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資本論》第一卷的系統理解
關燈
小
中
大
斷把勞動力,當作主觀的富源,那種和它本身由以物質化,由以實現的對象和手段已經分離的,抽象的,僅隻存在于勞動者身體中的東西來生産,簡單地說,也就是要不斷把勞動者當作工資雇傭勞動者來生産”[73]。
其結果,勞動者對資本家的隸屬,就因他們愈益成為單純為資本家生産剩餘價值、生産财富的工資勞動者而強化起來。
他們在資本家的心目中,已經是和資本家的其他生産資料,沒有多大區别了。
他們的個人的消費就被看成是載重家畜的飼料乃至潤滑機器的油料,因而,那種消費需不需要、值不值得,就看它對生産資本家的價值和剩餘價值,有沒有效果。
有效果,就是生産的,否則,就不是生産的。
資産階級就是用這種看法和态度,來看待工資問題的。
由于資本家幹脆把勞動者當作生産資料,他們就視為當然地對勞動者階級行使所有權了。
這由他們的種種宣傳甚至種種立法措施,如不許有技術的熟練的勞動者移到國外去的做法,充分證實了。
一句話,資本家與勞動者結成的生産關系,就是在簡單再生産過程的單純延續中,也在不斷強化、不斷發展着。
資本主義的簡單再生産過程,是它的擴大再生産過程的起點,并且是當作擴大再生産過程中的構成因素。
隻有把簡單再生産過程中的基本條件和關系弄清楚了,資本主義的擴大再生産過程中或剩餘價值資本化的過程中的一些較複雜問題,就容易說明了。
2.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 資本家把所生産的商品,拿到市場去實現價值,除了補償生産資料的消耗,也除去給付勞動力的價格,餘下的就是他的所得。
這個所得,名義上是利潤,實際上是剩餘價值(雖然馬克思有時也把它作為剩餘價值中為資本家所消費的那一部分來理解)。
他不把所得全部消費,而将其中一部分或大部分周期地再投到生産上,把原來的生産規模擴大了,那在實際上就是資本以累進的規模進行再生産,就是積累,也就是剩餘價值資本化。
“為了要積累,人們必須把剩餘産品一部分轉化為資本。
但是,如果不是借助于奇迹,人們總隻能把那種能夠在勞動過程中使用的物品(即生産資料),或勞動者能夠用來維持生活的物品(即生活資料)轉化為資本。
因此,年剩餘勞動的一部分,必須被用來生産追加的生産資料和生活資料,讓它們的産量,超出補償墊付資本必要的數量,有一個餘額。
一句話,剩餘價值能轉化為資本,隻是因為在剩餘産品(它的價值就是剩餘價值)中已經包含有一個新的資本的物質成分。
”[74]可是要進行生産,單有這些物質成分是不行的,如果已經被使用的勞動力,不再能延長勞動時間或增強勞動強度,就必須追加勞動,追加勞動力,追加勞動者人數。
這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是有很好的配合的。
除了人口的自然增加外,不斷由失去生産資料而遊離出來的工資勞動者,就正好是要滿足剩餘價值不斷資本化所提出來的需要。
資本家隻要“把工人階級每年供給的各種年齡的追加勞動力,合并到已經包含在年産品中的追加生産資料中去,剩餘價值到資本的轉化就已經完成了。
”[75]一次一次以累進的規模進行下去,由剩餘價值産生更多的剩餘價值。
這就很容易給人一個印象,資産階級及其觀念代理人實際上也在這麼設想,不把剩餘價值全部消費掉而将其一部分或一大部分繼續投資雇用更多的工資勞動者,倒象是做了一件好事。
而且,一切都是依照所有權規律,依照等價交換規律進行的。
資本家對自己的貨币有所有權,勞動者對自己的勞動力也有所有權;資本家照現實的價值購買勞動力,勞動者按現實價值出賣勞動力。
一切都象是公公道道的。
可是,在現實上,憑買憑賣的所有權規律怎麼到頭來轉變成了資本主義的占有規律呢?這道理,我們在前面已經看到了,資本家購買勞動力所給付的價值,和他利用勞動力創造的價值,自始就是一個不等的量。
剩餘價值就是這兩者的餘額,就是未給予等價而占取勞動者的東西。
把這一部分價值拿來資本化,事實上就是把占有勞動者的東西,将其中的一部分拿來購買勞動力,“即使那是按照充分的價格進行,以等價交換等價,那也一樣是征服者的老戲法。
被征服者的商品是用他們自己的被人劫走的錢購買的”[76]。
就因為這樣,“資本家和勞動者間互相交換的關系,就不過成了一個在流通過程中出現的假象,不過成了一個形式,與内容本身無關,不過使它神秘化”[77]。
而作為交換出發點的所有權,在資本家方面說,變成了無償占有他人勞動成果的權利,而在勞動者方面說,就表現為占有自己勞動成果的不可能。
在剩餘價值資本化的過程中,資本家占有他人勞動成果愈多愈大,勞動者便愈要因為對資本的隸屬變得愈無權利。
事實本來是非常明白的,但資産階級經濟學者卻從這裡提出一些極荒謬的理論。
一個理論,是把剩餘價值資本化,隻看為是剩餘價值的可變資本化,好象追投勞動同時不要追投作為生産資料的不變資本,好象資本家即使是從勞動者那裡占取了剩餘價值,也還是用來雇傭勞動者。
古典經濟學者如亞當·斯密、李嘉圖,都強調這個意見,這是由于認識不清;而庸俗經濟學者,卻從這裡大做文章,仿佛資本家是為了勞動者有工可做,有工資可得,不斷進行再投資。
當然,就是一個再庸俗的經濟學者,也不能否認:資本家擴大投資活動,是為了有利可圖。
在種種為資産階級辯護的理論中,特别是英國西尼耳的“節欲論”,他認為資本家不把他的所得全部消費掉,節制欲望,隻把其中一部分作為消費基金,而把另一部分作為積累基金。
由使用積累基金所得的剩餘生産物或其價值,就是對于他節欲行為的報償。
不錯,在近代初期,資本家确曾因種種原因,敦促他們盡可能節制消費,把盡可能多的所得部分轉化為資本,那不外為了滿足自己的增殖價值或緻富的欲望。
事實上,資本主義生産的不斷發展,需要對每一種企業上的投資不斷有所增加;而商品生産者間的競争,也逼着他們非不斷增加投資,不斷擴大企業規模,就不易增加所得,甚至不易存在下去。
他們正是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為積累而積累,為生産而生産的。
古典學派經濟學者,一方面把勞動階級看為是生産剩餘價值的機器,同時也嚴肅地、客觀地、毫不客氣地把資本家階級看成是把這種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的機器。
他們這樣嚴肅而客觀地看待資本家的曆史任務,是庸俗經濟學者西尼耳所不能理解的。
資本主義一步一步向前發展,資本的積累愈來愈多了,資本家盡管過着他們若祖若父所意想不到的豪華生活,他們拿出來的資本化的剩餘價值,仍有十百倍千萬倍的增大。
即使把剩餘價值分為資本與所得的比率保持不變,積累的量,仍可因勞動力的剝削程度加強、勞動生産力的發展以及相伴而生的種種因素,而增大起來。
關于勞動力的剝削程度,在讨論剩餘價值的時候,為了說明的便利,一直是把工資看作是與勞動力的價值相等,實際上,它經常被壓低在這個價值以下,從而,在一定限度内,把勞動者的必要基金,轉化為資本積累的基金[78]。
這例子,在工業上、采掘業上、農業上随時都可以看到,不依比例追加不變資本,卻可依種種手法由增強勞動強度和延長勞動時間生出追加勞動,而增大剩餘價值生産物。
在這樣的情形下,工資就大大降低在勞動力價值以下了。
至于勞動生産力增加的結果,很明顯,一定量價值,從而一定量剩餘價值依以表現的生産物量,會相應增加。
這在一方面,會在剩餘價值分割為追加資本與所得的比率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家的消費也可以增加,而不緻減少積累基金。
同時在另一方面,實際工資決不會與勞動生産力依同比例增進,同一的可變資本,可以推動較多的勞動力、較多的勞動了。
還有,勞動生産力的增進,就說明所用資本增大了。
在這裡,又造出了一個有利于積累增大的條件。
即是,資本增大了,所用資本與所費資本間的差額會一同增大。
“那就是,各種會在相當長期間内,在不斷反複的生産過程中,用它的全部範圍發生功能,或為某種有用效果的獲得而服務的勞動手段,如象建築物,機器,排水管,勞動家畜,各種裝置,将會在價值總量和物質總量上增大起來。
但它們是逐漸磨損的,一點一點喪失它們的價值,也隻一點一點轉移它們的價值到産品中去的。
”[79]它們是全部被使用,但隻一部分被消費的。
在這種限内,“全部被使用但隻部分被消費的程度越是大的時候,它們會按相同的比例,越是和各種自然力,水,蒸汽,空氣,電氣等等一樣提供無償的服務。
當過去勞動為活的勞動所利用,被附與生氣時,過去勞動這種無償的服務也會随積累規模的增長而積累起來”[80]。
總之,資本會在積累過程中,在不斷增進科學技術發明利用的範圍與程度中,把一切社會的與自然的力量,都合并在資本中,使其變成資本的生産力,變為資本積累的源泉。
然而,就資本主義商品生産制度來說,這許多有利條件的發展,很快就會看到它的局限性,看到它的盡頭。
3.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 前面已經講到了資本的積累實際上是對于勞動者的無償勞動積累。
積累的增進或擴大規模的再生産,“也會以擴大的規模再生産資本關系,在一極端,再生産更多的或更大的資本家,在另一極端,再生産更多的工資雇傭勞動者”[81]。
問題就發生在這裡了。
在積累過程中,如果不斷再生産出來的更多的工資勞動者,都有機會為資本家提供無償勞動,提供剩餘價值,也就因此又都能為資本家實現剩餘價值,那當然是再好沒有的事。
而事實是,對于勞動力的需要,隻有在資本有機構成不變的條件下,才會随積累一同增加。
如果資本家一心想到:盡快地改進技術,可以獲得額外利潤的好處;把勞動生産率提高起來,同時還有加強勞動強度的好處,還有擴大自然利用範圍的好處,還有掙得所用資本與所費資本間的差額的好處,他們就必然要努力提高資本有機構成,以較小的勞動量來推動更多的生産資料。
結局,“資本技術構成上的這種變化,即生産資料的總量和讓它活動起來的勞動力的總量相比而言的增大,會反映到資本的價值構成上面來,以緻資本價值的不變部分犧牲它的可變部分而實行增加”[82]。
這個傾向,在積累及伴随積累而生的積聚的進行中,在由競争及信用中加強了的集中運動中,愈益表現得突出。
由于積聚集中過程,不僅由資本提高有機構成,把可能吸收的工資勞動者人數相對減少了,同時并還因此促進中小企業加速破産,而由是制造出來了更多的待雇的工資勞動者。
在這裡,我們就看到了這樣一個資本主義的人口規律:“資本主義積累會不斷産生出,并且正好是比例于它的力量和數量,不斷産生出一個相對的,超越于資本平均價值增殖需要,從而過剩或者過多的勞動人口。
”[83] 不錯,一個剩餘勞動人口,是資本積累的結果,同時,一個擺在那裡聽候處分的産業後備軍,又是資本積累的杠杆。
各種形态(流動的、潛在的、停滞的)的過剩人口的存在,就是對于工資勞動者的極大壓力,就是把他們的工資壓到勞動力價值以下的有效手段。
當代資産階級經濟學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如意算盤的理論,說是失業人口保持在總勞動人口的百分之二至百分之三乃至百分之五甚至到百分之七的限度,是鼓勵投資的一個有利的條件。
遺憾的是,這個規律的作用,并不恰好達到資本家所一廂情願的限度,而且過剩的勞動人口由積累不斷引起的量變,往往要産生他們所意想不到的質變。
正是由于過剩勞動人口或産業後備軍累進增加,成為資本積累上的一個明顯趨勢:在一方面,窮乏、壓迫、奴役、退化,榨取之量在不斷增長着,而同時為資本主義生産過程所集中、統一、訓練和組織的勞動者階級的反抗隊伍,也不斷增大,他們的階級覺悟也不斷提高。
其結果,當生産資料的集中與勞動的社會化一發展到資本主義生産關系外殼不能相容之點,這個外殼就要破裂,資本主義制度的喪鐘響起來了。
剝奪者被剝奪了[84]。
4.所謂原始積累 在曆史發展的順序上,所謂原始積累,是先行于資本主義積累,而作為資本主義發生的曆史前提出現的。
不同的社會國家,或長的或短的原始積累階段,形成它的資本的前史。
馬克思在講過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之後來說明它,而不在這以前,不在叙述和它有密切聯系的協作制造業的場合,或者不在叙述和它更有關系的由貨币到資本轉化的場合來說明它,應當說是有兩個深刻的用意:第一是,把原始積累放在前面任何一個場合來講,如果是作為一部經濟史的論著,也許是有必要的,而作為一部經濟學論著,卻就必須在注意曆史順序的同時,更好考慮處理理論邏輯。
把原始積累問題,放在貨币到資本轉化那裡叙述,或是放在近代工業發展那裡叙述,都是要破壞整個體系的。
而且第二,要講原始積累,先得知道什麼是積累,什麼是資本主義積累,在剩餘價值來源、資本主義積累實質問題沒有解決之前,不但在論述上還不曾提出原始積累這個經濟範疇,就是過早提出來了,也說明不清楚。
因為馬克思指示我們,“關于人類生活形态的深思及科學分析,一般說來,總是按照與現實發展相反的道路進行。
那總是從後面,從發展過程的完成結果開始。
”[85]當把資本主義積累這個完成形态作了結論的時候,再回頭來看看資産階級所極力強調的生産發家的“光榮曆史”是怎麼一回事,那就不但論證有力,并且還是非常順理成章的。
馬克思在後面論述到近代商業資本和借貸資本時,也是依照這個章法,分别把以往的獨立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附帶加以說明。
在論證資本積累,論證剩餘價值資本化,就是把已經無償占有勞動者的剩餘勞動或其價值體化物進一步拿去占有更多剩餘勞動、剩餘價值的時候,資本家階級或其代言人,在事實面前逼得無路可走,總是慣于捏造一些事實,如說他們祖先如何勤勞,如何第一次把不吃不穿掙得的基金,投到生産事業上去等等來搪塞,但稍加分析,就會發現那都是站不住腳的。
确實有的資産者,曾經是獨立勞動者出身的,在他還是獨立勞動者的時候,或許是相當勤儉節約的。
但問題在于,靠他自己的勞動收入,并不能使他成為資本家。
他之成為資本家,之所以能進行資本積累,完全是由剝削而來的。
中國有句“人無橫财不富”的諺語,從經濟上講,“橫财”無非是以這種那種的方式占有或剝奪他人的勞動。
不過,由于這種占有或剝奪往往是通過社會的行動來實行的,就在一定程度内,把參與占有和剝奪的個人肮髒行為掩蓋了。
原始積累有種種方式,如土地占有制度,勞動強制制度,殖民制度,課稅制度,保護制度……等等,“但所有這些方法全都利用國家的強力,利用社會積聚的有組織的暴力,溫室般地助長從封建生産方式到資本
其結果,勞動者對資本家的隸屬,就因他們愈益成為單純為資本家生産剩餘價值、生産财富的工資勞動者而強化起來。
他們在資本家的心目中,已經是和資本家的其他生産資料,沒有多大區别了。
他們的個人的消費就被看成是載重家畜的飼料乃至潤滑機器的油料,因而,那種消費需不需要、值不值得,就看它對生産資本家的價值和剩餘價值,有沒有效果。
有效果,就是生産的,否則,就不是生産的。
資産階級就是用這種看法和态度,來看待工資問題的。
由于資本家幹脆把勞動者當作生産資料,他們就視為當然地對勞動者階級行使所有權了。
這由他們的種種宣傳甚至種種立法措施,如不許有技術的熟練的勞動者移到國外去的做法,充分證實了。
一句話,資本家與勞動者結成的生産關系,就是在簡單再生産過程的單純延續中,也在不斷強化、不斷發展着。
資本主義的簡單再生産過程,是它的擴大再生産過程的起點,并且是當作擴大再生産過程中的構成因素。
隻有把簡單再生産過程中的基本條件和關系弄清楚了,資本主義的擴大再生産過程中或剩餘價值資本化的過程中的一些較複雜問題,就容易說明了。
2.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 資本家把所生産的商品,拿到市場去實現價值,除了補償生産資料的消耗,也除去給付勞動力的價格,餘下的就是他的所得。
這個所得,名義上是利潤,實際上是剩餘價值(雖然馬克思有時也把它作為剩餘價值中為資本家所消費的那一部分來理解)。
他不把所得全部消費,而将其中一部分或大部分周期地再投到生産上,把原來的生産規模擴大了,那在實際上就是資本以累進的規模進行再生産,就是積累,也就是剩餘價值資本化。
“為了要積累,人們必須把剩餘産品一部分轉化為資本。
但是,如果不是借助于奇迹,人們總隻能把那種能夠在勞動過程中使用的物品(即生産資料),或勞動者能夠用來維持生活的物品(即生活資料)轉化為資本。
因此,年剩餘勞動的一部分,必須被用來生産追加的生産資料和生活資料,讓它們的産量,超出補償墊付資本必要的數量,有一個餘額。
一句話,剩餘價值能轉化為資本,隻是因為在剩餘産品(它的價值就是剩餘價值)中已經包含有一個新的資本的物質成分。
”[74]可是要進行生産,單有這些物質成分是不行的,如果已經被使用的勞動力,不再能延長勞動時間或增強勞動強度,就必須追加勞動,追加勞動力,追加勞動者人數。
這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是有很好的配合的。
除了人口的自然增加外,不斷由失去生産資料而遊離出來的工資勞動者,就正好是要滿足剩餘價值不斷資本化所提出來的需要。
資本家隻要“把工人階級每年供給的各種年齡的追加勞動力,合并到已經包含在年産品中的追加生産資料中去,剩餘價值到資本的轉化就已經完成了。
”[75]一次一次以累進的規模進行下去,由剩餘價值産生更多的剩餘價值。
這就很容易給人一個印象,資産階級及其觀念代理人實際上也在這麼設想,不把剩餘價值全部消費掉而将其一部分或一大部分繼續投資雇用更多的工資勞動者,倒象是做了一件好事。
而且,一切都是依照所有權規律,依照等價交換規律進行的。
資本家對自己的貨币有所有權,勞動者對自己的勞動力也有所有權;資本家照現實的價值購買勞動力,勞動者按現實價值出賣勞動力。
一切都象是公公道道的。
可是,在現實上,憑買憑賣的所有權規律怎麼到頭來轉變成了資本主義的占有規律呢?這道理,我們在前面已經看到了,資本家購買勞動力所給付的價值,和他利用勞動力創造的價值,自始就是一個不等的量。
剩餘價值就是這兩者的餘額,就是未給予等價而占取勞動者的東西。
把這一部分價值拿來資本化,事實上就是把占有勞動者的東西,将其中的一部分拿來購買勞動力,“即使那是按照充分的價格進行,以等價交換等價,那也一樣是征服者的老戲法。
被征服者的商品是用他們自己的被人劫走的錢購買的”[76]。
就因為這樣,“資本家和勞動者間互相交換的關系,就不過成了一個在流通過程中出現的假象,不過成了一個形式,與内容本身無關,不過使它神秘化”[77]。
而作為交換出發點的所有權,在資本家方面說,變成了無償占有他人勞動成果的權利,而在勞動者方面說,就表現為占有自己勞動成果的不可能。
在剩餘價值資本化的過程中,資本家占有他人勞動成果愈多愈大,勞動者便愈要因為對資本的隸屬變得愈無權利。
事實本來是非常明白的,但資産階級經濟學者卻從這裡提出一些極荒謬的理論。
一個理論,是把剩餘價值資本化,隻看為是剩餘價值的可變資本化,好象追投勞動同時不要追投作為生産資料的不變資本,好象資本家即使是從勞動者那裡占取了剩餘價值,也還是用來雇傭勞動者。
古典經濟學者如亞當·斯密、李嘉圖,都強調這個意見,這是由于認識不清;而庸俗經濟學者,卻從這裡大做文章,仿佛資本家是為了勞動者有工可做,有工資可得,不斷進行再投資。
當然,就是一個再庸俗的經濟學者,也不能否認:資本家擴大投資活動,是為了有利可圖。
在種種為資産階級辯護的理論中,特别是英國西尼耳的“節欲論”,他認為資本家不把他的所得全部消費掉,節制欲望,隻把其中一部分作為消費基金,而把另一部分作為積累基金。
由使用積累基金所得的剩餘生産物或其價值,就是對于他節欲行為的報償。
不錯,在近代初期,資本家确曾因種種原因,敦促他們盡可能節制消費,把盡可能多的所得部分轉化為資本,那不外為了滿足自己的增殖價值或緻富的欲望。
事實上,資本主義生産的不斷發展,需要對每一種企業上的投資不斷有所增加;而商品生産者間的競争,也逼着他們非不斷增加投資,不斷擴大企業規模,就不易增加所得,甚至不易存在下去。
他們正是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為積累而積累,為生産而生産的。
古典學派經濟學者,一方面把勞動階級看為是生産剩餘價值的機器,同時也嚴肅地、客觀地、毫不客氣地把資本家階級看成是把這種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的機器。
他們這樣嚴肅而客觀地看待資本家的曆史任務,是庸俗經濟學者西尼耳所不能理解的。
資本主義一步一步向前發展,資本的積累愈來愈多了,資本家盡管過着他們若祖若父所意想不到的豪華生活,他們拿出來的資本化的剩餘價值,仍有十百倍千萬倍的增大。
即使把剩餘價值分為資本與所得的比率保持不變,積累的量,仍可因勞動力的剝削程度加強、勞動生産力的發展以及相伴而生的種種因素,而增大起來。
關于勞動力的剝削程度,在讨論剩餘價值的時候,為了說明的便利,一直是把工資看作是與勞動力的價值相等,實際上,它經常被壓低在這個價值以下,從而,在一定限度内,把勞動者的必要基金,轉化為資本積累的基金[78]。
這例子,在工業上、采掘業上、農業上随時都可以看到,不依比例追加不變資本,卻可依種種手法由增強勞動強度和延長勞動時間生出追加勞動,而增大剩餘價值生産物。
在這樣的情形下,工資就大大降低在勞動力價值以下了。
至于勞動生産力增加的結果,很明顯,一定量價值,從而一定量剩餘價值依以表現的生産物量,會相應增加。
這在一方面,會在剩餘價值分割為追加資本與所得的比率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家的消費也可以增加,而不緻減少積累基金。
同時在另一方面,實際工資決不會與勞動生産力依同比例增進,同一的可變資本,可以推動較多的勞動力、較多的勞動了。
還有,勞動生産力的增進,就說明所用資本增大了。
在這裡,又造出了一個有利于積累增大的條件。
即是,資本增大了,所用資本與所費資本間的差額會一同增大。
“那就是,各種會在相當長期間内,在不斷反複的生産過程中,用它的全部範圍發生功能,或為某種有用效果的獲得而服務的勞動手段,如象建築物,機器,排水管,勞動家畜,各種裝置,将會在價值總量和物質總量上增大起來。
但它們是逐漸磨損的,一點一點喪失它們的價值,也隻一點一點轉移它們的價值到産品中去的。
”[79]它們是全部被使用,但隻一部分被消費的。
在這種限内,“全部被使用但隻部分被消費的程度越是大的時候,它們會按相同的比例,越是和各種自然力,水,蒸汽,空氣,電氣等等一樣提供無償的服務。
當過去勞動為活的勞動所利用,被附與生氣時,過去勞動這種無償的服務也會随積累規模的增長而積累起來”[80]。
總之,資本會在積累過程中,在不斷增進科學技術發明利用的範圍與程度中,把一切社會的與自然的力量,都合并在資本中,使其變成資本的生産力,變為資本積累的源泉。
然而,就資本主義商品生産制度來說,這許多有利條件的發展,很快就會看到它的局限性,看到它的盡頭。
3.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 前面已經講到了資本的積累實際上是對于勞動者的無償勞動積累。
積累的增進或擴大規模的再生産,“也會以擴大的規模再生産資本關系,在一極端,再生産更多的或更大的資本家,在另一極端,再生産更多的工資雇傭勞動者”[81]。
問題就發生在這裡了。
在積累過程中,如果不斷再生産出來的更多的工資勞動者,都有機會為資本家提供無償勞動,提供剩餘價值,也就因此又都能為資本家實現剩餘價值,那當然是再好沒有的事。
而事實是,對于勞動力的需要,隻有在資本有機構成不變的條件下,才會随積累一同增加。
如果資本家一心想到:盡快地改進技術,可以獲得額外利潤的好處;把勞動生産率提高起來,同時還有加強勞動強度的好處,還有擴大自然利用範圍的好處,還有掙得所用資本與所費資本間的差額的好處,他們就必然要努力提高資本有機構成,以較小的勞動量來推動更多的生産資料。
結局,“資本技術構成上的這種變化,即生産資料的總量和讓它活動起來的勞動力的總量相比而言的增大,會反映到資本的價值構成上面來,以緻資本價值的不變部分犧牲它的可變部分而實行增加”[82]。
這個傾向,在積累及伴随積累而生的積聚的進行中,在由競争及信用中加強了的集中運動中,愈益表現得突出。
由于積聚集中過程,不僅由資本提高有機構成,把可能吸收的工資勞動者人數相對減少了,同時并還因此促進中小企業加速破産,而由是制造出來了更多的待雇的工資勞動者。
在這裡,我們就看到了這樣一個資本主義的人口規律:“資本主義積累會不斷産生出,并且正好是比例于它的力量和數量,不斷産生出一個相對的,超越于資本平均價值增殖需要,從而過剩或者過多的勞動人口。
”[83] 不錯,一個剩餘勞動人口,是資本積累的結果,同時,一個擺在那裡聽候處分的産業後備軍,又是資本積累的杠杆。
各種形态(流動的、潛在的、停滞的)的過剩人口的存在,就是對于工資勞動者的極大壓力,就是把他們的工資壓到勞動力價值以下的有效手段。
當代資産階級經濟學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如意算盤的理論,說是失業人口保持在總勞動人口的百分之二至百分之三乃至百分之五甚至到百分之七的限度,是鼓勵投資的一個有利的條件。
遺憾的是,這個規律的作用,并不恰好達到資本家所一廂情願的限度,而且過剩的勞動人口由積累不斷引起的量變,往往要産生他們所意想不到的質變。
正是由于過剩勞動人口或産業後備軍累進增加,成為資本積累上的一個明顯趨勢:在一方面,窮乏、壓迫、奴役、退化,榨取之量在不斷增長着,而同時為資本主義生産過程所集中、統一、訓練和組織的勞動者階級的反抗隊伍,也不斷增大,他們的階級覺悟也不斷提高。
其結果,當生産資料的集中與勞動的社會化一發展到資本主義生産關系外殼不能相容之點,這個外殼就要破裂,資本主義制度的喪鐘響起來了。
剝奪者被剝奪了[84]。
4.所謂原始積累 在曆史發展的順序上,所謂原始積累,是先行于資本主義積累,而作為資本主義發生的曆史前提出現的。
不同的社會國家,或長的或短的原始積累階段,形成它的資本的前史。
馬克思在講過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之後來說明它,而不在這以前,不在叙述和它有密切聯系的協作制造業的場合,或者不在叙述和它更有關系的由貨币到資本轉化的場合來說明它,應當說是有兩個深刻的用意:第一是,把原始積累放在前面任何一個場合來講,如果是作為一部經濟史的論著,也許是有必要的,而作為一部經濟學論著,卻就必須在注意曆史順序的同時,更好考慮處理理論邏輯。
把原始積累問題,放在貨币到資本轉化那裡叙述,或是放在近代工業發展那裡叙述,都是要破壞整個體系的。
而且第二,要講原始積累,先得知道什麼是積累,什麼是資本主義積累,在剩餘價值來源、資本主義積累實質問題沒有解決之前,不但在論述上還不曾提出原始積累這個經濟範疇,就是過早提出來了,也說明不清楚。
因為馬克思指示我們,“關于人類生活形态的深思及科學分析,一般說來,總是按照與現實發展相反的道路進行。
那總是從後面,從發展過程的完成結果開始。
”[85]當把資本主義積累這個完成形态作了結論的時候,再回頭來看看資産階級所極力強調的生産發家的“光榮曆史”是怎麼一回事,那就不但論證有力,并且還是非常順理成章的。
馬克思在後面論述到近代商業資本和借貸資本時,也是依照這個章法,分别把以往的獨立商業資本和高利貸資本附帶加以說明。
在論證資本積累,論證剩餘價值資本化,就是把已經無償占有勞動者的剩餘勞動或其價值體化物進一步拿去占有更多剩餘勞動、剩餘價值的時候,資本家階級或其代言人,在事實面前逼得無路可走,總是慣于捏造一些事實,如說他們祖先如何勤勞,如何第一次把不吃不穿掙得的基金,投到生産事業上去等等來搪塞,但稍加分析,就會發現那都是站不住腳的。
确實有的資産者,曾經是獨立勞動者出身的,在他還是獨立勞動者的時候,或許是相當勤儉節約的。
但問題在于,靠他自己的勞動收入,并不能使他成為資本家。
他之成為資本家,之所以能進行資本積累,完全是由剝削而來的。
中國有句“人無橫财不富”的諺語,從經濟上講,“橫财”無非是以這種那種的方式占有或剝奪他人的勞動。
不過,由于這種占有或剝奪往往是通過社會的行動來實行的,就在一定程度内,把參與占有和剝奪的個人肮髒行為掩蓋了。
原始積累有種種方式,如土地占有制度,勞動強制制度,殖民制度,課稅制度,保護制度……等等,“但所有這些方法全都利用國家的強力,利用社會積聚的有組織的暴力,溫室般地助長從封建生産方式到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