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資本論》研究的對象與方法
關燈
小
中
大
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産關系……發生矛盾。
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産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産力的桎梏。
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20];原來的生産關系,就要為新的生産關系所代替了。
馬克思在另一個場合,把這稱為“生産力(生産資料)的概念和生産關系的概念的辯證法”,也許是因為他怕人們會機械地理解生産關系适合生産力發展程度的意義,還特地對那句話加以限制,說那是“這樣一種辯證法,它的界限應當确定,它不抹殺現實差别”[21]。
列甯認定,馬克思關于生産關系與一定物質生産力發展程度相适合的提法,是一切社會科學得以建立的現實的理論基礎。
他說:“隻有把社會關系歸結于生産關系,把生産關系歸結于生産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态的發展看做自然曆史過程。
不言而喻,沒有這種觀點,也就不會有社會科學。
”這樣,當然也不會有科學的經濟學。
他還對此作這樣的例解:“主觀主義者雖然承認曆史現象的規律性,但不能把這些現象的進化看做自然曆史過程,這是因為他們隻限于指出社會思想和人的目的,而不善于把這些思想和目的歸結于物質的社會關系。
”[22]但是,我們在這裡無論是根據馬克思所說的,還是根據列甯所說的,都隻能認定,物質生産力對生産關系有決定性的約束力,有非常密切的聯系,但不能因此得出結論,說它和生産關系一樣,甚至還主要,是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這種結論在全部《資本論》中,是找不到根據的。
雖然馬克思、恩格斯有時也說,政治經濟學是研究資本主義生産方式。
那隻是表明,那種研究要結合生産力來進行,并通過生産關系是在促進生産力的發展還是在妨害着生産力的發展,來表現這種生産方式的内在矛盾運動。
他們的着眼點,是從社會的方面,看生産關系是否促進生産力,而絕不是從技術的方面講求如何提高生産力。
我體會,馬克思看待生産關系和生産力的關系,有些類似他看待價值和使用價值的關系。
商品的分析,離不開使用價值,但分析商品的着眼點,仍在價值或交換價值;商品的運動,是由于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矛盾展開的,而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總體運動,則是由生産關系與生産力的矛盾展開的。
象這樣,既要聯系到使用價值,又不是以使用價值為研究對象;既要聯系到生産力,又不是以生産力為對象,是高度運用抽象力的結果。
事實上,我們将會看到,《資本論》的作者,如果不把他的研究對象确定為生産關系,《資本論》就不可能有一個完整的嚴密的體系。
通過上面的幾點說明,我們對于作為《資本論》研究對象的生産關系,應當有一個比較明确的綜合理解。
那就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以所有制為出發點,以生産為決定環節,以勞動生産物為媒介,而由資産階級與勞動階級結成的階級關系,或由他們的相互經濟關系和相互利害矛盾關系形成的社會經濟結構。
這種階級關系,或社會經濟結構,還要有一定的社會生産力,作為它的物質前提。
這是由馬克思自己以及恩格斯、列甯、斯大林作了科學規定的生産關系,它比我們一般理解的規定性,要複雜得多,它的内容也要豐富得多。
隻有這樣對生産關系作了嚴密的科學規定,才能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及其根本矛盾,全揭出來;也才能把資本主義制度的内在聯系及其各種運動,全包括在裡面;而所有的資本主義經濟範疇,才能被看作是那種生産關系的這一方面那一方面的理論表現。
馬克思說:“正如在研究任何曆史科學、社會科學時一樣,應當時刻把握住:無論在現實中或在頭腦中,主體——這裡是現代資産階級社會——都是既與的;因而範疇表現這個一定社會的、這個主體的存在形式、存在規定……。
”[23]如果在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中,象資産階級經濟學者所做的那樣,把資本主義社會這個主體抽象去了,把所有制抽象去了,把階級的矛盾關系抽象去了,甚至往往把它的物質前提抽象去了,那麼,所研究的一切範疇概念,就将和自然科學上的各種範疇概念一樣沒有社會的性質。
其實,在把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加以區别之後,我們就是對于自然現象,也必須根據它們的不同的特質、不同的矛盾,來進行分析。
毛澤東同志指示我們:“對于某一現象的領域所特有的某一種矛盾的研究,就構成某一門科學的對象。
……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無從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就無從發現事物運動發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據,也就無從辨别事物,無從區分科學研究的領域。
”[24]關系人們經濟利害的社會現象的研究,怎能不把握它的本質矛盾關系呢?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他的《資本論》,是以揭露資産階級剝削本質,揭露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律為目的,所以一開始就明确把握所研究的對象,并給予這個對象以非常嚴密的、完全符合于客觀事實的科學規定。
這是對資産階級經濟學批判的一個抓住要害的步驟,是建立科學的政治經濟學的決定關鍵,同時也是我們學習《資本論》首先要搞清楚的重要環節。
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産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産力的桎梏。
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20];原來的生産關系,就要為新的生産關系所代替了。
馬克思在另一個場合,把這稱為“生産力(生産資料)的概念和生産關系的概念的辯證法”,也許是因為他怕人們會機械地理解生産關系适合生産力發展程度的意義,還特地對那句話加以限制,說那是“這樣一種辯證法,它的界限應當确定,它不抹殺現實差别”[21]。
列甯認定,馬克思關于生産關系與一定物質生産力發展程度相适合的提法,是一切社會科學得以建立的現實的理論基礎。
他說:“隻有把社會關系歸結于生産關系,把生産關系歸結于生産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态的發展看做自然曆史過程。
不言而喻,沒有這種觀點,也就不會有社會科學。
”這樣,當然也不會有科學的經濟學。
他還對此作這樣的例解:“主觀主義者雖然承認曆史現象的規律性,但不能把這些現象的進化看做自然曆史過程,這是因為他們隻限于指出社會思想和人的目的,而不善于把這些思想和目的歸結于物質的社會關系。
”[22]但是,我們在這裡無論是根據馬克思所說的,還是根據列甯所說的,都隻能認定,物質生産力對生産關系有決定性的約束力,有非常密切的聯系,但不能因此得出結論,說它和生産關系一樣,甚至還主要,是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這種結論在全部《資本論》中,是找不到根據的。
雖然馬克思、恩格斯有時也說,政治經濟學是研究資本主義生産方式。
那隻是表明,那種研究要結合生産力來進行,并通過生産關系是在促進生産力的發展還是在妨害着生産力的發展,來表現這種生産方式的内在矛盾運動。
他們的着眼點,是從社會的方面,看生産關系是否促進生産力,而絕不是從技術的方面講求如何提高生産力。
我體會,馬克思看待生産關系和生産力的關系,有些類似他看待價值和使用價值的關系。
商品的分析,離不開使用價值,但分析商品的着眼點,仍在價值或交換價值;商品的運動,是由于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矛盾展開的,而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總體運動,則是由生産關系與生産力的矛盾展開的。
象這樣,既要聯系到使用價值,又不是以使用價值為研究對象;既要聯系到生産力,又不是以生産力為對象,是高度運用抽象力的結果。
事實上,我們将會看到,《資本論》的作者,如果不把他的研究對象确定為生産關系,《資本論》就不可能有一個完整的嚴密的體系。
通過上面的幾點說明,我們對于作為《資本論》研究對象的生産關系,應當有一個比較明确的綜合理解。
那就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以所有制為出發點,以生産為決定環節,以勞動生産物為媒介,而由資産階級與勞動階級結成的階級關系,或由他們的相互經濟關系和相互利害矛盾關系形成的社會經濟結構。
這種階級關系,或社會經濟結構,還要有一定的社會生産力,作為它的物質前提。
這是由馬克思自己以及恩格斯、列甯、斯大林作了科學規定的生産關系,它比我們一般理解的規定性,要複雜得多,它的内容也要豐富得多。
隻有這樣對生産關系作了嚴密的科學規定,才能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及其根本矛盾,全揭出來;也才能把資本主義制度的内在聯系及其各種運動,全包括在裡面;而所有的資本主義經濟範疇,才能被看作是那種生産關系的這一方面那一方面的理論表現。
馬克思說:“正如在研究任何曆史科學、社會科學時一樣,應當時刻把握住:無論在現實中或在頭腦中,主體——這裡是現代資産階級社會——都是既與的;因而範疇表現這個一定社會的、這個主體的存在形式、存在規定……。
”[23]如果在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中,象資産階級經濟學者所做的那樣,把資本主義社會這個主體抽象去了,把所有制抽象去了,把階級的矛盾關系抽象去了,甚至往往把它的物質前提抽象去了,那麼,所研究的一切範疇概念,就将和自然科學上的各種範疇概念一樣沒有社會的性質。
其實,在把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加以區别之後,我們就是對于自然現象,也必須根據它們的不同的特質、不同的矛盾,來進行分析。
毛澤東同志指示我們:“對于某一現象的領域所特有的某一種矛盾的研究,就構成某一門科學的對象。
……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無從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就無從發現事物運動發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據,也就無從辨别事物,無從區分科學研究的領域。
”[24]關系人們經濟利害的社會現象的研究,怎能不把握它的本質矛盾關系呢?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他的《資本論》,是以揭露資産階級剝削本質,揭露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律為目的,所以一開始就明确把握所研究的對象,并給予這個對象以非常嚴密的、完全符合于客觀事實的科學規定。
這是對資産階級經濟學批判的一個抓住要害的步驟,是建立科學的政治經濟學的決定關鍵,同時也是我們學習《資本論》首先要搞清楚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