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講史與英雄傳奇
關燈
小
中
大
子樊亢并親率諸軍,攻入宮中,将諸呂盡皆殺死,連他自己的母親呂胥也在内。
諸臣遂請劉澤等三王登位,澤等皆謙讓未遑,其實帝位也正待着真主。
他們即登了殿上,也俱不能坐到龍座上去。
以此,帝位阙了半年。
後來,陳平念及高祖尚有一子北大王,為薄姬所生,遂迎他入京即帝位。
他要日西再午,方即帝位,果然日影再午。
他便安登龍座,是為漢文帝。
此書便終于此時。
英布射漢王 元至治間新安虞氏刻本《前漢書》 以上二作皆謹守曆史故實,間有附會的傳說,卻不大敢造作過于無稽的謠傳,也很少神怪仙佛的成分在内,确是一部很正規的“講史”,可為《五代史平話》的“肖子”的。
不惟如此,其引用的曆史,有時且盡引原文,不加增潤。
例如,《秦并六國》之寫荊轲刺秦王一段,便是完全引用《史記·刺客列傳》的本文的。
(隻不過将古文改為半文半白之文體而已。
)在這裡,已大似後來羅貫中諸“講史”作家的作風了。
我們看了這二作,可知其與後來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列國志傳》、《殘唐五代志傳》等作,其活用曆史以為小說的程度,是不相上下的,雖然在這二作裡,其文章的粗率,文法與字體的“别”、“白”不通,與《三國演義》等的“文從字順”者有異。
六 第五種是《三國志平話》。
這部《三國志平話》,似非與寫作《秦并六國》與《呂後斬韓信》二書同出一個作者之手。
因為其著作的态度,顯為不同,且其事實也與《呂後斬韓信》不大相連貫。
例如,《三國志平話》的骨幹,是以劉邦、呂雉屈斬了韓信、彭越、英布三人,所以他們投生為劉備、曹操、孫權三人,三分漢之天下,以為報仇。
而在《呂後斬韓信》裡,對于這事,我們連一點消息也看不出,可知其絕非出于一手。
在《呂後斬韓信》中,已有劉邦死于創,呂雉為韓信陰箭所殺二事,似已盡了報仇的能事,殊不必再于《三國志平話》中添出蛇足似的投生複仇的一段事來。
就其全體的結構與内容看來,《三國志平話》實為一部完全獨立的書,與《呂後斬韓信》等等并無統系、連貫的關系。
也許這部韓、彭、英三将報冤複仇的故事,是很早的便已有了的。
也許在宋人講說“三分”時,已用了這個因果報應之說來聳動俗人的聽聞了。
元刊本《三國志平話》的題頁 《三國志平話》的開頭,便以“江東吳王蜀地川,曹操英勇占中原。
不是三人分天下,來報高祖斬首冤”一詩,單刀直入,叙漢之所以會分裂為三國之故。
又以此獄久擱未斷,賴人間秀才司馬仲相判斷公明,上帝遂将他投生為司馬懿,削平三國,一統天下,以酬其勞;此便是三國之所以又合為一晉的緣故了。
這個結構,是首尾完具,盛水不漏的,與《呂後斬韓信》等之依據史實為起結者大為不同。
司馬仲相斷獄以後,作者便直叙漢末之事。
“話分兩說,今漢靈帝即位,當年銅鐵皆鳴。
”郓州太山腳下,又塌一穴地。
孫學究因病自投穴中,得了天書一卷。
他傳于弟子張覺,覺遂出遊四方,度徒弟十萬人,以黃巾為号,與二弟同行叛變。
靈帝以皇甫松為元帥,出師讨之。
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義于桃園,乘時而出,欲讨張覺立功。
皇甫松以他們為先鋒。
張覺等次第死于他們之手。
但因常侍段矽讓索賄不遂,他們之功,不得上達。
後虧董成之力,劉備方補得安喜縣尉。
太守督郵皆欲折辱備,他們遂皆為張飛所殺。
備等因往太行山落草。
靈帝大驚,斬了十常侍,以首級招安了他們,并以備為平原縣丞。
後獻帝繼立,遷都洛陽。
董卓獨攬政權,擅作威福。
曹操、袁紹等起兵讨卓,大戰于虎牢關前。
卓将呂布英勇無敵,惟有劉、關、張三人殺得勝他。
他閉關不出。
一面丞相王允卻以連環計使呂布殺了董卓。
布幾為卓的四将所困,突圍而出,往投劉備于徐州。
後呂布奪了備的徐州,又與曹操戰,為操所擒斬。
操引劉備入朝,獻帝以他為豫州牧。
時操專權,帝不忿。
有诏要備等讨賊。
為操所覺,進兵殺得劉備大敗。
備與關、張各不相顧。
關羽為操所收,而飛則投古城,自立為王,備則投于袁覃處。
關羽屢思辭操而去。
為他斬了袁覃骁将顔良、文醜之後,便棄操追尋劉備。
這時備已與張飛會于古城,羽亦繼至。
他們共投劉表。
表以備為辛冶太守。
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為佐。
操引大軍攻辛冶,備不敵,往投孫權。
權以周瑜為帥,敵操,大敗之于赤壁。
劉備乘機借了荊州暫住。
諸葛亮主張備應進兵收取四川,以為基業。
備兵遂西進,破了成都,降了劉璋。
備自立為漢中王,封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為五虎将。
關羽鎮守荊州,東吳屢使人求還荊州,羽不與。
孫權遂進軍攻荊州,殺了關羽。
這時,曹丕篡漢,自立為帝。
權與備聞之,也各立為吳、蜀帝。
備以羽為權兵所殺,悲憤不已,遂起大軍征吳。
為吳所敗,卒于白帝城。
諸葛亮輔阿鬥為帝,辛勤主國,七擒孟獲,先平南蠻,以絕後顧之憂。
更六出岐山,以讨反賊(即曹魏)。
但俱不能有功。
最後,亮病卒。
姜維繼其志,也無所施展。
後司馬氏篡魏,立晉,使鄧艾、鐘會平蜀,使王浚、王渾平吳,天下複歸于一。
但漢帝外孫劉淵逃于北方,不伏晉人。
其子劉聰更骁勇絕人,自立國号曰漢,為劉氏複仇。
晉惠帝死,懷帝立。
劉聰領軍至洛陽,殺了懷帝,又追擄新立的憫帝于長安,滅了晉國,即皇帝位。
《三國志平話》之終于劉聰滅晉,而不終于應終的晉滅吳、蜀二國之時,作者似乎仍是持着因果報應的觀念,欲以此劉氏的恢複故物,為後來深惜諸葛之功不就的人彌補缺憾的。
三英戰呂布 元至治間新安虞氏刻本《三國志平話》 這五部平話,雖顯然非出于一手,卻同為新安虞氏所合刊。
其格式也為閩中刊本所特有的式樣,一頁分為二格,上格為圖,下格為文字。
圖是很狹長的。
圖的一格約當文字的一格的四五分之一。
這個閩本的式樣,當起于宋。
宋刊本的繪圖的《列女傳》(閩餘氏原刊,阮元翻刻本)便是如此。
直至明萬曆中,餘象鬥等刻印《三國志演義》、《西遊記》、《水浒傳》等等,其式樣還是如此未變。
七 但這五部平話雖非出于一手,其叙述雖或近于曆史,或多無稽的傳說,或雜神怪的筆談,然其文字不大通順,白字破句,亦累牍皆是,卻是五作如一的。
我們很顯然地可以看出他們乃是純然的民間的著作。
與宋人之諸短篇話本,與乎《五代史平話》較之,實令人未免有彼善于此的感想。
今姑從五本中征引一二則以明此言。
樂毅大喜,看柏楊定甚計來。
先生曰:“此是迷魂陣,捉孫子之地。
”毅告曰:“下戰書與孫子。
孫子拜師父為師叔,兼孫操拜為師父。
若見,必舌辨也。
”柏楊曰:“放心也。
敗爾者弱吾節概。
”同樂毅至張秋景德鎮,向燕陣中烈八足馬四匹,懷胎婦人各用七個,取胎埋于七處,四角頭埋四面日月七星旗。
陰陽不辨,南北不分,此為迷魂陣。
若是打陣入來,直至死不能得出。
準備了畢。
卻說齊帥孫子在營中有人報軍師,寨門外有一道童來。
先生喚至。
呈書與孫子。
孫子看曰:“師父書來,道膑有百日之災,慎勿出戰,隻宜忍事。
如出陣,有誤也。
”言未已,有人報樂毅下戰書。
先生曰:“此非師父之書,是樂毅之計,必詐也。
”孫子不信,叫袁達:“聽吾令。
依計用事,破燕陣,捉樂毅。
”袁達持斧上馬曰:“隻今朝便睹個清平。
”來戰樂毅。
且看勝敗如何? 詩曰:貫世英雄誰敢敵,今朝卻陷虎坑中。
——《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後集》 按《漢書》雲:呂後送高皇回來,常思斬韓信之計,中無方便。
“若高皇征陳稀回來,必見某過也。
”呂後終日不悅。
駕去早經二月有餘。
(呂後)令左右請蕭何入内。
呂後問丞相曰:“高皇出征臨行,曾言,子童與丞相同謀定計,早獲斬韓信,要其?過。
”問:“丞相有計麼?”蕭何聞言,心中大驚。
暗思:“韓信未遇,吾曾舉薦他挂印,東蕩西除,亡秦滅楚,收伏天下,今一統歸于劉氏。
今作閑人,坐家緻仕,今亦要将韓信斬首,呂後逼吾定計,不由我矣。
實可傷悲!韓信好昔哉!”蕭何哽咽未對。
呂後大怒曰:“丞相不與朝廷分憂,到與反臣出力。
爾當日三箭亦保韓信反乎?”蕭何急奏曰:“告娘娘,與小臣三日暇限,于私宅中思計如何?”太後準奏。
還于私宅,悶悶而不悅。
升坐片間,有左右人來報,楚王下一婦人名喚青遠,言有機密事要見相公。
蕭何曰:“喚來。
”青遠叩廳而拜,“告相公,妾有冤屈之事。
韓信教唆陳稀告反,卻把妾男長興殺了。
因此妾狀告相公。
”蕭何聽婦人言其事,唬得蕭何失色。
暗引婦人青遠入内見太後。
蕭相言其韓信教唆陳稀謀反。
呂後大驚,問蕭相如何。
蕭相言:“牢中取一罪囚,貌相陳稀,斬之。
将首級與使命,于城外将來,詐言高皇捉訖陳稀斬首。
教他将頭入宮。
韓信聞之,必然憂恐。
更何說韓信入宮,将他問罪,與婦人青遠對詞證之。
”太後曰:“此計甚妙。
” ——《前漢書續集》 有張飛遂問玄德:“哥哥因何煩惱?”劉備曰:“令某上縣尉九品官爵。
關、張衆将一般軍前破黃巾賊五百餘萬。
我為官,弟兄二人無官,以此煩惱。
”張飛曰:“哥哥錯矣!從長安至定州,行十日不煩惱,緣何參州回來便煩惱?必是州主有甚不好。
哥哥對兄弟說。
”玄德不說。
張飛離了玄德,言道:“要知端的,除是根問去。
”去于後槽根底,見親随二人便問。
不肯實說。
張飛聞之大怒,至天晚二更向後,手提尖刀,即時出尉司衙。
至州衙後,越牆而過。
至後花園,見一婦人。
張飛問婦人:“太守那裡宿睡?你若不道,我便殺你。
”婦人戰戰兢兢,怕怖,言,“太守在後堂内宿睡。
”“你是太守甚人?”“我是太守拂床之人。
”張飛道:“你引我後堂中去來。
”婦人引張飛至後堂。
張飛把婦人殺了,又把太守元峤殺了。
有
諸臣遂請劉澤等三王登位,澤等皆謙讓未遑,其實帝位也正待着真主。
他們即登了殿上,也俱不能坐到龍座上去。
以此,帝位阙了半年。
後來,陳平念及高祖尚有一子北大王,為薄姬所生,遂迎他入京即帝位。
他要日西再午,方即帝位,果然日影再午。
他便安登龍座,是為漢文帝。
此書便終于此時。
英布射漢王 元至治間新安虞氏刻本《前漢書》 以上二作皆謹守曆史故實,間有附會的傳說,卻不大敢造作過于無稽的謠傳,也很少神怪仙佛的成分在内,确是一部很正規的“講史”,可為《五代史平話》的“肖子”的。
不惟如此,其引用的曆史,有時且盡引原文,不加增潤。
例如,《秦并六國》之寫荊轲刺秦王一段,便是完全引用《史記·刺客列傳》的本文的。
(隻不過将古文改為半文半白之文體而已。
)在這裡,已大似後來羅貫中諸“講史”作家的作風了。
我們看了這二作,可知其與後來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列國志傳》、《殘唐五代志傳》等作,其活用曆史以為小說的程度,是不相上下的,雖然在這二作裡,其文章的粗率,文法與字體的“别”、“白”不通,與《三國演義》等的“文從字順”者有異。
六 第五種是《三國志平話》。
這部《三國志平話》,似非與寫作《秦并六國》與《呂後斬韓信》二書同出一個作者之手。
因為其著作的态度,顯為不同,且其事實也與《呂後斬韓信》不大相連貫。
例如,《三國志平話》的骨幹,是以劉邦、呂雉屈斬了韓信、彭越、英布三人,所以他們投生為劉備、曹操、孫權三人,三分漢之天下,以為報仇。
而在《呂後斬韓信》裡,對于這事,我們連一點消息也看不出,可知其絕非出于一手。
在《呂後斬韓信》中,已有劉邦死于創,呂雉為韓信陰箭所殺二事,似已盡了報仇的能事,殊不必再于《三國志平話》中添出蛇足似的投生複仇的一段事來。
就其全體的結構與内容看來,《三國志平話》實為一部完全獨立的書,與《呂後斬韓信》等等并無統系、連貫的關系。
也許這部韓、彭、英三将報冤複仇的故事,是很早的便已有了的。
也許在宋人講說“三分”時,已用了這個因果報應之說來聳動俗人的聽聞了。
元刊本《三國志平話》的題頁 《三國志平話》的開頭,便以“江東吳王蜀地川,曹操英勇占中原。
不是三人分天下,來報高祖斬首冤”一詩,單刀直入,叙漢之所以會分裂為三國之故。
又以此獄久擱未斷,賴人間秀才司馬仲相判斷公明,上帝遂将他投生為司馬懿,削平三國,一統天下,以酬其勞;此便是三國之所以又合為一晉的緣故了。
這個結構,是首尾完具,盛水不漏的,與《呂後斬韓信》等之依據史實為起結者大為不同。
司馬仲相斷獄以後,作者便直叙漢末之事。
“話分兩說,今漢靈帝即位,當年銅鐵皆鳴。
”郓州太山腳下,又塌一穴地。
孫學究因病自投穴中,得了天書一卷。
他傳于弟子張覺,覺遂出遊四方,度徒弟十萬人,以黃巾為号,與二弟同行叛變。
靈帝以皇甫松為元帥,出師讨之。
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義于桃園,乘時而出,欲讨張覺立功。
皇甫松以他們為先鋒。
張覺等次第死于他們之手。
但因常侍段矽讓索賄不遂,他們之功,不得上達。
後虧董成之力,劉備方補得安喜縣尉。
太守督郵皆欲折辱備,他們遂皆為張飛所殺。
備等因往太行山落草。
靈帝大驚,斬了十常侍,以首級招安了他們,并以備為平原縣丞。
後獻帝繼立,遷都洛陽。
董卓獨攬政權,擅作威福。
曹操、袁紹等起兵讨卓,大戰于虎牢關前。
卓将呂布英勇無敵,惟有劉、關、張三人殺得勝他。
他閉關不出。
一面丞相王允卻以連環計使呂布殺了董卓。
布幾為卓的四将所困,突圍而出,往投劉備于徐州。
後呂布奪了備的徐州,又與曹操戰,為操所擒斬。
操引劉備入朝,獻帝以他為豫州牧。
時操專權,帝不忿。
有诏要備等讨賊。
為操所覺,進兵殺得劉備大敗。
備與關、張各不相顧。
關羽為操所收,而飛則投古城,自立為王,備則投于袁覃處。
關羽屢思辭操而去。
為他斬了袁覃骁将顔良、文醜之後,便棄操追尋劉備。
這時備已與張飛會于古城,羽亦繼至。
他們共投劉表。
表以備為辛冶太守。
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為佐。
操引大軍攻辛冶,備不敵,往投孫權。
權以周瑜為帥,敵操,大敗之于赤壁。
劉備乘機借了荊州暫住。
諸葛亮主張備應進兵收取四川,以為基業。
備兵遂西進,破了成都,降了劉璋。
備自立為漢中王,封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為五虎将。
關羽鎮守荊州,東吳屢使人求還荊州,羽不與。
孫權遂進軍攻荊州,殺了關羽。
這時,曹丕篡漢,自立為帝。
權與備聞之,也各立為吳、蜀帝。
備以羽為權兵所殺,悲憤不已,遂起大軍征吳。
為吳所敗,卒于白帝城。
諸葛亮輔阿鬥為帝,辛勤主國,七擒孟獲,先平南蠻,以絕後顧之憂。
更六出岐山,以讨反賊(即曹魏)。
但俱不能有功。
最後,亮病卒。
姜維繼其志,也無所施展。
後司馬氏篡魏,立晉,使鄧艾、鐘會平蜀,使王浚、王渾平吳,天下複歸于一。
但漢帝外孫劉淵逃于北方,不伏晉人。
其子劉聰更骁勇絕人,自立國号曰漢,為劉氏複仇。
晉惠帝死,懷帝立。
劉聰領軍至洛陽,殺了懷帝,又追擄新立的憫帝于長安,滅了晉國,即皇帝位。
《三國志平話》之終于劉聰滅晉,而不終于應終的晉滅吳、蜀二國之時,作者似乎仍是持着因果報應的觀念,欲以此劉氏的恢複故物,為後來深惜諸葛之功不就的人彌補缺憾的。
三英戰呂布 元至治間新安虞氏刻本《三國志平話》 這五部平話,雖顯然非出于一手,卻同為新安虞氏所合刊。
其格式也為閩中刊本所特有的式樣,一頁分為二格,上格為圖,下格為文字。
圖是很狹長的。
圖的一格約當文字的一格的四五分之一。
這個閩本的式樣,當起于宋。
宋刊本的繪圖的《列女傳》(閩餘氏原刊,阮元翻刻本)便是如此。
直至明萬曆中,餘象鬥等刻印《三國志演義》、《西遊記》、《水浒傳》等等,其式樣還是如此未變。
七 但這五部平話雖非出于一手,其叙述雖或近于曆史,或多無稽的傳說,或雜神怪的筆談,然其文字不大通順,白字破句,亦累牍皆是,卻是五作如一的。
我們很顯然地可以看出他們乃是純然的民間的著作。
與宋人之諸短篇話本,與乎《五代史平話》較之,實令人未免有彼善于此的感想。
今姑從五本中征引一二則以明此言。
樂毅大喜,看柏楊定甚計來。
先生曰:“此是迷魂陣,捉孫子之地。
”毅告曰:“下戰書與孫子。
孫子拜師父為師叔,兼孫操拜為師父。
若見,必舌辨也。
”柏楊曰:“放心也。
敗爾者弱吾節概。
”同樂毅至張秋景德鎮,向燕陣中烈八足馬四匹,懷胎婦人各用七個,取胎埋于七處,四角頭埋四面日月七星旗。
陰陽不辨,南北不分,此為迷魂陣。
若是打陣入來,直至死不能得出。
準備了畢。
卻說齊帥孫子在營中有人報軍師,寨門外有一道童來。
先生喚至。
呈書與孫子。
孫子看曰:“師父書來,道膑有百日之災,慎勿出戰,隻宜忍事。
如出陣,有誤也。
”言未已,有人報樂毅下戰書。
先生曰:“此非師父之書,是樂毅之計,必詐也。
”孫子不信,叫袁達:“聽吾令。
依計用事,破燕陣,捉樂毅。
”袁達持斧上馬曰:“隻今朝便睹個清平。
”來戰樂毅。
且看勝敗如何? 詩曰:貫世英雄誰敢敵,今朝卻陷虎坑中。
——《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後集》 按《漢書》雲:呂後送高皇回來,常思斬韓信之計,中無方便。
“若高皇征陳稀回來,必見某過也。
”呂後終日不悅。
駕去早經二月有餘。
(呂後)令左右請蕭何入内。
呂後問丞相曰:“高皇出征臨行,曾言,子童與丞相同謀定計,早獲斬韓信,要其?過。
”問:“丞相有計麼?”蕭何聞言,心中大驚。
暗思:“韓信未遇,吾曾舉薦他挂印,東蕩西除,亡秦滅楚,收伏天下,今一統歸于劉氏。
今作閑人,坐家緻仕,今亦要将韓信斬首,呂後逼吾定計,不由我矣。
實可傷悲!韓信好昔哉!”蕭何哽咽未對。
呂後大怒曰:“丞相不與朝廷分憂,到與反臣出力。
爾當日三箭亦保韓信反乎?”蕭何急奏曰:“告娘娘,與小臣三日暇限,于私宅中思計如何?”太後準奏。
還于私宅,悶悶而不悅。
升坐片間,有左右人來報,楚王下一婦人名喚青遠,言有機密事要見相公。
蕭何曰:“喚來。
”青遠叩廳而拜,“告相公,妾有冤屈之事。
韓信教唆陳稀告反,卻把妾男長興殺了。
因此妾狀告相公。
”蕭何聽婦人言其事,唬得蕭何失色。
暗引婦人青遠入内見太後。
蕭相言其韓信教唆陳稀謀反。
呂後大驚,問蕭相如何。
蕭相言:“牢中取一罪囚,貌相陳稀,斬之。
将首級與使命,于城外将來,詐言高皇捉訖陳稀斬首。
教他将頭入宮。
韓信聞之,必然憂恐。
更何說韓信入宮,将他問罪,與婦人青遠對詞證之。
”太後曰:“此計甚妙。
” ——《前漢書續集》 有張飛遂問玄德:“哥哥因何煩惱?”劉備曰:“令某上縣尉九品官爵。
關、張衆将一般軍前破黃巾賊五百餘萬。
我為官,弟兄二人無官,以此煩惱。
”張飛曰:“哥哥錯矣!從長安至定州,行十日不煩惱,緣何參州回來便煩惱?必是州主有甚不好。
哥哥對兄弟說。
”玄德不說。
張飛離了玄德,言道:“要知端的,除是根問去。
”去于後槽根底,見親随二人便問。
不肯實說。
張飛聞之大怒,至天晚二更向後,手提尖刀,即時出尉司衙。
至州衙後,越牆而過。
至後花園,見一婦人。
張飛問婦人:“太守那裡宿睡?你若不道,我便殺你。
”婦人戰戰兢兢,怕怖,言,“太守在後堂内宿睡。
”“你是太守甚人?”“我是太守拂床之人。
”張飛道:“你引我後堂中去來。
”婦人引張飛至後堂。
張飛把婦人殺了,又把太守元峤殺了。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