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資本論》第一卷的系統理解

關燈
關于《資本論》的總結構,前面已簡單提到。

    第一卷講資本的生産過程,第二卷講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卷講資本主義生産總過程。

    馬克思為什麼要采取這個研究體系和章法,這裡且不忙解釋,因為我打算把第一、第二、第三卷的内容分别加以系統考察之後,再回過頭來作一個全面的綜合說明。

     第一卷包括七個篇目:第一篇“商品與貨币”;第二篇“由貨币到資本的轉化”;第三篇“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産”;第四篇“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産”;第五篇“絕對剩餘價值與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産”;第六篇“工資”;第七篇“資本的積累過程”。

    在這七篇中,大體說來,首尾兩篇,是講資本的來龍去脈,講它的來曆和發展前途,中間五篇都是論述剩餘價值的生産。

    工資這個分配形态,其所以放在這裡說明,就因為資本所榨取的剩餘價值,無非是來自勞動者在生産過程中,在勞動力價值以上,或在其轉形的工資以上,為他們提供的無償的剩餘勞動。

    我們在後面将知道,勞動力這個經濟範疇的發現,固然是解析資本主義經濟實質的重要關鍵,而把由勞動力價值轉形的工資這個分配形态,放在資本的直接生産過程方面來叙述,對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體系的建立具有深刻的意義。

     為了說明的便利,對于第一卷,我想把它概括為三個大項目來叙述:即由商品到貨币與由貨币到資本的轉化,剩餘價值的生産,剩餘價值資本化。

     (一)由商品到貨币與由貨币到資本的轉化 1.由商品分析開始 在資本主義生産統治着的社會裡,财富是由商品構成的。

    研究資本主義社會财富的形成,研究它的資本運動,必須由商品開始。

    不過,有一點要交代清楚,這裡開頭所講的商品,還不是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下的商品,不是當作“資本的生産物的商品”,而是當作“資本所由發生的前提的商品”。

    馬克思指示我們:“商品,作為資産階級财富的原素形式,曾經是我們的出發點,是資本産生的前提。

    另一方面,商品現在又表現為資本的産物。

    ”[45]對于被看作資本的生産物的商品的分析,其所以要從非資本的生産物的商品即簡單商品開始,除了表明資本主義商品生産形态本身,自始就是資本家的生産,是曆史發展的産物,有必要從曆史上探究其社會根源以外,還因為資産階級經濟學者從來就把小生産者的商品生産與資本家的商品生産混做一團。

    商品形态的曆史發展過程,在他們是不存在的,或者是極其模糊的,所以,他們一直搞不清商品與貨币與資本的本質區别和内在聯系;商品拜物教、貨币拜物教特别是資本拜物教,就被根深蒂固地形成了。

    從小生産者的簡單商品分析開始,恰好就是要針對着這個錯誤看法,進行批判,一步一步地把商品——貨币——資本拜物教的塵霧,一一加以澄清。

     商品首先必須是一個能滿足人們這種那種欲望的生産物的自然物體,必須是一個有這種那種效用的使用價值。

    但使用價值是存在于一切社會形态中的,一把柴刀,當作柴刀來用就是了;一塊面包,當作面包來吃就是了,它并不因此就成為商品,就成為政治經濟學的考察對象。

    它們隻有在一定社會條件下,依一定方式發生交換關系,從而發生價值關系,緻使它們這種使用價值同時成為交換價值的擔當者,它才是商品的一個因素,才是屬于政治經濟學範圍内的事。

     因此,使生産物成為商品的決定因素,不是它的使用價值,而是它的價值或交換價值;以柴刀和面包為例來說,作為商品,不是由于它的割的效用或吃的效用,而是由于制成柴刀,制成面包,費了人們多少勞動,有多大的價值。

    柴刀或面包這個使用價值,總隻是在它分别作為人們勞動的附着物,或價值的體化物的限内,才為我們所注意。

    然則附着在某種使用價值或商品體上的勞動,是怎樣的勞動呢?“正如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二重性一樣,商品中包含的勞動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作為一定的生産活動,如織工的勞動、裁縫的勞動等等,是有用勞動;另一方面,作為人類勞動力的單純支出,是凝結的抽象勞動。

    前者生産使用價值,後者生産交換價值,隻有後者才能在量上作比較(熟練勞動和非熟練勞動的差别,複雜勞動和簡單勞動的差别,證實了這一點)。

     “因此,交換價值的實體是抽象勞動,交換價值的量是抽象勞動時間的長度。

    ”[46] 可是,這由體現在商品中的抽象勞動所決定的價值,是怎樣表現出來的?盡管每種商品,都有價值與使用價值二因素,它的價值卻不能表現在自己的使用價值上,而必須表現在别個商品的使用價值上;隻有在這種表現中,包含在兩個不同商品中的具體勞動,才能作為抽象的人類勞動量顯現出來,價值才表現為交換價值的形态。

    對一個商品來說,它的價值,才顯示為相對的價值,或出現在相對價值形态上。

    當某一個商品與另一個商品偶然發生交換關系的時候,我們還隻有簡單的相對價值形态;當它和許多商品發生關系的時候,我們就有發展的或擴大的相對價值形态;當這個關系被倒轉過來,使其他許多商品價值表現在它上面,把它當為一般等價物的時候,我們就有一般的相對價值形态。

    是不是一切商品都能承擔起一般等價物的角色呢?在交換發展過程中,确曾有某一些商品曾經在某一曆史時期,在一定地區範圍内,扮演過這個角色,但是由于它們本身的自然性質不大适合作為一般等價物,結局都相率讓位給一個特殊商品了。

    “這個特殊的商品,即一般等價形式與其自然形式結合在一起的商品,就是貨币。

    ”[47]價值形态的最高度發展,就是貨币形态。

     價值形态及其發展的分析,是每個資産階級經濟學者(包括最優秀的古典學者)都不曾接觸到的。

    某商品的一定量等于另一商品的一定量,二十碼麻布等于一件上衣,這個簡單價值形态,隐藏着一切價值形态的秘密。

    不把這個秘密揭露出來,商品的相互交換,貨币的産生,就隻能看作是自然的帶有神秘性的事情。

    這是一切拜物教的最深的根源。

     2.商品在交換發展中分化出貨币 商品究竟是怎樣才進到交換的呢?很清楚,商品不能自己走到市場上去進行交換。

    它進入市場,是按照它的監護人,按照它的所有者的意志或意欲行事的。

    所有者要在交換中放棄占有它的權利,無非是為了取得占有交換對方的商品的權利;無非是要把他自己不需要的商品,讓給對方,而由對方取得他所需要的商品。

    更深進一層說,無非是想借此一方面取得對方的商品的使用價值,同時又實現自己的商品的價值。

    “一切商品,對于它們的所有者非使用價值,而對于它們的非所有者是使用價值。

    所以,凡是商品,都有換手的必要。

    但是這樣換手,便形成商品的交換。

    商品的交換,讓它們當作價值互相對待,并且把它們當作價值來實現。

    所以,商品在能當作使用價值實現之前,必須先當作價值實現。

    ”[48]在這裡,商品的交換,比如說,一噸鐵和二盎斯金的價值相等,即使這種相等的比例關系,已經由習慣固定下來了,象是很自然的樣子,那也絕不能說,是由這兩個生産物本身的什麼屬性生出來的一種自然關系,而是商品所有者把他們的意志,把他們對自己的勞動生産物能換得多少别人的勞動生産物的關懷與計慮,附在商品上,讓它們發生的社會經濟關系。

    “在商品生産者的社會内,社會的生産關系一般是這樣形成的:他們把他們的産品,當作商品,也就是當作價值,并且在這個物質形式上,把他們的私人勞動,當作等一的人類勞動來相互發生關系。

    ”[49]從這裡,我們已經看到,隐蔽在物與物的關系的背後的人與人的關系是怎麼一回事了。

    但是商品拜物教的揭露,并不等于它的消除。

    那種拜物教既是由商品形态産生的,要人們在更高度的資本主義商品生産統治下,在萬花筒似的商品交往關系中,看透隐藏在商品相對價值的現象運動背後的秘密,那是很難做到的。

    對商品如此,對貨币還更多一層障礙。

    貨币是由商品轉化過來的。

    作為一種特殊商品,作為貨币商品,它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質,不了解它在交換中由一般商品分化出來的全過程,就要因黃金白銀放射的光芒而更增大對于它的迷惑。

     在前面,我們已由價值形态的分析,粗略知道貨币形态是怎樣發展過來的。

    在勞動生産物釆取商品形态的瞬間,就要求特定商品采取貨币形态。

    哪怕在二十碼麻布等于一件上衣這個簡單價值形态上,把麻布的相對價值表現出來的上衣,已經在盡着等價物的功能。

    但因交換還是偶然地、極個别地存在,麻布與上衣的相對價值形态與等價形态的關系,還是處在胚胎狀态。

    而在擴大的相對價值形态上,情形就不同了,表現麻布的相對價值的,除了上衣外,還有其他種種商品作為它的特殊等價物。

    在這場合,“對任何一個商品所有者來說,每一種其他的商品,既然都是當作他的商品的特殊等價物,所以他的商品也就對其他一切商品有一般等價物的意義。

    但是,因為一切商品所有者會做同樣的事,所以還沒有任何一種商品是一般等價物,商品也還沒有一般的相對價值形态可以讓它們當作價值來相等,并且當作價值量來互相比較。

    ”[50]在這種情況下,交換中的困難是可以想象的。

    但是商品所有者會在交換實踐中,逐漸認識到這種困難,逐漸趨向于把某一種商品較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最後,這種一般等價物就固定地由金銀來擔任了。

    因此,并不是金銀的自然屬性,天然地使它成為貨币,而是商品交換者逐漸由實踐認識到,具有某些便于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自然條件的金或銀,适于充作貨币。

    “金銀天然不是貨币,但貨币天然是金銀。

    ”[51]這個道理講明白了,貨币的拜物教就要消除許多了,人們會知道,金或銀成為貨币,乃是因為其他商品把它的價值全表現在它上面,而不是因為它原來就是貨币,所以其他商品才把它們的價值表現在它上面。

    金銀充當一般等價物,一切其他商品都用它來表現它們各自的價值,來衡量它們相互間的價值的比例關系,它會随着交換關系的發展,愈來愈要作為貨币,愈加不是作為商品;它盡管還保持着商品的實質,但卻從一般商品中分化出來了。

     金或銀作為貨币,從一般商品中分化出來,促進了交換關系或商品流通的發展,另一方面,商品流通關系發展起來,又使貨币具有一些新的功能。

    當一切商品都把它們的價值表現在貨币上面的時候,這已說明,貨币是當作價值尺度,把所有那些商品所具的價值,在觀念上表現出來。

    說某商品值多少貨币,另一商品值多少貨币,這一定貨币量,就是它們的價格。

    在這裡,價格與價值是一緻的,我們從貨币内含有多少勞動量,多少勞動時間,就可以判定某某商品具有多大的價值了。

    但是,由于實際市況的變化,商品并不一定會完全按照其價值實現,這就存在着價格與價值差離的可能性。

    當金或銀用它的一定量來表現其他商品的價值,來比較各商品的價值的時候,在技術上完全有必要用一确定的金量作為單位,更進一步把這個單位再分為若幹整除部分,如一元這個單位可分為多少角、多少分,也可以合成10元、100元等等。

    在這裡,就是把貨币作為價格的标度的了。

    作為價值尺度,它是以金本身的價值為前提,而價格标度,則是以一種金量去測度各種不同金量,與金的價值沒有關系。

    不論是把金作為價值尺度,還是作為價格标度,都是為了便于商品實現價值,便于流通。

    流通包含有兩個階段:由商品到貨币——賣;由貨币到商品——買。

    貨币把這兩個階段聯合起來,把出賣商品所得的貨币,拿去購買其他商品,這就顯示了它的流通手段的功能。

    在全流通過程中,我們又看到兩種運動,一是商品運動,一是貨币運動,實際上,貨币運動不過是商品運動的結果,從表面看來,總好象商品運動,是貨币流通的結果。

    這種錯覺,在貨币流通量的規律表現,即在作為流通手段的必要貨币量,是同一貨币流通次數與商品價格總和之比這一表式上,已經看得明明白白了。

    貨币的流通,隻是反映商品流通過程。

    不過,由于有了貨币,就可以獲得一切和它交換的商品,人們對于商品的物質欲望無窮,他們對于貨币的貯藏,表現了無限的強烈的要求。

    這一來,本來是要把貨币用來作為獲得滿足任何欲望的商品的手段,現在卻反把它看作目的本身了。

    這就使貨币具有貯藏功能。

    不過,愈到現代,貨币貯藏愈和以往具有不同的性質,如果說,過去是窖藏不用,現在則是要貯存備用。

    随着商品經濟的發展,許多新的條件、新的要求發生了,商品的讓渡,得在時間上與價格的實現分開,不一定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了。

    貨價不但可以延期償付,還可以預付定金。

    貨币的支付功能,在工薪、賦稅、地租以及債務償付等方面,愈來愈顯得重要了。

    當貨币把它活動範圍越出國界的時候,它已經成為世界貨币了。

    “世界貨币的作用,是作為一般通用的支付手段,一般通用的購買手段和财富一般的絕對的社會體現物。

    ”[52]在平衡國際貿易差額的場合,在必要時要以現金購買其他國家商品的場合,在作為維持世界市場流通的準備的基金的場合,我們就看到它的這種功能的發揮了。

    不過,在那裡,所有用特定國家名義,刻畫在它額面上的細緻花紋和保證通用的文字,都一無用處;它必須以極具體的金銀條塊的自然形态,當作抽象人類勞動的直接的社會形态的具體物,來與廣闊市場範圍内的商品相對待。

    隻有在這樣的場合,貨币才能作為抽象人類勞動的絕對的社會體現物,來最充分地發揮一般等價物的功能了。

     當然,沒有世界商業,沒有世界市場,是談不到世界貨币的。

    而世界商業,世界市場,又是商品生産進到一個新的時代,進到資本主義的時代,才能出現的局面。

     3.貨币蛹化為資本 “商品流通是資本的出發點。

    商品生産和已經發展的商品流通,商業,是資本所由發生的曆史前提。

    ”[53]無論是從曆史上看,還是從每天表現在我們眼前的經驗事實看,貨币總是資本的最初的現象形态。

    資本總是把貨币作為它運動的起點。

    資産階級經濟學者,對于貨币與資本,總是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就在于他們不知道或者沒有明确意識到,怎樣去區别當作貨币的貨币與當作資本的貨币。

    由于“商品流通是資本的出發點”,貨币與資本的區别,或當作貨币的貨币與當作資本的貨币的區别,首先要看看商品流通有什麼不同。

    有兩種商品流通,一是為要買而賣的形态,拿商品去換得貨币,再拿貨币去購買所要的商品;一是為賣而買的形态,拿貨币去購買商品,再拿商品去換取貨币。

    所要達到的目的不同,性質就完全兩樣。

    貨币在前一個流通形态上,是為了得到使用價值,而在後一個形态上,則是為要得到交換價值;或者一是為要得到異質的使用價值,一是為要得到異量的價值。

    如果說,賣出一物而又買回同一物,是毫無意義的事,以一定量貨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