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資本論》第二卷的系統理解

關燈
社會總資本的運動。

    ”[125]我們知道,各個産業資本的循環,都要采取貨币資本、生産資本、商品資本諸形态,連續通過各不同階段,交錯起來運動。

    一個個别産業資本的運動條件,是由其他個别資本運動作為其外部條件來加以保證;某一個别資本在運動中的買與賣的行為,是由其他個别資本在運動過程中的買與賣的行為來補充。

    結局,在論及個别資本運動時,隻是假定在觀念上當作前提存在的東西,在論及社會資本運動時,就不能不認真地當作現實條件來要求了。

    比如說,一個棉紡企業生産的棉紗,将如何在市場上實現價值呢?将由誰來購買呢?這個棉紡企業所需要的生産資料、紡紗設備、棉花及其他輔助材料,将如何由市場上取得呢?或分别由誰供給呢?顯然,在這裡,不隻是象在個别資本運動場合那樣單單考慮價值補償問題,還要考慮物質替換問題,要考慮整個社會的各種生産物,各種商品,當作使用價值來看,在數量質量上的相互适應問題。

     馬克思在這一篇開始的一章即第十八章緒論中,除了講研究對象外,還講到貨币資本的作用。

    為什麼要在這裡交代貨币的作用呢?因為接下去要講的社會總資本中,貨币資本不隻是一個構成部分,并且構成總資本的各種要素,全要确定在貨币形态上。

    “全部墊付的資本價值,那就是,資本的一切由商品構成的部分,勞動力,勞動手段,生産材料,都必須不斷用貨币購買,并且再購買。

    就個别資本說是如此,就社會資本說也是如此。

    ”[126]在本卷第一篇,馬克思詳細論到了貨币資本的循環,第二篇又從資本的周轉過程,反複說明現實的資本積累,同時要求有相應的貨币積累,而對貨币的來源,則表明:“要轉化為貨币的追加商品,将會找到必要的貨币量,因為另一方面,有追加的要轉化為商品的金(和銀)會不通過交換,而由生産本身直接投入到流通中去。

    ”[127]而在這裡,卻要着重指明:(1)雖然資本的現實積累,需要有相應的貨币積累,但并不能因此就認定,資本增殖價值的範圍、生産的規模,是依照機能中的貨币資本的範圍來決定;在現實上,同量的貨币資本,能有種種途徑推動更大的生産資本,來發揮更大的作用。

    (2)社會的勞動與生産資料,每年必須有一部分被用來生産或購買金銀,以補充鑄币的磨損。

    這雖然會成為社會生産範圍的相應縮減,但當作流通手段和貨币貯藏的貨币價值,會存在于社會并會當作世界貨币來和他國交換借以擴大生産規模。

    凡屬不适合在資本的再生産總運動中夾雜說明的貨币問題,預先在這裡交代了。

     還有,把整個社會的資本運動作為問題,而就再生産與流通,考察它的總過程,那就有必要把社會各階級(這裡僅就工人階級與資本家階級立論)的個人消費問題加入考慮。

    馬克思說:“這個總過程,既包含生産的消費(直接的生産過程)和作為媒介的形态變化(從物質方面考察,就是交換),也包含個人的消費和作為媒介的形态變化或交換。

    ”[128]這就是說,考察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産與流通的時候,不能不包括生産、分配、交換、消費的全過程。

    盡管資産階級是隻顧他們個人的資本活動,隻顧自己發财緻富,不管他人的死活,但在他所生産的商品,要當作社會商品,在市場上實現其價值的時候,也不能不關心這個問題。

    在近代初期,資産階級經濟學者曾對這個問題作過努力。

    如重農學派魁奈的有名的《經濟表》,就是一例。

    亞當·斯密也曾試圖在這方面有所說明,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及商品貨币關系的複雜化,倒把他弄糊塗了。

    此後關于商品價值的實現問題,曾引起許多不同的看法,但都沒有把握問題的本質和基本關鍵。

    馬克思在“前人對于這個問題的叙述說明”一章中,曾分别對他們作了批評。

    然後,再分别就簡單再生産與擴大再生産,看社會産品要怎樣才能依照價值補償與物質更替的條件下來實現。

     2.簡單再生産公式 在運動之流上,在循環周轉過程上去看生産,它就是再生産,就是簡單再生産或擴大再生産;資本主義的再生産,事實上都是積累或擴大再生産。

    但擴大再生産,是把簡單再生産作為它的一個部分,由簡單再生産講到擴大再生産,是便于說明問題的。

    馬克思在第一卷第七篇講資本的積累過程,在第二卷第一篇中,講生産資本的循環,在同卷第二篇中,講剩餘價值的流通,都是分别就簡單再生産與擴大再生産來加以闡述。

    但所有這方面的考察,都是從個别資本出發。

    所以,“隻要假設,商品産物中代表資本價值的部分,将會在流通領域找到機會再轉化為它的各種生産要素,……又隻要假設,勞動者和資本家将會在市場上找到現成的商品,在它們上面支出工資和剩餘價值。

    ”[129]“但當我們進而考察社會總資本及其産品價值時,這種僅僅形式的說明方法,就是不夠的了”[130]。

    社會總資本運動,“不僅是價值補償,并且也是物質補償,所以要由社會産品各個價值成分的相互比率,也要由它們的使用價值,它們的物質形式受到限制。

    ”[131]也正因為這樣,社會總資本的循環周轉,用貨币資本的總循環公式G—W&hellipP&hellipW&prime—G&prime是不成的,用生産資本的總循環公式,也是不合适的,而必須用商品資本的總循環公式W&prime—G&prime—W&hellipP&hellipW&prime。

    為什麼呢?因為前兩者都是把資本運動作為起點和終點,而總資本運動一開始就要把前一周期或前一年度的社會産品,作為再生産條件,W&prime—G&prime—W&hellipP&hellipW&prime這個公式的起點W&prime,就恰好是前一周期或前一年度當作生産過程的結果而生出的社會産品。

    如以一年為周期,“年産品既包括社會産品中補償替換資本的各部分(社會的再生産),也包括社會産品中那些要歸入消費基金,由勞動者和資本家消費的部分”[132],“社會再生産的條件卻正是要用這樣的方法去認識:必須論證總産品W&prime每一個價值部分會變成什麼”[133]。

    由是第一步就要把社會的總生産物,從而把社會的總生産,分成兩大類:即生産資料與消費資料,生産資料的生産和消費資料的生産。

    屬于生産資料生産部類的資本,和屬于消費資料生産部類的資本,都是分解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兩個部分,而就物質方面考慮則可變資本是由活的勞動力自身構成,而不變資本則由生産資料構成。

    由上述兩生産部類中任一部類生産出來的全部生産物的價值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代表在生産上消費掉的不變資本C,另一部分是全年勞動創造的新價值,分别作為墊付可變資本的補償物V及在這以上形成的超過額剩餘價值M。

    因此,象每個商品的價值會分解為C+V+M一樣,各部類年生産物的全部價值是分解為C+V+M。

    由于這樣的科學分析和分類,對社會資本運動中的各種經濟條件,就找到了它們相互轉變的共同因素和基礎。

     如用具體數字把它們的關系表達出來,而價值增殖的比例又都是100%,那末, Ⅰ 生産資料的生産 資   本……4000c+1000v    =5000 商品生産物……4000c+1000v+1000m=6000 這個生産物,是存在于生産資料中的。

     Ⅱ 消費資料的生産 資   本……2000c+500v      =2500 商品生産物……2000c+500v+500m   =3000 這個生産物,是存在于消費資料中的。

     全年的生産物 Ⅰ 4000c+1000v+1000m =6000(生産資料) Ⅱ 2000c+500v+500m=3000(消費資料) 總價值=9000 現在且來看在簡單再生産下,這兩大部類,這全部商品生産物及其價值要怎樣才能相互适應和實現。

    馬克思向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公式: Ⅰ(v+m)=Ⅱc 即Ⅰ部類供給Ⅱ部類以生産資料即不變資本2000,而由Ⅱ部類取得和它的可變資本1000與剩餘價值1000相等的消費資料2000。

    這一來,Ⅰ部類剩下價值4000的生産資料,用作本部類的不變資本;Ⅱ部類剩下價值1000的消費資料,供本部類消費,所有兩部類間的商品生産物,都按照價值實現了。

    這就是社會總資本運動在簡單再生産條件下得以順利進行的基本公式。

     正是由于Ⅰ(v+m)=Ⅱc,我們又分别看到兩個引申的公式,即 1.Ⅰ(c+v+m)=Ⅱc+Ⅰc 由Ⅰ部類供給Ⅰ、Ⅱ兩部類生産所需的全部生産資料; 2.Ⅱ(c+v+m)=Ⅱ(v+m)+Ⅰ(v+m) 由Ⅱ部類供給Ⅰ、Ⅱ兩部類生活所需的全部消費資料。

    Ⅱ(v+m)中的v是工人階級所得的來源,m是資本家階級所得的來源;而在Ⅰ(v+m)中的v和m,則分别是這一部類的工人階級與資本家階級所得的來源。

    在簡單再生産條件下,構成國民收入的Ⅰ和Ⅱ部類的所得,全部在當年消費掉,而Ⅱ部類的商品生産物即消費資料,恰好滿足這個需要,結果,Ⅰ部類的生産資料,就全部為Ⅰ、Ⅱ部類的生産的消費所吸收,Ⅱ部類的消費資料,就全部為Ⅰ、Ⅱ部類的個人的消費所吸收。

    即前面所說的,包括剩餘價值的各個價值部分,都得到補償,而其自然形态的物質要素,也得到更替。

    一切都進行得非常圓滿。

    當然,以上的這些公式,是在一些假設下提出的,在現實的社會,除了工人階級與資本家階級以外,還有其他社會階級階層;且不說在生産資料中,有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的區别,在消費資料中,有必要消費資料與奢侈消費資料的區别。

    生産資料在Ⅰ部類資産階級内部,消費資料在Ⅱ部類資産階級内部,也還有交換、流通;特别是在資本主義基礎上,就不可能沒有積累,沒有規模擴大的再生産;逐年的再生産,不可能沒有變動。

    但這些并不妨礙我們作抽象的考察,因為“在有積累發生的地方,簡單再生産也總是積累的一部分,可以就它本身進行考察,并且是積累的一個現實的因素”[134]。

     我們現在可以在簡單再生産基礎上,就最基本的條件和表式,來考察積累和擴大再生産的進行。

     3.積累與擴大再生産公式 既然簡單再生産的實際條件,是Ⅰ、Ⅱ部類資本家階級的所得,全當作所得消費掉,而在公式上表現為Ⅰ(v+m)與Ⅱc所體現的消費資料相交換,表現為Ⅰ(v+m)=Ⅱc。

    那末,要有所積累,要擴大再生産,Ⅰ(v+m)中的m就不能全部消費在消費資料上,而必須有一部分積累下來。

    積累多少呢?假定是一半吧,即把一半的剩餘價值拿來擴大再生産;同時,在Ⅱ部類方面,為了積累或擴大再生産得以順利進行,也不能不作相應的改變。

     假設兩大部類的生産如下表: Ⅰ 4000c+1000v+1000m=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