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資本論》的結構與體系
關燈
小
中
大
在資本主義的各種經濟關系與範疇的、曆史的與邏輯的形成過程中闡明它們,因此《資本論》就把整個資本主義的生活史,活生生地表現在我們面前了。
盡管這是我們在後面講第一、第二、第三卷時要分别論到的,但在這裡,我感到,在全面了解結構體系的必要限度内,似還有必要指出幾個關鍵性論點,以補充上面的說明。
第一,在全三卷中,我們都知道,第一卷是處在一個特殊重要的地位。
為什麼這樣呢?大家的講法就很不一樣。
是因為資本的生産過程,在整個資本主義經濟中,有特别重要的決定意義嗎?是因為剩餘價值生産秘密的揭露嗎?是因為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由發生、生存、發展以至死亡的辯證發展規律,全在這一卷被生動地揭露出來了嗎?我認為都有道理,但在這一切方面的階級分析,全是把資産階級對勞動階級的剝削為依據。
勞動力買賣這個特殊流通形态,工資這個特殊的分配形态,分别當作資本生産的起點,當作資本生産得以完成的根本環節,放在讨論資本的生産過程方面來處理,這不但完全符合資本主義商品生産的實際,完全把恩格斯所說的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與勞動的這個軸心關系明确顯示出來了,并且也使體現在資本積累一般規律中的資本主義社會的辯證發展關系,顯得是階級力量對比關系的變化。
而且,要不是在第一卷對勞動力的買賣,對工資,作了這樣的科學的處理,第二卷就難于說是資本的或剩餘價值的流通,第三卷也無從歸結到剩餘價值的分配了。
第二,第一卷的重要特點,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它所研究的方面,是屬于資本主義經濟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方面有關,但就整個理論體系來說,并沒有因此絲毫減低第二卷、第三卷的重要性。
因為第二卷讨論的流通過程,在第一卷隻是假定了資本在流通領域内所經過的形态變化和物質變化,但未進一步考察它們。
在第三卷讨論的總過程,在第一卷還未說明,因為第一卷隻是從本質上研究了剩餘價值生産或資本自行增殖的直接生産過程。
資本的運動過程當作一個總體來看時所生的各種具體形式,即我們在實際經濟生活中接觸到的産業資本與商業資本、銀行資本,乃至土地所有權等等構成的相互關系,第一卷還未在一個整體上來加以考察。
沒有第二卷、第三卷作為補充,第一卷就不能說是一部完全的著作。
不僅如此,馬克思在第二卷、第三卷中闡明的理論,有許多還是在資産階級經濟學者從未踏進的新領域,作出的嶄新的貢獻。
我們大家都認識到第二卷的再生産理論的光輝創見。
恩格斯對馬克思在第三卷中把包羅萬象、錯綜複雜的實際經濟活動,條分縷析地找出它的各種基本運動規律,看為是一個驚人的成就,在某些方面,還叫第一卷感到失色。
第三,作為一個整體來看,我們還必須指出,《資本論》所研究的資本主義經濟,從生産領域來看,是工業的,也是農業的,但馬克思關于農業資本主義,除了在第一、第二卷的個别場合涉及以外,基本上是到第三卷講地租那篇時,才開始論到。
是不是可以說:除了地租那一篇,其餘都是就工業資本主義立論,和農業資本主義無關呢?決不能這樣機械地理解。
農業資本主義對工業資本主義,無疑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點,但作為資本主義,它們的本質是相同的,它們的發展傾向也是相同的。
因此,馬克思在第一卷、第二卷講資本的生産過程,講資本的流通過程,乃至在第三卷前面三篇講資本利潤的平均化與下降規律時,一般是把那個資本理解為包括工業與農業的産業資本。
把它們的一般的本質的共同點講明了,再在總過程中,在允許農業工業資本利潤平均化的較發展的資本主義基礎上,就地租這個分配形态,來講農業資本主義的特點。
這樣的叙述程序,不但避免了不必要的重複,也避免了割裂的危險。
這是高度運用科學抽象法的結果。
其實,在《資本論》全書中,到處都貫徹了這個方法,在論簡單商品生産與資本主義商品生産時是如此,在論絕對剩餘價值與相對剩餘價值時是如此,在論簡單再生産公式和擴大再生産公式時也是如此。
都是先把它們的共同點交代清楚了,然後再在那個基礎上論證其特征。
單就上面這幾點來看,我們已不難理解,馬克思在建立《資本論》的結構體系時,已經設想到了這許多方面的科學處理和安排。
那不僅是把曆史唯物主義,把辯證方法,作為指導的線索和依據,并且在不同場合,對不同體材,應用了各種不同的研究方式方法。
恩格斯在一八六七年八月二十三日讀完《資本論》第一卷排印的校樣時,給馬克思的信中說:“我祝賀你,隻是由于你把錯綜複雜的經濟問題放在應有的地位和正确的聯系之中,因此完滿地使這些問題變得簡單和相當清楚。
我還祝賀你,實際上出色地叙述了勞動和資本的關系,這個問題在這裡第一次得到充分而又互相聯系的叙述。
”[44]《資本論》第一卷是如此,第二卷、第三卷也是如此。
如果說,馬克思能把最複雜的東西,弄得最簡單明了,是得力于他的完整嚴密的科學體系,那麼,我們要更好地理解全書各卷的内容,首先對它的結構體系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是會有不少幫助的。
盡管這是我們在後面講第一、第二、第三卷時要分别論到的,但在這裡,我感到,在全面了解結構體系的必要限度内,似還有必要指出幾個關鍵性論點,以補充上面的說明。
第一,在全三卷中,我們都知道,第一卷是處在一個特殊重要的地位。
為什麼這樣呢?大家的講法就很不一樣。
是因為資本的生産過程,在整個資本主義經濟中,有特别重要的決定意義嗎?是因為剩餘價值生産秘密的揭露嗎?是因為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由發生、生存、發展以至死亡的辯證發展規律,全在這一卷被生動地揭露出來了嗎?我認為都有道理,但在這一切方面的階級分析,全是把資産階級對勞動階級的剝削為依據。
勞動力買賣這個特殊流通形态,工資這個特殊的分配形态,分别當作資本生産的起點,當作資本生産得以完成的根本環節,放在讨論資本的生産過程方面來處理,這不但完全符合資本主義商品生産的實際,完全把恩格斯所說的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與勞動的這個軸心關系明确顯示出來了,并且也使體現在資本積累一般規律中的資本主義社會的辯證發展關系,顯得是階級力量對比關系的變化。
而且,要不是在第一卷對勞動力的買賣,對工資,作了這樣的科學的處理,第二卷就難于說是資本的或剩餘價值的流通,第三卷也無從歸結到剩餘價值的分配了。
第二,第一卷的重要特點,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它所研究的方面,是屬于資本主義經濟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方面有關,但就整個理論體系來說,并沒有因此絲毫減低第二卷、第三卷的重要性。
因為第二卷讨論的流通過程,在第一卷隻是假定了資本在流通領域内所經過的形态變化和物質變化,但未進一步考察它們。
在第三卷讨論的總過程,在第一卷還未說明,因為第一卷隻是從本質上研究了剩餘價值生産或資本自行增殖的直接生産過程。
資本的運動過程當作一個總體來看時所生的各種具體形式,即我們在實際經濟生活中接觸到的産業資本與商業資本、銀行資本,乃至土地所有權等等構成的相互關系,第一卷還未在一個整體上來加以考察。
沒有第二卷、第三卷作為補充,第一卷就不能說是一部完全的著作。
不僅如此,馬克思在第二卷、第三卷中闡明的理論,有許多還是在資産階級經濟學者從未踏進的新領域,作出的嶄新的貢獻。
我們大家都認識到第二卷的再生産理論的光輝創見。
恩格斯對馬克思在第三卷中把包羅萬象、錯綜複雜的實際經濟活動,條分縷析地找出它的各種基本運動規律,看為是一個驚人的成就,在某些方面,還叫第一卷感到失色。
第三,作為一個整體來看,我們還必須指出,《資本論》所研究的資本主義經濟,從生産領域來看,是工業的,也是農業的,但馬克思關于農業資本主義,除了在第一、第二卷的個别場合涉及以外,基本上是到第三卷講地租那篇時,才開始論到。
是不是可以說:除了地租那一篇,其餘都是就工業資本主義立論,和農業資本主義無關呢?決不能這樣機械地理解。
農業資本主義對工業資本主義,無疑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點,但作為資本主義,它們的本質是相同的,它們的發展傾向也是相同的。
因此,馬克思在第一卷、第二卷講資本的生産過程,講資本的流通過程,乃至在第三卷前面三篇講資本利潤的平均化與下降規律時,一般是把那個資本理解為包括工業與農業的産業資本。
把它們的一般的本質的共同點講明了,再在總過程中,在允許農業工業資本利潤平均化的較發展的資本主義基礎上,就地租這個分配形态,來講農業資本主義的特點。
這樣的叙述程序,不但避免了不必要的重複,也避免了割裂的危險。
這是高度運用科學抽象法的結果。
其實,在《資本論》全書中,到處都貫徹了這個方法,在論簡單商品生産與資本主義商品生産時是如此,在論絕對剩餘價值與相對剩餘價值時是如此,在論簡單再生産公式和擴大再生産公式時也是如此。
都是先把它們的共同點交代清楚了,然後再在那個基礎上論證其特征。
單就上面這幾點來看,我們已不難理解,馬克思在建立《資本論》的結構體系時,已經設想到了這許多方面的科學處理和安排。
那不僅是把曆史唯物主義,把辯證方法,作為指導的線索和依據,并且在不同場合,對不同體材,應用了各種不同的研究方式方法。
恩格斯在一八六七年八月二十三日讀完《資本論》第一卷排印的校樣時,給馬克思的信中說:“我祝賀你,隻是由于你把錯綜複雜的經濟問題放在應有的地位和正确的聯系之中,因此完滿地使這些問題變得簡單和相當清楚。
我還祝賀你,實際上出色地叙述了勞動和資本的關系,這個問題在這裡第一次得到充分而又互相聯系的叙述。
”[44]《資本論》第一卷是如此,第二卷、第三卷也是如此。
如果說,馬克思能把最複雜的東西,弄得最簡單明了,是得力于他的完整嚴密的科學體系,那麼,我們要更好地理解全書各卷的内容,首先對它的結構體系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是會有不少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