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資本論》第二卷的系統理解
關燈
小
中
大
中賤買貴賣的結果。
近代初期的所謂貨币主義,就是把這點作為基礎。
然而,一經與其他循環形态一并起來比較考察,這種幻惑性質,就顯得全無根據了。
生産資本的公式,P&hellipW&prime—G&prime—W&hellipP,一開始,就表示了它是生産資本的周期的更新。
在貨币循環公式上,我們看到,兩極的流通階段,是把生産過程作為媒介,而在這個公式上,兩個流通階段,W&prime—G&prime—W,“隻表現為周期更新、由更新而繼續不斷的再生産的媒介”[102]。
再生産有簡單再生産與擴大再生産兩個形态。
就簡單再生産而論,始點的P與終點的P,是相同的;就擴大再生産而論,終點就是P&prime,大于始點的P。
這就說明,作為它們的中間媒介的兩個流通階段,有不同的變化。
如果假定一切情形不變,又假定商品是依照它們的價值售賣,在簡單再生産下,全部剩餘價值供資本家個人消費。
那麼,“商品資本W&prime一轉化為貨币,貨币總額中代表資本價值的部分,就會在産業資本的循環中繼續流通;另一部分,即已經轉化為金的剩餘價值,則加入一般的商品流通。
那也是從資本家出發的貨币流通,但它是進行在他那個個别的資本的流通之外”[103]。
于是,這裡和W—G—W資本流通并行的,有w—g—w簡單的商品流通。
不過後者w—g包含在W&prime—G&prime的資本循環中,而g—w則在這個循環之外,即資本價值與剩餘價值的流通,在W&prime轉化為G&prime以後,就分開了。
但不管是W—G—W,還是它的補充的流通階段w—g—w,從一般的形态來考察,兩者都是屬于普通流通的系列。
在積累及擴大再生産形态上,即在P&hellipP&prime上(為了說明的便利起見,假定全部剩餘價值都資本化),那有幾點值得注意的:第一,“P&prime所表示的,不是剩餘價值已經生産出來,而是所生産的剩餘價值已經資本化,資本已經積累;所以,與P不同,P&prime是由原有的資本價值加這個運動中積累的資本的價值而成”[104]。
其次,在階段上,G&prime由所實現的貨币價值(原資本價值和剩餘價值)全部資本化,全部變成貨币資本,購買A和Pm,但要把A+Pm理解為A&prime+P&primem,就會是錯誤的,“因為我們知道,在資本增大時,會有價值構成的變化結合在一起。
在這種變化的進步中,Pm的價值将會增大,A的價值總是相對地減少,并且屢屢絕對地減少”[105]。
第三,通過W&prime—G&prime流通階段,在G&prime中實現了的剩餘價值g,能否立即再加入過程中的資本價值中去,與資本G結合在一起,以G&prime的量加入循環過程,那要取決于種種情形:當作貨币資本使用,顯然需要具有這種營業所需要的最低限量,就全量在原有營業上作擴充之用,也要受到P的各種物質要素關系和價值比例的要求的限制。
所以g在它的積累的數量,還沒有達到滿足這個要求的最低限量之前,隻好暫時積累着,使它自身的機能,硬化在貨币狀态中[106]。
資本循環的第三個形态是商品資本循環,它的公式為W&prime—G&prime—W&hellipP&hellipW&prime。
如果再生産是以擴大規模進行,終點W&prime就會較大于起點W&prime,可用W&Prime來表示。
這個形态的循環,自始就對它前面兩個循環,顯示了一些不同的特點。
首先,開頭的W&prime,不隻表現為其他兩個的循環的結果,且表現為它們的前提;這個循環是由兩個流通階段W&prime—G&prime—W開始,而在第一、第二循環上,則兩個流通階段,分别是在生産過程的兩極或作為再生産的媒介;還有,在第一循環的開頭是G,第二循環的開頭是P,這個循環卻必須以W&prime而不是以W開頭,這是因為前兩循環,G與P,都以資本的價值的姿态出發,都要進一步發生機能,把循環更新,要生産剩餘價值的資本價值,而第三循環,卻不是以資本價值開始。
所以W&prime—W&prime這個“運動自始就是表現為産業資本的總和運動;它包括産品中補充替換生産資本的部分的運動,也包括産品中形成剩餘産品的部分的運動(平均地說,後一個部分是部分地當作收入支出,部分地當作積累要素來用)。
所以隻要剩餘價值當作收入的支出已包含在這個循環中,個人的消費也就包含在這個循環中了”[107]。
這樣,在這個循環形态的理解上,就有必要把一個個别資本的形态變化和其他個别資本的形态變化的錯綜關系弄明白,把個别資本的形态變化和總生産物中決定用在個人消費上的部分的錯綜關系弄明白。
這已不是個别産業資本運動的問題,而是社會總資本運動的問題了。
那是我們要在後面詳細說明的。
現在,我們可以進一步就上述三個形态的循環,來綜合地加以考察了。
三者最明顯的共通點,都是以價值的增殖為決定性目的。
為要不斷增殖價值,任何一個循環,不但要不斷改變它的資本形态,不斷通過流通過程、生産過程,并還要和其他循環相并存在,互為條件,在質與量上有機配合地進行。
“所以,産業資本的現實循環,在它的連續性上,不隻是流通過程和生産過程的統一,而且是它的三個循環的統一。
”[108]事實上,“現有資本的大小,規定着生産過程的範圍;生産過程的範圍,又規定着和生産過程一起發生功能的商品資本和貨币資本的大小。
但是,作為生産連續性的條件的并存性所以存在,又隻是由于資本各部分會依次通過不同各個階段的運動。
并存性本身不過是繼起性的結果。
……繼起性的每一次停頓,都會使并存性陷于混亂。
一個階段一度發生停頓,那就不但會使這個停滞的資本部分的總循環,并且會使這個資本全體的總循環發生或大或小的停滞”[109]。
一個産業資本,在它不斷變形的運動中,要通過生産領域與流通領域,“它留在生産領域的時間形成資本的生産時間,它留在流通領域的時間形成資本的流通時間。
所以,資本通過它的循環的全部時間,等于生産時間和流通時間的總和”[110]。
關于生産時間,後面還有談到的機會,這裡隻就它和流通時間的關系上,簡單提一提。
嚴格地講,留在生産領域的時間,和生産過程的時間,還有出入,而生産時間又和勞動時間不完全一樣。
馬克思就生産資料參與一個商品生産物生産過程的時間,說生産過程的時間包括以次三個時間:一是生産資料在生産過程發生作用的時間;一是生産過程中斷,從而包含在生産過程中的生産資料也中斷的休止時間;一是生産資料已作為生産過程的條件存在那裡,已經代表生産資本但尚未加入生産過程的時間。
[111]而在生産過程本身,又由于自然的物理的原因,使它的勞動過程,從而勞動時間有發生中斷的必要,這就說明生産時間大于勞動時間。
由于生産資料不隻在生産領域,還要在生産過程,不隻在生産過程,還要在勞動過程在勞動時間内,才為勞動力所推動,并吸收勞動而生産價值,生産剩餘價值,而在這以外的過程,即使是必要的,也不生産價值和剩餘價值。
所以,“生産時間和勞動時間愈是互相一緻,一定生産資本在一定期間内的生産效率和價值增殖就會愈是大。
因此,資本主義生産的趨勢,是盡可能縮短生産時間在勞動時間以上的超過部分”[112]。
至于存在于生産領域以外的流通過程,那是我們一再講過的,無論是G—W,還是W&prime—G&prime,一般的講,都屬于純粹形态的變化,都不生産商品,不增殖價值;資本總循環時間在流通階段所經曆的時間愈長,則在生産階段的時間就相應愈短,它可能生産的價值、剩餘價值,也相應愈少,并且,在流通時間内,在流通上的一切屬于純粹流通費用,都得從可能賺取到的剩餘價值中扣除。
2.資本的周轉 《資本論》第二卷第二篇講資本的周轉,那是繼續前一篇資本的循環的基礎上來展開說明的,還是就個别産業資本立論,并隻是從流通的角度,來看生産資本怎樣周轉。
“對資本家來說,他的資本的周轉時間,就是他的資本必須墊付,以便增殖,并恢複它原有的形式的時間。
”[113]生産資本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墊付在生産資料上,一是墊付在勞動力上,這兩種資本形态,在第一卷,曾從增殖價值還是不增殖價值的角度,把前者稱之為不變資本,把後者稱之為可變資本。
現在再從流通的角度出發,來看它們分别是怎樣由墊付到恢複原有形式的,亦即是怎樣周轉的。
“勞動力是按一定時間購買的。
資本家一購買勞動力,并且把它合并到生産過程中去,它就會形成他的資本的一個部分,即資本的可變部分。
它逐日在一定時間内發生作用。
在這時間内,它不僅會把它一日的價值全部,并且會把一個超過額作為剩餘價值,加到産品中去;……當勞動力(比方說)按一星期購買并且發生作用之後,購買必須不斷按習慣的期間更新。
如果繼續生産的循環要不緻中斷,它的價值的等價物(勞動力在功能期中加入到産品中去的,并且在産品流通中轉化為貨币的價值)就必須不斷由貨币再轉化為勞動力,不斷通過它的各個形式的完全的循環,那就是周轉。
”[114] 墊付在勞動力上的資本的周轉是這樣。
墊付在生産資料方面的資本的周轉呢?那就沒有這樣簡單了。
首先,生産資料本身就包括了各種性質不同的要素,不同的價值形成要素。
有的是由輔助材料和原料構成的不變資本部分的價值,有的是由勞動手段構成的不變資本部分的價值。
它們都是僅僅當作轉移的價值,再現在産品的價值中。
但轉移的方式和步驟大不一樣。
輔助材料和原料隻要在産品形成上全部消費盡,它們就會把它們的價值全部轉移到産品中去。
“這個價值會全部由産品而流通,而轉化為貨币,并由貨币再轉化為商品的生産要素。
……所以,生産資本這各種要素會不斷在實物形式上更新。
”[115]但由勞動手段構成的資本部分的更新過程不是這樣。
它要由特别的流通,引起一種特别的周轉。
它會因磨損而在它的實物形式上喪失一部分價值。
“因此,它的價值有了二重的存在。
其中一部分是仍然系留在它的屬于生産過程的使用形式或實物形式上,别一個部分則當作貨币,從這個形式離開。
在勞動手段的功能中,勞動手段仍然在它的實物形式上存在的價值部分會不斷減少,其中轉化為貨币形式的價值部分則不斷增加,一直到消耗幹淨的時候,然後它的全部價值都和它的屍體分開,完全變作貨币。
在這裡,生産資本這個要素的周轉,表示出了它的特征了。
”[116]它要經曆過多少次循環,才能把它墊付的貨币資本完全恢複它原有的形式。
在這裡,我們從流通的角度,看出了生産資本中的各要素的一種新的關系。
墊付在勞動力上的可變資本,竟同墊付在生産資料中的輔助材料與原料這些不變資本
近代初期的所謂貨币主義,就是把這點作為基礎。
然而,一經與其他循環形态一并起來比較考察,這種幻惑性質,就顯得全無根據了。
生産資本的公式,P&hellipW&prime—G&prime—W&hellipP,一開始,就表示了它是生産資本的周期的更新。
在貨币循環公式上,我們看到,兩極的流通階段,是把生産過程作為媒介,而在這個公式上,兩個流通階段,W&prime—G&prime—W,“隻表現為周期更新、由更新而繼續不斷的再生産的媒介”[102]。
再生産有簡單再生産與擴大再生産兩個形态。
就簡單再生産而論,始點的P與終點的P,是相同的;就擴大再生産而論,終點就是P&prime,大于始點的P。
這就說明,作為它們的中間媒介的兩個流通階段,有不同的變化。
如果假定一切情形不變,又假定商品是依照它們的價值售賣,在簡單再生産下,全部剩餘價值供資本家個人消費。
那麼,“商品資本W&prime一轉化為貨币,貨币總額中代表資本價值的部分,就會在産業資本的循環中繼續流通;另一部分,即已經轉化為金的剩餘價值,則加入一般的商品流通。
那也是從資本家出發的貨币流通,但它是進行在他那個個别的資本的流通之外”[103]。
于是,這裡和W—G—W資本流通并行的,有w—g—w簡單的商品流通。
不過後者w—g包含在W&prime—G&prime的資本循環中,而g—w則在這個循環之外,即資本價值與剩餘價值的流通,在W&prime轉化為G&prime以後,就分開了。
但不管是W—G—W,還是它的補充的流通階段w—g—w,從一般的形态來考察,兩者都是屬于普通流通的系列。
在積累及擴大再生産形态上,即在P&hellipP&prime上(為了說明的便利起見,假定全部剩餘價值都資本化),那有幾點值得注意的:第一,“P&prime所表示的,不是剩餘價值已經生産出來,而是所生産的剩餘價值已經資本化,資本已經積累;所以,與P不同,P&prime是由原有的資本價值加這個運動中積累的資本的價值而成”[104]。
其次,在階段上,G&prime由所實現的貨币價值(原資本價值和剩餘價值)全部資本化,全部變成貨币資本,購買A和Pm,但要把A+Pm理解為A&prime+P&primem,就會是錯誤的,“因為我們知道,在資本增大時,會有價值構成的變化結合在一起。
在這種變化的進步中,Pm的價值将會增大,A的價值總是相對地減少,并且屢屢絕對地減少”[105]。
第三,通過W&prime—G&prime流通階段,在G&prime中實現了的剩餘價值g,能否立即再加入過程中的資本價值中去,與資本G結合在一起,以G&prime的量加入循環過程,那要取決于種種情形:當作貨币資本使用,顯然需要具有這種營業所需要的最低限量,就全量在原有營業上作擴充之用,也要受到P的各種物質要素關系和價值比例的要求的限制。
所以g在它的積累的數量,還沒有達到滿足這個要求的最低限量之前,隻好暫時積累着,使它自身的機能,硬化在貨币狀态中[106]。
資本循環的第三個形态是商品資本循環,它的公式為W&prime—G&prime—W&hellipP&hellipW&prime。
如果再生産是以擴大規模進行,終點W&prime就會較大于起點W&prime,可用W&Prime來表示。
這個形态的循環,自始就對它前面兩個循環,顯示了一些不同的特點。
首先,開頭的W&prime,不隻表現為其他兩個的循環的結果,且表現為它們的前提;這個循環是由兩個流通階段W&prime—G&prime—W開始,而在第一、第二循環上,則兩個流通階段,分别是在生産過程的兩極或作為再生産的媒介;還有,在第一循環的開頭是G,第二循環的開頭是P,這個循環卻必須以W&prime而不是以W開頭,這是因為前兩循環,G與P,都以資本的價值的姿态出發,都要進一步發生機能,把循環更新,要生産剩餘價值的資本價值,而第三循環,卻不是以資本價值開始。
所以W&prime—W&prime這個“運動自始就是表現為産業資本的總和運動;它包括産品中補充替換生産資本的部分的運動,也包括産品中形成剩餘産品的部分的運動(平均地說,後一個部分是部分地當作收入支出,部分地當作積累要素來用)。
所以隻要剩餘價值當作收入的支出已包含在這個循環中,個人的消費也就包含在這個循環中了”[107]。
這樣,在這個循環形态的理解上,就有必要把一個個别資本的形态變化和其他個别資本的形态變化的錯綜關系弄明白,把個别資本的形态變化和總生産物中決定用在個人消費上的部分的錯綜關系弄明白。
這已不是個别産業資本運動的問題,而是社會總資本運動的問題了。
那是我們要在後面詳細說明的。
現在,我們可以進一步就上述三個形态的循環,來綜合地加以考察了。
三者最明顯的共通點,都是以價值的增殖為決定性目的。
為要不斷增殖價值,任何一個循環,不但要不斷改變它的資本形态,不斷通過流通過程、生産過程,并還要和其他循環相并存在,互為條件,在質與量上有機配合地進行。
“所以,産業資本的現實循環,在它的連續性上,不隻是流通過程和生産過程的統一,而且是它的三個循環的統一。
”[108]事實上,“現有資本的大小,規定着生産過程的範圍;生産過程的範圍,又規定着和生産過程一起發生功能的商品資本和貨币資本的大小。
但是,作為生産連續性的條件的并存性所以存在,又隻是由于資本各部分會依次通過不同各個階段的運動。
并存性本身不過是繼起性的結果。
……繼起性的每一次停頓,都會使并存性陷于混亂。
一個階段一度發生停頓,那就不但會使這個停滞的資本部分的總循環,并且會使這個資本全體的總循環發生或大或小的停滞”[109]。
一個産業資本,在它不斷變形的運動中,要通過生産領域與流通領域,“它留在生産領域的時間形成資本的生産時間,它留在流通領域的時間形成資本的流通時間。
所以,資本通過它的循環的全部時間,等于生産時間和流通時間的總和”[110]。
關于生産時間,後面還有談到的機會,這裡隻就它和流通時間的關系上,簡單提一提。
嚴格地講,留在生産領域的時間,和生産過程的時間,還有出入,而生産時間又和勞動時間不完全一樣。
馬克思就生産資料參與一個商品生産物生産過程的時間,說生産過程的時間包括以次三個時間:一是生産資料在生産過程發生作用的時間;一是生産過程中斷,從而包含在生産過程中的生産資料也中斷的休止時間;一是生産資料已作為生産過程的條件存在那裡,已經代表生産資本但尚未加入生産過程的時間。
[111]而在生産過程本身,又由于自然的物理的原因,使它的勞動過程,從而勞動時間有發生中斷的必要,這就說明生産時間大于勞動時間。
由于生産資料不隻在生産領域,還要在生産過程,不隻在生産過程,還要在勞動過程在勞動時間内,才為勞動力所推動,并吸收勞動而生産價值,生産剩餘價值,而在這以外的過程,即使是必要的,也不生産價值和剩餘價值。
所以,“生産時間和勞動時間愈是互相一緻,一定生産資本在一定期間内的生産效率和價值增殖就會愈是大。
因此,資本主義生産的趨勢,是盡可能縮短生産時間在勞動時間以上的超過部分”[112]。
至于存在于生産領域以外的流通過程,那是我們一再講過的,無論是G—W,還是W&prime—G&prime,一般的講,都屬于純粹形态的變化,都不生産商品,不增殖價值;資本總循環時間在流通階段所經曆的時間愈長,則在生産階段的時間就相應愈短,它可能生産的價值、剩餘價值,也相應愈少,并且,在流通時間内,在流通上的一切屬于純粹流通費用,都得從可能賺取到的剩餘價值中扣除。
2.資本的周轉 《資本論》第二卷第二篇講資本的周轉,那是繼續前一篇資本的循環的基礎上來展開說明的,還是就個别産業資本立論,并隻是從流通的角度,來看生産資本怎樣周轉。
“對資本家來說,他的資本的周轉時間,就是他的資本必須墊付,以便增殖,并恢複它原有的形式的時間。
”[113]生産資本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墊付在生産資料上,一是墊付在勞動力上,這兩種資本形态,在第一卷,曾從增殖價值還是不增殖價值的角度,把前者稱之為不變資本,把後者稱之為可變資本。
現在再從流通的角度出發,來看它們分别是怎樣由墊付到恢複原有形式的,亦即是怎樣周轉的。
“勞動力是按一定時間購買的。
資本家一購買勞動力,并且把它合并到生産過程中去,它就會形成他的資本的一個部分,即資本的可變部分。
它逐日在一定時間内發生作用。
在這時間内,它不僅會把它一日的價值全部,并且會把一個超過額作為剩餘價值,加到産品中去;……當勞動力(比方說)按一星期購買并且發生作用之後,購買必須不斷按習慣的期間更新。
如果繼續生産的循環要不緻中斷,它的價值的等價物(勞動力在功能期中加入到産品中去的,并且在産品流通中轉化為貨币的價值)就必須不斷由貨币再轉化為勞動力,不斷通過它的各個形式的完全的循環,那就是周轉。
”[114] 墊付在勞動力上的資本的周轉是這樣。
墊付在生産資料方面的資本的周轉呢?那就沒有這樣簡單了。
首先,生産資料本身就包括了各種性質不同的要素,不同的價值形成要素。
有的是由輔助材料和原料構成的不變資本部分的價值,有的是由勞動手段構成的不變資本部分的價值。
它們都是僅僅當作轉移的價值,再現在産品的價值中。
但轉移的方式和步驟大不一樣。
輔助材料和原料隻要在産品形成上全部消費盡,它們就會把它們的價值全部轉移到産品中去。
“這個價值會全部由産品而流通,而轉化為貨币,并由貨币再轉化為商品的生産要素。
……所以,生産資本這各種要素會不斷在實物形式上更新。
”[115]但由勞動手段構成的資本部分的更新過程不是這樣。
它要由特别的流通,引起一種特别的周轉。
它會因磨損而在它的實物形式上喪失一部分價值。
“因此,它的價值有了二重的存在。
其中一部分是仍然系留在它的屬于生産過程的使用形式或實物形式上,别一個部分則當作貨币,從這個形式離開。
在勞動手段的功能中,勞動手段仍然在它的實物形式上存在的價值部分會不斷減少,其中轉化為貨币形式的價值部分則不斷增加,一直到消耗幹淨的時候,然後它的全部價值都和它的屍體分開,完全變作貨币。
在這裡,生産資本這個要素的周轉,表示出了它的特征了。
”[116]它要經曆過多少次循環,才能把它墊付的貨币資本完全恢複它原有的形式。
在這裡,我們從流通的角度,看出了生産資本中的各要素的一種新的關系。
墊付在勞動力上的可變資本,竟同墊付在生産資料中的輔助材料與原料這些不變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