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講史與英雄傳奇
關燈
小
中
大
元代小說界的概況——講史的發達——《全相平話五種》的發見——《武王伐纣書》——《樂毅圖齊》——《秦始皇傳》——《呂後斬韓信》——《三國志平話》——羅貫中——《三國志演義》——《水浒傳》——《平妖傳》——《說唐傳》等
一
我們要研究元代的小說,卻要舍短篇的話本而去注意長篇的話本;舍“銀字兒,說公案”一流的話本,而去注意“鐵騎兒”及“講史書”一流的話本。
後者的作品在宋代似乎還不甚發達,而元代卻很有幸的竟傳下來了不少種,使我們得以考見當時小說界的發展的情形。
《全相武王伐纣平話》書影 元刊本的“講史”一流的話本,今有元至治刊本《全相平話五種》十五卷。
這部重要的刊本使我們得以窺見元人話本的面目的一斑。
至治是元英宗的年号,前後凡三年(公元1321~1323年)。
恰當于元代的中葉。
這五種的《全相平話》是:(一)《武王伐纣書》三卷;(二)《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後集》三卷;(三)《秦并六國秦始皇傳》三卷;(四)《呂後斬韓信前漢書續集》三卷;(五)《三國志平話》三卷。
其版式圖樣皆一例,當系一家所刊。
在《三國志》的題頁上,寫着“新安虞氏新刊”數字,則此數種,當皆系虞氏所刊的。
當時虞氏所刊,似不僅此五種。
将來或更有機會使我們能夠發見其他各種罷。
至少,在《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後集》之前,必定是有一個“前集”的,在《呂後斬韓信前漢書續集》之前,也必定是有一個“正集”的。
如此,則這部書至少當有七種。
但我們想來,全書似乎決不止七種。
在《武王伐纣書》之前,如沒有《開辟演義》、《夏商志傳》一類的東西,在《伐纣書》之後,《七國春秋》之前,卻一定是會有《列國志傳》一類的東西的。
又,繼于《前漢書續集》、《三國志》之前的,也當會有一種《光武志》或《後漢書平話》一類的東西。
繼于《三國志》之後的,或當更有《隋唐志傳》、《五代平話》、《南北宋志傳》一類的東西吧?如此說起來,則我們在羅貫中氏著作《十七史演義》之前,已先有過一部很偉大的,有著作《全史》的平話的野心或計劃或竟是成績的新安虞氏刊本的“講史”作品了。
我們向來對于羅貫中著作《十七史演義》雲雲的傳說,有些将信将疑。
不料在羅氏之前,卻先已有着這樣規模宏大的著作了。
但《全相平話》,還是偏于東南隅的福建省的産物。
其在古代文化集中的杭州與乎成為當時都城的大都,或當更有比較高級的這一類的著作也難說。
可惜我們如今已是得不到她們。
《開辟演義》,曆史演義,明人周遊撰。
全稱《開辟衍繹通俗志傳》,所叙自盤古開天辟地、三皇五帝、夏商到周武王吊民伐罪,渲染帝王事迹。
《夏商志傳》和《七國春秋》,亦屬同類。
《全相平話五種》,今流行于世者僅《三國志平話》一種,其餘四種,皆為中土學者所不易得見者。
我因有了某種很有幸的機緣,得以一一的讀過,實為不勝自欣的事。
但也隻是一讀,且抄錄一點資料在手邊而已。
全書的内容,今僅能憑所記憶及所抄錄者記之,故或不能說得詳盡。
《全相平話五種》大約是依着時代的前後而排列着的。
其作者當非一人。
但其文筆的拙笨,則五書如一。
其間或多征史實,或多雜空想與無稽的傳說,各書也俱不同。
以我的猜想,其著作的時代,或竟非同時。
近者當在至正之前不遠,遠者或當在南宋之中或至元之初。
二 周武王 依了《全相平話》原來的次序,其第一種為《武王伐纣書》。
現在流行的叙述武王伐纣之故事的書,名為《封神傳》,乃系明代中葉的著作。
在《武王伐纣書》未被發見之前,我們是完全不知道《封神傳》之前更有所謂《武王伐纣書》的。
有人且相信《封神傳》的事實,是許仲琳個人捏造出來的。
不料,許氏的書,竟有所本。
也許《武王伐纣書》也還不是元人憑空的造作,而其來曆更當古于元或宋呢!在《尚書》中有《牧誓》一篇,在《周書》中有《武成》一篇,皆叙武王伐纣之事者。
《牧誓》雖隻是一篇誓師辭,未言鬥争的經過,然其氣焰已是咄咄逼人。
《武成》則更張皇其事,極力形容周、殷二族間的戰争的激烈,甚且有“血流漂杵”的過度的形容語。
難怪孟轲有“盡信書不如無書”之歎。
但後代的說書家,卻取了這個題材,作為絕好的話本。
說書家是惟恐其故事之不離奇、不激昂的:若一落于平庸,便不會聳動顧客的聽聞。
所以他們最喜取用奇異不測的故事,警駭可喜的傳說,且更故以危辭峻語來增高描述的趣味。
武王伐纣的一則史實,遂成為他們的絕好的演說資料之一。
這故事什麼時候才成了說話人的“話本”,我們不能知道。
但《武王伐纣書》之非第一次的最初的“話本”,則為我們所很明白的事。
今所見的明刊本《列國志傳》(非《東周列國志》),其第一卷凡十九則,所叙的即皆為武王伐纣的事。
這十九則,大約是根據于《武王伐纣書》的吧?所以其事實約略相類。
隻是比之《武王伐纣書》,其鄙野無稽的附會已減去了不少。
《武王伐纣書》先以蘇妲己被魅,狐狸進據其身,誘惑纣王,為惡多端為開場,這正與後來的《封神傳》相同。
次叙仙人雲中子見宮中妖氣甚熾,進劍除妖,而纣王不納的事。
再次則叙纣王的作惡,立酒池肉林,囚西伯于羑裡等等。
次叙西伯脫歸,數聘姜子牙出來助周。
子牙神術高強,諸将威服。
及文王死,武王即位,遂大舉伐纣,以子牙為帥。
纣子殷郊也來助武王以伐無道。
武王收兵斬将,屢次大勝,遂滅了殷纣,立下了八百年天下的基礎。
《伐纣書》所言,大略如此。
其間子牙代武吉掩災,子牙收服五将等等,所含神怪的分子已很多。
後來居上,《封神傳》的著作,當然是更要往這方向努力,以神争鬼鬥的不經之事,來震駭世人耳目的。
纣王夢玉女授玉帶 元至治間建安虞氏刻本《武王伐纣書》 三 《前後七國志》,曆史演義,演述春秋、戰國之事。
第二種為《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後集》。
據明刊本《列國志傳》所叙看來,知其“前集”當系叙述孫膑報仇,射死龐涓的事。
在《後集》之首也有一段話,關照着前事。
“夫《後七國春秋》者,說着:魏國遣龐涓為帥,将兵伐韓、趙二國。
韓、趙二國不能當敵,即遣使請救于齊。
齊遣孫子、田忌為帥,領兵救韓、趙二國。
遂合韓、趙兵戰魏,敗其将龐涓于馬陵山下。
有胡曾《詠史詩》為證。
詩曰:‘墜葉潇潇九月天,驅羸獨過馬陵前。
路傍古木蟲書處,記得将軍破敵年。
’其夜,孫子用計,捉了龐涓,就魏國會六國君主,斬了龐涓,報了刖足之仇”雲雲。
這隻是一段“入話”,《後集》的正文,叙的卻是樂毅伐齊,與孫子鬥智的事。
按史,樂毅伐齊,複齊者為田單,并非孫子,而這裡卻叙樂毅、孫膑二人的争鬥,異常的詭異,全與史實不符。
即與未經馮夢龍改削的原本《列國志傳》較之,也是大有“人鬼殊途”之感。
今尚流行于世,詭怪不可究诘的《前後七國志》,便是本于這些元人著作而更為擴大了的。
我們想不到,那麼鄙野無稽的《前後七國志》,其來曆原來較之《列國志傳》為更早。
為什麼元代會産生了這樣詭異無稽的東西呢?我們如果見了元劇中的《桃花女鬥法嫁周公》一類的東西,便知道像這《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後集》的産生是毫不足怪的事。
像那樣的原始性的半人半鬼的術士式的“魔鬥”,其根源恐還不是在元代,而在更久遠的時代。
關于這事,将來當更有詳細的探讨,這裡不詳述。
卻說《樂毅圖齊》的本文,叙的是:齊王自孫子破魏之後,恃着那孫子英勇,有并吞天下之志。
恰好鄒國孟轲來遊說,齊王封他為上卿,齊國大治。
這時,燕王脍讓位于其相子之,孫膑之父孫操,苦勸不聽,反被囚辱。
這消息傳至齊國,孫子遂奏準了齊王,率了二十萬大兵,以袁達為先鋒,浩浩蕩蕩,殺奔燕國而來。
子之率卒迎敵,哪裡是孫子的對手。
不久,孫子遂滅了燕國,殺了燕王脍及子之,凱旋回齊。
中途遇齊國的清漳太子及鄒堅、鄒忌劫營,皆為膑設計擒住,獻給齊王。
王大怒,欲斬太子。
賴膑力救而免。
孟子谏齊滅燕,齊王不聽。
孟子遂去齊。
燕國自經齊人鐵騎所踏,荒涼不堪,故臣軍民,共立燕太子平為君,是為昭王。
昭王大施仁政,收集流亡,燕國複興。
這時,齊國國舅鄒堅、鄒忌弑了齊王,立太子田才為君,是為愍王。
國亂不治,貶田文于即墨。
孫子直谏不從,遂詐死,命袁達守墳。
秦國白起聞知孫子已死,大喜,領兵十萬,來要七國将印。
袁達與戰不勝,遂将孫子屍入九仙山落草去了。
而燕、魏、韓三國也各起大兵,合秦兵來攻齊。
蘇代設計,诓了詐死的孫子出來救齊。
孫子寫了一封書給四國,勸其回兵。
四國知孫子詐死,果然俱各回軍而去。
孫子入朝,見齊王不改前非,依然暗出齊城,潛身歸雲夢山。
卻說燕國有一個大賢樂毅,乃黃柏楊徒弟,學成文武全才,遂欲下山求名。
途遇孫子,談論世事。
毅先往齊,不遇。
次往魏。
魏王任之為大夫。
這時,燕昭王築黃金台以招賢士。
毅欲報齊仇,複去魏而投燕。
昭王封他為亞卿,任之以國政。
遂以毅為帥,率師伐齊,并合秦、越、韓、魏四國之兵,威勢甚大。
齊國孫膑、袁達、蘇代、田單諸人皆已投閑不在朝中。
以是燕兵無人可敵,破齊七十餘城,入齊都。
齊王僅以身免。
燕仇遂很痛快的報複了。
毅四處追捉齊王,終于被他捉住殺了。
固存太子飄流在外,逃至即墨田單處。
樂毅圍攻即墨,久久不下。
單作書請孫子下山。
孫子辭了師父鬼谷先生下山助齊。
他使了一個反間計,使燕王召回樂毅,别遣騎劫代他。
孫子并教田單使一火牛計,殺得燕兵片甲不回,
後者的作品在宋代似乎還不甚發達,而元代卻很有幸的竟傳下來了不少種,使我們得以考見當時小說界的發展的情形。
《全相武王伐纣平話》書影 元刊本的“講史”一流的話本,今有元至治刊本《全相平話五種》十五卷。
這部重要的刊本使我們得以窺見元人話本的面目的一斑。
至治是元英宗的年号,前後凡三年(公元1321~1323年)。
恰當于元代的中葉。
這五種的《全相平話》是:(一)《武王伐纣書》三卷;(二)《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後集》三卷;(三)《秦并六國秦始皇傳》三卷;(四)《呂後斬韓信前漢書續集》三卷;(五)《三國志平話》三卷。
其版式圖樣皆一例,當系一家所刊。
在《三國志》的題頁上,寫着“新安虞氏新刊”數字,則此數種,當皆系虞氏所刊的。
當時虞氏所刊,似不僅此五種。
将來或更有機會使我們能夠發見其他各種罷。
至少,在《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後集》之前,必定是有一個“前集”的,在《呂後斬韓信前漢書續集》之前,也必定是有一個“正集”的。
如此,則這部書至少當有七種。
但我們想來,全書似乎決不止七種。
在《武王伐纣書》之前,如沒有《開辟演義》、《夏商志傳》一類的東西,在《伐纣書》之後,《七國春秋》之前,卻一定是會有《列國志傳》一類的東西的。
又,繼于《前漢書續集》、《三國志》之前的,也當會有一種《光武志》或《後漢書平話》一類的東西。
繼于《三國志》之後的,或當更有《隋唐志傳》、《五代平話》、《南北宋志傳》一類的東西吧?如此說起來,則我們在羅貫中氏著作《十七史演義》之前,已先有過一部很偉大的,有著作《全史》的平話的野心或計劃或竟是成績的新安虞氏刊本的“講史”作品了。
我們向來對于羅貫中著作《十七史演義》雲雲的傳說,有些将信将疑。
不料在羅氏之前,卻先已有着這樣規模宏大的著作了。
但《全相平話》,還是偏于東南隅的福建省的産物。
其在古代文化集中的杭州與乎成為當時都城的大都,或當更有比較高級的這一類的著作也難說。
可惜我們如今已是得不到她們。
《開辟演義》,曆史演義,明人周遊撰。
全稱《開辟衍繹通俗志傳》,所叙自盤古開天辟地、三皇五帝、夏商到周武王吊民伐罪,渲染帝王事迹。
《夏商志傳》和《七國春秋》,亦屬同類。
《全相平話五種》,今流行于世者僅《三國志平話》一種,其餘四種,皆為中土學者所不易得見者。
我因有了某種很有幸的機緣,得以一一的讀過,實為不勝自欣的事。
但也隻是一讀,且抄錄一點資料在手邊而已。
全書的内容,今僅能憑所記憶及所抄錄者記之,故或不能說得詳盡。
《全相平話五種》大約是依着時代的前後而排列着的。
其作者當非一人。
但其文筆的拙笨,則五書如一。
其間或多征史實,或多雜空想與無稽的傳說,各書也俱不同。
以我的猜想,其著作的時代,或竟非同時。
近者當在至正之前不遠,遠者或當在南宋之中或至元之初。
二 周武王 依了《全相平話》原來的次序,其第一種為《武王伐纣書》。
現在流行的叙述武王伐纣之故事的書,名為《封神傳》,乃系明代中葉的著作。
在《武王伐纣書》未被發見之前,我們是完全不知道《封神傳》之前更有所謂《武王伐纣書》的。
有人且相信《封神傳》的事實,是許仲琳個人捏造出來的。
不料,許氏的書,竟有所本。
也許《武王伐纣書》也還不是元人憑空的造作,而其來曆更當古于元或宋呢!在《尚書》中有《牧誓》一篇,在《周書》中有《武成》一篇,皆叙武王伐纣之事者。
《牧誓》雖隻是一篇誓師辭,未言鬥争的經過,然其氣焰已是咄咄逼人。
《武成》則更張皇其事,極力形容周、殷二族間的戰争的激烈,甚且有“血流漂杵”的過度的形容語。
難怪孟轲有“盡信書不如無書”之歎。
但後代的說書家,卻取了這個題材,作為絕好的話本。
說書家是惟恐其故事之不離奇、不激昂的:若一落于平庸,便不會聳動顧客的聽聞。
所以他們最喜取用奇異不測的故事,警駭可喜的傳說,且更故以危辭峻語來增高描述的趣味。
武王伐纣的一則史實,遂成為他們的絕好的演說資料之一。
這故事什麼時候才成了說話人的“話本”,我們不能知道。
但《武王伐纣書》之非第一次的最初的“話本”,則為我們所很明白的事。
今所見的明刊本《列國志傳》(非《東周列國志》),其第一卷凡十九則,所叙的即皆為武王伐纣的事。
這十九則,大約是根據于《武王伐纣書》的吧?所以其事實約略相類。
隻是比之《武王伐纣書》,其鄙野無稽的附會已減去了不少。
《武王伐纣書》先以蘇妲己被魅,狐狸進據其身,誘惑纣王,為惡多端為開場,這正與後來的《封神傳》相同。
次叙仙人雲中子見宮中妖氣甚熾,進劍除妖,而纣王不納的事。
再次則叙纣王的作惡,立酒池肉林,囚西伯于羑裡等等。
次叙西伯脫歸,數聘姜子牙出來助周。
子牙神術高強,諸将威服。
及文王死,武王即位,遂大舉伐纣,以子牙為帥。
纣子殷郊也來助武王以伐無道。
武王收兵斬将,屢次大勝,遂滅了殷纣,立下了八百年天下的基礎。
《伐纣書》所言,大略如此。
其間子牙代武吉掩災,子牙收服五将等等,所含神怪的分子已很多。
後來居上,《封神傳》的著作,當然是更要往這方向努力,以神争鬼鬥的不經之事,來震駭世人耳目的。
纣王夢玉女授玉帶 元至治間建安虞氏刻本《武王伐纣書》 三 《前後七國志》,曆史演義,演述春秋、戰國之事。
第二種為《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後集》。
據明刊本《列國志傳》所叙看來,知其“前集”當系叙述孫膑報仇,射死龐涓的事。
在《後集》之首也有一段話,關照着前事。
“夫《後七國春秋》者,說着:魏國遣龐涓為帥,将兵伐韓、趙二國。
韓、趙二國不能當敵,即遣使請救于齊。
齊遣孫子、田忌為帥,領兵救韓、趙二國。
遂合韓、趙兵戰魏,敗其将龐涓于馬陵山下。
有胡曾《詠史詩》為證。
詩曰:‘墜葉潇潇九月天,驅羸獨過馬陵前。
路傍古木蟲書處,記得将軍破敵年。
’其夜,孫子用計,捉了龐涓,就魏國會六國君主,斬了龐涓,報了刖足之仇”雲雲。
這隻是一段“入話”,《後集》的正文,叙的卻是樂毅伐齊,與孫子鬥智的事。
按史,樂毅伐齊,複齊者為田單,并非孫子,而這裡卻叙樂毅、孫膑二人的争鬥,異常的詭異,全與史實不符。
即與未經馮夢龍改削的原本《列國志傳》較之,也是大有“人鬼殊途”之感。
今尚流行于世,詭怪不可究诘的《前後七國志》,便是本于這些元人著作而更為擴大了的。
我們想不到,那麼鄙野無稽的《前後七國志》,其來曆原來較之《列國志傳》為更早。
為什麼元代會産生了這樣詭異無稽的東西呢?我們如果見了元劇中的《桃花女鬥法嫁周公》一類的東西,便知道像這《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後集》的産生是毫不足怪的事。
像那樣的原始性的半人半鬼的術士式的“魔鬥”,其根源恐還不是在元代,而在更久遠的時代。
關于這事,将來當更有詳細的探讨,這裡不詳述。
卻說《樂毅圖齊》的本文,叙的是:齊王自孫子破魏之後,恃着那孫子英勇,有并吞天下之志。
恰好鄒國孟轲來遊說,齊王封他為上卿,齊國大治。
這時,燕王脍讓位于其相子之,孫膑之父孫操,苦勸不聽,反被囚辱。
這消息傳至齊國,孫子遂奏準了齊王,率了二十萬大兵,以袁達為先鋒,浩浩蕩蕩,殺奔燕國而來。
子之率卒迎敵,哪裡是孫子的對手。
不久,孫子遂滅了燕國,殺了燕王脍及子之,凱旋回齊。
中途遇齊國的清漳太子及鄒堅、鄒忌劫營,皆為膑設計擒住,獻給齊王。
王大怒,欲斬太子。
賴膑力救而免。
孟子谏齊滅燕,齊王不聽。
孟子遂去齊。
燕國自經齊人鐵騎所踏,荒涼不堪,故臣軍民,共立燕太子平為君,是為昭王。
昭王大施仁政,收集流亡,燕國複興。
這時,齊國國舅鄒堅、鄒忌弑了齊王,立太子田才為君,是為愍王。
國亂不治,貶田文于即墨。
孫子直谏不從,遂詐死,命袁達守墳。
秦國白起聞知孫子已死,大喜,領兵十萬,來要七國将印。
袁達與戰不勝,遂将孫子屍入九仙山落草去了。
而燕、魏、韓三國也各起大兵,合秦兵來攻齊。
蘇代設計,诓了詐死的孫子出來救齊。
孫子寫了一封書給四國,勸其回兵。
四國知孫子詐死,果然俱各回軍而去。
孫子入朝,見齊王不改前非,依然暗出齊城,潛身歸雲夢山。
卻說燕國有一個大賢樂毅,乃黃柏楊徒弟,學成文武全才,遂欲下山求名。
途遇孫子,談論世事。
毅先往齊,不遇。
次往魏。
魏王任之為大夫。
這時,燕昭王築黃金台以招賢士。
毅欲報齊仇,複去魏而投燕。
昭王封他為亞卿,任之以國政。
遂以毅為帥,率師伐齊,并合秦、越、韓、魏四國之兵,威勢甚大。
齊國孫膑、袁達、蘇代、田單諸人皆已投閑不在朝中。
以是燕兵無人可敵,破齊七十餘城,入齊都。
齊王僅以身免。
燕仇遂很痛快的報複了。
毅四處追捉齊王,終于被他捉住殺了。
固存太子飄流在外,逃至即墨田單處。
樂毅圍攻即墨,久久不下。
單作書請孫子下山。
孫子辭了師父鬼谷先生下山助齊。
他使了一個反間計,使燕王召回樂毅,别遣騎劫代他。
孫子并教田單使一火牛計,殺得燕兵片甲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