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資本論》的結構與體系
關燈
小
中
大
呢?三分法結構中的生産、流通與分配,究竟是生産什麼,流通什麼,分配什麼呢?強調這個三分法結構的庸俗經濟學者,從沒有人明确提出這樣的問題,更不用說解答這樣的問題。
他們總是一般地看待生産、流通、分配這些關系,而不肯觸到它們的資本主義的特點與特質。
事實上,三位一體公式既然目的在把資本主義的剝削本質隐蔽起來,建立在它上面的三分法結構,就已經注定了什麼也不能說明。
不錯,人們似有理由指出,《資本論》三卷也分别是講生産、流通與分配,那不也是采取三分法結構嗎?但這是極其表面的看法。
由于《資本論》是把資本做主題,就其最後目的說,資本所生産的是剩餘價值,所流通的是剩餘價值,所分配的也是剩餘價值。
正是由于馬克思抓住了資本這個統治範疇,就不但明确規定了它所生産、流通和分配的是剩餘價值,并還明确規定了,誰生産剩餘價值,誰分配剩餘價值。
整個勞動階級為整個資産階級提供剩餘勞動,提供剩餘價值的現實,在這個簡單結構中充分體現出來了。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勞動者所得的工資這個分配形态,就不會象資産階級庸俗經濟學三位一體公式那樣,與資本家、地主所得的利潤、地租并列起來。
試想,勞動者不在直接生産過程提供剩餘勞動——剩餘價值,資本家、地主階級就連什麼也分配不到了。
當我們一把這個本質關系揭露出來以後,庸俗經濟學者一般在三分法結構下所講到的一切,隻能是徒有表面聯系的糾纏不清的大雜拌。
最後,這個結構,還采取由本質到現象的說明形式,這又是與資産階級經濟學者慣于在三分法與三位一體公式下用現象掩蓋本質的手法完全不同。
《資本論》第三卷所講的資本主義生産總過程,是把第一卷、第二卷分别講到的資本的生産過程與流通過程的統一作為基礎來進行的。
也就是說,在資本主義生産總過程出現的各種經濟關系、範疇和形式,都分别是由資本生産過程與流通過程講到的那些抽象的本質的關系、範疇與形式的具體化和轉化的結果。
在這裡,我們開始接觸到我們在實際生活經驗中比較熟悉的東西。
剩餘價值利潤化,剩餘價值率利潤率化,不同利潤率由于競争而趨于平衡,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産價格。
分取利潤的各種具體資本形态出現了,商人、企業主、銀行家、地主登場了。
這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現實世界,離開它的本質關系多一層曲折,因此,在認識上也就多一層翳障。
資産階級及其代言人,都不僅習慣于這個熙熙攘攘的世界,并樂于用這個世界反映在我們觀念上的颠倒錯亂現象,來模糊掩蓋它的剝削關系。
比如說罷,“利潤形式上的剩餘價值,不是與投在勞動上的、它由以發生的資本部分相關,而是與總資本相關。
利潤率的規定有它本身的各種規律;這各種規律,會在剩餘價值率不變時,讓利潤率發生變化,甚至引起利潤率的變化。
這一切都會愈益蒙蔽剩餘價值的真正性質,并從而隐蔽資本的現實機構。
利潤到平均利潤的轉化,價值到生産價格,到起調節作用的平均市場價格的轉化,還更加是這樣”[41]。
所以,《資本論》的作者,在他的研究上,不能不采取由本質到現象的抽象分析方法,先在第一、二卷,特别是在第一卷中,暫時舍象去一切足以引起錯覺的外部次要的影響,從本質上把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揭露出來,然後再一步一步接近上面所講到的一些轉化了的現象形态,這樣,後者的千變萬化,都“萬變不離其宗”地逃不脫前者的制約。
資産階級庸俗經濟學者以及那些庸俗社會主義者,根本不懂得這種科學處理的深刻含義,胡說什麼第三卷與第一卷、第二卷之間存在着矛盾。
但如果說這是矛盾的話,那隻能是現象形态與本質關系間的矛盾在理論上的反映。
現象形态會直接地、自發地當作流行思維形态再生産出來;而本質關系則要科學來發現[42]。
總之,《資本論》的結構,自始就從上述三個方面,與資産階級庸俗經濟學的三分法結構和三位一體公式,表現了尖銳的對照和原則性的區别;自始就是在批判資産階級經濟學者那一套庸俗體系中建立起來的。
不過這裡隻能講一個梗概,而它的全部的深刻含義,是要在嚴密的完備的科學體系中,才能充分顯示出來的。
(三)曆史、邏輯與科學體系 如果說,《資本論》的上述結構,隻不過是它的理論展開所依據的粗線條,還必須在那個結構中,把資本主義的各種經濟範疇、規律,分别依據它們在整個運動中的内在聯系和作用,作着适當的處理,才能完成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那末,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做的正是這樣。
按照曆史唯物主義與辯證方法的要求,不僅是對資本主義經濟整體,就是對其中任何一個構成分子,都必須依據一定的曆史的邏輯的順序,使其表現在辯證發展狀态中。
恩格斯曾就此點這樣指示我們:“……在事物及其相互關系不是當作固定的東西,而是當作可變的東西來理解的地方,它們的思想映象、概念,會同樣發生變化和轉形。
我們不能把它們封閉在硬結的定義中,而是要就它們的曆史形成過程或邏輯形成過程來闡明它們。
”[43]由于馬克思是
他們總是一般地看待生産、流通、分配這些關系,而不肯觸到它們的資本主義的特點與特質。
事實上,三位一體公式既然目的在把資本主義的剝削本質隐蔽起來,建立在它上面的三分法結構,就已經注定了什麼也不能說明。
不錯,人們似有理由指出,《資本論》三卷也分别是講生産、流通與分配,那不也是采取三分法結構嗎?但這是極其表面的看法。
由于《資本論》是把資本做主題,就其最後目的說,資本所生産的是剩餘價值,所流通的是剩餘價值,所分配的也是剩餘價值。
正是由于馬克思抓住了資本這個統治範疇,就不但明确規定了它所生産、流通和分配的是剩餘價值,并還明确規定了,誰生産剩餘價值,誰分配剩餘價值。
整個勞動階級為整個資産階級提供剩餘勞動,提供剩餘價值的現實,在這個簡單結構中充分體現出來了。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勞動者所得的工資這個分配形态,就不會象資産階級庸俗經濟學三位一體公式那樣,與資本家、地主所得的利潤、地租并列起來。
試想,勞動者不在直接生産過程提供剩餘勞動——剩餘價值,資本家、地主階級就連什麼也分配不到了。
當我們一把這個本質關系揭露出來以後,庸俗經濟學者一般在三分法結構下所講到的一切,隻能是徒有表面聯系的糾纏不清的大雜拌。
最後,這個結構,還采取由本質到現象的說明形式,這又是與資産階級經濟學者慣于在三分法與三位一體公式下用現象掩蓋本質的手法完全不同。
《資本論》第三卷所講的資本主義生産總過程,是把第一卷、第二卷分别講到的資本的生産過程與流通過程的統一作為基礎來進行的。
也就是說,在資本主義生産總過程出現的各種經濟關系、範疇和形式,都分别是由資本生産過程與流通過程講到的那些抽象的本質的關系、範疇與形式的具體化和轉化的結果。
在這裡,我們開始接觸到我們在實際生活經驗中比較熟悉的東西。
剩餘價值利潤化,剩餘價值率利潤率化,不同利潤率由于競争而趨于平衡,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産價格。
分取利潤的各種具體資本形态出現了,商人、企業主、銀行家、地主登場了。
這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現實世界,離開它的本質關系多一層曲折,因此,在認識上也就多一層翳障。
資産階級及其代言人,都不僅習慣于這個熙熙攘攘的世界,并樂于用這個世界反映在我們觀念上的颠倒錯亂現象,來模糊掩蓋它的剝削關系。
比如說罷,“利潤形式上的剩餘價值,不是與投在勞動上的、它由以發生的資本部分相關,而是與總資本相關。
利潤率的規定有它本身的各種規律;這各種規律,會在剩餘價值率不變時,讓利潤率發生變化,甚至引起利潤率的變化。
這一切都會愈益蒙蔽剩餘價值的真正性質,并從而隐蔽資本的現實機構。
利潤到平均利潤的轉化,價值到生産價格,到起調節作用的平均市場價格的轉化,還更加是這樣”[41]。
所以,《資本論》的作者,在他的研究上,不能不采取由本質到現象的抽象分析方法,先在第一、二卷,特别是在第一卷中,暫時舍象去一切足以引起錯覺的外部次要的影響,從本質上把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揭露出來,然後再一步一步接近上面所講到的一些轉化了的現象形态,這樣,後者的千變萬化,都“萬變不離其宗”地逃不脫前者的制約。
資産階級庸俗經濟學者以及那些庸俗社會主義者,根本不懂得這種科學處理的深刻含義,胡說什麼第三卷與第一卷、第二卷之間存在着矛盾。
但如果說這是矛盾的話,那隻能是現象形态與本質關系間的矛盾在理論上的反映。
現象形态會直接地、自發地當作流行思維形态再生産出來;而本質關系則要科學來發現[42]。
總之,《資本論》的結構,自始就從上述三個方面,與資産階級庸俗經濟學的三分法結構和三位一體公式,表現了尖銳的對照和原則性的區别;自始就是在批判資産階級經濟學者那一套庸俗體系中建立起來的。
不過這裡隻能講一個梗概,而它的全部的深刻含義,是要在嚴密的完備的科學體系中,才能充分顯示出來的。
(三)曆史、邏輯與科學體系 如果說,《資本論》的上述結構,隻不過是它的理論展開所依據的粗線條,還必須在那個結構中,把資本主義的各種經濟範疇、規律,分别依據它們在整個運動中的内在聯系和作用,作着适當的處理,才能完成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那末,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做的正是這樣。
按照曆史唯物主義與辯證方法的要求,不僅是對資本主義經濟整體,就是對其中任何一個構成分子,都必須依據一定的曆史的邏輯的順序,使其表現在辯證發展狀态中。
恩格斯曾就此點這樣指示我們:“……在事物及其相互關系不是當作固定的東西,而是當作可變的東西來理解的地方,它們的思想映象、概念,會同樣發生變化和轉形。
我們不能把它們封閉在硬結的定義中,而是要就它們的曆史形成過程或邏輯形成過程來闡明它們。
”[43]由于馬克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