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元及明初的散文

關燈
元初的散文,許衡、劉因、姚燧、吳澄等——戴表元、虞集、袁桷、馬祖常等——明初文人:劉基與宋濂——楊維桢——元代的白話碑——偉大的名著:《元秘史》——朱元璋的《皇陵碑》 一 許衡像 元初的散文,仍以元好問為宗匠。

    南人之入北者,許衡、劉因、姚燧等皆作古文,為世人所仰慕。

    古文運動自兩宋奠定了基礎之後,已是順流直下,無複有反抗的了。

    許衡字仲平,河内人。

    元世祖征授京兆提學,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兼國子祭酒。

    學者稱魯齋先生。

    劉因字夢吉,保定容城人。

    表所居曰靜修。

    至元十九年征拜右贊善大夫(1249~1293)。

    因不僅善古文,亦能詩[1]。

    姚燧則為許衡的弟子。

    他們傳衍理學的宗派,為時儒的領袖,俨然成為和釋、道等宗教家争衡的“孔家”教主了。

    又有吳澄(1249~1333)、金履祥(1232~1303)等,也皆為儒學的要人。

    澄字幼清,撫州崇仁人,元時,官翰林學士,谥文正。

    有《草廬集》。

    揭傒斯撰神道碑,有“皇元受命,天降真儒。

    北有許衡,南有吳澄”語。

    我們猜想,元初,蒙古皇帝之搜羅這些理學家們而給予優待的禮貌,其作用是全然無殊于優待丘處機等等宗教領袖的。

    寬容各派的宗教,差不多成為每一大帝國所慣采的手段,也便是羁縻被征服者的最好的策略。

    而許、劉諸理學家們,便都因此而“遭際聖時”了。

     戴表元受業于王應麟,亦為元初一古文家。

    表元字帥初,慶元奉化人。

    宋進士。

    入元為信州教授(1244~1310),有《剡源集》[2]。

    袁桷(1267~1327)受業于表元之門。

    最與虞集善。

    虞集也以古文雄于時。

    同時的馬祖常(1279~1338)、元明善、歐陽玄、吳萊(1297~1340)、黃、柳貫[3](1270~1342)等也為有名的古文家。

    而黃溍、柳貫并集與揭傒斯被稱為儒林四傑,尤有影響于明初的文壇。

     虞集的弟子有蘇天爵與陳旅。

    天爵(1294~1352)編《國朝文類》,保存元代文章不少,為最流行的元人的總集。

    明初的古文家,以劉基、宋濂為最有名。

    宋濂字景濂,金華人,明初為翰林學士知制诰,修《元史》。

    末年,幾為朱元璋所殺,賴太子力救而免。

    然卒貶茂州,至夔州卒。

    有《潛溪集》[4](1310~1381)。

    濂為吳萊的弟子,又學于黃溍與柳貫,故傳授着古文家的衣缽的正宗。

    王帏亦為黃溍的弟子。

    他字子充,義烏人,嘗與濂同修《元史》,後出使雲南,被殺(1321~1372)。

    同時,又有蘇伯衡、胡翰、徐一夔等皆為古文家。

    濂的弟子,有方孝孺,字希直,建文時為侍講。

    成祖破南京。

    他不屈,被殺(1357~1406)。

    同死者至數百人,方古今最慘怖的文字獄之一。

    他有《遜志齋集》[5]。

    稍後,三楊的台閣體的古文,類皆以平正纡徐為宗;馴至萎靡不振,而有何、李的複古運動發生。

     當元末,楊維桢為文,稍涉纖麗,乃大不為古文家所喜,王彜至作《文妖》一篇以诋之:“會稽楊維桢之文,狐也,文妖也。

    嘻,狐之妖至于殺人之身;而文之妖,往往後生小子群趨而競習焉,其足為斯文禍,非淺小也。

    ”蓋正統派的理學家或古文家之議論,正是這樣的迂腐可笑。

     不過,在元代成為散文壇的特色的,倒不是這些傳統的古文家們。

    元代的散文,常以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