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資本論》第二卷的系統理解
關燈
小
中
大
要素,同樣是把它們的價值一次就轉移到産品中去,而與墊付在勞動手段這種不變資本要素上,要經過多次才能把它的價值轉移到産品中去,完全不同。
馬克思隻是在這種意義上,才把前者稱為流動資本,把後者稱為固定資本。
他說:“就價值形成的關系說,不管勞動力和不變資本中不形成固定資本的部分是多麼不同,它的價值的周轉方法卻和不變資本的這個部分相同,而與固定資本相反。
使生産資本這兩個成分——投在勞動力上面的價值部分和投在那種不形成固定資本的生産資料上面的價值部分——與固定資本對立,成為流動資本的,也就是它們周轉上這種共同的性質。
”[117] 可是在周轉的意義上來确定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的區别,雖然暫時不要考慮價值增殖的問題,但這兩種資本的構成比例不同,顯然要直接影響周轉的時間,周轉時間又要影響到資本的墊付量,影響到不變資本量,影響到剩餘價值的生産。
所以馬克思以這兩種資本為中心,明确規定這一篇的任務。
他說:“在第二篇,循環是當作一種周期的現象,那就是當作周轉來考察。
由此,一方面指出了,資本不同各構成部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是怎樣在不同的時間,按不同的方式,完成各種形式的循環;另一方面又研究了勞動期間和流通期間的不同長度所由以規定的各種事情。
由此指出了,循環期間及其構成部分的不同比率,對生産過程的範圍和剩餘價值年率會有怎樣的影響。
”[118]他由是把他的論點,集中在兩個有關的理論問題上,一是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以及它們與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相關理論問題,一是聯系年剩餘價值率的墊付可變資本與實際發生機能的可變資本的相關理論問題。
就第一個問題而論,馬克思已就資本如何産生剩餘價值,第一次發現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這兩個資本形态,而資産階級經濟學者就是在這方面最有成就的亞當·斯密、李嘉圖,也是由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及其構成來說明這個問題。
結果,就是用很大的篇幅來解析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的區别,怎麼也找不出剩餘價值的來源,因為一定的資本價值,一次移轉也好,多次移轉也好,總隻有那麼多價值移轉到新産品中,不可能增加新價值。
而且,正是由于他們不能在生産過程發現資本的不變形态與可變形态,就不可能在流通過程中明确把握資本的固定形态和流動形态,也不了解,隻有從流通的角度,才能看到這兩者的不同的特質。
在生産過程中,我們稱為不變資本的生産資料,在流通過程加以考察,就看到它們是處在不同的地位,有不同的機能;我們這時并不要問它們在過程中是否變更價值,而隻是要問它們以如何的速度轉移價值。
一次就把它的自然形态改變了,把價值移轉了,我們就稱它為流動資本,如原材料就是這樣;要許多次才能移轉價值,才能改變或消除它的自然使用形态,我們就稱它為固定資本,如勞動手段等等就是這樣。
馬克思說:“資本價值固定在勞動手段上的部分,和任何别的部分一樣要流通。
……但這裡考察的這個資本部分的流通是很特别的。
首先的一點是,它并不是在它的使用形式上進行流通,它隻流通它的價值,并且這種流通還是漸漸進行的,一部分一部分進行的,和從它那裡轉移到那當作商品來流通的産品中去的數量成比例。
在它的全部功能時間内,它的價值總有一部分固定在它裡面,和用它幫助生産的商品互相對立。
就是由于這種特質,所以不變資本的這一部分取得了固定資本的形式。
在生産過程中墊付的資本的其他一切物質構成部分,則與此相反,形成流動資本。
”[119]就流動資本而論,我們在流通過程,隻注意它的價值移轉,而不要問及它的價值是否增殖,所以,在生産過程以可變資本姿态出現的勞動力,由于它和墊付資本中的其他物質成分,如原材料等一樣,一舉把價值移轉到新生産物中,它就一樣被歸屬在流動資本範疇。
顯然,它并不因為它是流動資本,就抹去了它對任何其他流動資本有不同的特質。
馬克思在論述的必要場合,又用可變流動資本這個名稱,來使它與其他不變流動資本相區别。
隻有這樣,才能明确在資本的周轉中,可變資本的周轉,該具有怎樣決定性的意義。
到此我們接下去要聯系到年剩餘價值率來說明墊付可變資本與實際發生機能的可變資本相關問題了。
在資本周轉中,我們看到了固定資本周轉對流動資本周轉表現的不同特點,和流動資本中,不變流動資本與可變流動資本在周轉中相同的一面,現在要講到可變流動資本的特點以及它區分為墊付可變資本和實際發生作用的可變資本的原因了。
我們知道,資本家以一定的貨币價值購買的勞動力,在生産地消費中,會把它本身的價值移轉到生産物中,同時就會把一個超額的價值即剩餘價值加到生産物去,同它一起,經過流通兩個階段,而不斷更新(假定全部剩餘價值資本化的話)。
這所生産的剩餘價值對可變資本價值之比,就是剩餘價值率,即馬克思所說的現實的剩餘價值率。
周轉如為一年,那也是年剩餘價值率。
但周轉期如果不是一年,而是六個月,或者五周,或者說,一個資本A,每年周轉十次(假定每次五周),資本B,每年周轉一次(五十周),即使這兩個資本的其他一切條件都相等,剩餘價值率也相等,它們的年剩餘價值率可以不等:在一年周轉十次的資本A,年剩餘價值率就為1000%,一年周轉一次的資本B,年剩餘價值率就為100%。
為什麼呢?為什麼周轉快了,剩餘價值就有這麼大的不同呢?資産階級經濟學者說剩餘價值是産生于流通領域,不是很有道理麼?非常堅決支持勞動價值學說的李嘉圖,也在這點上(雖然他不是在剩餘價值率上,而是在利潤率上)被難住了。
他甚至因此要對價值規律有所修正。
馬克思卻認定這正好是價值規律的貫徹。
他指示我們:“生産剩餘價值的,隻是勞動過程中實際使用的資本。
一切有關剩餘價值的規律——所以,剩餘價值率已定時,剩餘價值量由可變資本相對量決定的規律也包括在内——都隻适用于這種資本。
”[120]反過來說,不是實際在勞動過程中使用的資本,即使墊付了,也不生産剩餘價值。
如以上所述A、B兩資本為例,A的可變資本為500鎊,B的可變資本為5000鎊;A的500鎊分攤到五周,每周100鎊;B的5000鎊分攤到50周,也是每周100鎊,這就是說,被使用的實際在勞動過程中發生機能的可變資本是相等的,但墊付的可變資本全然不等。
資本A五周墊付500鎊,在第一周,僅100鎊或500鎊的被使用;資本B五十周墊付5000鎊,在第一周,實際僅使用100鎊,第一個五周,隻實際使用500鎊或全資本的,其餘僅被墊付,不被使用。
即是說:“為一定期間而墊付的可變資本,要看它實際已經按什麼程度參加其中由勞動過程占有的階段,已經按什麼程度在勞動過程中發生功能,而轉化為所用的,實際發生功能和作用的可變資本。
在這個時間裡,可變資本的一部分墊付下去了,但是要到後來某一段時間被使用。
對勞動過程來說,這個部分有是和沒有一樣,因此,在價值和剩餘價值的形成上也沒有什麼影響。
”[121]“但一切會使墊付可變資本和所用可變資本的比率發生差别的事情,總起來說,就是周轉期間的差别(那或是由勞動期間的差别決定,或是由流通期間的差别決定,或是由二者的差别決定)。
”[122]周轉時間的差别,為什麼能使墊付可變資本和實際使用可變資本之比發生差别呢?原因在于:“資本的周轉期間越是短——它在一年内更新再生産期間的間隔時間越是短——原來由資本家在貨币形式上墊付的可變資本部分,就會越是快速地轉化為勞動者為補償這個可變資本而創造出的價值産物(此外還包括剩餘價值)的貨币形式,資本家必須從自有基金墊付貨币的時間就會越是短,一般說來,和一定的生産規模比例而言,他墊付的資本就會越是少;在剩餘價值率已定時,他在一年間榨出的剩餘價值量也就按比例越是大,因為他可以按越是多的回數,用勞動者自己的價值産物的貨币形式,來不斷重新購買勞動者,并推動他的勞動。
“在生産的規模已定時,墊付的可變貨币資本(還有流動資本一般)的絕對量,會比例于周轉期間的縮短而減少,剩餘價值年率則會增加。
在墊付資本的量已定時,生産的規模就可比例于周轉期間的縮短而增大。
因此,在剩餘價值率已定時,一個周轉期間内生産的剩餘價值的絕對量,将會在剩餘價值年率因再生産期間縮短而增進的同時增加起來。
總的說來,根據以上的研究,我們将會得到結論說,在勞動剝削程度相等時,為推動同量生産流動資本和同量勞動而必須墊付的貨币資本,将會因周轉期間有長短不等,而在數量上有極大的差别。
”[123] 由此可見,資本的年剩餘價值率,從而,它一年所造出的剩餘價值量,因周轉期間縮短而提高,而增大,決不是由于流通過程有什麼神秘,而是由于周轉期間縮短了,它就能更快地用勞動者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來資本化,來使墊付可變資本以更大的比例來實際發生增殖價值的機能。
然而,可變資本是總資本中的一個構成部分,盡管就資本主義商品生産說,它是一個有決定意義的部分。
要加速可變資本的周轉,同時要加速總資本的周轉,要使全部資本價值連同它的剩餘價值,都迅速地通過循環各階段,完成它的周轉期。
一個生産資本無論采取哪種變化形态,無論拘束在哪個階段,都不僅妨礙它的總資本的周轉,也要妨礙它的可變資本的周轉和剩餘價值的流通。
而在現實上,資本通過任何一個階段,都要遇到困難的。
作為生産資本,它首先就要在固定資本上受到拘束。
産業資本愈向前發展,它的固定資本的比重愈要加大,同時又要不斷使它發生變革,使它在物理的生涯完畢以前,因有精神磨損,而有不斷替換的必要。
作為貨币資本,特别是作為商品資本,都要在轉化過程,遇到不易克服的障礙。
在價值的補償上,要出現适應資本積累的貨币積累問題。
在物質的更替上,要出現量與質的有機配合問題。
(二)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産與流通 1.研究的對象及貨币問題 關于這一篇的研究對象,馬克思是這樣說的:“在第一篇和第二篇,我們考察的,總隻是一個個别資本,總隻是社會資本一個獨立部分的運動”;“現在,我們就要把各個别資本當作社會總資本的構成部分來考察它們的流通過程(作為一個總體,那是再生産過程的一個形式),也就是考察這個社會總資本的流通過程。
”[124]第一篇、第二篇是研究個别資本運動,而這個第三篇則是研究把那些個别資本全部合起來的社會資本運動;前面兩篇,是就生産與流通的統一來說明個别資本的循環與周轉,在這一篇,卻是要講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産與流通,因而,在講個别資本的循環周轉時,不妨假定不存在的問題,這裡都要加以考察了。
“各個别資本的循環本來是互相交錯在一起的,它們互為前提,互為條件,并且恰好也就是在這種交錯中,形成
馬克思隻是在這種意義上,才把前者稱為流動資本,把後者稱為固定資本。
他說:“就價值形成的關系說,不管勞動力和不變資本中不形成固定資本的部分是多麼不同,它的價值的周轉方法卻和不變資本的這個部分相同,而與固定資本相反。
使生産資本這兩個成分——投在勞動力上面的價值部分和投在那種不形成固定資本的生産資料上面的價值部分——與固定資本對立,成為流動資本的,也就是它們周轉上這種共同的性質。
”[117] 可是在周轉的意義上來确定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的區别,雖然暫時不要考慮價值增殖的問題,但這兩種資本的構成比例不同,顯然要直接影響周轉的時間,周轉時間又要影響到資本的墊付量,影響到不變資本量,影響到剩餘價值的生産。
所以馬克思以這兩種資本為中心,明确規定這一篇的任務。
他說:“在第二篇,循環是當作一種周期的現象,那就是當作周轉來考察。
由此,一方面指出了,資本不同各構成部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是怎樣在不同的時間,按不同的方式,完成各種形式的循環;另一方面又研究了勞動期間和流通期間的不同長度所由以規定的各種事情。
由此指出了,循環期間及其構成部分的不同比率,對生産過程的範圍和剩餘價值年率會有怎樣的影響。
”[118]他由是把他的論點,集中在兩個有關的理論問題上,一是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以及它們與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相關理論問題,一是聯系年剩餘價值率的墊付可變資本與實際發生機能的可變資本的相關理論問題。
就第一個問題而論,馬克思已就資本如何産生剩餘價值,第一次發現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這兩個資本形态,而資産階級經濟學者就是在這方面最有成就的亞當·斯密、李嘉圖,也是由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及其構成來說明這個問題。
結果,就是用很大的篇幅來解析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的區别,怎麼也找不出剩餘價值的來源,因為一定的資本價值,一次移轉也好,多次移轉也好,總隻有那麼多價值移轉到新産品中,不可能增加新價值。
而且,正是由于他們不能在生産過程發現資本的不變形态與可變形态,就不可能在流通過程中明确把握資本的固定形态和流動形态,也不了解,隻有從流通的角度,才能看到這兩者的不同的特質。
在生産過程中,我們稱為不變資本的生産資料,在流通過程加以考察,就看到它們是處在不同的地位,有不同的機能;我們這時并不要問它們在過程中是否變更價值,而隻是要問它們以如何的速度轉移價值。
一次就把它的自然形态改變了,把價值移轉了,我們就稱它為流動資本,如原材料就是這樣;要許多次才能移轉價值,才能改變或消除它的自然使用形态,我們就稱它為固定資本,如勞動手段等等就是這樣。
馬克思說:“資本價值固定在勞動手段上的部分,和任何别的部分一樣要流通。
……但這裡考察的這個資本部分的流通是很特别的。
首先的一點是,它并不是在它的使用形式上進行流通,它隻流通它的價值,并且這種流通還是漸漸進行的,一部分一部分進行的,和從它那裡轉移到那當作商品來流通的産品中去的數量成比例。
在它的全部功能時間内,它的價值總有一部分固定在它裡面,和用它幫助生産的商品互相對立。
就是由于這種特質,所以不變資本的這一部分取得了固定資本的形式。
在生産過程中墊付的資本的其他一切物質構成部分,則與此相反,形成流動資本。
”[119]就流動資本而論,我們在流通過程,隻注意它的價值移轉,而不要問及它的價值是否增殖,所以,在生産過程以可變資本姿态出現的勞動力,由于它和墊付資本中的其他物質成分,如原材料等一樣,一舉把價值移轉到新生産物中,它就一樣被歸屬在流動資本範疇。
顯然,它并不因為它是流動資本,就抹去了它對任何其他流動資本有不同的特質。
馬克思在論述的必要場合,又用可變流動資本這個名稱,來使它與其他不變流動資本相區别。
隻有這樣,才能明确在資本的周轉中,可變資本的周轉,該具有怎樣決定性的意義。
到此我們接下去要聯系到年剩餘價值率來說明墊付可變資本與實際發生機能的可變資本相關問題了。
在資本周轉中,我們看到了固定資本周轉對流動資本周轉表現的不同特點,和流動資本中,不變流動資本與可變流動資本在周轉中相同的一面,現在要講到可變流動資本的特點以及它區分為墊付可變資本和實際發生作用的可變資本的原因了。
我們知道,資本家以一定的貨币價值購買的勞動力,在生産地消費中,會把它本身的價值移轉到生産物中,同時就會把一個超額的價值即剩餘價值加到生産物去,同它一起,經過流通兩個階段,而不斷更新(假定全部剩餘價值資本化的話)。
這所生産的剩餘價值對可變資本價值之比,就是剩餘價值率,即馬克思所說的現實的剩餘價值率。
周轉如為一年,那也是年剩餘價值率。
但周轉期如果不是一年,而是六個月,或者五周,或者說,一個資本A,每年周轉十次(假定每次五周),資本B,每年周轉一次(五十周),即使這兩個資本的其他一切條件都相等,剩餘價值率也相等,它們的年剩餘價值率可以不等:在一年周轉十次的資本A,年剩餘價值率就為1000%,一年周轉一次的資本B,年剩餘價值率就為100%。
為什麼呢?為什麼周轉快了,剩餘價值就有這麼大的不同呢?資産階級經濟學者說剩餘價值是産生于流通領域,不是很有道理麼?非常堅決支持勞動價值學說的李嘉圖,也在這點上(雖然他不是在剩餘價值率上,而是在利潤率上)被難住了。
他甚至因此要對價值規律有所修正。
馬克思卻認定這正好是價值規律的貫徹。
他指示我們:“生産剩餘價值的,隻是勞動過程中實際使用的資本。
一切有關剩餘價值的規律——所以,剩餘價值率已定時,剩餘價值量由可變資本相對量決定的規律也包括在内——都隻适用于這種資本。
”[120]反過來說,不是實際在勞動過程中使用的資本,即使墊付了,也不生産剩餘價值。
如以上所述A、B兩資本為例,A的可變資本為500鎊,B的可變資本為5000鎊;A的500鎊分攤到五周,每周100鎊;B的5000鎊分攤到50周,也是每周100鎊,這就是說,被使用的實際在勞動過程中發生機能的可變資本是相等的,但墊付的可變資本全然不等。
資本A五周墊付500鎊,在第一周,僅100鎊或500鎊的被使用;資本B五十周墊付5000鎊,在第一周,實際僅使用100鎊,第一個五周,隻實際使用500鎊或全資本的,其餘僅被墊付,不被使用。
即是說:“為一定期間而墊付的可變資本,要看它實際已經按什麼程度參加其中由勞動過程占有的階段,已經按什麼程度在勞動過程中發生功能,而轉化為所用的,實際發生功能和作用的可變資本。
在這個時間裡,可變資本的一部分墊付下去了,但是要到後來某一段時間被使用。
對勞動過程來說,這個部分有是和沒有一樣,因此,在價值和剩餘價值的形成上也沒有什麼影響。
”[121]“但一切會使墊付可變資本和所用可變資本的比率發生差别的事情,總起來說,就是周轉期間的差别(那或是由勞動期間的差别決定,或是由流通期間的差别決定,或是由二者的差别決定)。
”[122]周轉時間的差别,為什麼能使墊付可變資本和實際使用可變資本之比發生差别呢?原因在于:“資本的周轉期間越是短——它在一年内更新再生産期間的間隔時間越是短——原來由資本家在貨币形式上墊付的可變資本部分,就會越是快速地轉化為勞動者為補償這個可變資本而創造出的價值産物(此外還包括剩餘價值)的貨币形式,資本家必須從自有基金墊付貨币的時間就會越是短,一般說來,和一定的生産規模比例而言,他墊付的資本就會越是少;在剩餘價值率已定時,他在一年間榨出的剩餘價值量也就按比例越是大,因為他可以按越是多的回數,用勞動者自己的價值産物的貨币形式,來不斷重新購買勞動者,并推動他的勞動。
“在生産的規模已定時,墊付的可變貨币資本(還有流動資本一般)的絕對量,會比例于周轉期間的縮短而減少,剩餘價值年率則會增加。
在墊付資本的量已定時,生産的規模就可比例于周轉期間的縮短而增大。
因此,在剩餘價值率已定時,一個周轉期間内生産的剩餘價值的絕對量,将會在剩餘價值年率因再生産期間縮短而增進的同時增加起來。
總的說來,根據以上的研究,我們将會得到結論說,在勞動剝削程度相等時,為推動同量生産流動資本和同量勞動而必須墊付的貨币資本,将會因周轉期間有長短不等,而在數量上有極大的差别。
”[123] 由此可見,資本的年剩餘價值率,從而,它一年所造出的剩餘價值量,因周轉期間縮短而提高,而增大,決不是由于流通過程有什麼神秘,而是由于周轉期間縮短了,它就能更快地用勞動者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來資本化,來使墊付可變資本以更大的比例來實際發生增殖價值的機能。
然而,可變資本是總資本中的一個構成部分,盡管就資本主義商品生産說,它是一個有決定意義的部分。
要加速可變資本的周轉,同時要加速總資本的周轉,要使全部資本價值連同它的剩餘價值,都迅速地通過循環各階段,完成它的周轉期。
一個生産資本無論采取哪種變化形态,無論拘束在哪個階段,都不僅妨礙它的總資本的周轉,也要妨礙它的可變資本的周轉和剩餘價值的流通。
而在現實上,資本通過任何一個階段,都要遇到困難的。
作為生産資本,它首先就要在固定資本上受到拘束。
産業資本愈向前發展,它的固定資本的比重愈要加大,同時又要不斷使它發生變革,使它在物理的生涯完畢以前,因有精神磨損,而有不斷替換的必要。
作為貨币資本,特别是作為商品資本,都要在轉化過程,遇到不易克服的障礙。
在價值的補償上,要出現适應資本積累的貨币積累問題。
在物質的更替上,要出現量與質的有機配合問題。
(二)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産與流通 1.研究的對象及貨币問題 關于這一篇的研究對象,馬克思是這樣說的:“在第一篇和第二篇,我們考察的,總隻是一個個别資本,總隻是社會資本一個獨立部分的運動”;“現在,我們就要把各個别資本當作社會總資本的構成部分來考察它們的流通過程(作為一個總體,那是再生産過程的一個形式),也就是考察這個社會總資本的流通過程。
”[124]第一篇、第二篇是研究個别資本運動,而這個第三篇則是研究把那些個别資本全部合起來的社會資本運動;前面兩篇,是就生産與流通的統一來說明個别資本的循環與周轉,在這一篇,卻是要講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産與流通,因而,在講個别資本的循環周轉時,不妨假定不存在的問題,這裡都要加以考察了。
“各個别資本的循環本來是互相交錯在一起的,它們互為前提,互為條件,并且恰好也就是在這種交錯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