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講史與英雄傳奇
關燈
小
中
大
隻逃去騎劫及大将石丙二人。
齊新王遂歸臨淄,重興國家。
燕王殺了騎劫,仍命樂毅為帥,第二次興師圖齊。
齊邦則以孫子為帥,袁達等為将,率師迎敵。
孫子隻身入燕營,欲說樂毅回師。
毅不從。
二人遂互以陣法及勇将相鬥,各顯神通,不相上下。
樂毅數次被捉,不料捉的都是假的。
其後,真樂毅被捉一次,孫子又放他回去。
樂毅敵孫子不過,遂去請了師父黃柏楊下山。
柏楊布了一個迷魂陣,陷孫子、袁達等在内。
鬼谷子再三的被請,方才下山來破陣救徒。
經了無數的周折,由鬼谷子主持着五國軍兵九十萬,打破了迷魂陣,救了孫子出陣,燕兵大敗。
卻有秦國白起率了大兵來助燕。
七國混戰,殺人無數。
黃柏楊終于抵敵鬼谷子不過,遂決意與鬼谷講和,不再攻齊。
衆仙大受封贈,皆各歸山。
自此天下太平,諸國無事。
田單火牛陣破燕兵 元至治間建安虞氏刻本《樂毅圖齊七國春秋》 這部平話,氣息頗與其餘諸種不類。
論起神怪的成分來,即《武王伐纣書》也還沒有這部書濃厚。
讀到這部書後半的叙述黃柏楊與鬼谷子的布陣鬥法一段,立刻便使我們想起了《封神傳》與《前後七國志》。
其氣氛的鄙野,更大似《前後七國志》。
四 始皇出诏并六國 元至治間建安虞氏刻本《秦并吞六國平話》 第三種是《秦并六國秦始皇傳》。
其氣韻與其叙述的題材,與《七國春秋後集》完全不同。
這是一部“人”的書,而不是鬼怪的書,隻是一部寫人與人之間的争鬥,卻不是寫仙與仙之間的玄妙的布陣鬥法的。
這是一部純粹的曆史小說,不摻入一點神怪的分子在内的。
連《三國志平話》也未免有些不經之談,《七國春秋後集》與《武王伐纣書》則更不用說的了。
惟此書則毫不取用這一類已成陳套的材料。
由此可見這些平話的作者,決不是一人;否則,像《秦并六國》這樣的題材,原是最容易用到神怪的分子的,他為什麼反而不用到呢?至少,他與《七國春秋後集》的作者決不是一人;雖然二書之中,人物頗有許多是相同的。
我們試讀今日流行的《後七國志》(也是叙述秦并六國的同一題材的),再讀此書,便知此書的叙述,已很忠實于曆史,已與羅貫中、馮夢龍諸作家的著作講史的态度很相近的了。
這或者是較後期的著作也難說。
《秦并六國》的開場,有叙述列代興亡的一個“入話”,先之以“世代茫茫幾聚塵,閑将史記細鋪陳。
便教五伯多權變,怎似三王尚義仁”。
然後由“鴻蒙肇判,風氣始開”雲雲,而曆叙堯、舜之揖讓,三代之征伐,然後更叙及周之得天下,以及周室之衰微,諸侯之互争。
大似《五代史平話》中《梁史平話》的開場。
大約這必是一部獨立的著作,未必與《七國春秋前後集》、《武王伐纣書》等等有多大的關系的。
合之于他們之列的,當是始于建安虞氏那位很有刊印“全史平話”的野心的出版家的。
這部平話叙的是:秦始皇襲着祖父餘業,兵力強盛,大有并吞諸侯之意。
當時天下共分七國。
哪七國?是秦、齊、燕、魏、趙、韓、楚。
其中惟秦為最強。
六國常常合從以敵秦,還敵不過他。
當始皇六年時,他聽從了大臣司馬欣之言,派遣一位使臣公子少官使于列國,要六國盡皆納土于秦,免興幹戈。
楚國接待秦使,知道了此事,且恐且怒,便連合了韓、趙、魏、燕、齊諸國,大興伐秦之師,自為從長。
秦以王翦為将,率師拒敵。
楚王頓兵函谷關下,與秦人交戰,互有勝負,兩不相下。
諸王商議,恐久有變,便于一次大勝之後,各班師回國,休養兵力。
約定一國有難,諸國皆來救應。
卻說秦始皇原來不是秦莊襄王子楚之後,乃是陽翟大賈呂不韋之子。
不韋扶立莊襄王為君,以有孕美姬與他為妻,以此陰奪秦邦。
但後來始皇長大時,見不韋勢力日大,便設法安置他于蜀。
不韋飲鸩酒自殺。
到了始皇十七年,複有并吞六國、統一天下之意。
便命王翦率師伐韓。
韓以馮亭為将,率師拒敵。
但敵不過秦師的英勇,隻得退保都城。
韓王命大臣向趙、齊借兵解圍,二國皆不應。
韓王望救不至,遂為秦所滅。
始皇命改韓邦為颍州。
(按史,滅韓者為内史勝,非王翦,所置郡名颍川,非颍州。
)始皇第十九年,又命王翦出師伐趙。
(按史,作十八年。
)趙有名将李牧,屢為趙拒匈奴有功。
這時,率師與秦對敵,屢挫其鋒,秦人不能逞。
但牧為司馬尚讒間于趙王,賜死。
秦兵遂長驅入趙,夷滅了她。
始皇命将趙國亦改為郡。
這時,燕太子丹懼秦兵及燕,且與始皇有怨,便遣荊轲入秦,獻樊于期首及督亢地圖,乘間刺秦王。
不中。
秦始皇殺了荊轲。
遂诏王翦率兵伐燕。
王翦圍了燕城,天天攻打。
燕王不得已,斬了太子丹的頭,并将着金寶十車請和于秦。
秦始皇許之,命王翦罷圍而去。
始皇二十二年,又命王贲為将率師攻魏。
魏兵抵擋不住。
不久,王贲便攻進魏都,擄了魏王。
秦始皇命将魏國改為汴州。
始皇二十四年(史作二十三年),始皇帝又命将伐楚。
王翦以為非六十萬人不可。
李信自恃少年英勇,以為隻要二十萬人便足。
始皇便以李信為将,将二十萬人伐楚,不料被楚兵殺得大敗而回。
始皇始聽從了王翦的話,以六十萬人交給他,命他再度伐楚。
果然,不到幾時,楚便為秦所滅,改置為荊州。
始皇二十五年(原文作十五年,誤),廷議伐燕,李斯舉王贲為将,将二十萬人前去。
他們勢如破竹,殺得燕兵大敗。
燕王投奔遼東虜王處。
秦軍追捉燕王,與遼兵大戰。
遼兵不勝。
燕王自刎而亡。
遼東虜王将燕王頭顱交給秦兵,王贲方才收兵而歸。
燕王殿下有善擊築者高漸離,見燕亡,便投奔到扶蘇太子處為庸保。
太子收留他在家。
始皇二十七年,始皇見天下六國已滅其五,隻有齊人未伏,便派遣王贲去攻齊。
齊王不敵,降于秦。
始皇統一天下,大設筵席相慶。
太子薦高漸離來擊築。
始皇見其善于擊築,漸漸地親信他。
漸離乘間舉築欲擊秦王,不中,為左右所殺。
始皇大怒,欲盡逐非秦人之在秦者。
李斯亦在逐客數中,乃上書谏始皇。
始皇聽從其言,拜他為廷尉。
(按史,李斯谏逐客,在始皇十年,并非在天下平定之後。
)丞相王绾建議大封諸子以鎮天下,李斯反對之。
始皇遂以天下為三十六郡。
銷兵器,一法度。
築長城,建阿房。
焚書坑儒,以愚天下人耳目。
又出巡天下,勒石紀功。
徐福帶了五百童男女,欲求仙人,為仙人所惡,盡死。
韓人張良為韓報仇,率衆于博浪沙襲擊始皇。
不中,中副車。
始皇大索刺客,不得。
至沙丘,始皇病死。
趙高與李斯謀,擁立胡亥為君,矯诏殺死扶蘇。
胡亥立,是為二世皇帝。
是時,天下大亂,群雄并起。
趙高又潛殺李斯父子。
不久,複與其婿閻樂謀,弑二世而立孺子嬰。
孺子嬰又設計殺了趙高。
不多幾時,沛公劉邦攻破函谷關,西入鹹陽,降孺子嬰。
秦亡。
劉邦複與項羽争奪天下。
邦用韓信、張良等,滅了項羽,統一天下。
“則知秦尚詐力,三世而亡。
三代仁義,享國長久。
後之有天下者尚鑒于茲。
詩曰:始皇詐力獨稱雄,六國皆歸掌握中。
北塞長城泥未燥,鹹陽宮殿火先紅。
癡愚強作千年調,興滅還如一夢通,斷草荒蕪斜照外,長江萬古水流東。
”全書遂終于此一個吊古的“史論”與“史詩”中。
五 第四種是《呂後斬韓信前漢書續集》。
在此之前,當有一部《楚漢春秋前漢書正集》一類名目的東西。
那部未知的“正集”,其叙事當止于:項羽被圍于九裡山前,四面楚歌,虞姬自殺;羽奮勇突圍而出。
走至烏江,終于自刎而亡。
所以這部《續集》單刀直入地便從“時大漢五年十一月八日,項王自刎而死,年二十一歲”叙起。
寫作《前漢書正續集》的小說家或說話人,與寫《秦并六國》的作家或系一人。
以其皆從史實擴大,不肯妄加無稽的“神談”。
至于和《七國春秋後集》的作者,則絕非一人。
其著作的态度與乎材料的選擇,都全然不同。
這部《前漢書續集》叙的是:項羽烏江自刎之後,其遺體為“五侯”所奪。
劉邦既平天下,遂大封功臣。
然他對于韓信等,心實猜忌。
他又恨楚臣季布、鐘離昧二人未獲。
季布亡匿于朱公家。
他設了一計,出來自首。
劉邦大喜,封之為司馬。
惟聞知鐘離昧為韓信所匿,大為不悅。
遂設一計,詐遊雲夢。
左車、鐘離昧等勸信反。
信不從,反斬昧獻于漢王。
劉邦責其罪,奪去他的兵權,封他為淮陰侯,安置鹹陽,不令他去。
韓信悶悶不樂,每悔不聽左車等之言。
不久,番兵大舉入寇,劉邦命陳稀(按史,應作豨)去禦敵。
稀臨行時,至韓信寓,與信密談一次。
他到了邊地,遂舉反漢之幟。
漢王大恐,率兵自去征他。
臨行時,呂後去送他,二人密有所議。
呂後回後,便宣蕭何入宮,設了一策,詐傳已斬陳稀,命信入長信宮謝罪。
信昧然而去,遂為呂後所擒斬。
同時,劉邦用了陳平之策,也收服了陳稀之衆。
稀奔匈奴而去。
韓信部下六将,起兵為信複仇,一聲一口隻要呂後之頭。
漢王斬似後者與之。
他們明知其僞,不受。
乃命呂後上城。
六将射之,忽見一條金龍護體,射之不中。
他們知道天命所在,遂各自刎而死。
不久,彭越又為漢王借口騙到鹹陽捉下。
呂後更進讒言,遂也殺了他,并以其肉作醬,賜與群臣。
英布在九江也食到肉醬,聞知系彭越之肉,便強吐出來,入江盡化為螃蟹。
英布遂反。
漢王親征,被布射中一箭。
但布為吳芮所賺,竟為他殺死。
天下雖複太平,然漢王自此病體沉重。
他有所喜戚夫人的,生子如意。
劉邦屢欲立如意為太子,俱為群臣所阻。
邦死,呂後所生的太子盈繼位為帝,是為惠帝。
惠帝甚寬仁,但呂後則欲誅滅劉氏諸王。
先殺了如意及戚妃。
惠帝大為不安。
不久,遂死。
政權盡歸于呂後。
她欲以呂易劉,盡力擴張呂氏的勢力。
但諸臣俱不服。
陳平、王陵、周勃等皆于暗中設計扶持劉氏諸王。
田子春并為反間,使呂後将兵權給了劉澤。
澤遂舉兵于山東。
恰好呂後為韓信陰魂所射死,呂氏命貫嬰等為将去敵劉澤。
嬰等卻反投到澤軍去。
以此聲勢益大。
樊哙之
齊新王遂歸臨淄,重興國家。
燕王殺了騎劫,仍命樂毅為帥,第二次興師圖齊。
齊邦則以孫子為帥,袁達等為将,率師迎敵。
孫子隻身入燕營,欲說樂毅回師。
毅不從。
二人遂互以陣法及勇将相鬥,各顯神通,不相上下。
樂毅數次被捉,不料捉的都是假的。
其後,真樂毅被捉一次,孫子又放他回去。
樂毅敵孫子不過,遂去請了師父黃柏楊下山。
柏楊布了一個迷魂陣,陷孫子、袁達等在内。
鬼谷子再三的被請,方才下山來破陣救徒。
經了無數的周折,由鬼谷子主持着五國軍兵九十萬,打破了迷魂陣,救了孫子出陣,燕兵大敗。
卻有秦國白起率了大兵來助燕。
七國混戰,殺人無數。
黃柏楊終于抵敵鬼谷子不過,遂決意與鬼谷講和,不再攻齊。
衆仙大受封贈,皆各歸山。
自此天下太平,諸國無事。
田單火牛陣破燕兵 元至治間建安虞氏刻本《樂毅圖齊七國春秋》 這部平話,氣息頗與其餘諸種不類。
論起神怪的成分來,即《武王伐纣書》也還沒有這部書濃厚。
讀到這部書後半的叙述黃柏楊與鬼谷子的布陣鬥法一段,立刻便使我們想起了《封神傳》與《前後七國志》。
其氣氛的鄙野,更大似《前後七國志》。
四 始皇出诏并六國 元至治間建安虞氏刻本《秦并吞六國平話》 第三種是《秦并六國秦始皇傳》。
其氣韻與其叙述的題材,與《七國春秋後集》完全不同。
這是一部“人”的書,而不是鬼怪的書,隻是一部寫人與人之間的争鬥,卻不是寫仙與仙之間的玄妙的布陣鬥法的。
這是一部純粹的曆史小說,不摻入一點神怪的分子在内的。
連《三國志平話》也未免有些不經之談,《七國春秋後集》與《武王伐纣書》則更不用說的了。
惟此書則毫不取用這一類已成陳套的材料。
由此可見這些平話的作者,決不是一人;否則,像《秦并六國》這樣的題材,原是最容易用到神怪的分子的,他為什麼反而不用到呢?至少,他與《七國春秋後集》的作者決不是一人;雖然二書之中,人物頗有許多是相同的。
我們試讀今日流行的《後七國志》(也是叙述秦并六國的同一題材的),再讀此書,便知此書的叙述,已很忠實于曆史,已與羅貫中、馮夢龍諸作家的著作講史的态度很相近的了。
這或者是較後期的著作也難說。
《秦并六國》的開場,有叙述列代興亡的一個“入話”,先之以“世代茫茫幾聚塵,閑将史記細鋪陳。
便教五伯多權變,怎似三王尚義仁”。
然後由“鴻蒙肇判,風氣始開”雲雲,而曆叙堯、舜之揖讓,三代之征伐,然後更叙及周之得天下,以及周室之衰微,諸侯之互争。
大似《五代史平話》中《梁史平話》的開場。
大約這必是一部獨立的著作,未必與《七國春秋前後集》、《武王伐纣書》等等有多大的關系的。
合之于他們之列的,當是始于建安虞氏那位很有刊印“全史平話”的野心的出版家的。
這部平話叙的是:秦始皇襲着祖父餘業,兵力強盛,大有并吞諸侯之意。
當時天下共分七國。
哪七國?是秦、齊、燕、魏、趙、韓、楚。
其中惟秦為最強。
六國常常合從以敵秦,還敵不過他。
當始皇六年時,他聽從了大臣司馬欣之言,派遣一位使臣公子少官使于列國,要六國盡皆納土于秦,免興幹戈。
楚國接待秦使,知道了此事,且恐且怒,便連合了韓、趙、魏、燕、齊諸國,大興伐秦之師,自為從長。
秦以王翦為将,率師拒敵。
楚王頓兵函谷關下,與秦人交戰,互有勝負,兩不相下。
諸王商議,恐久有變,便于一次大勝之後,各班師回國,休養兵力。
約定一國有難,諸國皆來救應。
卻說秦始皇原來不是秦莊襄王子楚之後,乃是陽翟大賈呂不韋之子。
不韋扶立莊襄王為君,以有孕美姬與他為妻,以此陰奪秦邦。
但後來始皇長大時,見不韋勢力日大,便設法安置他于蜀。
不韋飲鸩酒自殺。
到了始皇十七年,複有并吞六國、統一天下之意。
便命王翦率師伐韓。
韓以馮亭為将,率師拒敵。
但敵不過秦師的英勇,隻得退保都城。
韓王命大臣向趙、齊借兵解圍,二國皆不應。
韓王望救不至,遂為秦所滅。
始皇命改韓邦為颍州。
(按史,滅韓者為内史勝,非王翦,所置郡名颍川,非颍州。
)始皇第十九年,又命王翦出師伐趙。
(按史,作十八年。
)趙有名将李牧,屢為趙拒匈奴有功。
這時,率師與秦對敵,屢挫其鋒,秦人不能逞。
但牧為司馬尚讒間于趙王,賜死。
秦兵遂長驅入趙,夷滅了她。
始皇命将趙國亦改為郡。
這時,燕太子丹懼秦兵及燕,且與始皇有怨,便遣荊轲入秦,獻樊于期首及督亢地圖,乘間刺秦王。
不中。
秦始皇殺了荊轲。
遂诏王翦率兵伐燕。
王翦圍了燕城,天天攻打。
燕王不得已,斬了太子丹的頭,并将着金寶十車請和于秦。
秦始皇許之,命王翦罷圍而去。
始皇二十二年,又命王贲為将率師攻魏。
魏兵抵擋不住。
不久,王贲便攻進魏都,擄了魏王。
秦始皇命将魏國改為汴州。
始皇二十四年(史作二十三年),始皇帝又命将伐楚。
王翦以為非六十萬人不可。
李信自恃少年英勇,以為隻要二十萬人便足。
始皇便以李信為将,将二十萬人伐楚,不料被楚兵殺得大敗而回。
始皇始聽從了王翦的話,以六十萬人交給他,命他再度伐楚。
果然,不到幾時,楚便為秦所滅,改置為荊州。
始皇二十五年(原文作十五年,誤),廷議伐燕,李斯舉王贲為将,将二十萬人前去。
他們勢如破竹,殺得燕兵大敗。
燕王投奔遼東虜王處。
秦軍追捉燕王,與遼兵大戰。
遼兵不勝。
燕王自刎而亡。
遼東虜王将燕王頭顱交給秦兵,王贲方才收兵而歸。
燕王殿下有善擊築者高漸離,見燕亡,便投奔到扶蘇太子處為庸保。
太子收留他在家。
始皇二十七年,始皇見天下六國已滅其五,隻有齊人未伏,便派遣王贲去攻齊。
齊王不敵,降于秦。
始皇統一天下,大設筵席相慶。
太子薦高漸離來擊築。
始皇見其善于擊築,漸漸地親信他。
漸離乘間舉築欲擊秦王,不中,為左右所殺。
始皇大怒,欲盡逐非秦人之在秦者。
李斯亦在逐客數中,乃上書谏始皇。
始皇聽從其言,拜他為廷尉。
(按史,李斯谏逐客,在始皇十年,并非在天下平定之後。
)丞相王绾建議大封諸子以鎮天下,李斯反對之。
始皇遂以天下為三十六郡。
銷兵器,一法度。
築長城,建阿房。
焚書坑儒,以愚天下人耳目。
又出巡天下,勒石紀功。
徐福帶了五百童男女,欲求仙人,為仙人所惡,盡死。
韓人張良為韓報仇,率衆于博浪沙襲擊始皇。
不中,中副車。
始皇大索刺客,不得。
至沙丘,始皇病死。
趙高與李斯謀,擁立胡亥為君,矯诏殺死扶蘇。
胡亥立,是為二世皇帝。
是時,天下大亂,群雄并起。
趙高又潛殺李斯父子。
不久,複與其婿閻樂謀,弑二世而立孺子嬰。
孺子嬰又設計殺了趙高。
不多幾時,沛公劉邦攻破函谷關,西入鹹陽,降孺子嬰。
秦亡。
劉邦複與項羽争奪天下。
邦用韓信、張良等,滅了項羽,統一天下。
“則知秦尚詐力,三世而亡。
三代仁義,享國長久。
後之有天下者尚鑒于茲。
詩曰:始皇詐力獨稱雄,六國皆歸掌握中。
北塞長城泥未燥,鹹陽宮殿火先紅。
癡愚強作千年調,興滅還如一夢通,斷草荒蕪斜照外,長江萬古水流東。
”全書遂終于此一個吊古的“史論”與“史詩”中。
五 第四種是《呂後斬韓信前漢書續集》。
在此之前,當有一部《楚漢春秋前漢書正集》一類名目的東西。
那部未知的“正集”,其叙事當止于:項羽被圍于九裡山前,四面楚歌,虞姬自殺;羽奮勇突圍而出。
走至烏江,終于自刎而亡。
所以這部《續集》單刀直入地便從“時大漢五年十一月八日,項王自刎而死,年二十一歲”叙起。
寫作《前漢書正續集》的小說家或說話人,與寫《秦并六國》的作家或系一人。
以其皆從史實擴大,不肯妄加無稽的“神談”。
至于和《七國春秋後集》的作者,則絕非一人。
其著作的态度與乎材料的選擇,都全然不同。
這部《前漢書續集》叙的是:項羽烏江自刎之後,其遺體為“五侯”所奪。
劉邦既平天下,遂大封功臣。
然他對于韓信等,心實猜忌。
他又恨楚臣季布、鐘離昧二人未獲。
季布亡匿于朱公家。
他設了一計,出來自首。
劉邦大喜,封之為司馬。
惟聞知鐘離昧為韓信所匿,大為不悅。
遂設一計,詐遊雲夢。
左車、鐘離昧等勸信反。
信不從,反斬昧獻于漢王。
劉邦責其罪,奪去他的兵權,封他為淮陰侯,安置鹹陽,不令他去。
韓信悶悶不樂,每悔不聽左車等之言。
不久,番兵大舉入寇,劉邦命陳稀(按史,應作豨)去禦敵。
稀臨行時,至韓信寓,與信密談一次。
他到了邊地,遂舉反漢之幟。
漢王大恐,率兵自去征他。
臨行時,呂後去送他,二人密有所議。
呂後回後,便宣蕭何入宮,設了一策,詐傳已斬陳稀,命信入長信宮謝罪。
信昧然而去,遂為呂後所擒斬。
同時,劉邦用了陳平之策,也收服了陳稀之衆。
稀奔匈奴而去。
韓信部下六将,起兵為信複仇,一聲一口隻要呂後之頭。
漢王斬似後者與之。
他們明知其僞,不受。
乃命呂後上城。
六将射之,忽見一條金龍護體,射之不中。
他們知道天命所在,遂各自刎而死。
不久,彭越又為漢王借口騙到鹹陽捉下。
呂後更進讒言,遂也殺了他,并以其肉作醬,賜與群臣。
英布在九江也食到肉醬,聞知系彭越之肉,便強吐出來,入江盡化為螃蟹。
英布遂反。
漢王親征,被布射中一箭。
但布為吳芮所賺,竟為他殺死。
天下雖複太平,然漢王自此病體沉重。
他有所喜戚夫人的,生子如意。
劉邦屢欲立如意為太子,俱為群臣所阻。
邦死,呂後所生的太子盈繼位為帝,是為惠帝。
惠帝甚寬仁,但呂後則欲誅滅劉氏諸王。
先殺了如意及戚妃。
惠帝大為不安。
不久,遂死。
政權盡歸于呂後。
她欲以呂易劉,盡力擴張呂氏的勢力。
但諸臣俱不服。
陳平、王陵、周勃等皆于暗中設計扶持劉氏諸王。
田子春并為反間,使呂後将兵權給了劉澤。
澤遂舉兵于山東。
恰好呂後為韓信陰魂所射死,呂氏命貫嬰等為将去敵劉澤。
嬰等卻反投到澤軍去。
以此聲勢益大。
樊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