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資本論》第一卷的系統理解

關燈
主義生産方式的轉化過程,縮短它的過渡期。

    暴力是每個孕育着一個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産婆。

    它本身也是一種經濟力。

    ”[86]不過,這種作為經濟力的暴力的行使,有的是具有決定的作用的。

    “在原始積累曆史上一切在資本家階級形成過程中起杠杆作用的變革,都是曆史上劃時代的事情;首先的一個要素就是,人民大衆突然地并且強制地失去生活的資料,當作自由的、象鳥一樣的無産者被投到勞動市場上來。

    農村的生産者即農民的土地的剝奪,是這全部過程的基礎。

    ”[87]很清楚,農村生産者,由土地分離,由他們取給于土地的生活資料分離,不僅造出了資本家所需要的工資勞動者,不僅為資本家創造了商品市場;不僅在這之前,由農民在各種稅課,在商業和高利貸活動下的破産,為他們積累起了作為開業資金的貨币财産;并還使農民以往使用的土地以外的生産資料,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他們運用那種資金的物質要素。

    如在農民手中為自力謀生所用的農具畜力,到了資本家手裡,就成為剝削他人勞動的工具了。

    所以,“資本關系的創造過程,不外就是勞動者同他所有的勞動條件分離的過程。

    這個過程,一方面把社會的生活資料和生産資料轉化為資本,另一方面則把直接生産者轉化為工資雇傭勞動者。

    所以,所謂原始積累,不外就是生産者和生産資料分離的曆史過程”[88]。

    這種分離,就社會所有制方面講,就隻指着那種以自己的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解體。

    資本主義的以他人的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就是在前一種私有制解體過程中産生的,也就是把人民大衆的土地、生活資料和勞動工具加以剝奪的基礎上産生的。

    我們隻有認清了這個曆史過程,才能對資本家發家緻富的“光榮曆史”有一個正确評價,同時也才了解,由少數資産階級暴發戶,剝奪人民大衆,是由于曆史發展的必然,而現在廣大無産階級剝奪資産階級,如我們前面講到的,更是由于資本主義生産自身内在的規律的作用的結果。

    擁護财産私有制的資産階級,不但忘記了他們祖先曾是怎樣殘酷無情地徹底破壞過另一種私有制,他們尤其沒有意想到,在“現存社會裡,私有财産對十分之九的成員來說已經被消滅了”[89]。

    私有财産對十分之一的人的存在,正是由于對十分之九的人已不存在。

    不管資産階級及其代言人如何詭辯,資本主義積累的曆史趨勢,總是他們阻擋不了的。

     (四)值得提起的若幹問題 上面已經把《資本論》第一卷的内容,作了簡單的叙述。

    我們由此初步知道,資本的全部生活史,或者說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由發生、發展以至趨向滅亡的運動史,事實上,無非是資産階級統治、壓制、剝削工人階級和工人階級不斷反抗、不斷促使資産階級改變剝削方式,以至最後造成剝奪者被剝奪的結局的曆史。

    以資本與勞動關系為基礎的資産階級社會經濟的辯證發展關系,由此清楚明白地表現在我們眼前了。

    但如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資本主義的實際經濟現象是非常錯綜複雜的,它不但不能直接把那個辯證發展關系顯示出來,反而把它掩蓋了;資産階級經濟學者的庸俗理論,還進一步把它曲解了。

    因此,對資本主義的辯證發展關系的揭露,或其現實運動規律的發現,就不隻是要解析各種經濟現象,還必須針對着資産階級經濟學者的各種庸俗理論及其錯誤的研究方法,進行批判;看在批判分析中,怎樣的科學處理,才能更好地在有力地駁倒那些錯誤理論系統的同時,從本質上把資本主義的辯證發展關系表達出來,把自己的科學理論體系建立起來。

    不認清這一點,我們對于這一卷的研究程序和一些關鍵問題,就會有些不易理解。

     首先,這一卷講的是資本的生産過程,并還是講它的直接生産過程。

    為什麼把研究的範圍限得這樣狹呢?就我們在上面提到的産業資本公式,即來說,隻是集中講到中間的環節,前後兩個環節,由貨币到商品的轉化和商品到貨币的轉化,都隻當作前提假定了,提到了,而沒有進一步考察,因此,我們在日常經濟生活中習見的價格變動關系或供需變動關系,也暫時存而不論。

    那就是假定所有的商品,都是按照價值買賣,假定生産所需的生産資料和勞動力,都能充分得到供給,假定所生産的商品,都會順利銷售出去。

    不但如此,在直接生産過程,我們當然還隻能看到生産資本家或産業資本家,所有在直接生産過程創造的剩餘價值,假定隻是由他占有,暫且不問他和其他資産階級間作如何的分配。

    因此,我們日常習見的那些分配形态,如利潤、利息、地租等等,也被抽象去了。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我們大家都知道一個道理,如馬克思所說的“物理學者考察自然過程,就是要在它表現得最為精密準确并且最少受擾亂影響的地方進行考察;或是在可能的時候,在各種條件保證過程純粹進行的地方進行實驗”[90]。

    社會科學的研究,就不能這樣做實驗,“在經濟形态的分析上,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反應劑。

    那必須用抽象力……。

    ”[91]把一些有相互關系,但對所研究的對象說,還不是最必要的因素,暫時抽象去。

    不過,馬克思研究直接生産過程,暫時不讨論流通關系和分配關系,還有一個道理,那就是因為他在這裡所要發現的資本價值增殖的原因,或剩餘價值的來源,正好為一般資産階級經濟學者用流通的現象、分配的現象所掩蓋着。

    他們對于資本為什麼會增殖,投下一定額資本價值為什麼會收回更多的價值,或者是由賤買貴賣來解釋,或者是由此盈彼虧來解釋。

    針對他們這些錯誤的看法,馬克思暫時排開這些流通、分配現象,徑直在直接生産過程去探索它的根源,就顯然有重大的批判意義了。

    如我們在上面看到的,資本家把他購買來的勞動力,強使其在勞動過程作出勞動力價值或必要勞動以上的剩餘勞動,強使其提供不給報酬的勞動,這就為剩餘價值找到了真正的來源。

    這樣,就使得勞動過程成為價值增殖過程了,使直接生産過程既是勞動過程,又是價值增殖過程,而成為兩者的統一了。

    至于所增殖的價值,能否實現,或以何種程度實現,那種實現,有利于誰,不利于誰,那就要看市場的供銷狀況了。

    那已經不是剩餘價值的生産問題,而是剩餘價值的流通與分配的問題了。

    一個資本家即使把他所生産的商品堆在倉庫裡腐爛、虧本拍賣或者投到海裡去,也并不能證明他在生産過程沒有剝削勞動者,隻不過表明他剝削所得的果實,沒有實現罷了。

     其次,這一卷隻限于資本的直接生産過程的研究,為什麼研究的結果能如上面指出的那樣,把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把它的辯證發展關系揭露出來呢?要說明這一點,必須明了,在科學研究上,愈是要把握一個社會的總的全面的發展傾向,就愈需要從它的本質的、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下手。

    我們已經知道,資本主義社會的最本質的經濟關系,就是資本與勞動的關系,恩格斯把它叫作軸心的關系。

    資本的增殖價值的機能,是表現在對于剩餘勞動的剝削上,是出現在直接生産過程中。

    就剩餘價值的生産而論,不論是生産資料,還是勞動力,在這個過程以外,都還隻是可能的生産因素,它們要在直接生産過程中,方才成為現實的生産因素。

    盡管在直接生産過程中,生産資料并不增殖價值,隻有勞動力被要求作超過其價值以上的支出,因而增加了價值。

    可是,一定勞動力推動一定生産資料的量的比例關系的改變,就要發生剩餘價值量與剩餘價值率或剝削程度的改變。

    而這種改變,又是以生産技術構成、勞動組織與最必要的生産資本量的改變,作為前提。

    我們知道,剩餘價值由絕對形态向相對形态的轉變,就是由此産生的。

    由于相對剩餘價值的榨取,是要求不斷改進勞動技術組織過程,要求不斷增加投資,于是把已經榨取得來的剩餘價值,盡可能多地再投下去,或盡可能多地資本化,就成了一個無可變更的定律。

    同時,在包括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總資本中,不變資本對可變資本的比例,相對地愈來愈大,或者反過來,可變資本對不變資本的比例,相對地愈來愈小,也成了一個無可改變的定律。

    從這裡我們不但看到了勞動人口過剩的内情,看到了生産過程的内情,還看到生産社會化和勞動者被集中、被組織的現代集體主義的勞動,而由是出現的社會主義革命的前景。

    當然,整個資本主義的經濟現象,比這裡所指出的,無疑是要複雜得多、曲折得多的,但千頭萬緒,千變萬化的關系和現象,最後都是要從那個直接生産過程找到說明。

    因為“它的決定的動機是剩餘價值的生産”[92]。

    那是整個資本運動的軸心和它的一切表面變化所由發生的根源。

    既然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的生命線,資本主義社會發生、發展以至滅亡的辯證發展關系的揭露,怎麼能夠不最先在創造剩餘價值的直接生産過程中進行呢!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研究的方法論上,與一切庸俗經濟理論截然不同的地方。

     再次,這一卷所研究的,既然是資本的生産過程——直接生産過程,為什麼開頭第一篇講商品與貨币,接着第二篇,還是講貨币到資本的轉化,直到第三篇,才正式講直接生産過程呢?對于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說明。

    第一是曆史的,表示資本所由發生,表示資本生産要經曆一個社會的變革;第二是理論的,表示資本研究需要預先交代一些有關的基本概念範疇;第三是在批判的立場上,把簡單商品生産與資本主義商品生産明确區别開,借以清除資産階級經濟學者混淆這兩種生産方式,在剩餘價值來源的認識上造成的混亂。

    第一點是非常明白的,資本是商品生産與商品流通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才出現的,它最初又是表現在貨币形态上。

    所以,把勞動生産物轉變為商品,商品通過交換過程分化為商品與貨币商品或貨币,再由貨币轉化為資本的全過程,作一概述,我們就不僅對于資本的曆史性,有一明确概念,同時還會由此理解到資本的社會特質,就是體現在勞動力買賣這一點上。

    勞動力的購買者,不自己勞動,而利用他人的勞動力來勞動,那說明他擁有相當的生産資料;勞動力的出賣者,不為自己勞動,那說明,他已和自己的生産資料分離了。

    生産資料與勞動力出賣者分離,和它在勞動力購買者手裡集中,有破有立,是一個過程的兩面。

    這個過程是逐漸發生的,但卻要訴之于催生的暴力革命把它完成。

    現代的資産階級革命,其實就是要在社會範圍内成就這個經濟上的變革。

    在市場上找不到現成的勞動力,資本就無從誕生了。

    第二點是屬于理論上的要求,正是因為這一卷要暫時撇開流通關系,集中考察直接生産過程,而直接生産過程的研究,剩餘價值的說明,又少不了要涉及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如商品、勞動、價值、貨币等等,所以,在對商品貨币發生發展的曆史考察中,把這些基本概念,分别交代清楚了,就使得資本的直接生産過程的分析,能按照嚴密的邏輯順序展開,而無須為這些概念的說明所中斷。

    就第三點來說,那是有深刻批判的意義的。

    必須指出,上述那些概念範疇在第一篇、第二篇的交代,隻限定在它們對一切商品經濟有共同性的範圍内。

    馬克思把簡單商品生産與資本主義商品生産作了嚴格的區别,表明在簡單商品生産方式下的商品貨币這些概念,一到資本主義商品生産社會,它們就要在作為資本運動中的一個環節的限内,附上資本的特質,而成為商品資本、貨币資本,并且,它們的這種性質的改變,歸根結底,還是由于勞動的性質改變了,原來隻是形成商品價值的勞動,這時已經是創造包括有剩餘價值在内的商品價值的勞動了。

    這樣一來,資産階級經濟學者混同兩種生産形态,動不動借口以簡單商品生産不産生剩餘價值,從而否認資本主義商品生産産生剩餘價值的伎倆,就不攻自破了。

    總之,這一卷講資本的生産過程,而必須在開頭兩篇講商品貨币以及貨币轉化為資本的關系,其着眼點都在講資本,或者是講資本發生史,或者是講資本研究上所需要交代的各種有關的概念範疇,或者是講非資本生産到資本生産的過渡。

     還必須講到,把工資這個分配形态放在生産過程考察,在習慣于傳統講法的人看來,簡直是太意外了,太不可理解了。

    但仔細體會一下,就知道這不隻是第一卷的重要關鍵,也是全三卷的重要關鍵,還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于資産階級政治經濟學在方法論上,在理論體系上的一個徹底的革命的重要關鍵。

    我們已在前面講《資本論》的結構與體系時提到了這個問題,但沒有展開說明,看來是需要在這裡進一步交代的。

    現在且先來看把工資安排在這一卷來考察,有什麼重要意義。

    這一卷是考察資本的生産過程。

    資本的生産,就在它的價值增殖;價值其所以增殖,又在資本家購買勞動力所支付的價值與利用勞動力所創造的價值有一個差量,這個差量,就是資本家未給報酬而占有剩餘勞動的結果。

    資本家如果按照他在直接生産過程利用勞動力所創造的全部價值,以工資名義付給勞動者,那個差量就不存在,剩餘價值就不存在,資本就不成其為增殖價值的資本了。

    資産階級經濟學者把工資說成是勞動價值或勞動價格,以示全部勞動都給予了代價,那顯然是一種欺騙。

    事實上,資本家隻給付了抵償勞動力價值所必要的必要勞動部分,這以上的剩餘勞動部分,是被他無償占有了。

    因此,很明白,不把工資這個範疇放在生産過程來說明,資本的産生,就無法說明了。

    我們再來看這一安排,對全三卷的安排有什麼重要意義。

    由于工資這個分配形态,被當作資本生産過程的一個最必要的條件來處理了,第二卷講資本的流通過程,就不需要再考慮勞動力買賣這種特殊流通,而便于在第一卷讨論過了的資本的生産的基礎上,專門講資本的流通,剩餘價值的流通了;也就因此,第三卷在講資本主義生産總過程中提出來的諸分配形态,就隻會是剩餘價值在資産階級中間的分配了。

    隻有這樣,這整個體系,才符合于資産階級社會的現實關系:由工人階級的無償勞動,創造出來的全部剩餘價值,以各種分配形态以各種名義分歸社會不勞而獲的各階層。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社會上一切不勞動的分子,都是依靠這種無酬勞動維持生活的。

    資本家階級負擔的國稅和地方稅,土地所有者的地租等等,都是由無酬勞動支付的。

    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都是建立在這種無酬勞動之上的。

    ”[93]我們如果按資産階級經濟學者采用的所謂三位一體公式,資本——利潤,勞動——工資,土地——地租,将得出什麼結果呢?那就隻能說是各出一份力量,各得一份收入,誰也沒有剝削誰。

    但事實完全不是這樣。

    這個看來象是整齊的系統,隻要把工資這個分配形态與利潤、地租等等形态,從本質上區别開,顯出一方面是被剝奪去生産資料,向他人提供剩餘勞動、剩餘價值的結果;另一方面是占有并利用生産資料榨取他人的剩餘勞動、剩餘價值的結果,它的欺騙性,就被徹底揭露出來了,它的整個體系就被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