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資本論》第二卷的系統理解

關燈
《資本論》第二卷,讨論資本的流通過程。

     資本的流通過程,是作為資本的生産過程的補充來說明的,是就讨論資本的生産過程時,分别提到了,但沒有深入考察的流通的有關問題,來進一步加以研究。

    所以,從總聯系上講,這一卷的讨論,是在前一卷讨論的基礎上進行的。

    馬克思告訴我們:“在本書第一卷,資本主義生産過程,是當作個别過程和再生産過程來進行分析的。

    我們分析了剩餘價值的生産和資本本身的生産。

    資本在流通領域内所經過的形态變化和物質變化被假定了,但未進一步加以考察。

    我們假定,一方面,資本家會按照産品的價值來售賣産品;另一方面,又會在流通領域找到過程重新開始或繼續進行所必要的各種物質生産資料。

    我們在那裡詳細考察過的唯一的流通領域中的行為,隻是作為資本主義生産基本條件的勞動力的買和賣。

    ”[94]這就是說,在第一卷,隻是在讨論資本生産必要的限度内,論到了流通的行為。

    哪些是讨論生産過程必須涉及的流通行為呢?除了上述的勞動力買賣以外,在開始,還對于作為資本生産曆史前提的商品貨币及其流通關系,作了說明;在理解直接生産過程必要限度内,分别初步講到了由貨币到商品的流通和由商品到貨币的流通。

    除此以外,就隻是在有關的場合,作了這樣或那樣的假定,但都沒有深入考察。

    那都是要留待這一卷來讨論的。

     同時,在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注意到,雖然這一卷基本上是讨論流通過程,但有一些要在流通過程中,或者在流通過程已經讨論到的基礎上,才好進行說明的有關生産再生産問題,卻又必須在這裡加以處理。

    比如,關于産業資本的形态變化、生産資本的循環周轉,特别是關于積累與擴大再生産問題等等。

    從這裡,可以看到,《資本論》結構的高度科學性,不僅在就資本主義商品生産的實質,區别了生産、流通、分配的主從關系,還就各種經濟範疇在各别過程中的地位作用,作了适當的安排。

     總之,這一卷的總的要求,是要說明所生産出來的剩餘價值是如何依一定的流通過程來實現或者看它能否順利實現。

    全卷共分三篇,第一篇講資本形态變化及其循環,第二篇講資本的周轉,第三篇講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産與流通。

    由于資本的周轉,無非是對資本循環在周轉過程上予以考察,因此,第一、第二篇都是就個别資本運動立論的,而第三篇又是在第一、第二篇的基礎上來講社會總資本運動問題,所以,這裡我把它分作兩點來說明,即個别資本的循環與周轉和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産與流通。

    在把它們作過分析以後,然後再看其間存在着哪些值得注意的問題。

     (一)個别資本的循環與周轉 1.資本形态變化及其循環 在講到資本的形态變化之前,須得交代幾點:首先,這裡所說的資本,是産業資本,并還是個别的産業資本;一個産業資本要達到它增殖價值的目的,必須投出一宗貨币購買生産所需的生産資料與勞動力,進行生産,然後把産品拿到市場上去賣,收回較多于投下去的貨币。

    任何一個産業資本的運動,都須經曆買進、生産、賣出這幾個階段。

    資本在這幾個階段,采取了不同的形态,在每個形态上表現了不同的職能。

    開始是作為貨币資本,把用貨币買進的生産要素(生産資料與勞動力)拿來進行生産,在這個階段,它已經由貨币資本形态變形為生産資本形态了;産品一經完成,它又要變形為商品資本形态了,最後在市場實現為貨币。

    在資本運動的連續意義上講,它又将作為貨币資本,開始另一個循環。

    從這裡,我們知道,所謂貨币資本、生産資本、商品資本,并不是什麼獨立的、固定在那裡的什麼資本,而隻不過是産業資本在它全運動過程的各階段,分别采取的不同職能和形态。

    它采取某個形态,就說明已放棄其他形态;在作為生産資本的時候,已經不是貨币資本,隻有放棄了生産資本形态,它才是商品資本。

    一個産業資本在連續運動中,無論采取哪個形态,把哪個形态做它的出發點,總歸要從出發點再回到出發點,就是一個循環。

    于是我們有貨币資本的循環,有生産資本的循環,有商品資本的循環,無論哪種循環,都有一個共同要求,就是增殖它們的價值。

     講到這裡,就需要交代另一個問題。

    我們已經知道,簡單的商品貨币流通,不能增殖價值;就是貨币資本、商品資本的流通,在等價交換的原則上,也隻是單純形态變化,不增殖價值。

    如在這個一般的公式上,G—W是按照等價交換,W&prime—G&prime也是按照等價交換,嚴格講起來,貨币不是資本,商品也不是資本,因為不能由它們的交換增殖價值。

    而在這裡,貨币其所以稱為貨币資本,商品其所以稱為商品資本,就因為根據前面第一卷講到了的,資本家在勞動過程中強制勞動者作出了勞動力價值以上的價值,而這要通過買進賣出的商品貨币流通,才把那個增殖價值的任務完成;這就是說,增殖價值的關鍵,雖在于生産過程,但沒有買與賣的流通過程作為條件,就無從表示價值在生産過程的增殖。

    在這種意義上,貨币也好,商品也好,才都取得了資本的性質。

    可見所謂資本,不僅要在它的變形運動上去把握,還要在包含有勞動力買賣這個決定性環節在内的運動上去把握。

    正因為這樣,盡管我們在第一卷已經很詳盡地讨論了直接生産過程,但那基本上是從資本如何産生剩餘價值這個角度講的。

    在資本的整個運動中,生産過程和流通過程一樣,是必須通過的階段,而生産資本和貨币資本、商品資本一樣,是屬于資本的一種變形,有它的特殊職能,需要從流通過程的角度來加以考察。

     有了這幾種認識,我們就可以進而分别講到資本的三種變形,三個循環了。

     先講貨币資本的循環。

    馬克思在講這種循環時,不但假定商品是依照價值售賣,并還假定那種售賣,是在不變的情形下進行;把循環中可以發生的價值變動丢開不講[95]。

    貨币資本的循環公式是: G—W&hellipP&hellipW&prime—G&prime 由一定量貨币開始,到以較多量的貨币結束。

    價值增殖了。

    盡管任何循環都是如此,都是以價值增殖為決定的目的,但貨币資本的循環公式把這點突出地表現出來了,所以,它是産業資本的一般表現。

    在這個循環上,分有三個階段:先是貨币資本到生産資本的轉化,即G—W;接着進入生産過程P;再是由商品資本實現為貨币,即W&prime—G&prime。

    在第一個階段,用貨币購買的W,是生産資料和勞動力,分别用公式表述出來,是G—A,G—Pm,合起來就是。

     這“除了表示G所換成的商品總額有這種性質上的分割之外,還表示出了一種十分特别的數量關系”[96]。

    這就是說,不僅表示一種質量關系:一定額貨币将要換成性質上互相适應的生産資料和勞動力。

    它還表示一種數量關系,即用在勞動力上面的貨币部分和用在生産資料上面的貨币部分的數量關系。

    這種數量關系自始就是由一定數勞動者超額支出的剩餘勞動的總和決定。

    “生産資料的總量,必須夠吸收那樣多的勞動,必須夠由那樣多的勞動轉化成産品。

    如果沒有充分的生産資料,購買者本來有權支配的剩餘勞動就會不能得到利用;他對于這種剩餘勞動的支配權就會沒有用處。

    但若現有生産資料竟然多于可用的勞動,它也就仍然沒有和勞動達到飽和的狀态,不會全部轉化成産品。

    ”[97]從這裡已可以看到,在由貨币資本到生産資本的轉化上,在公式上,G—A與G—Pm,是有本質區别的。

    也就是說,G—A“是一個具有特征性質的要素,因為它是貨币形式上墊付的價值得以實際轉化為資本,轉化為生産剩餘價值的價值的最重要的條件。

    G—Pm所以必要,卻不過為了要實現那個在G—A中購進的勞動量”[98]。

     現在我們可以講到這個循環的次一個階段P了,在P的階段上,是貨币所有者把他購買的生産資料與勞動力結合在生産過程中來進行生産了,來生産地消費它們了。

    其詳情,第一卷已講得很清楚。

    這裡隻想講明這一點:勞動力的買賣與生産資料的買賣,盡管都是買者與賣者的對立,但從社會方面來看,勞動力的所有者如果不和生産資料分離,他就不會把他的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出賣,生産資料的所有者,如果不能在勞動市場上買到勞動力,他也就不會從商品市場上買進生産資料;勞動力與生産資料一方面要分離,一方面又要合并。

    就勞動者方面說,他們已經同自己的生産資料分離了,不同資本家的生産資料合并,就不能生存;就資本家方面說,勞動者既離開了生産資料不能生存,他就有條件榨取他們的剩餘勞動。

    隻有在社會規模的分離的基礎上,合并才能社會規模地進行,由資本家階級與勞動者階級結成的生産關系才能發展。

    “生産資料在它為資本家所有時,就是在生産過程之外,也仍然是他的資本,勞動力卻隻有在生産過程之内,方才是個别一個資本的存在形式。

    如果勞動力隻有在它的出賣者即工資雇傭勞動者手中才是商品,那麼,它也隻有在它的購買者手中,即暫時握有它的使用權的資本家手中,才變成資本。

    ”[99]勞動力的所有者所處的這種不利的地位,就使得生産資料和勞動力這兩個因素合并在生産過程中,在價值形成上,在剩餘價值生産上,前者表現為不變資本,後者表現為可變資本。

    我們再講到最後的W&prime—G&prime階段。

    由生産過程出來的商品W&prime,已經成為把價值增殖了的資本價值的存在形态,它是商品資本,要實現它的價值和剩餘價值,必須再轉化為貨币。

    在W&prime—G&prime上,G&prime隻是表現為運動的結果。

    “G&prime會在貨币形式上把這個結果表現為已經實現的貨币資本,并不是由于它是資本的貨币形式,是貨币資本,而是反過來,由于它是貨币資本,是貨币形式上的資本。

    ”[100]這個區别是重要的。

    這就是說,這個循環的出發點G,我們叫它是貨币資本,事實上,隻是用它執行購買和支付的貨币的職能,隻是資本形态上的貨币;而循環終點G&prime,我們也叫它是貨币資本,它并不執行任何貨币職能,不過是存在于貨币形态上的資本罷了。

    講到這裡,我們可以把上述循環三階段綜合起來考察一下。

    全過程包括兩個流通過程,一個生産過程。

    首尾兩階段的流通,為生産過程所中斷了,但循環還是繼續着。

    “在G—W和W&prime一G&prime這兩個屬于流通的形态變化中,每一次都是幾個同樣大的、同時存在的價值互相對立,互相代替。

    價值變化,完全是形态變化P即生産過程範圍以内的事。

    所以,和流通單純形式上的形态變化不同,生産過程表現為資本的現實的形态變化。

    ”[101]這個循環形态的最突出的特征,在它是從貨币到貨币,終點貨币大于始點貨币,把資本主義追求價值增殖的決定性目的和動機,全露骨地表現出來了;但同時,它也包含着一種欺騙,一種幻惑的性質,以為在終點從流通中取得的貨币,大于在起點投入流通中的貨币,隻是由于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