産力,會愈益降低利潤率這一趨勢,隻是從利潤率盡管降低,利潤量卻仍可增加這一事實,去求得安慰。

    且先看看這個事實是怎樣表現着的:“利潤率愈益下降,或所占剩餘勞動和活勞動所推動的物質化勞動的量相比而言相對減少的規律,并不排斥社會資本所推動所剝削的勞動的絕對量的增大,不排斥社會資本所占有的剩餘勞動的絕對量的增大。

    這個規律也不排斥如下的事實:資本家個人支配下的資本,将會支配一個增加量的勞動,一個增加量的剩餘勞動,甚至在它們所支配的勞動者的人數并不增加的時候,也是這樣。

    ”[169]這就是說,無論從社會資本方面講,還是從個别資本方面講,活勞動的減少,從而剩餘勞動的減少,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一定量的總資本中,可變資本對不變資本的比例相對地減少了,那不隻說明,同量可變資本,能推動更大量的不變資本;還說明,不變資本的絕對量,有更大更多的增加,與它相适應的可變資本的絕對量,也有更大更多的增加,雖然在增加的比例上,後者是不如前者那樣快、那樣大的。

    因此,就一定量的資本說,盡管利潤率會随可變資本對不變資本的相對減少,而累進地減少;就社會總資本講,或就個别資本家所使用的總資本講,由于它“所用的勞動者的人數,它所推動的勞動的絕對量,因此,它所吸收的剩餘勞動的絕對量,因此,它所生産的剩餘價值量,因此,它所生産的利潤的絕對量,仍然能夠增加并且累進地增加。

    ”[170]而就資本主義生産的性質說,還必須累進地增加。

    利潤率的累進地減少,和利潤絕對量的累進增加,同是社會勞動生産力不斷發展,社會平均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的結果。

    這同一規律的二重表現的基礎,是建立在這個事實上:在一定條件下,在資本有機構成提高,一方面會引起利潤率降低,同時又會引起勞動人口過剩,而過剩的,從而是低廉的勞動力人口,又會由擴大生産規模所吸收的條件下,“所占有的剩餘勞動量,從而所占有的剩餘價值量将會增加,并且,在我們是說總資本時,或把個别資本當作總資本的單純部分來看時,利潤和剩餘價值又是相同的量”[171]。

    這即是說,所占有的剩餘勞動量的增加,就是利潤量的增加。

    這就是這個規律的内在必然聯系。

    如果隻看到它的表面上的兩個相互矛盾的現象,就一定要發生一些錯覺。

    有的資産階級經濟學者以為這種二重表現其所以發生,就是出于資本家的精明打算。

    羅雪爾就認為,利潤率這樣下降,“是一種聰明的,人道的行為”。

    這樣,利潤率的下降好象是資本增加的結果,好象是資本家關于這件事所做的打算的結果——利潤率較低時,他們賺到的利潤量将會較大。

    馬克思指出,這種看法,是由于對一般利潤率缺乏理解,還由于對價格抱有一個糊塗觀念,以為“價格實際是因為有一個多少帶有任意性質的利潤量加到商品的現實價值中去而定”[172]。

    正因為這種關于價格的糊塗觀念,是資本主義生産的内在規律,在競争中的一種颠倒的表現,就似乎更把他們的那種主觀決定客觀規律的錯覺加強了。

    而事實則是這樣的:“因生産力發展而起的利潤率下降,會陪伴有利潤量的增加這樣一個規律,也表現在這個事實上:資本所産商品的價格的下降,會陪伴有其中包含的并由商品售賣而實現的利潤量的相對增加。

    ”[173]很顯然,勞動生産力發展了,資本有機構成相應提高了,較小量的勞動,就會推動較大量的生産資料。

    每一個商品或特定數量商品中所包含的不變的物化勞動減少了,所追加的活勞動也減少了,結果,價格降低了。

    新追加的活勞動雖然減少了,如果用增加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的比例的方法,使得活勞動中的無酬勞動部分對有酬勞動部分之比有所增加,個别商品中包含的利潤率,就還會增加(雖然這隻限于無酬勞動部分的相對增加,能抵償總追加勞動中無酬勞動絕對減少而有餘的限度内,才是這樣)。

    不過,就這個問題來說,還必須注意這件事:“在資本主義的生産中,不要把單個商品或某一期間的商品産物孤立起來,就它本身,當作單純的商品來進行考察,而是要把它當作墊付資本的産物,就它和生産這個商品的總資本的關系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