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資本論》第一卷的系統理解
關燈
小
中
大
強資本對于勞動的統治;又由技術革命,造出機器驅逐勞動者的形勢,并還由是造成勞動者内部競争局面之後,為了榨取更大剩餘價值,就更有可能在提高勞動生産率、加強勞動強度與延長勞動時間三者之間,任意抉擇了。
這就是說,盡管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産,是在絕對剩餘價值生産基礎上發展過來的,等到相對剩餘價值生産立定腳跟,變成了一般的支配形态,造出了有利于加強資本統治的條件,唯利是圖的資本家階級又會在必要和可能的場合,以各種方式延長勞動時間,以與增進勞動生産力,加強勞動強度,相配合。
在各種工資形态上,我們将看到資産階級所耍的形形色色的花招。
3.剩餘價值由勞動力價格引起的量的變化與工資 不論是絕對剩餘價值還是相對剩餘價值,都是出自勞動者所生産的新價值或價值生産物。
價值生産物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剩餘價值,一是勞動力價值。
剩餘價值的現象形态,為資本家階級的利潤及其他派生所得,勞動力價值的現象形态,則為勞動者階級所得的工資。
從其本源來說,剩餘價值,不論是多還是少,終歸是對于勞動者的剩餘勞動的無償占有,這是已經明确了的。
現在要講的是,這個為資産階級無償占有的剩餘價值部分,和代表勞動者必要勞動的勞動力價值部分,在價值生産物中的相互關系。
這兩者都有它的絕對界限,剩餘價值不能少到資本家無利可圖,也不能多到不讓勞動者活下去。
在這兩極限間,就看資産階級怎樣發揮它的資本對勞動的支配權,和勞動者階級怎樣發揮它的組織力量和反抗鬥争了。
勞動階級與資産階級間,經常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展開着鬥争,在經濟的範圍内,總是表現在利潤與工資的分額上,而在實質上,則是看在整個價值生産物中,剩餘價值與勞動力價值,各占怎樣的比例。
勞動力價值的變動,就是剩餘價值向相反的方向變動。
而有關勞動力價值變動的公式,就是在實質形态上探讨工資。
馬克思把工資放在剩餘價值生産後面來研究,不但符合理論邏輯的要求,不但符合資本主義生産實際,并還是對于資産階級經濟學者們所謂三分法(生産、交換、分配)與三位一體公式(資本——利潤,勞動——工資,土地——地租)構成的形而上學體系的徹底批判。
如照那個形而上學的體系的做法,把工資這個分配形态,和利潤、地租三足鼎立起來,不但就其來源說是背理的,勞動階級為資産階級創造剩餘價值的整個現實關系,全被颠倒過來了。
在我的理解上,把工資放在資本的生産過程來處理,是一個異常重要的創見,是構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的一個決定性的關鍵。
在講絕對剩餘價值與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産那一篇(第五篇)中,有一專章(第十五章)讨論勞動力價格和剩餘價值的量的變化。
馬克思認為,那裡所講的規律,“可以由簡單的變形,而轉化為工資的規律。
”[60]他并表示,那裡所講的,已經是在本質形态上說明工資。
現在且看那些經過簡單形态的變化就可轉為工資的規律是指什麼。
他在這兩個假定(一,商品依照它的價值售賣;二,勞動力價格有時升到它的價值以上,但從來不落在它的價值以下)的基礎上,認為“勞動力價格和剩餘價值的相對量,是由以下三件事情規定:(1)勞動日的長短或勞動的外延量;(2)勞動的标準強度或勞動的内含量,那要求在一定時間内有定量勞動支出;(3)最後是勞動生産力,為了生産力的原故,同量勞動,按照生産條件的發展程度,将會在同時間内提供不等量的産品。
這三個因素顯然能夠有多種多樣的組合,那或是一個因素不變,其他兩個因素可變;或是兩個因素不變,一個因素可變;最後,或是三個因素同時可變”[61]。
所有這些變化,都要引起剩餘價值與勞動力價值相互間的相反變化。
馬克思最先就其中勞動日大小和勞動強度不變,勞動生産力可變這個結合,示例性地提出了勞動力價值與剩餘價值所由決定的三個規律: “第一,不論勞動的生産率如何變化,從而,不論産品的量和單個商品的價格跟着如何變化,大小一定的勞動日總是體現為同量的價值産物。
“譬如一個12小時的勞動日的價值産物為6先令,雖然所産使用價值的總量會随勞動的生産力而變,但是6先令的價值總是分配在這個多少不等的商品上面。
“第二,勞動力的價值和剩餘價值按相反的方向發生變化。
勞動生産力的變化,它的增進或減少,會依相反的方向,影響于勞動力的價值,并依相同的方向,影響于剩餘價值。
”[62] 以前例來說,12小時的勞動日的價值生産物6先令為不變量,構成它的兩部分的勞動力價值與剩餘價值,就會是一方的增加他方的相應減少。
勞動力價值的增或減,就是剩餘價值的減或增。
“第三,剩餘價值的增加或減少,總是勞動力價值相應減少或相應增加的結果,而決不是它的原因。
”[63]這就是說,剩餘價值的量的變化,是以一個由勞動生産力變化引起的勞動力價值運動為前提,勞動力的新的價值的限界,規定着剩餘價值量的變化限界。
上面這三個規律,原是由李嘉圖樹立的,但是李嘉圖丢開了勞動日的大小和勞動強度,而單就勞動生産力,來講勞動價格變化引起剩餘價值的量的變化;不僅如此,他所理解的剩餘價值,并還不是剩餘價值本身,而是它的具體表現形态——利潤等等,這樣就把本質與現象混在一起了[64]。
對于勞動力價值的理解,尤其是如此。
李嘉圖及其他古典經濟學者都沒有把勞動力價值與其現象形态的工資明确區别開來,這就使他們的工資理論,留下了極嚴重的漏洞。
現在要看上述關于勞動力價值與剩餘價值間的彼此相互變化的規律,通過怎樣簡單的形态變化,轉化為工資的規律,或者,單從勞動力價值方面說,看勞動力價值或價格,怎樣轉化為工資。
這裡,我們且來考察一下古典經濟學者們在這個問題上所碰到的矛盾。
他們論到工資的時候,一直不能從“勞動的價值”、“勞動的價格”這種流行的術語中解脫出來。
認為支付給一定勞動量的一定貨币量,就是勞動的價格,就是勞動者的工資。
工資又被看作是勞動的市場價格和勞動的必要價值或自然價格有區别,認為後者就是以一定貨币來表示的勞動的價值。
不管怎樣,愈是主張勞動價值的人,仿佛愈有必要堅持“勞動的價格”這個概念。
因為一切商品的價值都由其生産所費的勞動量決定,作為一種商品,“勞動的價值”,當然也要由再生産它所支出的勞動量決定。
結局,在理論上就要面對着商品的價值由勞動決定,勞動的價值還是由勞動決定這個不合理的循環論,而在現實上,更會因此把資本主義的性質從根本上否認掉,因為資本如果按照“勞動的價值”支付了,剩餘價值就不可能存在了。
不錯,有的經濟學者是用勞動的市場價格或工資,可以和勞動的價值有出入,或者,勞動的價值要小于其價值生産物這一類話來逃脫這個在理論上、在實際上都站不住腳的困境,但這樣的解釋,隻能達到根本否認價值原則的結論。
馬克思認為,他們大錯特錯的地方,就在于他們“不加批判地從日常生活借用了‘勞動價格’這個範疇,然後問這種價格是如何決定”[65]。
想通過勞動的偶然的市場價格引到它的價值。
他們“所稱的勞動價值,實際是勞動力的價值。
勞動力存在于勞動者個人的身體内,它和它的功能(即勞動)不同,正如機器和機器的操作不同”[66]。
勞動者作為商品來出賣的,資本家作為商品來購買的,隻是勞動力,而不是勞動。
明确了這一切之後,就很容易說明,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是怎樣表現在工資上面的。
當我們講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的時候,總要聯想到勞動者把他的勞動力交給資本家使用,産生了一個價值生産物,在其中,勞動力價值隻是一部分,還有一部分是剩餘價值,由勞動力價值和剩餘價值,可以聯想到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
在這裡,資本家對勞動者的剝削關系,是一目了然的。
可是,一轉到工資這種現象形态,它就把所有那些人剝削人的關系,都掩蓋了。
它就好象勞動的價值或價格表現的那樣,仿佛所有的勞動,都被償付了,等價交換的原則,通用于一切商品,也可無條件地通用于“勞動(力)”,“勞動(力)”的特殊性不存在了。
馬克思在結束他對這種庸俗見解的批判時說:“總之,‘勞動的價值和價格’或‘工資’是現象形式,而勞動力的價值和價格是表現在它上面的本質關系,是要互相區别的。
我們以上關于一切現象形式和它們背後隐藏的基礎所說的話,都适用于這裡。
前者将會直接地,自發地,當作流行的思維形式再生産出來;後者卻隻有用科學去發現。
古典政治經濟學近似地接觸到了事物的真正關系,但沒有意識地把它定式下來。
在它還是依附在資産階級皮膚上面的時候,它是不能這樣做的。
”[67] 至于工資本身,又采取了種種形态,最一般的是計時工資形态與計件工資形态,還有兩者混合的形态。
一般地講,盡管計件工資形态是在計時工資形态上發展過來的,但隻要可能,資本家階級總是會為了增進剝削的打算,對這幾種形态加以巧妙的應用的。
他們一方面按照計時工資形态,在一定大小的勞動日内的最大可能的作業标準,來确定計件工資;同時又按照計件工資形态,在勞動品質與強度方面自行強制達到的最高的要求,來确定計時工資。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影響勞動力價格與剩餘價值之間的量的變化的勞動生産力、勞動強度、勞動日的大小這三因素,在怎樣為資産階級所掌握和運用着;隻要有機會,把勞動力價值壓低在它的價值以下。
他們是不會輕易放過的。
到這裡,我們已不難明了:在工資形态掩蔽下所顯示的資本自行增殖的秘密,用亞當·斯密的話講,乃在于它對勞動的支配權;而更深進一層,照馬克思所說,“它還是對沒有報酬的勞動的支配權”[68]。
所以,歸根結底來看,剩餘價值無非是資本支配勞動,支配無償勞動的結果罷了。
我們将在資本積累過程中更明白也更深刻地看到這個現實。
(三)剩餘價值資本化 1.在簡單再生産過程中看資本積累的條件 在前面我們所講的,是商品貨币如何轉化為資本,以及資本如何産生剩餘價值;《資本論》第一卷的最後一篇講的是如何從剩餘價值造出更多的資本,或剩餘價值的資本化。
剩餘價值資本化,就是資本積累的問題。
這個問題,本來在資本如何産生剩餘價值,特别在絕對剩餘價值形态推移到相對剩餘價值形态的說明中,已經接觸到了,但在那裡,基本上是要探究剩餘價值的來源,并論證剩餘價值本身。
至于關于剩餘價值資本化,或資本積累傾向的分析,那實際上就是要探讨資本主義究會因怎樣的内在條件的制約,而必然發展并向何處發展。
在探究剩餘價值來源或它從何産生的時候,為了要在純粹形态上把握它,一切足以混淆說明的、屬于次要因素的東西,都暫時排除了。
假定所生産的商品,是照價值售掉;假定墊付資本以上的餘額部分,是全由生産的資本家占有。
這樣,由一般流通和分配上引起的種種複雜現象變化,就不緻妨礙我們對于剩餘價值的本質的認識了。
同樣的,在積累的分析上,也需要這樣做。
已由所生産的商品的售賣,實現剩餘價值,獲有一定貨币所得,将所得的一部分,或較大部分再投資購買生産資料和勞動力,進行生産,就是剩餘價值的資本化,就是資本主義的再生産過程,就是資本主義的擴大再生産過程。
這種擴大再生産過程,顯然多一些轉折,更不能不通過流通分配乃至消費等等環節,而那些環節,還更容易掩蓋積累的實質。
所以,照樣暫時舍象去一般流通分配關系,并就資本主義的簡單再生産入手,是要更便于揭露資本積累的實質的。
我們已知道,“每一個社會生産過程,隻要是在不斷聯系中,作為一個不斷更新的流來看,便同時是再生産過程”[69]。
“如果生産采取資本主義的形式,再生産就同樣會采取資本主義的形式。
”[70]資本家把勞動過程看作價值增殖過程的一個手段,把所獲得的剩餘價值,看作是由他的資本生出的所得。
“要是這種收入不過充當資本家的消費基金,周期地取得,周期地消費掉,其他事情不變,我們就有了簡單再生産。
這種簡單再生産雖然隻是生産過程按同一規模的反複,但這樣的反複繼續,也會把某些新的性質刻印到過程上面去”[71]。
然則,哪一些新的性質,從這裡直接表現出來呢? 首先必須看到,作為資本主義的再生産過程,不斷定期購買勞動力,是極關重要的。
生産過程一開始就要勞動力,可是每次對于勞動力的給付,卻是等待它已經發生作用,已經在商品中實現了它的價值和剩餘價值以後,才實行的。
這就說明,不斷在工資形态上流回勞動者手中的東西,無非是不斷由勞動者自己再生産出來的生産物的一部分。
由于資本家給付勞動者的是貨币,是勞動生産物的轉化形态,也就是由于生産物的商品形态,商品的貨币形态,就把這種勞動者自己給付自己的實質掩蓋了。
奴隸制度下的奴隸,是自己吃自己勞動的生産物,封建制度下的農奴,也是由他自己的勞動,在為自己的那一部分土地上,獲有他不斷再生産的勞動基金,那都是一目了然的。
獨獨資本家以貨币的形态,給付勞動力,轉了一個大彎,這樣看來,就好象勞動者從資本家那裡得到的,是從資本家荷包中掏出來的,不是他們自己的勞動生産物的一部分。
事實上,誰隻要不被商品貨币關系所迷惑,他就會在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産過程的單純連續上,看到勞動基金是怎麼回事。
同時,也将會知道,那種單純的反複連續,就在勞動者為資本家創造剩餘價值方面也要引起變化。
那就是,資本家把每次投資所得的剩餘價值,全消費掉了,到了一定時期,他的投資總額,由不斷獲得的剩餘價值中全部收回了。
盡管這以後的投資額還是那麼多,但那已經不是他最先墊付出來的資本了(且不忙講這個資本是從哪裡來的),而是曆次所得剩餘價值的變形。
“所以,把所有的積累完全撇開不說,生産過程的單純繼續或簡單再生産,也必然會在一個或長或短的時期之後,把每一個資本轉化為積累的資本,或資本化的剩餘價值。
”[72] 然而,我們從這裡還會看到一些更基本的變化。
資本主義的生産,如前已經講到的,是把一方的資本所有者,即生産資料、生活資料的所有者,和另一方的完全同生産資料分離的勞動力所有者的存在,作為既定的基礎,作為出發點的。
這些出發點的事實,一經在簡單再生産的單純連續中,不斷再生産出來,定型化了,永久化了,變為理所當然的了,它就要在兩方當事人中間,造成一種象從外部加擔在他們身上的義務和權力。
“勞動者要不斷把客觀的财富,當作資本,當作一種站在他外面,統治他,榨取他的權力來生産。
同時,資本家也要不
這就是說,盡管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産,是在絕對剩餘價值生産基礎上發展過來的,等到相對剩餘價值生産立定腳跟,變成了一般的支配形态,造出了有利于加強資本統治的條件,唯利是圖的資本家階級又會在必要和可能的場合,以各種方式延長勞動時間,以與增進勞動生産力,加強勞動強度,相配合。
在各種工資形态上,我們将看到資産階級所耍的形形色色的花招。
3.剩餘價值由勞動力價格引起的量的變化與工資 不論是絕對剩餘價值還是相對剩餘價值,都是出自勞動者所生産的新價值或價值生産物。
價值生産物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剩餘價值,一是勞動力價值。
剩餘價值的現象形态,為資本家階級的利潤及其他派生所得,勞動力價值的現象形态,則為勞動者階級所得的工資。
從其本源來說,剩餘價值,不論是多還是少,終歸是對于勞動者的剩餘勞動的無償占有,這是已經明确了的。
現在要講的是,這個為資産階級無償占有的剩餘價值部分,和代表勞動者必要勞動的勞動力價值部分,在價值生産物中的相互關系。
這兩者都有它的絕對界限,剩餘價值不能少到資本家無利可圖,也不能多到不讓勞動者活下去。
在這兩極限間,就看資産階級怎樣發揮它的資本對勞動的支配權,和勞動者階級怎樣發揮它的組織力量和反抗鬥争了。
勞動階級與資産階級間,經常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展開着鬥争,在經濟的範圍内,總是表現在利潤與工資的分額上,而在實質上,則是看在整個價值生産物中,剩餘價值與勞動力價值,各占怎樣的比例。
勞動力價值的變動,就是剩餘價值向相反的方向變動。
而有關勞動力價值變動的公式,就是在實質形态上探讨工資。
馬克思把工資放在剩餘價值生産後面來研究,不但符合理論邏輯的要求,不但符合資本主義生産實際,并還是對于資産階級經濟學者們所謂三分法(生産、交換、分配)與三位一體公式(資本——利潤,勞動——工資,土地——地租)構成的形而上學體系的徹底批判。
如照那個形而上學的體系的做法,把工資這個分配形态,和利潤、地租三足鼎立起來,不但就其來源說是背理的,勞動階級為資産階級創造剩餘價值的整個現實關系,全被颠倒過來了。
在我的理解上,把工資放在資本的生産過程來處理,是一個異常重要的創見,是構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的一個決定性的關鍵。
在講絕對剩餘價值與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産那一篇(第五篇)中,有一專章(第十五章)讨論勞動力價格和剩餘價值的量的變化。
馬克思認為,那裡所講的規律,“可以由簡單的變形,而轉化為工資的規律。
”[60]他并表示,那裡所講的,已經是在本質形态上說明工資。
現在且看那些經過簡單形态的變化就可轉為工資的規律是指什麼。
他在這兩個假定(一,商品依照它的價值售賣;二,勞動力價格有時升到它的價值以上,但從來不落在它的價值以下)的基礎上,認為“勞動力價格和剩餘價值的相對量,是由以下三件事情規定:(1)勞動日的長短或勞動的外延量;(2)勞動的标準強度或勞動的内含量,那要求在一定時間内有定量勞動支出;(3)最後是勞動生産力,為了生産力的原故,同量勞動,按照生産條件的發展程度,将會在同時間内提供不等量的産品。
這三個因素顯然能夠有多種多樣的組合,那或是一個因素不變,其他兩個因素可變;或是兩個因素不變,一個因素可變;最後,或是三個因素同時可變”[61]。
所有這些變化,都要引起剩餘價值與勞動力價值相互間的相反變化。
馬克思最先就其中勞動日大小和勞動強度不變,勞動生産力可變這個結合,示例性地提出了勞動力價值與剩餘價值所由決定的三個規律: “第一,不論勞動的生産率如何變化,從而,不論産品的量和單個商品的價格跟着如何變化,大小一定的勞動日總是體現為同量的價值産物。
“譬如一個12小時的勞動日的價值産物為6先令,雖然所産使用價值的總量會随勞動的生産力而變,但是6先令的價值總是分配在這個多少不等的商品上面。
“第二,勞動力的價值和剩餘價值按相反的方向發生變化。
勞動生産力的變化,它的增進或減少,會依相反的方向,影響于勞動力的價值,并依相同的方向,影響于剩餘價值。
”[62] 以前例來說,12小時的勞動日的價值生産物6先令為不變量,構成它的兩部分的勞動力價值與剩餘價值,就會是一方的增加他方的相應減少。
勞動力價值的增或減,就是剩餘價值的減或增。
“第三,剩餘價值的增加或減少,總是勞動力價值相應減少或相應增加的結果,而決不是它的原因。
”[63]這就是說,剩餘價值的量的變化,是以一個由勞動生産力變化引起的勞動力價值運動為前提,勞動力的新的價值的限界,規定着剩餘價值量的變化限界。
上面這三個規律,原是由李嘉圖樹立的,但是李嘉圖丢開了勞動日的大小和勞動強度,而單就勞動生産力,來講勞動價格變化引起剩餘價值的量的變化;不僅如此,他所理解的剩餘價值,并還不是剩餘價值本身,而是它的具體表現形态——利潤等等,這樣就把本質與現象混在一起了[64]。
對于勞動力價值的理解,尤其是如此。
李嘉圖及其他古典經濟學者都沒有把勞動力價值與其現象形态的工資明确區别開來,這就使他們的工資理論,留下了極嚴重的漏洞。
現在要看上述關于勞動力價值與剩餘價值間的彼此相互變化的規律,通過怎樣簡單的形态變化,轉化為工資的規律,或者,單從勞動力價值方面說,看勞動力價值或價格,怎樣轉化為工資。
這裡,我們且來考察一下古典經濟學者們在這個問題上所碰到的矛盾。
他們論到工資的時候,一直不能從“勞動的價值”、“勞動的價格”這種流行的術語中解脫出來。
認為支付給一定勞動量的一定貨币量,就是勞動的價格,就是勞動者的工資。
工資又被看作是勞動的市場價格和勞動的必要價值或自然價格有區别,認為後者就是以一定貨币來表示的勞動的價值。
不管怎樣,愈是主張勞動價值的人,仿佛愈有必要堅持“勞動的價格”這個概念。
因為一切商品的價值都由其生産所費的勞動量決定,作為一種商品,“勞動的價值”,當然也要由再生産它所支出的勞動量決定。
結局,在理論上就要面對着商品的價值由勞動決定,勞動的價值還是由勞動決定這個不合理的循環論,而在現實上,更會因此把資本主義的性質從根本上否認掉,因為資本如果按照“勞動的價值”支付了,剩餘價值就不可能存在了。
不錯,有的經濟學者是用勞動的市場價格或工資,可以和勞動的價值有出入,或者,勞動的價值要小于其價值生産物這一類話來逃脫這個在理論上、在實際上都站不住腳的困境,但這樣的解釋,隻能達到根本否認價值原則的結論。
馬克思認為,他們大錯特錯的地方,就在于他們“不加批判地從日常生活借用了‘勞動價格’這個範疇,然後問這種價格是如何決定”[65]。
想通過勞動的偶然的市場價格引到它的價值。
他們“所稱的勞動價值,實際是勞動力的價值。
勞動力存在于勞動者個人的身體内,它和它的功能(即勞動)不同,正如機器和機器的操作不同”[66]。
勞動者作為商品來出賣的,資本家作為商品來購買的,隻是勞動力,而不是勞動。
明确了這一切之後,就很容易說明,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是怎樣表現在工資上面的。
當我們講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的時候,總要聯想到勞動者把他的勞動力交給資本家使用,産生了一個價值生産物,在其中,勞動力價值隻是一部分,還有一部分是剩餘價值,由勞動力價值和剩餘價值,可以聯想到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
在這裡,資本家對勞動者的剝削關系,是一目了然的。
可是,一轉到工資這種現象形态,它就把所有那些人剝削人的關系,都掩蓋了。
它就好象勞動的價值或價格表現的那樣,仿佛所有的勞動,都被償付了,等價交換的原則,通用于一切商品,也可無條件地通用于“勞動(力)”,“勞動(力)”的特殊性不存在了。
馬克思在結束他對這種庸俗見解的批判時說:“總之,‘勞動的價值和價格’或‘工資’是現象形式,而勞動力的價值和價格是表現在它上面的本質關系,是要互相區别的。
我們以上關于一切現象形式和它們背後隐藏的基礎所說的話,都适用于這裡。
前者将會直接地,自發地,當作流行的思維形式再生産出來;後者卻隻有用科學去發現。
古典政治經濟學近似地接觸到了事物的真正關系,但沒有意識地把它定式下來。
在它還是依附在資産階級皮膚上面的時候,它是不能這樣做的。
”[67] 至于工資本身,又采取了種種形态,最一般的是計時工資形态與計件工資形态,還有兩者混合的形态。
一般地講,盡管計件工資形态是在計時工資形态上發展過來的,但隻要可能,資本家階級總是會為了增進剝削的打算,對這幾種形态加以巧妙的應用的。
他們一方面按照計時工資形态,在一定大小的勞動日内的最大可能的作業标準,來确定計件工資;同時又按照計件工資形态,在勞動品質與強度方面自行強制達到的最高的要求,來确定計時工資。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影響勞動力價格與剩餘價值之間的量的變化的勞動生産力、勞動強度、勞動日的大小這三因素,在怎樣為資産階級所掌握和運用着;隻要有機會,把勞動力價值壓低在它的價值以下。
他們是不會輕易放過的。
到這裡,我們已不難明了:在工資形态掩蔽下所顯示的資本自行增殖的秘密,用亞當·斯密的話講,乃在于它對勞動的支配權;而更深進一層,照馬克思所說,“它還是對沒有報酬的勞動的支配權”[68]。
所以,歸根結底來看,剩餘價值無非是資本支配勞動,支配無償勞動的結果罷了。
我們将在資本積累過程中更明白也更深刻地看到這個現實。
(三)剩餘價值資本化 1.在簡單再生産過程中看資本積累的條件 在前面我們所講的,是商品貨币如何轉化為資本,以及資本如何産生剩餘價值;《資本論》第一卷的最後一篇講的是如何從剩餘價值造出更多的資本,或剩餘價值的資本化。
剩餘價值資本化,就是資本積累的問題。
這個問題,本來在資本如何産生剩餘價值,特别在絕對剩餘價值形态推移到相對剩餘價值形态的說明中,已經接觸到了,但在那裡,基本上是要探究剩餘價值的來源,并論證剩餘價值本身。
至于關于剩餘價值資本化,或資本積累傾向的分析,那實際上就是要探讨資本主義究會因怎樣的内在條件的制約,而必然發展并向何處發展。
在探究剩餘價值來源或它從何産生的時候,為了要在純粹形态上把握它,一切足以混淆說明的、屬于次要因素的東西,都暫時排除了。
假定所生産的商品,是照價值售掉;假定墊付資本以上的餘額部分,是全由生産的資本家占有。
這樣,由一般流通和分配上引起的種種複雜現象變化,就不緻妨礙我們對于剩餘價值的本質的認識了。
同樣的,在積累的分析上,也需要這樣做。
已由所生産的商品的售賣,實現剩餘價值,獲有一定貨币所得,将所得的一部分,或較大部分再投資購買生産資料和勞動力,進行生産,就是剩餘價值的資本化,就是資本主義的再生産過程,就是資本主義的擴大再生産過程。
這種擴大再生産過程,顯然多一些轉折,更不能不通過流通分配乃至消費等等環節,而那些環節,還更容易掩蓋積累的實質。
所以,照樣暫時舍象去一般流通分配關系,并就資本主義的簡單再生産入手,是要更便于揭露資本積累的實質的。
我們已知道,“每一個社會生産過程,隻要是在不斷聯系中,作為一個不斷更新的流來看,便同時是再生産過程”[69]。
“如果生産采取資本主義的形式,再生産就同樣會采取資本主義的形式。
”[70]資本家把勞動過程看作價值增殖過程的一個手段,把所獲得的剩餘價值,看作是由他的資本生出的所得。
“要是這種收入不過充當資本家的消費基金,周期地取得,周期地消費掉,其他事情不變,我們就有了簡單再生産。
這種簡單再生産雖然隻是生産過程按同一規模的反複,但這樣的反複繼續,也會把某些新的性質刻印到過程上面去”[71]。
然則,哪一些新的性質,從這裡直接表現出來呢? 首先必須看到,作為資本主義的再生産過程,不斷定期購買勞動力,是極關重要的。
生産過程一開始就要勞動力,可是每次對于勞動力的給付,卻是等待它已經發生作用,已經在商品中實現了它的價值和剩餘價值以後,才實行的。
這就說明,不斷在工資形态上流回勞動者手中的東西,無非是不斷由勞動者自己再生産出來的生産物的一部分。
由于資本家給付勞動者的是貨币,是勞動生産物的轉化形态,也就是由于生産物的商品形态,商品的貨币形态,就把這種勞動者自己給付自己的實質掩蓋了。
奴隸制度下的奴隸,是自己吃自己勞動的生産物,封建制度下的農奴,也是由他自己的勞動,在為自己的那一部分土地上,獲有他不斷再生産的勞動基金,那都是一目了然的。
獨獨資本家以貨币的形态,給付勞動力,轉了一個大彎,這樣看來,就好象勞動者從資本家那裡得到的,是從資本家荷包中掏出來的,不是他們自己的勞動生産物的一部分。
事實上,誰隻要不被商品貨币關系所迷惑,他就會在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産過程的單純連續上,看到勞動基金是怎麼回事。
同時,也将會知道,那種單純的反複連續,就在勞動者為資本家創造剩餘價值方面也要引起變化。
那就是,資本家把每次投資所得的剩餘價值,全消費掉了,到了一定時期,他的投資總額,由不斷獲得的剩餘價值中全部收回了。
盡管這以後的投資額還是那麼多,但那已經不是他最先墊付出來的資本了(且不忙講這個資本是從哪裡來的),而是曆次所得剩餘價值的變形。
“所以,把所有的積累完全撇開不說,生産過程的單純繼續或簡單再生産,也必然會在一個或長或短的時期之後,把每一個資本轉化為積累的資本,或資本化的剩餘價值。
”[72] 然而,我們從這裡還會看到一些更基本的變化。
資本主義的生産,如前已經講到的,是把一方的資本所有者,即生産資料、生活資料的所有者,和另一方的完全同生産資料分離的勞動力所有者的存在,作為既定的基礎,作為出發點的。
這些出發點的事實,一經在簡單再生産的單純連續中,不斷再生産出來,定型化了,永久化了,變為理所當然的了,它就要在兩方當事人中間,造成一種象從外部加擔在他們身上的義務和權力。
“勞動者要不斷把客觀的财富,當作資本,當作一種站在他外面,統治他,榨取他的權力來生産。
同時,資本家也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