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資本論》研究的對象與方法
關燈
小
中
大
(三)《資本論》的方法是唯物主義的辯證方法
《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既經明确了,現在我們要進而讨論它的方法。
雖然确定什麼是研究對象,也是方法論上要處理的問題,但我們這裡卻是要指出:已經确定了的這樣的對象,必須用怎樣的方法來研究它。
馬克思對于經濟學的研究,自始就是非常重視方法的。
早在一八四七年批判蒲魯東的一部經典著作——《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就對蒲魯東的形而上學方法,作了尖銳的批評。
他指出蒲魯東沒有用曆史的辯證的觀點方法,去考察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生産關系,及其内在的矛盾運動和發展,卻把資産階級經濟學者從那種生産關系抽象出來的範疇,概念原則,看成是既定的,永久不變的;以那些概念範疇間的矛盾表現,來代替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的内在的現實矛盾運動的分析。
結果,他就隻能在資産階級經濟學概念中翻筋鬥。
事實上,那些“經濟學家們向我們解釋了生産怎樣在上述關系下進行,但是沒有說明這些關系本身是怎樣産生的,也就是說,沒有說明産生這些關系的曆史運動。
”[25]從這裡,我們已不難看到,馬克思在他對于蒲魯東,從而也是對于資産階級的經濟學的批判中,已不僅表明他是如何重視方法,還表明他重視的是什麼方法。
以唯物主義的辯證方法,來反對并代替資産階級的形而上學的方法,就使得經濟學發生了徹底革命。
把資本主義社會,看成是不再變革的、最後的社會形态,這就是自然主義的形而上學的觀點。
依照這個觀點,就會把各種經濟事物當作是孤立的,或沒有内在聯系的,認定它們隻有量變而沒有質變的,隻強調對立物統一的一面,而不注意其對立鬥争的一面。
這樣來對待并處理社會經濟關系及其問題,就是經濟學的形而上學的方法。
比如就作為資本主義運動根源的對立物的統一與鬥争來說,資産階級經濟學者,總是傾向于對立物的相互聯系或統一的一面,而不肯強調鬥争的一面。
馬克思曾批判英國經濟學家約翰·穆勒說:“在經濟關系——以及它所表示的範疇——包含對立性的地方,在矛盾和矛盾的統一存在的地方,他總是把對立物的統一強調,而把諸對立物否定。
他把對立物的統一,化為對立物的直接的同一。
”[26]愈到晚近,所有的資産階級經濟學者,以及一切右翼社會黨人和修正主義者,都在把穆勒這種看法,作為他們的階級調和論和階級合作論的理論基礎。
但必須指出,十九世紀以前的資産階級經濟學者所以要采取那種形而上學的觀點和方法,除了他們的階級立場,愈來愈以采取這樣觀點方法對他們有利以外,還因為當時的社會生産水平與交換關系,還有些妨礙他們放開眼界,全面地、深入地把全社會經濟當作一個整體來考察它的内部聯系及其矛盾運動的規律。
而這正是有待于采取唯物主義的辯證觀點,運用辯證方法才能正确處理和發現的。
依辯證的觀點看來,各種社會經濟事物是有它們的内在聯系的,它們在“自己運動”中,不但有量變,并還有質變,而作為其變動的推動力,則不是什麼對立物的相互依存與統一,而恰好是它們的矛盾與鬥争。
這和上述資産階級經濟學的形而上學觀點,是完全相反的。
而依據這個觀點,來對待處理現實經濟關系,當然會得出相反的結果。
這就是為什麼在經濟研究方面運用辯證方法,就要引起經濟學徹底革命的原因。
與資産階級經濟學者形而上學地研究資本主義經濟所得出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将永遠維持下去的結論相反,馬克思運用唯物主義的辯證方法,卻明确而不可動搖地揭露出了它的暫時性與過渡性。
關于什麼是經濟學的辯證方法問題,馬克思曾借一位俄國經濟學者就他的《資本論》的方法所講的話,來加以表述。
那位經濟學者說: “對馬克思說來,隻有一件事是重要的:那就是發現他從事研究的各種現象的規律。
并且他認為重要的,不僅是在這各種現象具有一個完成形式,并保持一種可以在一定期間内看到的聯系的時候支配着這各種現象的規律。
對于他,比什麼都重要的,是這各種現象的變化規律,它們的發展規律,那就是由一個形态過渡到另一個形态,由一種聯系秩序過渡到另一種聯系秩序的規律。
這種規律一經發現,他就要詳細研究這種規律在社會生活上由以表現的各種結果。
……所以,馬克思所殷切關懷的隻是一件事:那就是用嚴格的科學研究,證明社會關系上某些具有一定性質的秩序的必然性,并且把那些對他說來是當作出發點和根據點的事實,盡可能完善地指證出來。
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他隻要證明現在的秩序有其必然性,同時另一種秩序也有其必然性,并且不管人們是否相信,不管人們是否意識到,前一種秩序總是不可避免地要推移到這另一種秩序中去。
馬克思把社會的運動看為是一個自然史的過程;……有人會說,經濟生活的一般規律永遠是一樣的,不管是适用于現在,還是适用于過去,都是一樣的。
馬克思正好否認了這一點。
在他看來,這樣的抽象規律是不存在的。
……照他
雖然确定什麼是研究對象,也是方法論上要處理的問題,但我們這裡卻是要指出:已經确定了的這樣的對象,必須用怎樣的方法來研究它。
馬克思對于經濟學的研究,自始就是非常重視方法的。
早在一八四七年批判蒲魯東的一部經典著作——《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就對蒲魯東的形而上學方法,作了尖銳的批評。
他指出蒲魯東沒有用曆史的辯證的觀點方法,去考察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生産關系,及其内在的矛盾運動和發展,卻把資産階級經濟學者從那種生産關系抽象出來的範疇,概念原則,看成是既定的,永久不變的;以那些概念範疇間的矛盾表現,來代替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的内在的現實矛盾運動的分析。
結果,他就隻能在資産階級經濟學概念中翻筋鬥。
事實上,那些“經濟學家們向我們解釋了生産怎樣在上述關系下進行,但是沒有說明這些關系本身是怎樣産生的,也就是說,沒有說明産生這些關系的曆史運動。
”[25]從這裡,我們已不難看到,馬克思在他對于蒲魯東,從而也是對于資産階級的經濟學的批判中,已不僅表明他是如何重視方法,還表明他重視的是什麼方法。
以唯物主義的辯證方法,來反對并代替資産階級的形而上學的方法,就使得經濟學發生了徹底革命。
把資本主義社會,看成是不再變革的、最後的社會形态,這就是自然主義的形而上學的觀點。
依照這個觀點,就會把各種經濟事物當作是孤立的,或沒有内在聯系的,認定它們隻有量變而沒有質變的,隻強調對立物統一的一面,而不注意其對立鬥争的一面。
這樣來對待并處理社會經濟關系及其問題,就是經濟學的形而上學的方法。
比如就作為資本主義運動根源的對立物的統一與鬥争來說,資産階級經濟學者,總是傾向于對立物的相互聯系或統一的一面,而不肯強調鬥争的一面。
馬克思曾批判英國經濟學家約翰·穆勒說:“在經濟關系——以及它所表示的範疇——包含對立性的地方,在矛盾和矛盾的統一存在的地方,他總是把對立物的統一強調,而把諸對立物否定。
他把對立物的統一,化為對立物的直接的同一。
”[26]愈到晚近,所有的資産階級經濟學者,以及一切右翼社會黨人和修正主義者,都在把穆勒這種看法,作為他們的階級調和論和階級合作論的理論基礎。
但必須指出,十九世紀以前的資産階級經濟學者所以要采取那種形而上學的觀點和方法,除了他們的階級立場,愈來愈以采取這樣觀點方法對他們有利以外,還因為當時的社會生産水平與交換關系,還有些妨礙他們放開眼界,全面地、深入地把全社會經濟當作一個整體來考察它的内部聯系及其矛盾運動的規律。
而這正是有待于采取唯物主義的辯證觀點,運用辯證方法才能正确處理和發現的。
依辯證的觀點看來,各種社會經濟事物是有它們的内在聯系的,它們在“自己運動”中,不但有量變,并還有質變,而作為其變動的推動力,則不是什麼對立物的相互依存與統一,而恰好是它們的矛盾與鬥争。
這和上述資産階級經濟學的形而上學觀點,是完全相反的。
而依據這個觀點,來對待處理現實經濟關系,當然會得出相反的結果。
這就是為什麼在經濟研究方面運用辯證方法,就要引起經濟學徹底革命的原因。
與資産階級經濟學者形而上學地研究資本主義經濟所得出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将永遠維持下去的結論相反,馬克思運用唯物主義的辯證方法,卻明确而不可動搖地揭露出了它的暫時性與過渡性。
關于什麼是經濟學的辯證方法問題,馬克思曾借一位俄國經濟學者就他的《資本論》的方法所講的話,來加以表述。
那位經濟學者說: “對馬克思說來,隻有一件事是重要的:那就是發現他從事研究的各種現象的規律。
并且他認為重要的,不僅是在這各種現象具有一個完成形式,并保持一種可以在一定期間内看到的聯系的時候支配着這各種現象的規律。
對于他,比什麼都重要的,是這各種現象的變化規律,它們的發展規律,那就是由一個形态過渡到另一個形态,由一種聯系秩序過渡到另一種聯系秩序的規律。
這種規律一經發現,他就要詳細研究這種規律在社會生活上由以表現的各種結果。
……所以,馬克思所殷切關懷的隻是一件事:那就是用嚴格的科學研究,證明社會關系上某些具有一定性質的秩序的必然性,并且把那些對他說來是當作出發點和根據點的事實,盡可能完善地指證出來。
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他隻要證明現在的秩序有其必然性,同時另一種秩序也有其必然性,并且不管人們是否相信,不管人們是否意識到,前一種秩序總是不可避免地要推移到這另一種秩序中去。
馬克思把社會的運動看為是一個自然史的過程;……有人會說,經濟生活的一般規律永遠是一樣的,不管是适用于現在,還是适用于過去,都是一樣的。
馬克思正好否認了這一點。
在他看來,這樣的抽象規律是不存在的。
……照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