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講史與英雄傳奇
關燈
小
中
大
燈下夫人忙叫道:“殺人賊!”又把夫人殺訖。
——《三國志平話》 由此可見,這樣笨拙、遲重的文筆,的是出于民間作者之手,而未曾經過文人學士的潤飾的。
與宋本的《三藏取經詩話》,其氣韻恰好相類。
八 《元刊平話五種》作者無考。
最早的講史和英雄傳奇作家之可考者惟一羅貫中耳。
(施耐庵之名尚為一個謎。
)在元、明小說的演進上,羅貫中是占着極重要的地位的。
活動于宋代的“書會先生”,在元代雖似乎也甚努力,但其努力的方向,似已由小說方面而轉移到戲曲方面去。
中國的小說遂突然由第一黃金時代的南宋,而堕落到像産生《元刊平話五種》的幼稚的元代。
與元代的鼎盛的戲文與雜劇較之,誠未免要使人高喊着小說界的不幸。
或者,那個時代的人們,已厭倦了比較甯靜、單調的說書、講史,而群趨于金鼓喧天、管弦凄清的劇場中了吧。
因此,說書的職業,遂為之冷落;小說的著作,遂為之停頓。
但到了元代的末葉,卻有羅貫中氏出來,竭其全力,以著作小說,以提倡小說,而小說界的蓬勃氣象,遂複為之引起。
馴至産生了第二黃金時代的明代。
羅氏之功,實不可沒。
而羅氏的雄健的著作力,在中國小說史上,似乎也一時無比。
羅氏蓋實繼于“書會先生”之後的一位偉大作家。
他正是一位繼往承來、繼絕存亡的俊傑;站在雅與俗、文與質之間的。
他以文雅來提高民間粗制品的淺薄,同時又并沒有離開民間過遠。
“雅俗共賞,婦孺皆知”的贊語,加之于羅氏作品之上似乎是最為恰當的。
羅貫中像 羅氏的生平,我們不甚明了;在他的作品裡,更一無可以供我們研究他的生平的。
但很有幸的,在賈仲名的《續錄鬼簿》裡,卻有關于羅貫中的一段話:“羅貫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與人寡合。
樂府隐語,極為清新。
與餘為忘年交。
遭時多故,各天一方。
至正甲辰(公元1364年)複會。
别後又六十餘年。
竟不知其所終。
”這雖是寥寥的數語,卻是最可珍異的材料。
後來的以他為名本,字貫中,東原人,或武林人,廬陵人;其名或有作“牧”,或“木”的諸說,都可以不辨自明了。
周亮工《書影》說他是洪武時人,和仲名的記載恰正相符。
他是一位不得志的才人。
在政治方面必是一點也不曾有過一官半職的。
那時(元時)漢人,特别是南方人,在政治上是不用想有什麼建樹的。
在受着少數民族的重重壓迫之下,才人名士們毫不能有所展施,于是隻好将其才力,用之于戲曲上,用之于小說上。
一方面,也許竟帶有幾分解決生活問題的性質。
羅氏的那些小說的流行,對于他,當有幾許利益的。
陳氏尺蠖齋評釋的《西晉志傳通俗演義》上,有序一篇道:“一代肇興,必有一代之史。
而有信史,有野史。
好事者叢取而演之,以通俗谕人,名曰演義。
蓋自羅貫中《水浒傳》、《三國傳》始也。
羅氏生不逢時,才郁而不得展,始作《水浒傳》以抒其不平之鳴。
其間描寫人情世态,宦況閨思,種種度越人表。
迨其子孫三世皆啞,人以為口業之報。
”子孫三世皆啞之說,人往往以指施耐庵,此序獨加之于羅氏身上,似不可信。
羅氏的著作,傳世者不少,但往往皆沒其名氏,或為後人所增潤删改,大失其本來面目。
但這些著作,大都皆為曆史小說、講史及英雄傳奇。
在其中,《三國志》及《水浒傳》最有大名。
亦有神怪妖異之作,像《平妖傳》的。
《三國志通俗演義》書影 《三國志通俗演義》是羅氏作品裡最流行的一部,也是被後人修改得最少的一部。
毛宗崗的《第一才子書》雖标明他自己僞造的“古本”,用來删潤羅氏的原本,然所改削的地方究竟不多。
羅氏原本的面目,依然存在。
近來古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三國志演義》有嘉靖間刊本;商務印書館影印本;又明刊本甚多。
毛氏評本的《第一才子書》最易得)的發現,不止一本,其面目大都無甚異同,可證其即為羅氏原本無疑。
依據了這個原本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我們可知羅氏對于“講史”的寫作,其态度是改俗為雅,牽野說以就曆史的。
雖然他仍保存不少舊作的原來的東西,但過于荒誕不經的東西則皆毫不吝惜的鏟除無遺。
原來,我們要曉得,羅氏的著作,大都不是他自己的創作,而是有所依據的。
換言之,他的地位,與其說他是一位“創作家”,毋甯說他是一位“編訂者”,或“改寫者”,特别是關于“講史”一部分,因為那些講史在他之前大都是已有了很古很古的舊本的。
不過,他的這位“編訂家”或“改寫家”,所負的責任與所取的态度,卻是非同尋常的編訂者一般的。
他不是毛宗崗、陳繼儒、金聖歎一流的人。
他乃是更大膽的馮夢龍、褚人獲一流人。
他是一位超出于尋常編訂家以上的“改作家”,有時簡直是“重作”。
我們試取他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來一看,便可知他的工作是如何的繁重與重要。
《三國志平話》,上文已經說到過,其骨架乃建立在因果報應之說上。
漢之所以分為三國,蓋因韓信、彭越、英布的報仇,三國所以複合為晉,蓋因上天以一統的江山賜給斷獄公平的司馬仲相。
羅貫中氏改作《三國志演義》,則首先将這一段鬼話完全鏟去,直由“後漢桓帝崩,靈帝即位,年十二歲”叙起。
許多年來膠附于“三國”平話中的這一段原始的民間因果報應談,至此始與“三國”故事分離。
羅氏的手眼,不可謂不高!《三國志演義》之成為純粹的曆史小說,其第一功臣,故當為羅氏。
除了司馬仲相的陰司斷獄一段以外,羅氏的《演義》與元刊本《三國志平話》不同者尚有幾點。
(一)削去了《平話》中許多荒誕不經的事實,例如曹操勸漢獻帝讓位于其子曹丕,劉備到太行山中落草為寇等等。
(二)增加了《平話》上所沒有的許多曆史上的真實材料,例如何進誅宦官、祢衡罵曹操、曹子建七步成章等等。
(三)增加了《平話》上所沒有的許多詩詞、表劄。
(四)改寫了《平話》上許多不經的記載,例如《平話》叙張飛拒操長坂橋,大喊一聲,橋竟為之喊斷,此實萬無此理者,故羅氏改作飛的喊聲,驚破了夏侯傑之膽。
(五)保存了《平話》的叙述,而将此叙述潤飾着,改作着,往往放大到五六倍;以此枯瘠的記載往往頓成了豐贍華腴的描寫。
有此五點,我們已可知道羅氏改作的功績是如何的宏偉了。
今且引羅氏《三國志演義》的一段于下,以示其作風的一斑: 桃園結義 這是《三國志演義》的開始,羅貫中着力地在描寫着那劉、關、張三人的出身和聚會。
選自明周曰校刊本《三國志演義》 玄德辭二隐者上馬,投卧龍崗來。
至莊前,下馬扣門。
童子出。
玄德曰:“先生在莊上否?”童子曰:“見在堂上讀書。
”玄德遂跟童子入,見草堂之上一人擁爐抱膝,歌曰……玄德上草堂,施禮曰:“備久慕先生,無緣拜會。
昨因徐元直稱薦,敬到仙莊,不遇空回。
今特冒風雪而來,得見仙顔,實為萬幸。
”那個少年慌忙答禮而言曰:“将軍莫非劉豫州,欲見家兄否?”玄德驚訝而問曰:“先生又非卧龍耶?”其人曰:“卧龍乃二家兄也。
道号卧龍。
一母所生三人。
大家兄諸葛瑾,見在江東孫仲謀處為幕賓。
二家兄諸葛亮,與某躬耕于此。
某乃孔明之弟諸葛均也。
”玄德曰:“令兄先生往何處閑遊?”均曰:“博陵崔州平相邀同遊,不在莊上二日矣。
”玄德曰:“二人何處閑遊?”均曰:“或駕小舟遊于江湖之中,或訪僧道于山嶺之上,或尋朋友于村僻之中,或樂琴棋于洞府之内,往來莫測,不知去所。
”玄德曰:“劉備如此緣分淺薄,兩番不遇賢。
”嗟呀不已。
均曰:“小坐獻茶。
”張飛曰:“既先生不在,請哥哥上馬。
”玄德曰:“已親詣此間,如何無一語而回。
”玄德請問曰:“備聞令兄熟谙韬略,日看兵書,可得聞乎?”均曰:“不知。
”飛曰:“問他則甚!風雪甚緊,不如早歸。
”玄德叱之曰:“汝豈知玄機乎?”均曰:“家兄不在,不敢久留車騎,容日卻去回禮。
”玄德曰:“豈敢望先生枉駕來臨。
數日之後,備當又至矣。
願借紙筆,留一書上達令兄,以表劉備殷勤之意也。
”均遂具文房四寶。
玄德呵開凍筆,拂展雲箋,其書曰……玄德寫罷遞與諸葛均。
均送出莊門外。
玄德再三殷勤緻意。
均皆領諾,入莊。
玄德上馬,忽見童子招手籬外叫曰:“老先生來也。
”玄德視之,見一人暖帽遮頭,狐裘被體,騎一驢,後随帶一青衣小童,攜一葫蘆酒,踏雪而來,轉過小橋,口誦《梁父吟》一首。
玄德聞之曰:“此必是卧龍先生也!”滾鞍下馬,向前施禮曰:“先生冒寒不易,劉備等候久矣。
”那人慌忙下驢,進前作揖。
諸葛均在後曰:“此非卧龍家兄,乃家兄嶽父黃承彥也。
”玄德問曰:“适間所誦之吟,極其高妙,乃系何人所作?”黃承彥曰:“老夫在女婿家觀《梁父吟》,記得這一篇。
卻才過橋,偶望籬落間梅花感而誦之。
”玄德曰:“曾見令婿否?”黃承彥曰:“便是老夫徑來看拙女小婿矣。
”玄德聞言,辭别承彥,上馬而行。
正值風雪滿天,回望卧龍崗,悒快不已。
又有《唐傳演義》及《殘唐五代》,皆傳為羅氏所作。
《殘唐五代演義》,凡六卷,六十回,其叙述直接于《唐傳演義》之後,而以“卻說懿宗傳至十七代僖宗即位”引起。
其與《唐傳演義》為連續的一書,當無可疑。
惟《唐傳演義》今已證知其為嘉靖時熊鐘谷所作,則《殘唐五代演義》當也不會是羅氏所作的了。
梁山泊 梁山泊的故事,從南宋便流傳甚廣。
羅貫中的《水浒傳》,是總結了一切的“水浒”故事而成為一書的。
選自《元曲選》(西谛藏) 羅氏的英雄傳奇,其成就似遠較他的講史或演義為偉大。
因為講史或演義,隻是據史而寫,不容易憑了作者的想象而騁馳着;又其時代也受着曆史的牽制,往往少者四五十年,多者近三五百年,其事實也多者千百宗,少者也有百十宗;作者實難于收羅,苦于布置,
——《三國志平話》 由此可見,這樣笨拙、遲重的文筆,的是出于民間作者之手,而未曾經過文人學士的潤飾的。
與宋本的《三藏取經詩話》,其氣韻恰好相類。
八 《元刊平話五種》作者無考。
最早的講史和英雄傳奇作家之可考者惟一羅貫中耳。
(施耐庵之名尚為一個謎。
)在元、明小說的演進上,羅貫中是占着極重要的地位的。
活動于宋代的“書會先生”,在元代雖似乎也甚努力,但其努力的方向,似已由小說方面而轉移到戲曲方面去。
中國的小說遂突然由第一黃金時代的南宋,而堕落到像産生《元刊平話五種》的幼稚的元代。
與元代的鼎盛的戲文與雜劇較之,誠未免要使人高喊着小說界的不幸。
或者,那個時代的人們,已厭倦了比較甯靜、單調的說書、講史,而群趨于金鼓喧天、管弦凄清的劇場中了吧。
因此,說書的職業,遂為之冷落;小說的著作,遂為之停頓。
但到了元代的末葉,卻有羅貫中氏出來,竭其全力,以著作小說,以提倡小說,而小說界的蓬勃氣象,遂複為之引起。
馴至産生了第二黃金時代的明代。
羅氏之功,實不可沒。
而羅氏的雄健的著作力,在中國小說史上,似乎也一時無比。
羅氏蓋實繼于“書會先生”之後的一位偉大作家。
他正是一位繼往承來、繼絕存亡的俊傑;站在雅與俗、文與質之間的。
他以文雅來提高民間粗制品的淺薄,同時又并沒有離開民間過遠。
“雅俗共賞,婦孺皆知”的贊語,加之于羅氏作品之上似乎是最為恰當的。
羅貫中像 羅氏的生平,我們不甚明了;在他的作品裡,更一無可以供我們研究他的生平的。
但很有幸的,在賈仲名的《續錄鬼簿》裡,卻有關于羅貫中的一段話:“羅貫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與人寡合。
樂府隐語,極為清新。
與餘為忘年交。
遭時多故,各天一方。
至正甲辰(公元1364年)複會。
别後又六十餘年。
竟不知其所終。
”這雖是寥寥的數語,卻是最可珍異的材料。
後來的以他為名本,字貫中,東原人,或武林人,廬陵人;其名或有作“牧”,或“木”的諸說,都可以不辨自明了。
周亮工《書影》說他是洪武時人,和仲名的記載恰正相符。
他是一位不得志的才人。
在政治方面必是一點也不曾有過一官半職的。
那時(元時)漢人,特别是南方人,在政治上是不用想有什麼建樹的。
在受着少數民族的重重壓迫之下,才人名士們毫不能有所展施,于是隻好将其才力,用之于戲曲上,用之于小說上。
一方面,也許竟帶有幾分解決生活問題的性質。
羅氏的那些小說的流行,對于他,當有幾許利益的。
陳氏尺蠖齋評釋的《西晉志傳通俗演義》上,有序一篇道:“一代肇興,必有一代之史。
而有信史,有野史。
好事者叢取而演之,以通俗谕人,名曰演義。
蓋自羅貫中《水浒傳》、《三國傳》始也。
羅氏生不逢時,才郁而不得展,始作《水浒傳》以抒其不平之鳴。
其間描寫人情世态,宦況閨思,種種度越人表。
迨其子孫三世皆啞,人以為口業之報。
”子孫三世皆啞之說,人往往以指施耐庵,此序獨加之于羅氏身上,似不可信。
羅氏的著作,傳世者不少,但往往皆沒其名氏,或為後人所增潤删改,大失其本來面目。
但這些著作,大都皆為曆史小說、講史及英雄傳奇。
在其中,《三國志》及《水浒傳》最有大名。
亦有神怪妖異之作,像《平妖傳》的。
《三國志通俗演義》書影 《三國志通俗演義》是羅氏作品裡最流行的一部,也是被後人修改得最少的一部。
毛宗崗的《第一才子書》雖标明他自己僞造的“古本”,用來删潤羅氏的原本,然所改削的地方究竟不多。
羅氏原本的面目,依然存在。
近來古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三國志演義》有嘉靖間刊本;商務印書館影印本;又明刊本甚多。
毛氏評本的《第一才子書》最易得)的發現,不止一本,其面目大都無甚異同,可證其即為羅氏原本無疑。
依據了這個原本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我們可知羅氏對于“講史”的寫作,其态度是改俗為雅,牽野說以就曆史的。
雖然他仍保存不少舊作的原來的東西,但過于荒誕不經的東西則皆毫不吝惜的鏟除無遺。
原來,我們要曉得,羅氏的著作,大都不是他自己的創作,而是有所依據的。
換言之,他的地位,與其說他是一位“創作家”,毋甯說他是一位“編訂者”,或“改寫者”,特别是關于“講史”一部分,因為那些講史在他之前大都是已有了很古很古的舊本的。
不過,他的這位“編訂家”或“改寫家”,所負的責任與所取的态度,卻是非同尋常的編訂者一般的。
他不是毛宗崗、陳繼儒、金聖歎一流的人。
他乃是更大膽的馮夢龍、褚人獲一流人。
他是一位超出于尋常編訂家以上的“改作家”,有時簡直是“重作”。
我們試取他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來一看,便可知他的工作是如何的繁重與重要。
《三國志平話》,上文已經說到過,其骨架乃建立在因果報應之說上。
漢之所以分為三國,蓋因韓信、彭越、英布的報仇,三國所以複合為晉,蓋因上天以一統的江山賜給斷獄公平的司馬仲相。
羅貫中氏改作《三國志演義》,則首先将這一段鬼話完全鏟去,直由“後漢桓帝崩,靈帝即位,年十二歲”叙起。
許多年來膠附于“三國”平話中的這一段原始的民間因果報應談,至此始與“三國”故事分離。
羅氏的手眼,不可謂不高!《三國志演義》之成為純粹的曆史小說,其第一功臣,故當為羅氏。
除了司馬仲相的陰司斷獄一段以外,羅氏的《演義》與元刊本《三國志平話》不同者尚有幾點。
(一)削去了《平話》中許多荒誕不經的事實,例如曹操勸漢獻帝讓位于其子曹丕,劉備到太行山中落草為寇等等。
(二)增加了《平話》上所沒有的許多曆史上的真實材料,例如何進誅宦官、祢衡罵曹操、曹子建七步成章等等。
(三)增加了《平話》上所沒有的許多詩詞、表劄。
(四)改寫了《平話》上許多不經的記載,例如《平話》叙張飛拒操長坂橋,大喊一聲,橋竟為之喊斷,此實萬無此理者,故羅氏改作飛的喊聲,驚破了夏侯傑之膽。
(五)保存了《平話》的叙述,而将此叙述潤飾着,改作着,往往放大到五六倍;以此枯瘠的記載往往頓成了豐贍華腴的描寫。
有此五點,我們已可知道羅氏改作的功績是如何的宏偉了。
今且引羅氏《三國志演義》的一段于下,以示其作風的一斑: 桃園結義 這是《三國志演義》的開始,羅貫中着力地在描寫着那劉、關、張三人的出身和聚會。
選自明周曰校刊本《三國志演義》 玄德辭二隐者上馬,投卧龍崗來。
至莊前,下馬扣門。
童子出。
玄德曰:“先生在莊上否?”童子曰:“見在堂上讀書。
”玄德遂跟童子入,見草堂之上一人擁爐抱膝,歌曰……玄德上草堂,施禮曰:“備久慕先生,無緣拜會。
昨因徐元直稱薦,敬到仙莊,不遇空回。
今特冒風雪而來,得見仙顔,實為萬幸。
”那個少年慌忙答禮而言曰:“将軍莫非劉豫州,欲見家兄否?”玄德驚訝而問曰:“先生又非卧龍耶?”其人曰:“卧龍乃二家兄也。
道号卧龍。
一母所生三人。
大家兄諸葛瑾,見在江東孫仲謀處為幕賓。
二家兄諸葛亮,與某躬耕于此。
某乃孔明之弟諸葛均也。
”玄德曰:“令兄先生往何處閑遊?”均曰:“博陵崔州平相邀同遊,不在莊上二日矣。
”玄德曰:“二人何處閑遊?”均曰:“或駕小舟遊于江湖之中,或訪僧道于山嶺之上,或尋朋友于村僻之中,或樂琴棋于洞府之内,往來莫測,不知去所。
”玄德曰:“劉備如此緣分淺薄,兩番不遇賢。
”嗟呀不已。
均曰:“小坐獻茶。
”張飛曰:“既先生不在,請哥哥上馬。
”玄德曰:“已親詣此間,如何無一語而回。
”玄德請問曰:“備聞令兄熟谙韬略,日看兵書,可得聞乎?”均曰:“不知。
”飛曰:“問他則甚!風雪甚緊,不如早歸。
”玄德叱之曰:“汝豈知玄機乎?”均曰:“家兄不在,不敢久留車騎,容日卻去回禮。
”玄德曰:“豈敢望先生枉駕來臨。
數日之後,備當又至矣。
願借紙筆,留一書上達令兄,以表劉備殷勤之意也。
”均遂具文房四寶。
玄德呵開凍筆,拂展雲箋,其書曰……玄德寫罷遞與諸葛均。
均送出莊門外。
玄德再三殷勤緻意。
均皆領諾,入莊。
玄德上馬,忽見童子招手籬外叫曰:“老先生來也。
”玄德視之,見一人暖帽遮頭,狐裘被體,騎一驢,後随帶一青衣小童,攜一葫蘆酒,踏雪而來,轉過小橋,口誦《梁父吟》一首。
玄德聞之曰:“此必是卧龍先生也!”滾鞍下馬,向前施禮曰:“先生冒寒不易,劉備等候久矣。
”那人慌忙下驢,進前作揖。
諸葛均在後曰:“此非卧龍家兄,乃家兄嶽父黃承彥也。
”玄德問曰:“适間所誦之吟,極其高妙,乃系何人所作?”黃承彥曰:“老夫在女婿家觀《梁父吟》,記得這一篇。
卻才過橋,偶望籬落間梅花感而誦之。
”玄德曰:“曾見令婿否?”黃承彥曰:“便是老夫徑來看拙女小婿矣。
”玄德聞言,辭别承彥,上馬而行。
正值風雪滿天,回望卧龍崗,悒快不已。
又有《唐傳演義》及《殘唐五代》,皆傳為羅氏所作。
《殘唐五代演義》,凡六卷,六十回,其叙述直接于《唐傳演義》之後,而以“卻說懿宗傳至十七代僖宗即位”引起。
其與《唐傳演義》為連續的一書,當無可疑。
惟《唐傳演義》今已證知其為嘉靖時熊鐘谷所作,則《殘唐五代演義》當也不會是羅氏所作的了。
梁山泊 梁山泊的故事,從南宋便流傳甚廣。
羅貫中的《水浒傳》,是總結了一切的“水浒”故事而成為一書的。
選自《元曲選》(西谛藏) 羅氏的英雄傳奇,其成就似遠較他的講史或演義為偉大。
因為講史或演義,隻是據史而寫,不容易憑了作者的想象而騁馳着;又其時代也受着曆史的牽制,往往少者四五十年,多者近三五百年,其事實也多者千百宗,少者也有百十宗;作者實難于收羅,苦于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