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元及明初的散文
關燈
小
中
大
話文寫成的碑文及那部偉人的《元秘史》為最可注意。
元代白話碑今日所見者不少,而被錄載于《金石萃編未刻稿》[6]裡的《大元玺書》,尤為重要。
這碑分為三截,上截為“元貞二年(公元1296年)猿兒年十一月初七日大都有時分寫來”,中截為“兔兒年月日大都有時分寫來”,下截為“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馬兒年七月十三日上都有時分寫來”。
這三截的玺書,文字大體相同,都是保護盩厘縣終南山的一座“太清宗聖宮”的道觀的;且引其中的一段為例: 這的每宮觀房舍裡,使臣每休安下者;鋪馬隻應休拿者;稅糧休與者;屬這的每宮觀裡的莊田地土園林水磨浴堂解典庫店鋪船隻竹葦醋曲貨,不揀甚麼,他每的休奪口要者;不揀誰休倚氣力者。
《元朝秘史》書影 這白話并不難懂,寫得也還流暢。
《元秘史》的白話文章,尤為富有文學趣味。
《元秘史》十五卷[7],明《千頃堂書目》及《文淵閣書目》均見著錄,至清而晦。
嘉慶時,阮元、顧廣圻、錢大昕等始為之表彰。
而諸抄本、刻本亦出現于世。
影元椠本在題目之下,有“忙豁倫紐察”及“脫察安”二行,顧廣圻以為必是撰書人所署名銜。
李文田謂:“忙豁倫即蒙古氏也,紐察其名,或與脫察安同撰此史。
或紐察乃脫察安祖父之名,脫察安蒙以為氏。
”這話或可信。
我們如果以紐察、脫察安為本書的作者,當不會很錯誤的吧?也許譯此書為漢文者另有一人在。
但已不可考知。
這位蒙古的作者,或譯者,其寫作的白話文的程度是很高明的,比之《大元玺書》碑等文确是超越得多了。
即放在《五代史平話》、《三國志平話》、《樂毅圖齊》諸書之側,也不見得有什麼遜色,也許還比較得更“當行出色”。
且抄幾段于後: 阿闌豁阿就教訓著說:“您五個兒子,都是我一個肚皮裡生的。
如恰才五隻箭竿一般,各自一隻呵,任誰容易折折;您兄弟但同心呵,便如這五隻箭竿束在一處,他人如何容易折得折!”住間,他母親阿闌豁阿殁了。
母親阿闌豁阿殁了之後,兄弟五個的家私,别勒古讷台,不古讷台,不忽合塔吉,不合秃撒勒隻,四個分了,見孛端察兒愚弱,不将他做兄弟相待,不曾分與。
孛端察兒見他哥哥每将他不做兄弟相待,說道:“我這裡住甚麼!我自去,由他死呵死,活呵活!”因此上騎着一個青白色斷梁瘡秃尾子的馬,順着斡難河,去到巴勒諄阿剌名字的地面裡,結個草庵住了。
那般住的時分,孛端察兒見有個雛鷹拿住個野雞。
他生計量,拔了幾根馬尾做個套兒,将黃鷹拿著養了。
孛端察兒因無吃的上頭,見山崖邊狼圍住的野物,射殺了,或狼食殘的,拾着吃,就養了鷹。
如此過了一冬。
到春間,鵝鴨都來了。
孛端察兒将他的黃鷹餓了,飛放。
拿得鵝鴨多了,吃不盡,挂在各枯樹上都臭了。
都亦連名字的山背後,有一叢百姓順着統格黎河邊起來。
孛端察兒每日間放鷹到這百姓處讨馬奶吃,晚間回去草庵子住宿……孛端察兒哥不忽合塔吉後來斡難河去尋他,行到統格黎河邊,遇著那叢百姓,問道,有一個那般人。
騎着那般馬,有來麼道?那百姓說,有個那般的人,那般的馬,與你問的相似。
他再有一個黃鷹,飛放著。
日裡來俺行吃馬奶子,夜間不知那裡宿。
但見西北風起時,鵝鴨的翎毛似雪般的刮将起來。
想必在那裡住。
如今是他每日來的時分了,你略等候著。
(卷一) 合裡兀答兒等對太祖說,王罕不堤防,見今起著金撒帳做筵會,俺好日夜兼行去掩襲他。
太祖說是。
遂教主兒扯歹、阿兒孩兩個做頭哨,日夜兼行……将王罕圍了。
厮殺了三晝夜。
至第三日不能抵當,方才投降。
不知王罕
元代白話碑今日所見者不少,而被錄載于《金石萃編未刻稿》[6]裡的《大元玺書》,尤為重要。
這碑分為三截,上截為“元貞二年(公元1296年)猿兒年十一月初七日大都有時分寫來”,中截為“兔兒年月日大都有時分寫來”,下截為“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馬兒年七月十三日上都有時分寫來”。
這三截的玺書,文字大體相同,都是保護盩厘縣終南山的一座“太清宗聖宮”的道觀的;且引其中的一段為例: 這的每宮觀房舍裡,使臣每休安下者;鋪馬隻應休拿者;稅糧休與者;屬這的每宮觀裡的莊田地土園林水磨浴堂解典庫店鋪船隻竹葦醋曲貨,不揀甚麼,他每的休奪口要者;不揀誰休倚氣力者。
《元朝秘史》書影 這白話并不難懂,寫得也還流暢。
《元秘史》的白話文章,尤為富有文學趣味。
《元秘史》十五卷[7],明《千頃堂書目》及《文淵閣書目》均見著錄,至清而晦。
嘉慶時,阮元、顧廣圻、錢大昕等始為之表彰。
而諸抄本、刻本亦出現于世。
影元椠本在題目之下,有“忙豁倫紐察”及“脫察安”二行,顧廣圻以為必是撰書人所署名銜。
李文田謂:“忙豁倫即蒙古氏也,紐察其名,或與脫察安同撰此史。
或紐察乃脫察安祖父之名,脫察安蒙以為氏。
”這話或可信。
我們如果以紐察、脫察安為本書的作者,當不會很錯誤的吧?也許譯此書為漢文者另有一人在。
但已不可考知。
這位蒙古的作者,或譯者,其寫作的白話文的程度是很高明的,比之《大元玺書》碑等文确是超越得多了。
即放在《五代史平話》、《三國志平話》、《樂毅圖齊》諸書之側,也不見得有什麼遜色,也許還比較得更“當行出色”。
且抄幾段于後: 阿闌豁阿就教訓著說:“您五個兒子,都是我一個肚皮裡生的。
如恰才五隻箭竿一般,各自一隻呵,任誰容易折折;您兄弟但同心呵,便如這五隻箭竿束在一處,他人如何容易折得折!”住間,他母親阿闌豁阿殁了。
母親阿闌豁阿殁了之後,兄弟五個的家私,别勒古讷台,不古讷台,不忽合塔吉,不合秃撒勒隻,四個分了,見孛端察兒愚弱,不将他做兄弟相待,不曾分與。
孛端察兒見他哥哥每将他不做兄弟相待,說道:“我這裡住甚麼!我自去,由他死呵死,活呵活!”因此上騎着一個青白色斷梁瘡秃尾子的馬,順着斡難河,去到巴勒諄阿剌名字的地面裡,結個草庵住了。
那般住的時分,孛端察兒見有個雛鷹拿住個野雞。
他生計量,拔了幾根馬尾做個套兒,将黃鷹拿著養了。
孛端察兒因無吃的上頭,見山崖邊狼圍住的野物,射殺了,或狼食殘的,拾着吃,就養了鷹。
如此過了一冬。
到春間,鵝鴨都來了。
孛端察兒将他的黃鷹餓了,飛放。
拿得鵝鴨多了,吃不盡,挂在各枯樹上都臭了。
都亦連名字的山背後,有一叢百姓順着統格黎河邊起來。
孛端察兒每日間放鷹到這百姓處讨馬奶吃,晚間回去草庵子住宿……孛端察兒哥不忽合塔吉後來斡難河去尋他,行到統格黎河邊,遇著那叢百姓,問道,有一個那般人。
騎着那般馬,有來麼道?那百姓說,有個那般的人,那般的馬,與你問的相似。
他再有一個黃鷹,飛放著。
日裡來俺行吃馬奶子,夜間不知那裡宿。
但見西北風起時,鵝鴨的翎毛似雪般的刮将起來。
想必在那裡住。
如今是他每日來的時分了,你略等候著。
(卷一) 合裡兀答兒等對太祖說,王罕不堤防,見今起著金撒帳做筵會,俺好日夜兼行去掩襲他。
太祖說是。
遂教主兒扯歹、阿兒孩兩個做頭哨,日夜兼行……将王罕圍了。
厮殺了三晝夜。
至第三日不能抵當,方才投降。
不知王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