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南雜劇的出現

關燈
記》一種,他說:“每出一事,似劇體,按歲月,選佳事。

    裁制新異,詞調充雅,可謂滿意。

    ”則其書正與升庵《太和記》相同。

    然其作者則為許潮。

    沈泰的《盛明雜劇二集》,著錄許潮的雜劇最多,凡八種,大約皆為《泰和記》中的短劇。

    然他于《武陵春》一劇雖标許氏之名,而首頁上端則特著之道:“弇州诮升庵多川調,不甚諧南北本腔。

    說者謂此論似出于妒。

    今特遴數劇以商之知音者。

    ”而于其下的《蘭亭會》[3]一劇其作者之名下則直題升庵。

    似沈氏當時,尚未别白清楚《泰和記》一書,究竟是楊著或許著。

    焦循《劇說》:“餘嘗憾元人曲,不及東方曼倩事,或有之而不傳也。

    明楊升庵有割肉遺細君一折。

    ”(卷三)又同書:“近伶人所演陳仲子一折,向疑出《東郭記》,乃檢之實無是也。

    今得楊升庵所撰《太和記》,是折乃出其中。

    甚矣博物之難也!”(卷四)以此說證之《也是園書目》,則升庵實有《太和記》一書可知。

    胡文煥《群音類選》,載《泰和記》十出,其中正有“東方朔割肉遺細君”。

    而《王羲之》、《劉蘇州》諸出,則又同《盛明雜劇》。

    是《雜劇》本所載《泰和記》又實為升庵作可知。

    或者,《太和記》原有兩本,一為許潮作,一為升庵作,其體裁又俱相同,故後人往往混之而為一。

    連《盛明雜劇》的編者也分别不清,故有目題許作,而評語又稱楊作之矛盾發生。

     李開先所著雜劇,今存《園林午夢》[4],蓋為《一笑散》中的一種。

    開先初與王慎中、唐順之等号稱嘉靖八才子。

    然不甚争時名,獨孜孜于當世所不為的詞曲之業。

    他所藏的曲,在當時為最富,有“詞山曲海”之稱。

    但論者對于他的作品往往以“詞意浮淺”譏之。

    蓋因其一面雖不肯失文士的面目,一面卻欲力求與民衆相合拍,因此頗露着矛盾之态。

    這是讀中麓作品者所都可看得出的。

    錢謙益的《列朝詩集》說:“伯華弱冠登朝,奉使銀夏,訪康德涵、王敬夫于武功、鄂、杜之間。

    賦詩度曲,引滿稱壽。

    二公恨相見晚也。

    罷歸,置田産,蓄聲妓,征歌度曲,為新聲小令,掐彈放歌,自謂馬東籬、張小山無以過也。

    為文一篇辄萬言,詩一韻辄百首,不循格律,诙諧調笑,信手放筆。

    所著詞多于文。

    文多于詩。

    又改定元人傳奇樂府數百卷。

    搜集市井豔詞、詩禅、對類之屬,多流俗瑣碎,士大夫所不道者。

    嘗謂古來才士,不得乘時枋用。

    非以樂事系其心,往往發狂病死。

    今借此以坐銷歲月,暗老豪傑耳。

    ”“借此坐銷歲月”數語,意願可悲,卻可見他對于文藝并非以真誠從事,所以常多草率随意之作。

     汪道昆[5]在實際上是這時代中第一個着意于寫作雜劇的人。

    道昆字伯玉,号南溟,歙縣人。

    除義烏知縣。

    曆襄陽知府,福建副使,按察使。

    擢右佥都禦史,巡撫福建,改鄖陽,進右副都禦史,巡撫湖廣。

    召拜兵部侍郎。

    有《太函集》一百二十卷,又有《大雅堂雜劇》[6]四種。

    道昆與王世貞等同時,世目之為“後五子”。

    雖不得預與“後七子”之列,然文名甚著。

    七子相繼凋謝後,世貞與道昆之名乃益著。

    論者往往以汪、王并稱。

    然王既不甚滿人意,汪則更為後人所譏诮。

    沈德符說:“汪文刻意摹古,僅有合處。

    至碑版記事之文,時授古語,以證今事,往往扡格不暢。

    其病大抵與曆下同。

    弇州晚年甚不服之。

    嘗雲:餘心服江陵之功,而口不敢言,以世所曹惡也。

    予心诽太函之文,而口不敢言,以世所曹好也。

    無奈此二屈事何!是亦定論。

    ”(《野獲編》)錢謙益也說:“伯玉名成之後,肆意縱筆,沓拖潦倒,而循聲者猶目之曰大家。

    于詩本無所解,沿襲七子末流,妄為大言欺世。

    ”(《列朝詩集》)他的雜劇也不甚得好評。

    沈德符說,“北雜劇已為金、元大手擅勝場。

    今人不複能措手。

    曾見汪太函四作,為《宋玉高唐夢》、《唐明皇七夕長生殿》、《範少伯遊五湖》、《陳思王遇洛神》,都非當行。

    ”(《顧曲雜言》)以北劇的格律律之,這幾劇當然不是“當行”之作。

    然辭語亦頗尖新可喜。

    在故事上,在文辭上,在在都可見其為文人之劇而非民衆的腳本,是案上的讀本,而非場上的戲劇。

    說白是整饬雅潔的,曲文更是深奧富麗,多用典實。

    離“本色”日益遠,而離文人的抒情劇則日益近了。

     楚襄王陽台入夢 今所見伯玉的《大雅堂四種》是:《楚襄王陽台入夢》、《陶朱公五湖泛舟》、《張京兆戲作遠山》、《陳思王悲生洛水》,與沈德符所說的四種,中有一種不同。

    當是沈氏記錯。

    這四劇都隻是寥寥的“一折”。

    故事的趣味少,而抒情的成分卻很重。

    在格律上,這些雜劇也完全打破了北劇的嚴規。

    最可注意的是:(一)有“引子”,以“末”來開場;(二)全劇都隻有一折,并不像元人北劇之至少必須四折;(三)唱曲文的,并不限定主角一人,什麼人都可以唱幾句。

    南戲的成規,在這時已完全引進到雜劇中來了。

     梁辰魚雜劇有《紅線女》及《紅绡》。

    伯龍以《浣紗記》得盛名。

    《紅線女》[7]叙的是唐人袁郊《甘澤謠》中所記的一個故事。

    當藩鎮相争,天下大亂之際,人心雖怨怒,卻無法奈那一班好亂的武人悍将何,于是便造作許多俠士的故事,誅奸吓強,聊以快意。

    紅線的故事,便是許多俠士故事中的一篇。

    梁氏此劇,嚴守北劇規則,全劇皆以旦角主唱。

    此種故事,本來隻能成為短篇,鋪張成為四折,頗覺索然無味。

    同時胡汝嘉[8]亦有《紅線記》一劇,然不傳。

    汝嘉字懋禮,号秋宇,金陵人,嘉靖己醜進士。

    在翰林,以言事忤政府,出為藩參。

    顧起元說:“先生文雅風流,不操常律。

    所著小說書數種;多奇豔聞,亦有閨閣之靡,人所不忍言,如《蘭芽》等傳者。

    今皆秘不傳。

    所著《女俠韋十一娘傳》記程德瑜雲雲,托以诟當事者也。

    其《紅線雜劇》,大勝梁辰魚。

    ”(《客座贅語》)惜今未得見汝嘉的紅線,不知其“大勝梁辰魚”者果何所在。

    梁氏的《紅绡雜劇》,今未見。

    其所叙的故事,則與梅鼎祚的《昆侖奴雜劇》相同,皆本于唐人的傳奇。

     紅線女夜竊黃金盒 沈璟的《屬玉堂十七種傳奇》中,有兩種是以雜劇之體出之的:即《十孝記》與《博笑記》。

    《新傳奇品》說:“《十孝》,有關風化,每事以三出,似劇體。

    此自先生創之。

    末段徐庶返漢,曹操被擒,大快人意。

    ”《群音類選》所載《十孝記》,每事皆選一出,惟少說白耳。

    《新傳奇品》又說:“《博笑》,體與《十孝》類,雜取《耳談》中事譜之,辄令人絕倒。

    先生遊戲至此,神化極矣。

    ”今有天啟刻本(上海有石印本)。

    沈自晉說:“《十孝記》系先詞隐作,如雜劇體十段。

    ”像《十孝》這種體裁,以略相類似的故事數篇或數十篇合為一帙,而題以一個總名者,在前一個時期及這個時期都有;而以這個時期為最盛。

    其作俑似當始于前期沈采的《四節記》。

    《四節》系以叙寫四時景節的四劇,合而為一者。

    其每一劇實即一個雜劇。

    其後,小帙者如汪道昆的《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