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資本論》的結構與體系
關燈
小
中
大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創立了與資産階級經濟學完全不同的嶄新的結構與體系。
這首先就是由于他一開始就把研究的對象,确定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産關系,并把他的研究方法,确定為唯物主義的辯證方法。
我們知道,資産階級古典經濟學者,曾就資本主義社會的内部聯系進行分析,但由于他們不曾明确把握這種關系,又加上他們作為資産階級的代言人,也不容許他們明确搞清這種關系,所以,研究了一輩子政治經濟學,始終沒有把對象弄清楚。
恩格斯說,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歸根到底是階級和階級之間的關系;可是這些關系總是同物結合着,并且作為物出現;誠然,這個或那個經濟學家在個别場合也曾覺察到這種聯系,而馬克思第一次揭示出它對于整個經濟學的意義……”[32]。
馬克思其所以能首先揭開這種關系對于整個經濟學的意義,其所以能把它作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那又可以說是由于運用唯物主義辯證方法來進行研究,就要求全面把握社會的本質的關系的結果。
馬克思主義的創建者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就已經大體确立了他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和辯證方法論。
那在《共産黨宣言》中已經以非常确定的形式向我們提示了。
而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自稱他在一八五〇年用批判的精神來重新開始透徹地研究新的經濟學史料的時候,不僅說明他已經完全擺脫了資産階級經濟學者那一套形而上學的觀點方法,并還說明他在用新的辯證觀點方法來批判前者并建立起他自己的經濟學體系。
事實上,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創建的科學體系,以及由那個體系反映出的資本主義社會的自我發展、自我否定的辯證關系,盡管已經被證明是無比正确的真理,但是直到現在,資産階級經濟學者自不必說,連各種各色的修正主義者、改良主義者,也跟在資産階級學者後面,對《資本論》的科學體系,作着毫無根據的非難與曲解。
如果說當代的庸俗經濟學者,象英國的羅賓遜之流,還在重複着恩格斯在世時的那種诽謗,說什麼《資本論》第一卷、第二卷與第三卷間存在着不可調和的矛盾;而所有的改良主義者與修正主義者,則始終對《資本論》中體現的資本主義社會生産關系的辯證發展過程,或者認為是神秘的,或者認為是宿命的,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憎惡或害怕辯證法,都企圖閹割《資本論》體系,抉去它的辯證的靈魂或革命的實質,而使其變成毫無生氣的、庸俗的東西。
因此,今天來闡述馬克思在創建《資本論》結構體系方面表現的科學真理,無論是批判當代資産階級庸俗經濟學,還是批判各種形式的庸俗社會主義,都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一個嶄新的研究結構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創建的結構,在那些習慣于資産階級經濟學傳統的人看來,固然很不順眼,并使他們感到困惑,但對于我們沒有舊經濟學素養從而沒有資産階級經濟學者那種傳統成見的人來說,也并不是一目了然、看了就懂的。
其根本原因在于這一點,在曆史唯物主義基礎上,把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産關系,作為研究對象,并把這個對象,當作是各方面相互聯系的和内在矛盾的辯證發展關系來處理,它所要把握的,是本質的東西,是主要的東西,不是一般的表面現象及其聯系。
列甯指示我們說:“在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中,即使有七十個馬克思也不能夠把握住所有這些錯綜複雜的變化的總和;至多是發現這些變化的規律,在主要的基本的方面指出這些變化及其曆史發展的客觀的邏輯。
”[33]馬克思自己也講到:《資本論》的“最終目的,是揭露近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34]。
是在于闡明,一定社會有機體的發生,生存,發展,死亡,以及它由另一個高級社會有機體代替的事實,受着一些什麼特殊的規律支配。
這就表明,它的内容,不但是反乎一般常識的,也是根本和一般形而上學的經濟學兩樣的。
内容不同,研究的形式和結構也不一樣。
要在一個新的研究結構中,把資本主義經濟的錯綜複雜的變化規律發現出來,并還要在主要的基本的方面把那些變化及其曆史發展的邏輯表達出來,那該是多麼艱巨的科學工作啊!馬克思也确實在這方面下過不少的功夫。
在馬克思看來,一部科學的論著,就得在它的結構和體系上,把正确的觀點與方法體現出來;把内在的有機聯系反映出來,尤其要把一切有關的基本環節預先設想到。
他說:“科學和其他建築師不同,它不僅畫出空中樓閣,而且在打下地基之前就造起大廈的各層住室。
”[35]所以在開始寫《政治經濟學批判》這部書時,他曾認真考慮到這個問題,并表示經濟學“應當這樣來分篇: (1)一般的抽象的規定,因此它們或多或少屬于一切社會形式,不過是在上面所分析過的意義上。
(2)形成資産階級社會内部結構并且成為基本階級的依據的範疇。
資本、雇傭勞動、土地所有制。
它們相互之間的關系。
城市和鄉村。
三大社會階級。
它們之間的交換。
流通。
信用事業(私的)。
(3)資産階級社會在國家形式上的概括。
就它本身來考察。
‘非生産’
這首先就是由于他一開始就把研究的對象,确定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産關系,并把他的研究方法,确定為唯物主義的辯證方法。
我們知道,資産階級古典經濟學者,曾就資本主義社會的内部聯系進行分析,但由于他們不曾明确把握這種關系,又加上他們作為資産階級的代言人,也不容許他們明确搞清這種關系,所以,研究了一輩子政治經濟學,始終沒有把對象弄清楚。
恩格斯說,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歸根到底是階級和階級之間的關系;可是這些關系總是同物結合着,并且作為物出現;誠然,這個或那個經濟學家在個别場合也曾覺察到這種聯系,而馬克思第一次揭示出它對于整個經濟學的意義……”[32]。
馬克思其所以能首先揭開這種關系對于整個經濟學的意義,其所以能把它作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那又可以說是由于運用唯物主義辯證方法來進行研究,就要求全面把握社會的本質的關系的結果。
馬克思主義的創建者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就已經大體确立了他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和辯證方法論。
那在《共産黨宣言》中已經以非常确定的形式向我們提示了。
而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自稱他在一八五〇年用批判的精神來重新開始透徹地研究新的經濟學史料的時候,不僅說明他已經完全擺脫了資産階級經濟學者那一套形而上學的觀點方法,并還說明他在用新的辯證觀點方法來批判前者并建立起他自己的經濟學體系。
事實上,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創建的科學體系,以及由那個體系反映出的資本主義社會的自我發展、自我否定的辯證關系,盡管已經被證明是無比正确的真理,但是直到現在,資産階級經濟學者自不必說,連各種各色的修正主義者、改良主義者,也跟在資産階級學者後面,對《資本論》的科學體系,作着毫無根據的非難與曲解。
如果說當代的庸俗經濟學者,象英國的羅賓遜之流,還在重複着恩格斯在世時的那種诽謗,說什麼《資本論》第一卷、第二卷與第三卷間存在着不可調和的矛盾;而所有的改良主義者與修正主義者,則始終對《資本論》中體現的資本主義社會生産關系的辯證發展過程,或者認為是神秘的,或者認為是宿命的,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憎惡或害怕辯證法,都企圖閹割《資本論》體系,抉去它的辯證的靈魂或革命的實質,而使其變成毫無生氣的、庸俗的東西。
因此,今天來闡述馬克思在創建《資本論》結構體系方面表現的科學真理,無論是批判當代資産階級庸俗經濟學,還是批判各種形式的庸俗社會主義,都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一個嶄新的研究結構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創建的結構,在那些習慣于資産階級經濟學傳統的人看來,固然很不順眼,并使他們感到困惑,但對于我們沒有舊經濟學素養從而沒有資産階級經濟學者那種傳統成見的人來說,也并不是一目了然、看了就懂的。
其根本原因在于這一點,在曆史唯物主義基礎上,把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産關系,作為研究對象,并把這個對象,當作是各方面相互聯系的和内在矛盾的辯證發展關系來處理,它所要把握的,是本質的東西,是主要的東西,不是一般的表面現象及其聯系。
列甯指示我們說:“在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中,即使有七十個馬克思也不能夠把握住所有這些錯綜複雜的變化的總和;至多是發現這些變化的規律,在主要的基本的方面指出這些變化及其曆史發展的客觀的邏輯。
”[33]馬克思自己也講到:《資本論》的“最終目的,是揭露近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34]。
是在于闡明,一定社會有機體的發生,生存,發展,死亡,以及它由另一個高級社會有機體代替的事實,受着一些什麼特殊的規律支配。
這就表明,它的内容,不但是反乎一般常識的,也是根本和一般形而上學的經濟學兩樣的。
内容不同,研究的形式和結構也不一樣。
要在一個新的研究結構中,把資本主義經濟的錯綜複雜的變化規律發現出來,并還要在主要的基本的方面把那些變化及其曆史發展的邏輯表達出來,那該是多麼艱巨的科學工作啊!馬克思也确實在這方面下過不少的功夫。
在馬克思看來,一部科學的論著,就得在它的結構和體系上,把正确的觀點與方法體現出來;把内在的有機聯系反映出來,尤其要把一切有關的基本環節預先設想到。
他說:“科學和其他建築師不同,它不僅畫出空中樓閣,而且在打下地基之前就造起大廈的各層住室。
”[35]所以在開始寫《政治經濟學批判》這部書時,他曾認真考慮到這個問題,并表示經濟學“應當這樣來分篇: (1)一般的抽象的規定,因此它們或多或少屬于一切社會形式,不過是在上面所分析過的意義上。
(2)形成資産階級社會内部結構并且成為基本階級的依據的範疇。
資本、雇傭勞動、土地所有制。
它們相互之間的關系。
城市和鄉村。
三大社會階級。
它們之間的交換。
流通。
信用事業(私的)。
(3)資産階級社會在國家形式上的概括。
就它本身來考察。
‘非生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