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資本論》第一卷的系統理解
關燈
小
中
大
發,結果還是獲得同量貨币,同樣是毫無意義的事。
這就說明,貨币在後一流通過程中的活動,就隻能是為了增殖價值,在這裡,它已不是作為貨币,而是作為資本了。
貨币這樣轉化為資本,是在流通領域中出現的,那種流通形态,一開始就規定它是資本了。
由流通形态來區别貨币與資本,很容易給人一個印象,仿佛隻有商業資本運動G—W—G&prime,是最适合資本的公式的。
但産業資本運動,也是由貨币開始到更多的貨币,生息資本運動G—G&prime也是由貨币開始到更多的貨币,不過,前一個運動公式,把直接生産過程插進來了,後一個運動則是它縮簡為一個沒有媒介的結果。
在這個意義上G—W—G&prime,就成為一切資本形态的共同公式或資本的總公式。
可是,這個總公式,在它是由流通形态把貨币轉化為資本的限内,“和一切以前說明過的關于商品性質,關于價值性質,關于貨币性質,關于流通性質的規律,都是矛盾的”[54]。
勞動生産物采取商品形态,商品采取價值形态,乃至商品價值采取貨币形态,總是要在價值形态上用一種商品作為等價物,把另一種商品或其他商品的相對價值表現出來,它們相互在表現形态上、在實際交換的流通形态上,都依照一個原則,以等價相對待。
我們在上面講到的為買而賣的流通形态上是如此,在為賣而買的流通形态上也如此。
在前一個流通形态上,用一定量價值的商品換回同量價值的商品,而在後一個流通形态上,卻是用一定量貨币價值,換回來更多貨币價值。
如果說前者是合乎等價交換原則的、合理的,後者就是違反等價交換的、不合理的。
這怎麼說明呢?資産階級經濟學者一般是堅持等價交換原則的。
在這個矛盾前面,他們提出了種種解釋。
講得最起勁的,是價值其所以增加,是由于出賣時把價格提高了。
這無異說,購買者吃虧了,出了大于價值的價格。
可是,如我們在為賣而買的流通形态上所看到的,他在出賣以前,是要購買的。
他以賣者的資格,欺騙了人家,占了便宜,就要以買者的資格,被人家所欺騙而賠本,結局,還是不能說明問題。
由于供需的變動關系,确實存在着賤買貴賣乃至貴買賤賣的情形,但就一個國家的整個資本家階級來說,他們全部的價值增殖物,或剩餘價值,怎麼能由自行欺騙而取得呢?依據等價交換,無從産生剩餘價值,不依據等價交換,也不能産生剩餘價值。
這就說明,單在交換中,在商品流通中,是不能找到價值增殖的來源的。
該從哪裡去找它的來源呢?我們知道,商品的價值,受決定于生産它所費的勞動量,要增加價值,就得增加勞動,增加勞動,就是要在流通過程以外的,或在生産過程中進行的,是要在商品生産中進行的。
所以,在G—W—G&prime公式上,始點貨币100元變成終點貨币120元,這個價值增殖問題,顯然不在表現其他商品的價值的貨币本身發生了什麼變化,而在貨币所表現的商品的價值在生産中發生了變化。
可是,如我們前面已經講到的,一般商品不能通過賤買貴賣增殖其價值,在它們作為生産要素的限内,也不能不增加勞動而增殖其價值。
結局,價值增殖或剩餘價值的産生,隻能期之于一種特殊商品,它是在等價交換基礎上購買的,購買到手以後,卻能在生産過程中榨取出較大于其購買價值的勞動。
這個特殊商品就是勞動力。
很清楚,勞動力的使用,雖然是生産過程的事,但不通過流通過程,不對照着購買它付出的代價,就看不出勞動力的使用或消費,究竟是否增大了價值,或被榨出了多大的剩餘勞動或剩餘價值。
剩餘價值不在流通過程産生,又不能離開流通過程産生。
離開勞動力的買賣,價值增殖就無法講起了。
然而,作為一個商品,勞動力畢竟是很特殊的。
它隻能在一定曆史條件下,隻能在它的所有者即勞動者從他的生産條件或生産資料——土地,遊離出來了的條件下,隻能在他的基本生産資料——土地,被剝奪的同時,連帶把他從附着在土地上的人身隸屬關系解放出來的條件下,他才能以自由得一無所有、一無牽挂的身分,走進勞動市場,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出賣。
在另一方面,創造出勞動力這種商品的過程,同時也是國内市場的形成過程,也是各種原始方式積累貨币資産的過程。
貨币所有者要利用他們積累的貨币資産,增殖更大的貨币價值,有必要購買勞動力這種特殊商品;勞動力所有者被剝奪去了生産資料,走頭無路,不得不把它的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出賣,他們就“不是冤家不聚頭”地結成新的生産關系了。
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産開幕了。
從此,簡單商品愈來愈要為資本主義商品所代替。
貨币愈來愈顯出要當作資本了。
現在要進一步看貨币所有者——資本家,是怎樣在生産過程中,使用勞動力,把價值增殖起來的。
(二)剩餘價值的生産 1.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産 勞動力的買賣,是在流通領域内進行的,而勞動力的使用或消費,則是在生産領域内進行的,隻有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看,才能找到從一定額墊付貨币價值産生出更大價值或剩餘價值的原因。
這個把直接生産過程與流通過程結合起來的産業資本公式,就非常清楚地告訴了我們這一點。
在馬克思以前,資産階級古典經濟學者們确曾在有關的場合,接觸到了剩餘價值這個概念,但他們的講法是不明确的,閃爍不定的,很不系統的,嚴格講來,他們一般是把剩餘價值的特殊形态,特别是利潤形态,當作剩餘價值本身。
就上面的産業資本公式來說,就是直接把從G&prime裡面可能實現的所得(利潤及其派生形态)看作包含在W&prime裡面的已經确定了的剩餘價值。
結果發生了很多錯誤。
這在後面将還有談到的機會。
事實上在他們把握不住剩餘價值本身的許多原因中,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他們對剩餘價值生産過程中的許多關鍵性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首先,他們沒有分清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的區别。
所謂勞動過程,一般地講來,是一種有目的的産生使用價值,使自然物适合于滿足人類需要的活動;它的一邊,是人和他的勞動,另一邊是自然和它的物材。
這對于人類生活的各種社會形态都是适用的。
可是,當我們進一步把勞動過程看作資本家消費勞動力的過程的時候,馬上就呈現出兩種特殊現象:一是資本家購買勞動力,勞動者的勞動力就是屬于資本家的,他就在資本家的管制、監督下進行勞動;一是勞動生産物也是屬于資本家,而不為直接生産勞動者所有。
資本家從事生産,不隻是要生産一個決定用來出賣的商品,而且還是要生産一個價值大于原墊付價值的商品,就是說,不僅要生産使用價值,還要生産價值,生産剩餘價值。
而他把購買來的勞動力,放在自己管制監督下勞動,這種支配權就足以保證他把勞動時間拉長到夠産生一個剩餘價值的限度。
然而許多資産階級經濟學者慣于丢開資本家的商品生産的這種增殖價值過程的特質,而單把一般勞動過程拿來敷衍。
而不知道,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産過程,必須是這兩個過程的統一。
其次,他們又沒有把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加以區别。
這一點特别重要。
在勞動價值學說上,把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區别開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創見;而在以勞動價值學說為基礎的剩餘價值學說上,把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區别開來,是一個更重要的創見。
不搞清這一點,剩餘價值産生的過程總是無法說明的。
有些古典經濟學者确曾接觸到這個問題,但他們始終局限在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的範疇裡,因而他們的說明,就充滿了矛盾。
資本家從事生産,在購買勞動力之外,誠然還要購買生産資料,但在交換依照等價原則進行的限内,為購買生産資料投下去的墊付資本,無論如何,總隻能取回同樣多的價值;那些生産資料在生産過程中,不論是一次消費掉,或是多次消費掉,總隻能把原價值保留移轉到新生産品中,決不會增加,所以在這方面墊付下去的資本,隻能說是不變資本。
至于勞動力的購買,顯然也要照勞動者所需生活資料的費用決定它的價值,雖然如我們在後面要講到的,它經常被壓低在這個價值以下。
但如上面所說,勞動力的使用或消費,既然是在資本家的管制監督之下進行,資本家就能夠把勞動時間延長,強使勞動者作出勞動力價值以上的勞動,使他所費于資本家的,和他為資本家提供的,是兩個不同的價值量。
于是,資本家墊付在購買勞動力方面的資本,就成為可以增加價值的可變資本。
于是,在資本主義生産條件下的勞動過程,就具有價值增殖過程的特質。
隻有明确了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的區别,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區别,又明确了這兩方面的聯系,我們對于剩餘價值如何産生,就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觀念。
可是,對于剩餘價值形态本身,卻還有待于進一步分析。
我們這裡所說的資本家把購買來的勞動力,強使它在生産領域内拉長時間,作出勞動力價值以上的勞動,這樣産生的剩餘價值,就是所謂絕對剩餘價值。
絕對剩餘價值顯然是建立在勞動日長度的基礎上。
勞動日分成兩部分,一是必要勞動時間,一是剩餘勞動時間。
必要勞動時間是由勞動力價值,是由勞動者為維持他的勞動力能繼續使用所需的生活資料的費用所規定了的,剩餘勞動時間則是一個可變數,它取決于資本家的貪欲和勞動者的反抗意志和力量。
我們在這裡看到了勞動者階級和資本家階級圍繞着勞動日長度所展開的激烈的鬥争。
由于勞動者階級的繼續不斷的長期反抗鬥争,就使得資本家階級終于同意标準勞動日的制定,就使得他們在已經取得的絕對剩餘價值的基礎上,把榨取的方向,轉到革新勞動技術過程,改進社會勞動組織方面,即由絕對剩餘價值轉向相對剩餘價值方面。
2.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産 相對剩餘價值是剩餘價值形态在絕對剩餘價值基礎上的一個發展,同時也是資本主義商品生産向前發展的必然結果。
在這裡,有必要先把剩餘價值率與剩餘價值量的關系,作一個交代,否則有關相對剩餘價值的許多問題,是講不明白的。
資本家購買勞動力來進行生産,就因為他擁有生産資料,可是,生産資料價值是多還是少,都無非在生産品中,照樣重現出來,在這種限度内,生産資料價值或不變資本價值,是多還是少,對于他的生産目的即價值增殖,簡直是無關重要。
因此,資本家對勞動者的剝削程度,就是看他對每個平均勞動力支給的價值,和每個勞動力依一定勞動日對他提供的剩餘價值,成怎樣的比例,這就是剩餘價值率。
依據這個理由,資本家要多榨取剩餘價值,就隻好多購買勞動力;改良技術,把資本多墊付到生産資料方面,不是和他增殖價值的目的背道而馳嗎?但這隻是問題的一方面。
在另一方面,依低下技術條件而勞動的勞動者,在一定的勞動日内,為他自己生活的必要勞動部分,要占相當大的比重,也就是說,他為資本家提供的剩餘勞動部分,就相對小了,從而,剩餘價值也就有限了。
反之,如果生産技術條件高,勞動生産率大,勞動者在一定勞動日内,可能為資本家提供的剩餘勞動,從而剩餘價值,就相對大了。
生産技術條件的高低,乃表示投在生産資料上的資本在總資本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在這裡,投在生産資料上的資本愈大,即投在可變資本上的資本相對愈小,所雇用的勞動者人數相對愈少了,剩餘價值反而多了。
這就是說,勞動者人數即使因此相對減了,從每個勞動者榨取的剩餘價值卻增大了。
這是關于剩餘價值率與剩餘價值量的關系問題。
馬克思在論到它的時候,提出了三個有關的定律:第一是,所生産的剩餘價值量,等于所墊付的可變資本量乘剩餘價值率。
在這裡,所墊付的可變資本即使減了,“但剩餘價值率按同比例提高了,所生産的剩餘價值量就會仍舊不變。
”[55]這就引出了第二個定律:“平均勞動日(按照自然,那總是小于24小時)的絕對限界,就是可變資本減少可以由剩餘價值率提高而得到補償,被剝削勞動者人數減少可以由勞動力剝削程度提高而得到補償的絕對限界。
”[56]第三,“如果剩餘價值率或勞動力的剝削程度是已定的,勞動力的價值或必要勞動時間的大小又是已定的,那就不說自明,可變資本越是大,所生産的價值的總量和剩餘價值的總量也就越是大。
”[57]依據這個定律,“如果勞動力的價值是已定的,勞動力的剝削程度是一樣大的,不同各個資本所生産的價值的總量和剩餘價值的總量,就和這各個資本的可變部分,即轉化為活勞動力的部分的大小成正比例。
”[58] 這幾個定律向我們指明了一個事實:絕對剩餘價值向着相對剩餘價值的發展,雖曾為勞動者階級長期圍繞勞動日長度展開的激烈鬥争所敦促,但那畢竟是資本主義商品生産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
當資本家階級感到極力用拉長勞動時間,來增加剩餘價值剝削方式不能順利進行的時候,他們很快就發覺,在已定的或法定的勞動日内,盡量壓縮必要勞動部分,同樣或更加可以達到增加剩餘價值的目的。
馬克思曾就絕對剩餘價值生産移向相對剩餘價值生産的過程,加以綜合的說明:“在勞動日的一個定點上,勞動者不過已經為他的勞動力的價值生産了一個等價物。
把勞動日延長到這點以上,并且讓這種剩餘勞動由資本占有,那就是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産。
那是資本主義體系的一般的基礎,并且是相對剩餘價值生産的出發點。
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産,假定勞動日已經分成兩部分: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
為要延長剩餘勞動,才用各種方法去縮短必要勞動,使工資的等價物可以在較少的時間内生産出來。
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産,不過把勞動日的長短當作關鍵問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産,卻會徹底使勞動的技術過程和社會的組織發生革命。
”[59]從這裡,我們看到了近代工業由協作到手工制造業到大工業的轉變過程的内在原因。
在手工制造業中,生産方式的革命,還是從勞動力開始,而在大機械工業中,它才是從勞動工具開始。
資本家用革新勞動技術組織來加強勞動力,不僅會由勞動生産力的提高,相應降低勞動生産力的價值;不僅會由機器的采用,加強了對勞動階級的統治;同時還由于他們内部的激烈競争,可以在某種新技術設備沒有普遍采用之前,獲有額外利潤。
這些,都是剩餘價值的絕對形态移向相對形态的推動力。
資本家階級在進行這種技術革新時,曾在社會方面,由都市到農村,引起巨大而深刻的社會機能的變化,而由是把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統治,全面确立起來。
隻有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确立了它的支配地位的時候,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産,才能成為現實的。
可是,由絕對剩餘價值生産到相對剩餘價值生産的這種轉變,是就一般發展趨勢談的。
并不能因此就作這樣的結論,說資本主義商品生産,一進到采取相對剩餘價值形态,就不再采取絕對剩餘價值形态了。
事實不是這樣的。
當資産階級已由技術革命,加
這就說明,貨币在後一流通過程中的活動,就隻能是為了增殖價值,在這裡,它已不是作為貨币,而是作為資本了。
貨币這樣轉化為資本,是在流通領域中出現的,那種流通形态,一開始就規定它是資本了。
由流通形态來區别貨币與資本,很容易給人一個印象,仿佛隻有商業資本運動G—W—G&prime,是最适合資本的公式的。
但産業資本運動,也是由貨币開始到更多的貨币,生息資本運動G—G&prime也是由貨币開始到更多的貨币,不過,前一個運動公式,把直接生産過程插進來了,後一個運動則是它縮簡為一個沒有媒介的結果。
在這個意義上G—W—G&prime,就成為一切資本形态的共同公式或資本的總公式。
可是,這個總公式,在它是由流通形态把貨币轉化為資本的限内,“和一切以前說明過的關于商品性質,關于價值性質,關于貨币性質,關于流通性質的規律,都是矛盾的”[54]。
勞動生産物采取商品形态,商品采取價值形态,乃至商品價值采取貨币形态,總是要在價值形态上用一種商品作為等價物,把另一種商品或其他商品的相對價值表現出來,它們相互在表現形态上、在實際交換的流通形态上,都依照一個原則,以等價相對待。
我們在上面講到的為買而賣的流通形态上是如此,在為賣而買的流通形态上也如此。
在前一個流通形态上,用一定量價值的商品換回同量價值的商品,而在後一個流通形态上,卻是用一定量貨币價值,換回來更多貨币價值。
如果說前者是合乎等價交換原則的、合理的,後者就是違反等價交換的、不合理的。
這怎麼說明呢?資産階級經濟學者一般是堅持等價交換原則的。
在這個矛盾前面,他們提出了種種解釋。
講得最起勁的,是價值其所以增加,是由于出賣時把價格提高了。
這無異說,購買者吃虧了,出了大于價值的價格。
可是,如我們在為賣而買的流通形态上所看到的,他在出賣以前,是要購買的。
他以賣者的資格,欺騙了人家,占了便宜,就要以買者的資格,被人家所欺騙而賠本,結局,還是不能說明問題。
由于供需的變動關系,确實存在着賤買貴賣乃至貴買賤賣的情形,但就一個國家的整個資本家階級來說,他們全部的價值增殖物,或剩餘價值,怎麼能由自行欺騙而取得呢?依據等價交換,無從産生剩餘價值,不依據等價交換,也不能産生剩餘價值。
這就說明,單在交換中,在商品流通中,是不能找到價值增殖的來源的。
該從哪裡去找它的來源呢?我們知道,商品的價值,受決定于生産它所費的勞動量,要增加價值,就得增加勞動,增加勞動,就是要在流通過程以外的,或在生産過程中進行的,是要在商品生産中進行的。
所以,在G—W—G&prime公式上,始點貨币100元變成終點貨币120元,這個價值增殖問題,顯然不在表現其他商品的價值的貨币本身發生了什麼變化,而在貨币所表現的商品的價值在生産中發生了變化。
可是,如我們前面已經講到的,一般商品不能通過賤買貴賣增殖其價值,在它們作為生産要素的限内,也不能不增加勞動而增殖其價值。
結局,價值增殖或剩餘價值的産生,隻能期之于一種特殊商品,它是在等價交換基礎上購買的,購買到手以後,卻能在生産過程中榨取出較大于其購買價值的勞動。
這個特殊商品就是勞動力。
很清楚,勞動力的使用,雖然是生産過程的事,但不通過流通過程,不對照着購買它付出的代價,就看不出勞動力的使用或消費,究竟是否增大了價值,或被榨出了多大的剩餘勞動或剩餘價值。
剩餘價值不在流通過程産生,又不能離開流通過程産生。
離開勞動力的買賣,價值增殖就無法講起了。
然而,作為一個商品,勞動力畢竟是很特殊的。
它隻能在一定曆史條件下,隻能在它的所有者即勞動者從他的生産條件或生産資料——土地,遊離出來了的條件下,隻能在他的基本生産資料——土地,被剝奪的同時,連帶把他從附着在土地上的人身隸屬關系解放出來的條件下,他才能以自由得一無所有、一無牽挂的身分,走進勞動市場,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出賣。
在另一方面,創造出勞動力這種商品的過程,同時也是國内市場的形成過程,也是各種原始方式積累貨币資産的過程。
貨币所有者要利用他們積累的貨币資産,增殖更大的貨币價值,有必要購買勞動力這種特殊商品;勞動力所有者被剝奪去了生産資料,走頭無路,不得不把它的勞動力當作商品來出賣,他們就“不是冤家不聚頭”地結成新的生産關系了。
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産開幕了。
從此,簡單商品愈來愈要為資本主義商品所代替。
貨币愈來愈顯出要當作資本了。
現在要進一步看貨币所有者——資本家,是怎樣在生産過程中,使用勞動力,把價值增殖起來的。
(二)剩餘價值的生産 1.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産 勞動力的買賣,是在流通領域内進行的,而勞動力的使用或消費,則是在生産領域内進行的,隻有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看,才能找到從一定額墊付貨币價值産生出更大價值或剩餘價值的原因。
這個把直接生産過程與流通過程結合起來的産業資本公式,就非常清楚地告訴了我們這一點。
在馬克思以前,資産階級古典經濟學者們确曾在有關的場合,接觸到了剩餘價值這個概念,但他們的講法是不明确的,閃爍不定的,很不系統的,嚴格講來,他們一般是把剩餘價值的特殊形态,特别是利潤形态,當作剩餘價值本身。
就上面的産業資本公式來說,就是直接把從G&prime裡面可能實現的所得(利潤及其派生形态)看作包含在W&prime裡面的已經确定了的剩餘價值。
結果發生了很多錯誤。
這在後面将還有談到的機會。
事實上在他們把握不住剩餘價值本身的許多原因中,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他們對剩餘價值生産過程中的許多關鍵性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首先,他們沒有分清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的區别。
所謂勞動過程,一般地講來,是一種有目的的産生使用價值,使自然物适合于滿足人類需要的活動;它的一邊,是人和他的勞動,另一邊是自然和它的物材。
這對于人類生活的各種社會形态都是适用的。
可是,當我們進一步把勞動過程看作資本家消費勞動力的過程的時候,馬上就呈現出兩種特殊現象:一是資本家購買勞動力,勞動者的勞動力就是屬于資本家的,他就在資本家的管制、監督下進行勞動;一是勞動生産物也是屬于資本家,而不為直接生産勞動者所有。
資本家從事生産,不隻是要生産一個決定用來出賣的商品,而且還是要生産一個價值大于原墊付價值的商品,就是說,不僅要生産使用價值,還要生産價值,生産剩餘價值。
而他把購買來的勞動力,放在自己管制監督下勞動,這種支配權就足以保證他把勞動時間拉長到夠産生一個剩餘價值的限度。
然而許多資産階級經濟學者慣于丢開資本家的商品生産的這種增殖價值過程的特質,而單把一般勞動過程拿來敷衍。
而不知道,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産過程,必須是這兩個過程的統一。
其次,他們又沒有把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加以區别。
這一點特别重要。
在勞動價值學說上,把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區别開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創見;而在以勞動價值學說為基礎的剩餘價值學說上,把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區别開來,是一個更重要的創見。
不搞清這一點,剩餘價值産生的過程總是無法說明的。
有些古典經濟學者确曾接觸到這個問題,但他們始終局限在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的範疇裡,因而他們的說明,就充滿了矛盾。
資本家從事生産,在購買勞動力之外,誠然還要購買生産資料,但在交換依照等價原則進行的限内,為購買生産資料投下去的墊付資本,無論如何,總隻能取回同樣多的價值;那些生産資料在生産過程中,不論是一次消費掉,或是多次消費掉,總隻能把原價值保留移轉到新生産品中,決不會增加,所以在這方面墊付下去的資本,隻能說是不變資本。
至于勞動力的購買,顯然也要照勞動者所需生活資料的費用決定它的價值,雖然如我們在後面要講到的,它經常被壓低在這個價值以下。
但如上面所說,勞動力的使用或消費,既然是在資本家的管制監督之下進行,資本家就能夠把勞動時間延長,強使勞動者作出勞動力價值以上的勞動,使他所費于資本家的,和他為資本家提供的,是兩個不同的價值量。
于是,資本家墊付在購買勞動力方面的資本,就成為可以增加價值的可變資本。
于是,在資本主義生産條件下的勞動過程,就具有價值增殖過程的特質。
隻有明确了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的區别,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區别,又明确了這兩方面的聯系,我們對于剩餘價值如何産生,就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觀念。
可是,對于剩餘價值形态本身,卻還有待于進一步分析。
我們這裡所說的資本家把購買來的勞動力,強使它在生産領域内拉長時間,作出勞動力價值以上的勞動,這樣産生的剩餘價值,就是所謂絕對剩餘價值。
絕對剩餘價值顯然是建立在勞動日長度的基礎上。
勞動日分成兩部分,一是必要勞動時間,一是剩餘勞動時間。
必要勞動時間是由勞動力價值,是由勞動者為維持他的勞動力能繼續使用所需的生活資料的費用所規定了的,剩餘勞動時間則是一個可變數,它取決于資本家的貪欲和勞動者的反抗意志和力量。
我們在這裡看到了勞動者階級和資本家階級圍繞着勞動日長度所展開的激烈的鬥争。
由于勞動者階級的繼續不斷的長期反抗鬥争,就使得資本家階級終于同意标準勞動日的制定,就使得他們在已經取得的絕對剩餘價值的基礎上,把榨取的方向,轉到革新勞動技術過程,改進社會勞動組織方面,即由絕對剩餘價值轉向相對剩餘價值方面。
2.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産 相對剩餘價值是剩餘價值形态在絕對剩餘價值基礎上的一個發展,同時也是資本主義商品生産向前發展的必然結果。
在這裡,有必要先把剩餘價值率與剩餘價值量的關系,作一個交代,否則有關相對剩餘價值的許多問題,是講不明白的。
資本家購買勞動力來進行生産,就因為他擁有生産資料,可是,生産資料價值是多還是少,都無非在生産品中,照樣重現出來,在這種限度内,生産資料價值或不變資本價值,是多還是少,對于他的生産目的即價值增殖,簡直是無關重要。
因此,資本家對勞動者的剝削程度,就是看他對每個平均勞動力支給的價值,和每個勞動力依一定勞動日對他提供的剩餘價值,成怎樣的比例,這就是剩餘價值率。
依據這個理由,資本家要多榨取剩餘價值,就隻好多購買勞動力;改良技術,把資本多墊付到生産資料方面,不是和他增殖價值的目的背道而馳嗎?但這隻是問題的一方面。
在另一方面,依低下技術條件而勞動的勞動者,在一定的勞動日内,為他自己生活的必要勞動部分,要占相當大的比重,也就是說,他為資本家提供的剩餘勞動部分,就相對小了,從而,剩餘價值也就有限了。
反之,如果生産技術條件高,勞動生産率大,勞動者在一定勞動日内,可能為資本家提供的剩餘勞動,從而剩餘價值,就相對大了。
生産技術條件的高低,乃表示投在生産資料上的資本在總資本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在這裡,投在生産資料上的資本愈大,即投在可變資本上的資本相對愈小,所雇用的勞動者人數相對愈少了,剩餘價值反而多了。
這就是說,勞動者人數即使因此相對減了,從每個勞動者榨取的剩餘價值卻增大了。
這是關于剩餘價值率與剩餘價值量的關系問題。
馬克思在論到它的時候,提出了三個有關的定律:第一是,所生産的剩餘價值量,等于所墊付的可變資本量乘剩餘價值率。
在這裡,所墊付的可變資本即使減了,“但剩餘價值率按同比例提高了,所生産的剩餘價值量就會仍舊不變。
”[55]這就引出了第二個定律:“平均勞動日(按照自然,那總是小于24小時)的絕對限界,就是可變資本減少可以由剩餘價值率提高而得到補償,被剝削勞動者人數減少可以由勞動力剝削程度提高而得到補償的絕對限界。
”[56]第三,“如果剩餘價值率或勞動力的剝削程度是已定的,勞動力的價值或必要勞動時間的大小又是已定的,那就不說自明,可變資本越是大,所生産的價值的總量和剩餘價值的總量也就越是大。
”[57]依據這個定律,“如果勞動力的價值是已定的,勞動力的剝削程度是一樣大的,不同各個資本所生産的價值的總量和剩餘價值的總量,就和這各個資本的可變部分,即轉化為活勞動力的部分的大小成正比例。
”[58] 這幾個定律向我們指明了一個事實:絕對剩餘價值向着相對剩餘價值的發展,雖曾為勞動者階級長期圍繞勞動日長度展開的激烈鬥争所敦促,但那畢竟是資本主義商品生産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
當資本家階級感到極力用拉長勞動時間,來增加剩餘價值剝削方式不能順利進行的時候,他們很快就發覺,在已定的或法定的勞動日内,盡量壓縮必要勞動部分,同樣或更加可以達到增加剩餘價值的目的。
馬克思曾就絕對剩餘價值生産移向相對剩餘價值生産的過程,加以綜合的說明:“在勞動日的一個定點上,勞動者不過已經為他的勞動力的價值生産了一個等價物。
把勞動日延長到這點以上,并且讓這種剩餘勞動由資本占有,那就是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産。
那是資本主義體系的一般的基礎,并且是相對剩餘價值生産的出發點。
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産,假定勞動日已經分成兩部分: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
為要延長剩餘勞動,才用各種方法去縮短必要勞動,使工資的等價物可以在較少的時間内生産出來。
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産,不過把勞動日的長短當作關鍵問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産,卻會徹底使勞動的技術過程和社會的組織發生革命。
”[59]從這裡,我們看到了近代工業由協作到手工制造業到大工業的轉變過程的内在原因。
在手工制造業中,生産方式的革命,還是從勞動力開始,而在大機械工業中,它才是從勞動工具開始。
資本家用革新勞動技術組織來加強勞動力,不僅會由勞動生産力的提高,相應降低勞動生産力的價值;不僅會由機器的采用,加強了對勞動階級的統治;同時還由于他們内部的激烈競争,可以在某種新技術設備沒有普遍采用之前,獲有額外利潤。
這些,都是剩餘價值的絕對形态移向相對形态的推動力。
資本家階級在進行這種技術革新時,曾在社會方面,由都市到農村,引起巨大而深刻的社會機能的變化,而由是把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統治,全面确立起來。
隻有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确立了它的支配地位的時候,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産,才能成為現實的。
可是,由絕對剩餘價值生産到相對剩餘價值生産的這種轉變,是就一般發展趨勢談的。
并不能因此就作這樣的結論,說資本主義商品生産,一進到采取相對剩餘價值形态,就不再采取絕對剩餘價值形态了。
事實不是這樣的。
當資産階級已由技術革命,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