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阮大铖與李玉

關燈
昆劇的黃金時代——劇作家空前的努力——兩個不同的時期——阮大铖——孟稱舜——袁于令、吳炳——範文若、沈嵊——孫仁儒——姚子翼等——馬湘蘭——以蘇州為中心的戲曲的活動——李玉——朱氏兄弟——畢萬侯、張大複、陳二白等——尤侗——吳偉業——丘園——周坦綸、稚廉父子——嵇永仁等——浙中的劇作家——李漁與範希哲 一 從天啟、崇祯,到康熙的前半葉,乃是昆劇的全盛時代。

    徐渭時,昆山腔方才嶄然露頭角;湯顯祖時,昆山腔還隻流行于太湖流域。

    但到了這個時代,昆山腔方才由地方戲漸漸地升格而成為“國腔”。

    資格較老的弋陽腔、海鹽腔、餘姚腔等或已被廢棄不用,或反退處于地方戲之列;眼看着昆山腔飛黃騰達的由蘇、松而展布到南北二京,由民間而登上了帝室。

    許多貴家富室,幾乎都各有一部伶工。

    阮大铖為《燕子箋》至以吳绫作烏絲欄寫呈帝覽。

    不過昆山腔雖發達已極,作者們卻還大多數是蘇、浙一帶的才士,尤其在明、清之間,劇壇幾全為蘇州、會稽、杭州那幾個地方的才士們所包辦。

    這正像元雜劇初期之由大都人包辦了的情形相同。

     這時,戲曲的作風卻是完全受了湯顯祖的影響的。

    而對于曲律,則個個作家都比湯氏精明。

    原始期戲文的“本色”的作風,固無人問鼎,即梁伯龍、鄭虛舟輩的骈俪闆澀的标準,也久已為人所唾棄。

    這一百年來的作家們,幾無不是徘徊于雅俗之間的。

    王伯良的“守詞隐先生之矩矱,而運以清遠道人之才情”的一個口号,幾成為一種預言。

    雖然作者們的才情有深淺,描寫力有高下,而其趨向卻是一緻的。

    有的作家們,甚至連若士劇的布局、人物,乃至一曲折、一波濤,也加以追摹拟仿。

    這當然,又成了一種赝品,又入了一層魔障。

    惟大體說來,有才情的智士究竟要比笨伯們多些,無害其為昆山腔的一個黃金時代。

     這時期的作家們,其作劇的勇氣的銳利,也大有類于元劇初期的關漢卿們。

    當沈璟、湯顯祖時代,作劇五大本者已為難得,璟一人而作十七劇,已算具有空前的宏偉的著作力了。

    然而在這時代,竟有好幾個作家,乃以畢生之力寫作二十劇,三十劇的。

    莎士比亞一生寫了三十七劇的事,在我們文學史上是很少有其匹敵的。

    而這時李玉、朱素臣諸人,則竟亦有此種偉績!阮大铖、吳炳們的作劇,是為了自己的娛樂,是偶然興至的寫作。

    而後半期的李玉、丘園、朱氏兄弟們的作劇,則似不是單純的為自我表現的創作。

    昆劇過度發展的結果,需要更多的新劇本。

    而當易代之際,文士們落魄失志者又甚多。

    為迎合或供給各劇團的需要而寫作着多量的劇本,這當是李、朱們努力作劇的一個解釋罷。

    關漢卿的作劇夥多,也正是為了這同樣的理由。

     二 這一百餘年間的黃金時代,天然的可劃分為兩期:第一期是阮大铖的時代。

    這是達官貴人,以戲曲為公餘時的娛樂,公子哥兒,以傳奇為閑暇時的消遣的一個時代。

    作劇者不是為了誇耀才情,便是為了抒寫性靈;僅供家伶的演唱,不顧市井的觀聽。

    然而“春色滿園關不得”,市井間的劇團,卻也往往乞其餘瀝以炫衆。

    第二期是李玉、朱氏兄弟們的時代。

    這是寒儒窮士,出賣其著作的勞力,以供給各地劇團的需要的一個時代。

    作劇者于抒寫性靈,誇耀才華之外,還不得不迎合市民們的心理,撰作他們的喜愛的東西,像公案戲一流的曲本。

     第一期的作家們,有阮大铖、孟稱舜、袁于令、吳炳、範文若、沈嵊、孫仁儒、姚子翼、張旭初等,其劇作多有流傳于今者。

     左圖:燕子銜去詩箋 《燕子箋》的一幕。

     右圖:春燈謎記 明阮大铖作劇曲四種,此是其一,傳唱甚盛。

    選自明末刻本《春燈謎記》 阮大铖在明、清之交,嘗成為學士大夫們所唾棄的人物。

    他的《詠懷堂詩集》,較之嚴嵩的《钤山堂集》命運尤惡。

    然其所著《燕子箋》諸劇本,卻為人傳誦不衰。

    《桃花扇》裡《征歌》一出,充分地表現出學士大夫們對于他的意見。

    他字集之,号圓海,又号百子山樵,懷甯人。

    崇祯初,以魏忠賢黨故,被斥。

    後官至兵部尚書。

    清兵入江南時,大铖不知所終。

    他所作劇,凡八本:《燕子箋》、《春燈謎》、《雙金榜》、《牟尼合》[1]、《桃花笑》、《井中盟》、《獅子賺》及《忠孝環》。

    其中,《桃花笑》至《忠孝環》四劇,未見傳本,《燕子箋》則流傳獨盛。

    此劇寫:霍都梁與妓華行雲相戀,将其畫像交鋪裝裱。

    及其取回時,不料卻因貌似,誤取了少女郦飛雲的畫像。

    以此因緣,又因燕子銜去詩箋的巧遇,都梁遂也戀上了飛雲。

    中間雖有鮮于佶的假冒都梁,疊起波瀾,然佳人才子卻終于團圓。

    劇情曲折殊甚,而顯然可見其為崇慕臨川《牡丹亭》的結果。

    以畫像為媒介,實即由《還魂》“拾畫”、“叫畫”脫胎而來。

    鑄辭布局,尤多暗拟明仿之處。

    《春燈謎》一名《十錯認》,布局曲折更甚,有意做作,更多無謂的波瀾。

    寫:宇文彥元宵觀燈,遇韋節度女改妝為男,也去觀燈,彼此因猜打燈謎,遂以相識。

    及夜闌歸去,宇文卻誤入韋氏舟中,韋女也誤入宇文舟中。

    以此為始,錯雜更多。

    一旦誤會俱釋,宇文與韋女也便成了夫婦。

    《雙金榜》叙皇甫敦遭受盜珠通海的不白之冤,卻終得昭雪事。

    《牟尼合》叙蕭思遠因家傳達摩牟尼珠而得逢兇化吉,合家團圓事。

    大铖諸劇,結構每嫌過于做作。

    文辭固亦不時閃露才情,而酸腐之氣也往往撲鼻而來。

    我們讀了他的劇本,每常感到一種壓迫:過度的雕镂的人工,迫得我們感到不大舒适;一位有過多的閑暇的才子,往往會這樣的弄巧成拙的。

     桃花人面 崔護撫屍痛哭,蓁兒死而複生。

     孟稱舜也是一步一趨的追逐于臨川之後的;然他的所作,卻比阮大铖要疏蕩而近于自然些。

    稱舜字子若,一字子塞,又作子适,會稽人。

    (《明詩綜》作烏程人,誤。

    )在啟、祯間,他是一位最緻力于戲劇的人。

    他嘗編《古今雜劇》五十餘種;晉叔《百種曲》後,刊布元劇者,當以此集為最富。

    《古今雜劇》分《柳枝》、《酹江》二集,蓋以作風的秀麗與雄健為區别。

    其自作之《桃花人面》、《英雄成敗》、《花前一笑》、《眼兒媚》諸劇也附于後。

    其傳奇則有《二胥記》、《二喬記》、《赤伏符》、《鴛鴦冢嬌紅記》、《鹦鹉墓貞文記》五種。

    今惟《二胥》、《嬌紅》、《貞文》[2]三記存。

    《二胥》寫伍子胥亡楚,申包胥複楚事,而以包胥及其妻鐘離的悲歡離合為全戲關鍵。

    《嬌紅記》寫申生、嬌娘事。

    本于元人宋梅洞的小說《嬌紅記》而作。

    此事譜為劇本者元、明間最多,今尚存劉東生一劇。

    稱舜此作,绮麗遠在東生劇之上。

    《貞文記》叙沈佺、張玉娘事。

    佺與玉娘已定婚,而事中變。

    二人乃俱殉情而死。

    “楓林一片傷心處,芳草凄凄鹦鹉墓。

    ……我情似海和誰訴,彩筆譜成腸斷句。

    不堪唱向女貞祠,楓葉翻飛紅淚雨。

    ”全劇叙事抒情乃亦如秋天楓林似的凄豔。

    惟以佺為善才、玉娘為玉女谪降人間,則不免和《嬌紅記》之以申生、嬌娘為金童、玉女下凡者,同一無聊。

     雙莺傳 袁于令作劇曲甚多,每好以關節的曲折勝人。

    《雙莺》是其所作短劇。

     袁于令于明末清初,得名最盛。

    他的《西樓記》[3]傳奇,也幾傳唱無虛日;直壓倒《燕子》、《春燈》,更無論《嬌紅》諸曲了。

    于令本名晉,又名韫玉,字令昭,一字凫公,号箨庵,又号幔亭仙史。

    明諸生。

    所作曲,已有聲于時。

    嘗居蘇州因果巷,以一妓女事,除名。

    清兵南下,蘇紳托他作降表進呈。

    叙功,官荊州太守。

    十年不見升遷。

    《顧丹五筆記》嘗記其一事:一上司謂于令道:“聞君署中有三聲:弈棋聲,唱曲聲,骰子聲。

    ”袁曰:“聞大人署中亦有三聲:天平聲,算盤聲,闆子聲。

    ”上司大怒,奏免其職。

    他年逾七旬,尚強為少年态。

    康熙十三年,過會稽,忽染異病,不食二十餘日卒。

    他為葉憲祖的門人,和馮夢龍友好。

    夢龍嘗改其《西樓記》為《楚江情》[4]。

    他所作傳奇嘗彙為《劍嘯閣五種》。

    那五種是:《西樓記》、《金鎖記》、《珍珠衫》、《鹔鹴裘》、《玉符記》。

    此外又有《長生樂》[5]一種,見《顧丹五筆記》;《戰荊轲》、《合浦珠》二種,見《千古麗情》曲名;《雙莺傳》雜劇,見《盛明雜劇》。

    今僅《西樓記》及《長生樂》二本尚存。

    《西樓》寫:于鵑(叔夜)及妓穆素徽事。

    鵑即于令的自況。

    其“中第一名”雲雲,則姑作滿筆,以求快意;當為被褫青衿後的所作。

    故于挑撥離間的奸人們深緻憤恨,終且使之死于俠士之手。

    原本《西樓記》末,附有《西樓劍嘯》一折,也全是于令他自己豪情的自白。

    《長生樂》寫劉晨、阮肇天台遇女仙事,當作于《劍嘯五種》後。

    《金鎖記》叙窦娥事,惟改其結果為團圓。

    《珍珠衫》叙蔣興哥事,當本于《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的話本(見《古今小說》及《今古奇觀》)。

    《鹔鹴裘》叙司馬相如、卓文君事。

    此數本皆有散出見于諸選本中。

    惟《玉符記》不知所寫何事。

    (《金鎖記》或以為葉憲祖作。

    ) 挑燈夜讀《牡丹亭》 馮小青的故事凄惋動人,吳炳作《療妒羹》,即描寫其事。

    選自明末刻本《挑燈劇》 吳炳字石渠,宜興人。

    永曆時,官至東閣大學士。

    武岡陷,為孔有德所執,不食死。

    有《粲花齋五種曲》:《畫中人》、《療妒羹》、《綠牡丹》、《西園記》、《情郵記》[6],今并存。

    石渠在明末,和阮大铖齊名,《西園》的傳唱,也不下于《燕子箋》;而其追摹臨川的一笑一颦也相同。

    惟石渠諸作,較為疏朗可觀,不像圓海之專欲以“關目”的離奇取勝耳。

     《畫中人》叙趙顔得仙畫,呼畫中人真真名百日,仙女便翩然從畫中出來,與他同居,生子。

    後複攜子上畫;畫裡卻多了一個孩子。

    此段事雖非創作,然石渠之采用它,顯然也是受有臨川《還魂記》的影響的。

    《療妒羹》叙馮小青事。

    《小青傳》出,作曲者都認為絕好題材,競加采取;然盛傳者惟石渠此劇。

    其中《題曲》等出,是那樣的緻傾倒于《牡丹亭》!《綠牡丹》叙因沈重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