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長篇小說的進展
關燈
小
中
大
羅貫中以後長篇小說作者的沉寂——《水浒傳》的改編——吳承恩《西遊記》的出現——福建版的《四遊記》——《封神傳》——《三寶太監西洋記》——《楊家府》與《孫龐鬥智》——鄧志谟、楊爾曾等——《平妖傳》的改作——偉大的《金瓶梅》——其時代與作者的推測——《金瓶梅》的影響——《隋炀帝豔史》與《禅真逸史》——講史進展的途徑——《皇明英烈傳》——熊大木、馮夢龍等
一
自羅貫中以後,長篇小說的作者似乎又中斷了一時。
從洪武到正德,這一百六七十年間,我們找不到一位重要的作者或著名的作品。
“也許書阙有間”,我們不能得到正确的史料。
但即有幾位無名的作家,而其沒有産生著名的作品,則為不可掩的事實。
直到了嘉靖、萬曆時,偉大的創作,方才陸續地出來,呈現了空前的光彩。
自有長篇小說以來,其盛況恐怕沒有超過那個時代的。
《水浒傳》完成于這時,《封神傳》寫作于這時,《西遊記》也于這時始有了定本。
尤其偉大的,則更有了空前所未有的一部“現實主義”的小說——雖然其中一部分的描寫,未免過于刻畫淫穢,曾招緻了多數人的責難——《金瓶梅》。
所謂小說界中的四大奇書,已有了三部是完成于這時的。
此外,《皇明英烈傳》和《三寶太監西洋記》的出現,諸種講史的編訂,也都是值得一說的。
《水浒傳》的祖本,雖創作于施耐庵,編纂于羅貫中,然使其成為今樣的偉大的作品的,則斷要推嘉靖時代的某一位無名作家的功績。
這一位偉大的作家可惜我們現在已不能知道他的真确的姓名。
有的人說是郭勳寫的,但事實上似乎不會是的。
(也有人說是汪道昆寫的,更不可靠。
)也許這位大作家曾在過郭勳的幕府中的也難說。
我們以簡本的《水浒傳》與嘉靖時出現于世的繁本《水浒傳》一加比較,我們便知道,在這兩本之中,軀殼雖是,而精神則已是全然不同的了。
原本或隻是一具枯瘠不華的骨殖;附之以血肉,賦之以靈魂者,則為嘉靖本的《水浒傳》的作者。
嘉靖本《水浒》之對于原本《水浒》,不僅擴大、增飾、潤改之而已,簡直是給她以活潑潑的精神,或靈魂,而使之煥然動目,犁然有當于心,由平常的一部英雄傳奇而直提置之第一流的文壇的最高座上。
《水浒》而沒有遇到嘉靖時代的這位改作者,則也終于是羅貫中氏的一部創作而已,終于是羅氏《三國志演義》的伯仲之間的一物而已。
但既遇到了這位改作者,則其地位與重要便完全不同了。
她已不複是《三國志演義》的侪輩,也不複是《說唐傳》,及原本《平妖傳》的侪輩。
她獨自高出于羅氏的諸作而另呈了一副面目,正如羅氏的《三國志演義》之高出于元刊《全相平話》的諸作一樣,而其高出的程度則不僅伯仲之間而已。
這位改作者,其運用國語文的程度已臻爐火純青之候,幾乎是瑩然的美玉,粹然的真金,湛然的清泉,已不見一毫的渣滓,一絲的疵瑕。
而其曲折深入,逼真活潑的描寫,也已與最高的創作的标準相符合。
第一黃金時代的諸話本作家,有時雖也可達到這個境地,然其作品總是短篇。
若長至一百回,十餘冊的作品,他們是不敢試手的。
這種長篇的大著之出現于此時,正足以見這個嘉靖時代之較第一黃金時代為尤偉大。
也正足以表現文學史上的發展規律,決不是“一代不如一代”,而有時是在向前進步的。
水浒傳插圖 綜觀嘉靖本的《水浒傳》與羅氏原本不同者約有數點。
第一是,添加了一部分的“題材”進去。
嘉靖本與原本其事實間架當無不同,次序也犁然如一;起于洪太尉的誤走妖魔,而終于宋江、吳用、李逵的死與葬。
但嘉靖本究竟也添加了一部分材料進去,那便是征遼的故事的一大段。
這一大段故事是加在全夥受招安之後,擒捕方臘之前的。
因為羅氏原本已将陸續聚集于梁山泊的一百單八位好漢的結果,都已安排定了,嘉靖本的作者無法再将這種前定的結果移動。
所以他對于平遼的一役,便平空添出了許多人物來,代替梁山泊諸好漢去沖鋒陷陣,死于戰地,梁山泊好漢們卻是一個也不曾受到損害——雖然戰事的激烈,未必下于征方臘。
這乃是嘉靖本作者的苦心孤詣處,也是他的補插此段的顯出補插的大罅隙處。
第二是,擴大了原文的叙述。
往往原文十字,嘉靖本的作者可以擴大而成為百字。
胡應麟謂:“中間抑揚映帶,回護詠歎之工,真有超出語言之外。
”蓋其高出于原本遠甚之處,便在于這種“遊詞餘韻,神情寄寓處”。
二 吳承恩像 《西遊記》小說,流行于今者凡數種。
于《唐三藏取經詩話》之外,有楊緻和作的四十一回本,萬曆時,餘象鬥曾編入他所刊行的《四遊記》中。
有朱鼎臣作之十卷本《唐三藏西遊釋厄傳》,為隆、萬間福建書林劉蓮台所刻。
有吳承恩作一百回本,即今日所通行者。
近更在《永樂大典》一三一三九卷發見《四遊記》的一段,“魏征夢斬泾河龍”。
其中情節,大緻相同,無甚出入。
朱、楊似從吳本删節而來,而《永樂大典》本則當為吳本之所本。
吳本之出現,實為《西遊》故事裡最偉大的一個成就。
吳承恩字汝忠,号射陽山人,淮安人。
性敏多慧,博極群書,複善諧劇。
著《西遊記》及《射陽存稿》等。
嘉靖甲辰歲貢生。
後官長興縣丞。
隆慶初,歸山陽。
萬曆初卒。
承恩在當時,名不出鄉裡,《西遊記》雖風行一時,而知其出于吳氏之手者蓋鮮。
以《永樂大典》本與吳本較之,二本之間,相差實不可以道裡計。
《大典》本《西遊記》,未脫民間原始傳說的面目。
吳氏之作則為出于文人學士之手的偉大的創作。
其一枯瘠無味,其一則豐腴多趣。
其間的不同,正若嘉靖本《水浒傳》之與羅氏原本。
難怪吳作盛傳于世,而《大典》本則掩沒不傳。
吳氏依據《大典》本以成其骨骼,更雜以诙諧,間以刺諷,或有意地用以說說道理,談談玄解。
于是後之解說便多。
或以為作者是以此闡佛的,或以為作者是講修煉的,或以為作者是用以讨論儒家的明心見性之學的。
總之,他們是無一是處的。
作者難免故弄滑稽,談談久已深入民間及文人的哲學中的五行的相生相克等等之說,然決不是有意地處處如此布置的。
原來,這種布置,一半并非吳氏的創作而是傳之已久的。
吳氏之作的百回,可分為下列的四大段: 第一段第一至第七回:
從洪武到正德,這一百六七十年間,我們找不到一位重要的作者或著名的作品。
“也許書阙有間”,我們不能得到正确的史料。
但即有幾位無名的作家,而其沒有産生著名的作品,則為不可掩的事實。
直到了嘉靖、萬曆時,偉大的創作,方才陸續地出來,呈現了空前的光彩。
自有長篇小說以來,其盛況恐怕沒有超過那個時代的。
《水浒傳》完成于這時,《封神傳》寫作于這時,《西遊記》也于這時始有了定本。
尤其偉大的,則更有了空前所未有的一部“現實主義”的小說——雖然其中一部分的描寫,未免過于刻畫淫穢,曾招緻了多數人的責難——《金瓶梅》。
所謂小說界中的四大奇書,已有了三部是完成于這時的。
此外,《皇明英烈傳》和《三寶太監西洋記》的出現,諸種講史的編訂,也都是值得一說的。
《水浒傳》的祖本,雖創作于施耐庵,編纂于羅貫中,然使其成為今樣的偉大的作品的,則斷要推嘉靖時代的某一位無名作家的功績。
這一位偉大的作家可惜我們現在已不能知道他的真确的姓名。
有的人說是郭勳寫的,但事實上似乎不會是的。
(也有人說是汪道昆寫的,更不可靠。
)也許這位大作家曾在過郭勳的幕府中的也難說。
我們以簡本的《水浒傳》與嘉靖時出現于世的繁本《水浒傳》一加比較,我們便知道,在這兩本之中,軀殼雖是,而精神則已是全然不同的了。
原本或隻是一具枯瘠不華的骨殖;附之以血肉,賦之以靈魂者,則為嘉靖本的《水浒傳》的作者。
嘉靖本《水浒》之對于原本《水浒》,不僅擴大、增飾、潤改之而已,簡直是給她以活潑潑的精神,或靈魂,而使之煥然動目,犁然有當于心,由平常的一部英雄傳奇而直提置之第一流的文壇的最高座上。
《水浒》而沒有遇到嘉靖時代的這位改作者,則也終于是羅貫中氏的一部創作而已,終于是羅氏《三國志演義》的伯仲之間的一物而已。
但既遇到了這位改作者,則其地位與重要便完全不同了。
她已不複是《三國志演義》的侪輩,也不複是《說唐傳》,及原本《平妖傳》的侪輩。
她獨自高出于羅氏的諸作而另呈了一副面目,正如羅氏的《三國志演義》之高出于元刊《全相平話》的諸作一樣,而其高出的程度則不僅伯仲之間而已。
這位改作者,其運用國語文的程度已臻爐火純青之候,幾乎是瑩然的美玉,粹然的真金,湛然的清泉,已不見一毫的渣滓,一絲的疵瑕。
而其曲折深入,逼真活潑的描寫,也已與最高的創作的标準相符合。
第一黃金時代的諸話本作家,有時雖也可達到這個境地,然其作品總是短篇。
若長至一百回,十餘冊的作品,他們是不敢試手的。
這種長篇的大著之出現于此時,正足以見這個嘉靖時代之較第一黃金時代為尤偉大。
也正足以表現文學史上的發展規律,決不是“一代不如一代”,而有時是在向前進步的。
水浒傳插圖 綜觀嘉靖本的《水浒傳》與羅氏原本不同者約有數點。
第一是,添加了一部分的“題材”進去。
嘉靖本與原本其事實間架當無不同,次序也犁然如一;起于洪太尉的誤走妖魔,而終于宋江、吳用、李逵的死與葬。
但嘉靖本究竟也添加了一部分材料進去,那便是征遼的故事的一大段。
這一大段故事是加在全夥受招安之後,擒捕方臘之前的。
因為羅氏原本已将陸續聚集于梁山泊的一百單八位好漢的結果,都已安排定了,嘉靖本的作者無法再将這種前定的結果移動。
所以他對于平遼的一役,便平空添出了許多人物來,代替梁山泊諸好漢去沖鋒陷陣,死于戰地,梁山泊好漢們卻是一個也不曾受到損害——雖然戰事的激烈,未必下于征方臘。
這乃是嘉靖本作者的苦心孤詣處,也是他的補插此段的顯出補插的大罅隙處。
第二是,擴大了原文的叙述。
往往原文十字,嘉靖本的作者可以擴大而成為百字。
胡應麟謂:“中間抑揚映帶,回護詠歎之工,真有超出語言之外。
”蓋其高出于原本遠甚之處,便在于這種“遊詞餘韻,神情寄寓處”。
二 吳承恩像 《西遊記》小說,流行于今者凡數種。
于《唐三藏取經詩話》之外,有楊緻和作的四十一回本,萬曆時,餘象鬥曾編入他所刊行的《四遊記》中。
有朱鼎臣作之十卷本《唐三藏西遊釋厄傳》,為隆、萬間福建書林劉蓮台所刻。
有吳承恩作一百回本,即今日所通行者。
近更在《永樂大典》一三一三九卷發見《四遊記》的一段,“魏征夢斬泾河龍”。
其中情節,大緻相同,無甚出入。
朱、楊似從吳本删節而來,而《永樂大典》本則當為吳本之所本。
吳本之出現,實為《西遊》故事裡最偉大的一個成就。
吳承恩字汝忠,号射陽山人,淮安人。
性敏多慧,博極群書,複善諧劇。
著《西遊記》及《射陽存稿》等。
嘉靖甲辰歲貢生。
後官長興縣丞。
隆慶初,歸山陽。
萬曆初卒。
承恩在當時,名不出鄉裡,《西遊記》雖風行一時,而知其出于吳氏之手者蓋鮮。
以《永樂大典》本與吳本較之,二本之間,相差實不可以道裡計。
《大典》本《西遊記》,未脫民間原始傳說的面目。
吳氏之作則為出于文人學士之手的偉大的創作。
其一枯瘠無味,其一則豐腴多趣。
其間的不同,正若嘉靖本《水浒傳》之與羅氏原本。
難怪吳作盛傳于世,而《大典》本則掩沒不傳。
吳氏依據《大典》本以成其骨骼,更雜以诙諧,間以刺諷,或有意地用以說說道理,談談玄解。
于是後之解說便多。
或以為作者是以此闡佛的,或以為作者是講修煉的,或以為作者是用以讨論儒家的明心見性之學的。
總之,他們是無一是處的。
作者難免故弄滑稽,談談久已深入民間及文人的哲學中的五行的相生相克等等之說,然決不是有意地處處如此布置的。
原來,這種布置,一半并非吳氏的創作而是傳之已久的。
吳氏之作的百回,可分為下列的四大段: 第一段第一至第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