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阮大铖與李玉

關燈
為女擇婿,而引起佳人才子遇合事,大似圓海《燕子》,而情節較近情理。

    《西園記》最得盛名,也最像《還魂記》,張繼華和趙玉英的“人鬼交親”,還不是柳生、杜娘的相同的故事麼?惟他終與王玉真結合,則有些像沈璟的《堕钗記》的情節。

    《情郵記》叙劉士元題詩郵亭,有王家二女,後先至,各和其詩;以此因緣,遂得成佳偶。

    石渠五劇,全皆以戀愛為主題,“隻有情絲抽不盡”,這五劇自不能窮其情境。

    其作風又是玲珑剔透之至,不加浮飾,自然美好。

    是得臨川的真實的衣缽而非徒為貌似的。

     沈嵊字孚中,又字會吉,錢塘人。

    “作填詞,奪元人席。

    好縱酒,日走馬蘇、白兩堤。

    髯如戟,衿未青,不屑意也。

    ”(陸次雲:《沈孚中傳》)清兵南下,嵊因僞傳戰耗,為其裡人所擊斃,并燒其著書。

    所存者獨《息宰河》、《绾春園》[7]傳奇二種;又有《宰戍記》,聞亦有刊本。

    但我所見惟《绾春園》耳。

    (《曲錄》作《幻春園》,誤。

    )《绾春園》叙元末楊珏與崔倩雲、阮茜筠二女郎的錯合姻緣事。

    一錯到底,直到最後方才将那迷離而緊張的結子松解開去。

    造語鑄辭,尤隽永可喜,幾至不蹈襲前人隻字! 《鴛鴦棒》插圖 《鴛鴦棒》叙述金玉奴事,為範文若最好的名劇之一(西谛藏) 範文若初名景文,字香令,一字更生,号荀鴨,又自稱吳侬,雲間人。

    著《博山堂傳奇》若幹種。

    《南詞新譜》所載者有《夢花酣》、《鴛鴦棒》、《花筵賺》[8]、《勘皮靴》、《金明池》、《花眉旦》、《雌雄旦》、《歡喜冤家》、《生死夫妻》等九本。

    尚有《鬧樊樓》、《金鳳钗》、《晚香亭》、《綠衣人》等記數種,沈自晉編《新譜》時即已僅見目錄,不知其書何在。

    自晉雲:“因憶乙酉春,予承子猶委托,而從弟君善實慫恿焉;知雲間荀鴨多佳詞,訪其兩公子于金阊旅舍。

    以傾蓋交,得出其尊人遺稿相示。

    ”是文若蓋卒于乙酉(公元1645年)以前。

    《曲錄》以他為清人,大誤。

    文若所作,受臨川的影響也極深。

    他和吳炳、孟稱舜同為臨川派的最偉大的劇作家。

    其绮膩流麗的作風,或嫌過分細緻,然而卻沒有阮大铖那麼做作。

    乃是才情的自然流露,雅俗共賞的黃金時代劇本之最高成就。

    惜有刻本者僅《花筵賺》、《鴛鴦棒》、《夢花酣》三本,今尚可得見;其他未刻諸作皆已蕩為雲煙,僅留若幹殘曲,供我們作為憑吊之資耳。

    《花筵賺》演溫峤戀上了劉若妍,以玉鏡台為聘,托名娶之,而後來卻受若妍的捉弄事。

    此事關漢卿已有《玉鏡台》劇;朱鼎的《玉鏡台記》也寫得不壞,惟離開本題,多述家國大事。

    荀鴨此劇,則複歸到漢卿的原轍,純寫一位年華已老的溫太真騙婚的故實。

    是徹頭徹尾的一部喜劇。

    《鴛鴦棒》寫薛季衡不認糟糠之妻,反把她——錢媚珠——推落江邊。

    後她被搭救,和季衡再上花筵,而以鴛鴦棒責其負心事。

    這事和《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話本(見《古今小說》及《今古奇觀》)全同,惟易劇中人的姓名耳。

    《夢花酣》所叙,亦為尋常的一件戀愛故事。

     花筵賺 範文若撰的傳奇之一,是典型的昆劇。

    選自明末刻本 孫仁儒的《東郭》、《醉鄉》[9]二記在一般的幻想離奇的戀愛劇中,獨彈出一種别調。

    像《東郭記》那樣的諷刺劇,在我們整個的戲曲史上本來便少見。

    《醉鄉記》雖比較的近俗,其設境卻也不凡。

    這二記可以充分地表現不第書生們的憤慨。

    《東郭記》組織《孟子》裡的故事,極見功夫,連題目也全用《孟子》原文。

    “莫怪吾家孟老,也知遍國皆公,些兒不脫利名中,盡是乞墦登壟。

    ……而今不貴首陽風,嘗把齊人尊捧。

    ”不免借古人的酒杯,來澆自己的塊壘。

    而嬉笑怒罵,便也都成文章。

    《醉鄉記》叙烏有先生與無是公女焉娘的姻緣遇合事:一場颠播與榮華,全在醉鄉中度過。

    銅相公、白才子雖着先鞭,而烏有生也終得榮顯。

    然最後一曲:“盈懷慨憤真千種,誰識麟和鳳,送不去韓窮,做得成江夢。

    一會價蘇長公滿肚皮壘塊湧。

    ”卻又明明點出作者的牢騷來。

    仁儒裡居未詳,自号峨嵋子,又号白雲樓主人。

    其《東郭記》作于萬曆四十六年,《醉鄉記》作于崇祯三年。

    王克家序《醉鄉記》雲:“吾友孫仁儒,才未逢知。

    ”則仁儒似是終困于一衿的。

     同時别有白雪齋主人者,作《白雪齋新樂府五種》:《明月環》、《詩賦盟》、《靈犀帶》、《郁輪袍》、《金钿合》[10]。

    此五作的情調和《東郭》、《醉鄉》截然不同。

    此白雪齋主,自絕非彼白雲樓主也。

    明刊本《吳騷合編》,也題白雪齋編刊,而編《吳騷》者為武林人張旭初(字楚叔),則此白雪齋主人似即為張旭初氏。

    就《新樂府五種》之亦刊于武林,插圖版式,也大略相同的一點上證來,《新樂府》之亦是張氏所作,實大有可能。

    這五種,除《郁輪袍》叙王維事外,他皆為戀愛劇,題材大類葉憲祖的《四豔記》,而較多插科打诨,因此便顯得不若《四豔》那麼闆笨。

     姚子翼字襄侯,秀水人,作《遍地錦》、《上林春》、《白玉堂》、《祥麟現》四傳奇,今惟《遍地錦》及《上林春》[11]存。

    《上林春》叙武後催花上林事,而中心人物則為安金鑒、金藏兄弟。

    《遍地錦》寫趙襄改扮女裝得與劉娴娴等結為姻眷事。

    子翼文章渾樸,頗與時流之競尚绮麗者不同。

    或已透露出轉變風尚的消息來欤? 同時作劇者還有王翃、李素甫、朱寄林、許炎南、鄒玉卿、吳千頃、蔣麟征、謝廷諒、湯子垂、吳玉虹、朱九經、葉良表、顧來屏、沈君谟、沈永喬、楊景夏、馬估人、劉方等。

    王翃(《曲錄》作翊,非)字介人,嘉興人,有《秋懷堂集》;所作傳奇《紅情言》[12]、《博浪沙》、《詞苑春秋》、《榴巾怨》四種。

    李素甫字位行,吳江人,有《稻花初》、《賣愁村》、《元宵鬧》等五種曲,今惟《元宵鬧》[13]存(一作朱佐朝著)。

    此劇叙《水浒傳》中“火燒翠雲樓”的一段事。

    朱寄林名英(又字樹聲),上海人,有《醉揚州》、《鬧揚州》、《倒鴛鴦》三劇,今并不存。

    許炎南字有丁,海鹽人,有《軟藍橋》、《情不斷》二劇,今亦不存。

    鄒玉卿字昆圃,長洲人,有《雙螭璧》、《青鋼嘯》二本;《雙螭璧》本于元曲《老生兒》,《青鋼嘯》叙馬超與曹操事,并有抄本見存。

    吳千頃,名溢,吳江人,有《雙遇蕉》一本。

    蔣麟征字瑞書,一作字西宿,烏程人,有《白玉樓》一本。

    謝廷諒字九索,湖廣人,有《纨扇記》一本。

    湯子垂,名裡不詳,有《續精忠》(一作《小英雄》)一本,叙嶽雷、嶽電事。

    吳玉虹,名裡不詳,有《翻精忠》一本,叙嶽飛事,而翻其結局;今劇場上所傳的《交印》、《刺字》諸出,即出其中。

    顧來屏名必泰,昆山人,為蔔大荒甥,有《摘金圓》一本。

    沈君谟号蘇門,吳江人,有《丹晶墜》、《一合相》、《風流配》、《玉交梨》、《繡鳳鴛》等五本。

    沈永喬字友聲,吳江人,自晉侄,有《麗鳥媒》一本。

    楊景夏,名弘,别号脈望子,青浦人,有《認氈笠》一本,當系本于《宋金郎團圓破氈笠》(見《警世通言》及《今古奇觀》)。

    他們所作,今皆未得見,雖間有數出見存于選本,或幾段殘曲見存于《南詞新譜》等曲譜裡,而本來面目,卻未易為我們所知。

     荷花蕩 選自明末刻本 馬估人字吉甫,又字更生,号撷芳主人,吳縣人。

    所作有《梅花樓》、《荷花蕩》、《十錦塘》三本,今惟《荷花蕩》[14]及《十錦塘》[15]存。

    《新傳奇品》稱其詞“如五陵年少,白眼調人”。

    《荷花蕩》叙李素與少女貞娘相戀事;其間西席變東床,幾死淫僧手諸事,并是“傳奇”中的熟套,惟辭藻卻頗缤紛耳。

    劉方字晉充,長洲人,有《羅衫合》、《天馬媒》、《小桃源》三本。

    又墨憨齋《改本女丈夫上卷》題:“長洲張伯起、劉晉充二稿”,則晉充更有譜紅拂事的一曲;惜今已不知其名。

    今惟《天馬媒》[16]存。

    叙黃捐借“玉馬墜”之力,得和妓女薛瓊瓊團圓事。

    《醒世恒言》有《黃秀才徼靈玉馬墜》一篇,當即晉充此劇所本。

     朱九經,字裡無考,有《崖山烈》[17]一本,寫南宋亡國的故事;把陸秀夫、文天祥乃至賈似道等都寫得很好,而末以《祭祠》為結,呈着悲壯凄涼之暗示,和《翻精忠》等之強拗悲劇為團圓者大不同。

    傳奇寫家國大事而充滿了無可奈何的悲痛,當以此劇和《桃花扇》為最。

     文君當垆 澹慧居士《鳳求凰》的一幕。

    此劇題材雖陳舊,文采卻新妍。

     葉良表也未知其裡字,有《分金記》[18]一本,見存。

    叙管、鮑分金,小白圖霸事,大都本于故傳;惟加入姜一娘的節孝事,卻為傳奇中所應有的文章。

     清嘯生的《喜逢春》和澹慧居士的《鳳求凰》,皆有明末刊本[19]。

    《喜逢春》寫魏忠賢事,當作于崇祯間。

    《鳳求凰》寫司馬相如、卓文君事。

    題材雖陳舊,文采卻新妍;在許多相如、文君劇裡,這一本是很可取的。

     徐石麒所作傳奇有《珊瑚鞭》[20]、《九奇緣》、《胭脂虎》、《辟寒钗》四本,今僅見《珊瑚鞭》一本。

    黃周星的一本傳奇:《人天樂》[21],傳本也極罕。

     女流劇作家,在這時最罕見。

    馬湘蘭的《三生傳》,殆為獨一之作。

    湘蘭字守真,小字玄兒,又字月嬌,金陵人,妓女。

    嘗與王百穀相善。

    卒于萬曆間。

    當屬于前一時代中,姑附于此。

    《三生傳》合《王魁負桂英》及雙卿事于一帙,惜不傳;有殘曲見于《南詞新譜》。

     三 第二個時期,從明末到康熙三十年左右,乃是昆劇的全盛時代。

    元劇由關漢卿到鄭德輝,是盛極而衰;明傳奇從梁辰魚到湯顯祖,再從湯顯祖到李玉、朱氏兄弟,卻是源微而流長,一步步都有極顯著的進步,由陳二白、李漁諸人而後,才開始呈現了衰征。

     在這時期,北京及其他區域,皆以昆劇為正統的戲曲,伶人們也以出生于蘇州一帶者為最多。

    為伶人們作新劇的戲曲家們,因此也便以蘇州一帶的文人學士們為盛。

    戲曲中每多流行着蘇白的插科打诨。

    在這些蘇州的戲曲家中,最有聲者為李玉、薛旦、葉時章、朱佐朝、朱、畢萬侯、張大複、朱雲從、陳二白諸人。

     李玉字玄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