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戲文的進展
關燈
小
中
大
見了兒子後,“心下鎮長憂慮,兩眼常時淚雙垂。
”今日一見于他,便寬恕了他的一切,命他與王金榜做了夫妻。
這樣的結束,似較鄭元和父親的打子棄屍,及至元和中了舉,做了官,方才厮認他為子的事,更為近于人情,合于情理。
五 這三本僅存于《永樂大典》中的戲文,都是不知其作者姓名的。
盛傳于世的《琵琶記》的作者卻是一位很知名的文人高明。
明字則誠,永嘉平陽人。
至正五年張士堅榜中第。
授處州錄事,辟丞相掾。
方谷真起兵反元。
省臣以溫人知海濱事,擇以自從。
與幕府論事不合。
谷真就撫,欲留置幕下。
即日解官,旅寓鄞之栎社。
朱元璋聞其名召之,以老病辭。
還卒于家。
有《柔克齋集》。
或以為《琵琶記》系高拭作,非高明;拭亦字則誠。
然拭雖自有其人,亦作曲(見《太和正音譜》),卻并非作《琵琶記》者。
明姚福《青溪暇筆》:“元末,永嘉高明避世鄞之栎社,以詞曲自娛。
見劉後村有‘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唱《蔡中郎》’之句,因編《琵琶記》,用雪伯喈之恥。
”姚說頗是。
則誠的《琵琶記》,蓋以糾正民間盛行的宣揚不忠不孝蔡伯喈的《趙貞女蔡二郎》之誣的。
自則誠著的“蔡伯喈”出,而古本遂隐沒不傳。
為什麼這樣的一個登第别娶的傳說,會附會于漢末蔡邕的身上去,這是一個不可解的謎。
民間的英雄與傳說中的人物往往都是支離、荒誕不堪的。
伯喈的傳說,可以說是其中最無因,最不經的。
則誠雖将伯喈超脫了雷劫,洗刷了不忠不孝之名,然對于這個傳說的全部仍然不能抹殺。
《琵琶記》的情節,似乎仍有一大部分是舊有的,特别是描寫趙五娘辛苦持家,賣發造墓,背琵琶上京哀求夫的許多情節。
因為這是不必要改作的。
至于有改作的必要的關于蔡伯喈的許多情節,則當為則誠自己的創作。
所以我們在《琵琶記》中,至少還可以看見《趙貞女蔡二郎》的一部分的影子。
而則誠的此記,便是經像則誠那樣的文人學士或詩人修正過了的“伯喈戲文”,正是戲文中的黃金時代的作品的好例,一面并不曾棄卻民間的渾樸質實的風格,一面并具有詩人們本身所特長的鑄辭造語的隽美,與乎想象、描寫的深入與真切。
因此,《琵琶記》便成了戲文中第一部偉大不朽的著作。
蔡伯喈與趙五娘 明萬曆間玩虎軒刻本《元本出相琵琶記》 《琵琶記,》的一幕 明金陵唐氏刊本《琵琶記》(鄞縣馬氏藏) 《琵琶記》[1]的故事大略是如此:蔡邕字伯喈,飽學多才,新娶妻房,方才兩月。
以父母年老,不欲遠遊。
其父為了伯喈的前途計,極力督促他去赴試。
伯喈不獲已,隻好辭别了父母及妻趙氏五娘登程而去。
家中本來是很清貧的,自伯喈去後,隻靠五娘克勤克儉支持着,又遇着荒年,家食漸漸地不繼。
官中開了義倉,五娘自去請了糧來,中途又為歹人所奪。
她正欲投井自殺,恰好她公公經過,阻住了她。
又遇見張廣才,分了米糧救濟着她。
但這樣的日子究竟很不容易過下去。
她張羅着幾口淡飯,為公公婆婆吃,她自己則自把細米皮糠,強自吞咽,也不敢使她公婆知道,怕他們知了着惱。
婆婆見她每每背着他們吃飯,心中不忿,還以為她藏着好飯菜自己吃。
一日,偷偷地去張望她吃飯,卻見她正将米糠強自吞咽下去。
不禁大為感動,自悔自怨,一氣而倒。
公公遂也卧病不起。
家中典質已空,又連遭這兩個喪事,五娘如何張羅得來!虧得善人張廣才又出力幫助着她,得以勉強成殓。
她并剪了頭發,當街去賣,以籌喪用。
又用麻裙包土,自造墳墓。
她倦極而卧,卻有神人們為她孝心所感,代她将墳造成。
二親既已葬畢,家中已無牽挂,趙五娘便決意要上京尋夫。
她改換了衣裝,将着琵琶做行頭,沿街上彈幾支勸行孝的曲兒,教化将去。
并畫取公婆的真容,一同負着。
家中雖經曆了那麼大的變故,蔡伯喈在京尚自不知。
他自上京之後,便中了頭名狀元。
牛丞相有一女,奉了聖旨,要招他為夫。
伯喈抵死不肯,辭婚兼且辭官。
但皇帝卻勉強地要他成全了這段姻事。
他不敢再奏,隻得委屈地做了牛丞相的女婿。
心中總是郁郁不樂。
有一個拐兒,曾到過陳留,便冒了他父母家信給他,騙了他回信銀錢而去。
他始終還以為家中已得到他的消息呢。
牛小姐知他不樂之故,便與她父親關說,要與伯喈同回省親。
她父親堅執不允。
後來,卻允派了一個人去接伯喈的父母及妻同來,做一處住。
一日,伯喈騎馬而過,恰與趙五娘相遇。
二人都料不到是他和她,所以毫不留心,都不曾相厮認。
五娘為這一行人馬所沖上,匆匆地避去,卻遺了那幅公婆的真容在地。
伯喈拾了這畫幅,追還她不及,便收了回家。
她問起旁人,方知此人便是蔡伯喈。
第二天,她到牛府去,與牛小姐相見,說起尋夫的事。
牛小姐極為賢惠,便留她住下,欲乘機打動伯喈與她厮認。
她到伯喈書館,見那天失落了的公婆的真容,已為仆人挂在那裡,便在畫幅上寫了一詩。
伯喈見了畫,又見了詩,追問起來,遂得與五娘相見。
她說起公婆已亡的事,伯喈沉痛暈倒。
他便别了丈人,上表辭官,與兩個媳婦一同回家掃墓。
他們動身後,差去迎接伯喈家眷的人方回。
說起趙五娘的賢孝事迹來,牛丞相也深為感歎,便
”今日一見于他,便寬恕了他的一切,命他與王金榜做了夫妻。
這樣的結束,似較鄭元和父親的打子棄屍,及至元和中了舉,做了官,方才厮認他為子的事,更為近于人情,合于情理。
五 這三本僅存于《永樂大典》中的戲文,都是不知其作者姓名的。
盛傳于世的《琵琶記》的作者卻是一位很知名的文人高明。
明字則誠,永嘉平陽人。
至正五年張士堅榜中第。
授處州錄事,辟丞相掾。
方谷真起兵反元。
省臣以溫人知海濱事,擇以自從。
與幕府論事不合。
谷真就撫,欲留置幕下。
即日解官,旅寓鄞之栎社。
朱元璋聞其名召之,以老病辭。
還卒于家。
有《柔克齋集》。
或以為《琵琶記》系高拭作,非高明;拭亦字則誠。
然拭雖自有其人,亦作曲(見《太和正音譜》),卻并非作《琵琶記》者。
明姚福《青溪暇筆》:“元末,永嘉高明避世鄞之栎社,以詞曲自娛。
見劉後村有‘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唱《蔡中郎》’之句,因編《琵琶記》,用雪伯喈之恥。
”姚說頗是。
則誠的《琵琶記》,蓋以糾正民間盛行的宣揚不忠不孝蔡伯喈的《趙貞女蔡二郎》之誣的。
自則誠著的“蔡伯喈”出,而古本遂隐沒不傳。
為什麼這樣的一個登第别娶的傳說,會附會于漢末蔡邕的身上去,這是一個不可解的謎。
民間的英雄與傳說中的人物往往都是支離、荒誕不堪的。
伯喈的傳說,可以說是其中最無因,最不經的。
則誠雖将伯喈超脫了雷劫,洗刷了不忠不孝之名,然對于這個傳說的全部仍然不能抹殺。
《琵琶記》的情節,似乎仍有一大部分是舊有的,特别是描寫趙五娘辛苦持家,賣發造墓,背琵琶上京哀求夫的許多情節。
因為這是不必要改作的。
至于有改作的必要的關于蔡伯喈的許多情節,則當為則誠自己的創作。
所以我們在《琵琶記》中,至少還可以看見《趙貞女蔡二郎》的一部分的影子。
而則誠的此記,便是經像則誠那樣的文人學士或詩人修正過了的“伯喈戲文”,正是戲文中的黃金時代的作品的好例,一面并不曾棄卻民間的渾樸質實的風格,一面并具有詩人們本身所特長的鑄辭造語的隽美,與乎想象、描寫的深入與真切。
因此,《琵琶記》便成了戲文中第一部偉大不朽的著作。
蔡伯喈與趙五娘 明萬曆間玩虎軒刻本《元本出相琵琶記》 《琵琶記,》的一幕 明金陵唐氏刊本《琵琶記》(鄞縣馬氏藏) 《琵琶記》[1]的故事大略是如此:蔡邕字伯喈,飽學多才,新娶妻房,方才兩月。
以父母年老,不欲遠遊。
其父為了伯喈的前途計,極力督促他去赴試。
伯喈不獲已,隻好辭别了父母及妻趙氏五娘登程而去。
家中本來是很清貧的,自伯喈去後,隻靠五娘克勤克儉支持着,又遇着荒年,家食漸漸地不繼。
官中開了義倉,五娘自去請了糧來,中途又為歹人所奪。
她正欲投井自殺,恰好她公公經過,阻住了她。
又遇見張廣才,分了米糧救濟着她。
但這樣的日子究竟很不容易過下去。
她張羅着幾口淡飯,為公公婆婆吃,她自己則自把細米皮糠,強自吞咽,也不敢使她公婆知道,怕他們知了着惱。
婆婆見她每每背着他們吃飯,心中不忿,還以為她藏着好飯菜自己吃。
一日,偷偷地去張望她吃飯,卻見她正将米糠強自吞咽下去。
不禁大為感動,自悔自怨,一氣而倒。
公公遂也卧病不起。
家中典質已空,又連遭這兩個喪事,五娘如何張羅得來!虧得善人張廣才又出力幫助着她,得以勉強成殓。
她并剪了頭發,當街去賣,以籌喪用。
又用麻裙包土,自造墳墓。
她倦極而卧,卻有神人們為她孝心所感,代她将墳造成。
二親既已葬畢,家中已無牽挂,趙五娘便決意要上京尋夫。
她改換了衣裝,将着琵琶做行頭,沿街上彈幾支勸行孝的曲兒,教化将去。
并畫取公婆的真容,一同負着。
家中雖經曆了那麼大的變故,蔡伯喈在京尚自不知。
他自上京之後,便中了頭名狀元。
牛丞相有一女,奉了聖旨,要招他為夫。
伯喈抵死不肯,辭婚兼且辭官。
但皇帝卻勉強地要他成全了這段姻事。
他不敢再奏,隻得委屈地做了牛丞相的女婿。
心中總是郁郁不樂。
有一個拐兒,曾到過陳留,便冒了他父母家信給他,騙了他回信銀錢而去。
他始終還以為家中已得到他的消息呢。
牛小姐知他不樂之故,便與她父親關說,要與伯喈同回省親。
她父親堅執不允。
後來,卻允派了一個人去接伯喈的父母及妻同來,做一處住。
一日,伯喈騎馬而過,恰與趙五娘相遇。
二人都料不到是他和她,所以毫不留心,都不曾相厮認。
五娘為這一行人馬所沖上,匆匆地避去,卻遺了那幅公婆的真容在地。
伯喈拾了這畫幅,追還她不及,便收了回家。
她問起旁人,方知此人便是蔡伯喈。
第二天,她到牛府去,與牛小姐相見,說起尋夫的事。
牛小姐極為賢惠,便留她住下,欲乘機打動伯喈與她厮認。
她到伯喈書館,見那天失落了的公婆的真容,已為仆人挂在那裡,便在畫幅上寫了一詩。
伯喈見了畫,又見了詩,追問起來,遂得與五娘相見。
她說起公婆已亡的事,伯喈沉痛暈倒。
他便别了丈人,上表辭官,與兩個媳婦一同回家掃墓。
他們動身後,差去迎接伯喈家眷的人方回。
說起趙五娘的賢孝事迹來,牛丞相也深為感歎,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