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雜劇的鼎盛
關燈
小
中
大
題材與結構,皆甚相同。
不過月明和尚所度者卻是一個妓女而已。
此種仙佛度世劇,千篇一律,總是不會寫得很好的。
《伍員吹箫》叙伍員的父伍奢,為費無忌所讒殺。
員逃奔鄭國。
楚使養由基追他。
基射他三箭,皆系咬去箭頭的。
因此,他得以脫命至鄭。
但在鄭立身不住,又南奔于吳。
遇浣紗女,給他飯吃。
他深恐女洩出消息。
但此女卻抱石自投于江以自明。
又至江邊喚渡,漁父渡了他過去,也自刎而亡,以免他見疑。
員到吳,不遇。
流落市間,吹箫乞食。
遇俠士專諸,拜為兄弟。
十八年後,員借得吳師,一戰勝楚。
專諸捉了費無忌來。
員又欲伐鄭。
但鄭子産卻訪得漁父之子來說他。
他方允不去伐鄭。
又贍養了浣紗女之母,以報前德。
子胥的故事,是民間所最流行的。
但元劇中卻僅有壽卿此劇存。
我們如将他與敦煌發見的變文《列國志》殘文相對勘,頗可見出伍子胥故事的最早形式是如何的式樣。
趙氏孤兒大報仇 紀君祥作。
此劇故事,本極動人,君祥寫得也很生動。
紀君祥,大都人,與李壽卿、鄭廷玉同時。
所作劇凡六本。
今存《趙氏孤兒大報仇》一本(見《元曲選》)。
《趙氏孤兒》頗流行于歐洲,曾有德文及法文譯本。
此劇事實,本極動人,君祥寫得也很生動。
卻說晉國屠岸賈殺了趙家三百口,隻有趙朔的妻,是晉國公主,不曾受害。
她生了一子。
屠岸賈知道此信,即命軍士把守宮門,不讓嬰孩走脫。
但程嬰卻進宮救出嬰孩來。
把門的下将軍韓厥放出他們後,便自刎而死。
岸賈知道此耗,大索全國,命将國内一月以上、半歲以下的嬰孩,都要送來殺了。
嬰知事急,便去與公孫杵臼商議,将他自己的孩子詐為趙兒,且自去出首,說杵臼藏着趙兒。
岸賈在杵臼家中,果然搜出一個嬰孩,連杵臼一并殺了。
因此他甚寵任程嬰,并将嬰子過繼為己子。
二十年後,趙氏孤兒已經長成。
他名程勃,又名屠成。
一日,程嬰故遺畫卷于地,由勃拾得。
然後嬰才說明前事。
程勃大怒,便奏知晉王,捉着岸賈殺了。
這樣的血仇的報複,在中國保存得很久。
“父仇不共戴天”的一語,至今還有人信奉着。
而《趙氏孤兒》一劇,卻充分地足以描寫出這種可怖的報仇舉動。
岸賈之欲全滅趙族,與孤兒的大報仇,全都是為了這個傳統的道德之故。
鄭元和 鄭元和、李亞仙的故事,是中國流傳最廣的故事之一。
選自《元曲選》(西谛藏) 石君寶,平陽人,其生平未知。
作劇凡十本。
今存者為《魯大夫秋胡戲妻》及《李亞仙詩酒曲江池》二本(均有《元曲選》本)。
《曲江池》的故事,本于唐白行簡的《汧國夫人傳》。
當然,君寶此劇,不會及得上明人的傳奇《繡襦記》的。
但他的叙寫,也自有其勝處。
洛陽府尹鄭公弼有子元和,上京赴選。
他在曲江池與妓女李亞仙相遇,顧盼不已,三墜其鞭。
遂與亞仙同至她家一住兩年,金盡,被鸨母所逐,窮無所歸,與人唱挽歌度日。
府尹知道此事,親自上京來尋他,将他打死在杏花園。
亞仙跑去喚醒了他,卻為虔婆所迫歸。
但在大雪飛揚之中,亞仙終于尋了元和回來,一同住着。
元和奮志讀書,一舉得第,授為洛陽縣令。
他不肯認父。
經亞仙的苦勸,方始父子和好如初。
《秋胡戲妻》叙的是,劉秋胡娶妻羅梅英,剛剛三日,乃為勾軍人勾去當兵。
一去十年,毫無消息。
當地李大戶見梅英貌美,欲娶她為妻。
梅英不從。
這時秋胡已做了中大夫。
他告假回家。
魯公又賜他黃金一餅。
他微行歸家,見一個美婦在采桑,便以餅金去誘她。
但為此婦所斥責。
秋胡到了家,母親命他的妻出見,原來便是采桑婦。
她抵死不肯認他為夫,隻要他一紙休書。
後由他母親的轉圜,方才和好如初。
李大戶正着人來搶親,秋胡喝左右縛送他到縣究治。
這與最初的秋胡傳說,頗不相類。
此劇之将秋胡妻的自殺的結局,改為團圓,當然是要投合喜歡團圓無缺憾的喜劇的觀衆的胃口的。
元刊《古今雜劇》更有《風月紫雲庭》一劇,其情節也頗類《曲江池》,叙妓女韓楚蘭守志不屈,終于得到良好結果。
按《錄鬼簿》所載石君寶著的劇目中原有此《風月紫雲庭》一種。
也許此劇便是《錄鬼簿》所雲的一種。
但同書戴善甫名下,卻也著錄有《風月紫雲庭》一本。
不知此本究竟誰作。
《西遊記》的一幕 吳昌齡,西京人,生平未詳。
所著雜劇凡十一種。
今存《唐三藏西天取經》、《張天師斷風花雪月》及《花間四友東坡夢》三種。
《西天取經》為現存元劇中最長的一部。
《西廂記》的五本,已是元劇中極長的了,但《西天取經》卻有六本,二十四折,較《西廂》還多出一本。
《西天取經》的六本,各有題目正名,每本都是可以獨立的。
第一本叙陳光蕋被難,夫人殷氏為賊劉洪所占。
洪冒了光蕋之名,赴洪州知府之任。
殷氏原已有孕,兒子生出後,又被洪棄入江中。
金山寺長老收養着他,剃度為僧,法名玄奘。
十八年後,遂捉了劉洪,報了父仇。
但其父并未死,乃為龍王所救得。
正在他們的團圓歡聚之際,觀音卻來喚玄奘到長安祈雨救民,且到西天求經。
第二本叙玄奘被封為三藏法師,奉诏往西天求經。
觀音奏過五帝,差十方保官保唐僧沿途無事。
第三本叙花果山有孫行者的,攝了金鼎國公主為妻,又偷了西王母的仙衣仙桃。
因此,觀音降伏了他,将他壓于花果山下。
唐僧經過花果山,救出行者,收他為徒,取名悟空。
觀音将鐵戒箍安于他頭上。
師徒經過流沙河,遇見沙僧,也收伏他為徒。
中途,行者救了劉太公之女,殺了銀額将軍。
卻為紅孩兒所算,乘機攝了唐僧去。
行者借了佛力,終于救回師父。
第四本叙豬八戒自稱黑風大王,騙了裴海棠禁在山洞中。
行者師徒經過此山,救了海棠,但唐僧又為八戒乘隙攝去。
行者請了灌口二郎來,方才救出唐僧,降了八戒,同上西天。
第五本叙唐僧經過女人國,火焰山,曆遭魔劫。
終于得觀音衛護,平安過去。
第六本叙師徒們到了天竺,取經回東土。
行者、沙僧、八戒卻在天竺圓寂了。
佛命另差成基等四人送他回長安。
他遵囑閉了眼,果然即刻已至。
這時,離去時已在十七年後了,玄奘回後,開壇闡教,功德甚多。
最後,佛命飛仙引他入靈山會正果朝元。
此劇氣象甚為偉大,惟事迹過多,描寫未免粗率,遠沒有《西廂》那麼細膩婉曲。
這也許是為題材所拘,不能自由描寫之故。
《張天師》,叙張天師判決了魔人的桂花仙子事;《東坡夢》,叙佛印借神通命柳、梅、竹、桃四友,在夢中與東坡相會,終于折服了東坡,剃度了白牡丹。
這二劇帶着很濃厚的仙佛傳道的色彩,這種題材在元劇中是并不罕見的。
戴善甫,真定人,江浙行省務官。
所作劇凡五種。
于上述《風月紫雲庭》外,尚有《陶學士醉寫風光好》一本,存于《元曲選》中,《詩酒玩江樓》一劇,存殘文二折,見于《元明雜劇輯逸》中。
《風光好》叙的是:宋太祖差陶穀至南唐,欲說降李主。
李主托疾不朝,由韓熙載擔任招待。
穀威儀凜然。
熙載設計,命妓女秦弱蘭,冒作驿吏寡婦,乘機挑他。
他果為所惑,詠一首《風光好》給她。
第二天,南唐相梁齊丘請他宴會,席次命弱蘭出唱《風光好》。
穀自知失儀。
不能畢其使命,便投奔杭州俶處。
卻與弱蘭約好,要來娶她。
曹彬下江南時,弱蘭也逃到杭州去。
錢王在湖山堂上設宴,要試弱蘭的心。
他使弱蘭自在人叢中尋穀。
尋到後,他故意不承。
弱蘭欲碰階自殺。
錢王連忙阻止了她,使他們團圓。
王仲文,大都人,其生平未知。
作劇凡十本。
今存《救孝子賢母不認屍》一本。
《救孝子》乃是一本“公案劇”,但公正聰明的官府,卻是王翛然,而不是習見的包拯。
李好古,保定人,或雲西平人,作劇三本。
今存《沙門島張生煮海》一本。
宋末元初有兩李好古,皆著《碎錦詞》,恐非即此作劇的李好古。
此李好古的生年或當較後。
《張生煮海》的曲文殊佳。
叙的是天上的金童玉女因思凡而被罰下生世間。
男為張羽,女為龍女。
張生寄住石佛寺。
一夕,彈琴自遣。
龍女出海潛聽,大為所動,遂與他約為夫妻,并囑他在八月十五日相見。
惟張生等不到八月十五日便去尋她。
但人海間隔,任怎樣也見不到她。
途遇毛女,她卻送他三件法寶用以降伏龍王,不怕他不送出女兒來給他。
張生到了沙門島,取出法寶來用,乃是一銀鍋,一鐵勺子,一金鼎。
張生支了行竈,将海水勺入鍋中燒着,海水即便沸滾。
龍王大驚。
他問明了原委之後,便以女瓊蓮給他為妻。
不久,東華大仙到了海中,說明二人的本相,仍領了他們回天去。
結構原也平常,然在文辭上,作者卻頗得到了成功,具着元劇所特有的美暢而淺顯的作風。
張壽卿的《謝金蓮詩酒紅梨花》(有《元曲選》本),也是一部戀愛喜劇,在結構上,卻遠勝于《張生煮海》。
壽卿,東平人,浙江省掾吏。
《紅梨花》的題材,明人曾有兩部傳奇取之,除了描寫的較為绮膩之外,其布局似尚不及壽卿的此劇。
壽卿此劇,其巧妙之點,乃在故意将劇情弄得很迷離,明明是個有血有肉的少女,卻故意說她是鬼,以至熱戀着的趙汝州不得不急急地逃去。
及至最後團圓的一霎,見了她還連呼:“有鬼!有鬼!”其結構的高超,很可與武漢臣諸劇并美。
嶽伯川,濟南府人,或雲鎮江人。
作劇二本,今存《呂洞賓度鐵拐李》一本。
《鐵拐李》原是一本題材很陳腐的“神仙度世劇”,惟此劇較為新奇之點乃在:嶽壽死後,卻借了李屠的屍身還魂,因此,連他也迷亂不知所措。
最後,乃由呂洞賓度他登仙,以解決一切的糾紛。
伯川寫嶽壽初醒時的迷亂,念家時的情緒懇切,發見身體已非本來面目時的驚惶,都寫得很好。
竹塢聽琴 此劇為石子章作,寫得很嬌豔,故事也很曲折。
選自明刻本《柳枝集》 石子章,大都人。
作劇二本,今存《秦修然竹塢聽琴》一本。
這也是一部戀愛劇,但超出于一般戀愛劇的常例之外,秦修然所戀者卻是一位少年的女尼(這女尼幼年時本與他訂婚)。
其題材與明代高濂的《玉簪記》完全相同。
但在描寫上卻遠及不上《玉簪記》。
其中梁州尹故意地傳布着鄭道姑是鬼的巧計,又與張壽卿的《紅梨花》相仿佛。
王伯成,涿州人,作劇三本,今存《李太白貶夜郎》一本(見元刊《古今雜劇》)。
他将關于李白的種種傳說都引進劇中。
始于貴妃磨墨,力士脫靴,終于水中撈月,龍王水卒迎接他。
作者始終将李太白寫成了沉醉不醒的酒徒,口口聲聲離不了酒字醉字。
但在沉酣遺俗之中,也未嘗沒有憤世之念在:“〔太平令〕大唐家朝治裡龍蛇不辨,禁帏中共豬狗同眠,河洛間途俗皆現,日月下清渾不變,把谪仙盛貶一年半年,浪淘盡塵埃滿面。
”伯成所極力描寫的似便是那樣的一位有托而逃,“衆人皆醉而我獨醒”的李太白。
在這一點,他寫得是很成功的。
孟漢卿,毫州人,作劇一本:《張鼎智勘魔合羅》,今存。
孫仲章(或雲姓李),大都人,作劇三本。
今存《河南府張鼎勘頭巾》一本。
(以上二劇皆見《元曲選》)他們所作的這兩本都是“公案劇”,且都是以張鼎為主人翁的。
《魔合羅》叙李德昌妻被誣殺夫,為張鼎勘得真情,出了她的罪。
《勘頭巾》叙王小二被誣殺了劉員外,也為張鼎發見其真情,知道殺人者乃系劉妻的情人王知觀而非小二。
這二本“公案劇”,其結構頗與一般的“公案劇”不同。
一般的公案劇,主人翁總是“開封府尹”一類的負責大吏,不是包拯,便是錢可道,或王翛然。
在這裡,判案的卻是一位小小的孔目張鼎。
在元代,孔目原是可以左右官府的。
也許這張鼎實有其人,其聰明的判案的故事曾盛傳于當時的。
包待制智賺灰闌記 李行道作 李行道(一作行甫),绛州人,他的《包待制智賺灰闌記》(見《元曲選》)也是一部公案劇,也以包拯為主人翁。
《灰闌記》叙的是:張海棠嫁了馬員外,生有一子。
馬員外死後,他的大婦與海棠争産争子,誣告着她。
她被屈打成招,解送到開封府治罪。
府尹包待制,巧設一計,在地上用石灰畫了一闌,命二婦拽孩子出闌外,拽得出的,便是真母。
海棠不忍傷害她兒子,兩次拽不出。
包待制知道她必為這孩子的真母,遂申雪了她。
這故事與《舊約聖經》中,蘇羅門王判斷二婦争孩的故事十分相類。
也許此劇的題材原是受有外來故事的影響的吧。
孔文卿,平陽人,作劇一本:《秦太師東窗事犯》,今存(見元刊《古今雜劇》)。
但第二期的作家金仁傑也有《秦太師東窗事犯》一劇。
《古今雜劇》不著作者姓名,不知此劇究竟誰作。
《東窗事犯》叙的是:嶽飛連破金兵,聲勢極盛。
秦桧卻以十三道金牌招他入京,下飛于大理寺獄問罪。
桧與妻在東窗下商議,以“莫須有”三字,殺害了他和嶽雲、張憲。
地藏神化為呆行者,在靈隐寺中洩露了“秦太師東窗事犯”。
何立奉命去拘捉呆行者,誰想人已不見。
遂追往東南第一山去,實際上卻入了地獄,見秦桧戴枷受罪。
何立回去一說,唬得桧妻王氏腮邊流淚。
這時桧已病甚。
不久遂被拘入地獄,受諸般苦刑,而嶽飛等則升天為神。
明代傳奇中,也有《東窗記》一本,也便是敷演此事的。
狄君厚也是平陽人,著《晉文公火燒介子推》一劇(見《古今雜劇》)。
叙的是:晉獻公寵愛骊姬,囚公子申生。
介子推谏之不聽。
後申生被殺,子推随了重耳出奔。
重耳歸國即位,賞了從亡諸臣,獨忘了子推。
子推作了一篇《龍蛇歌》懸于宮門,然後偕母亡入深山。
重耳入山求子推不得,便放火燒山,以為他見火必出。
不料子推竟抱樹燒死不出。
這故事本來是很悲慘的。
君厚在第四折中借着樵夫之口,痛責晉文公一頓。
便宜行事虎頭牌 李直夫作。
此圖繪元帥擔酒牽羊,與叔叔暖痛。
以上作劇者皆為漢人,獨李直夫則為女真人。
直夫本名蒲察李五,德興府住。
所作劇凡十二本,今存《武元皇帝虎頭牌》一本(見《元曲選》,但劇名作《便宜行事虎頭牌》)。
叙的是:王山壽馬升任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以金牌千戶的印子交給他叔叔銀住馬。
銀住馬好酒。
一日,酒醉,被賊打破山夾口,擄去人口馬匹。
但他連忙追去奪回。
元帥聞知此事,招他來,判斬。
家族、部下環懇以情,元帥俱不從。
後知銀住馬曾奪回人馬,便赦死杖百。
第二天,元帥擔酒牽羊,與叔叔暖痛。
銀住馬其初閉門不納。
後經懇說,乃始納他入門。
山壽馬說明,昨日打他的不是侄兒,乃是“虎頭牌”。
銀住馬遂與他和好如初。
此劇叙的都是金代之事,也許其著作的年代乃在元代滅金之前。
薛仁貴榮歸故裡 在第一期的劇作家中,不僅士大夫争寫着劇本,即娼夫也都會寫。
像張國賓諸人,且都寫得不下于士大夫。
《太和正音譜》頗看不起他們,在最後别立一名曰:“娼夫不入群英”,并引趙子昂的話道:“娼夫之詞,名曰綠巾詞。
其詞雖有切者,亦不可以樂府稱也。
”這樣的“娼夫作家”凡四人,一、趙明鏡,二、張酷貧,即張國賓,三、紅字李二,四、花李郎。
馬緻遠、李時中曾與花李郎、紅字李二合作《開壇闡教黃粱夢》(見(《元曲選》)一劇,亦為“神仙度世劇”之一,與《任風子》、《嶽陽樓》等沒有什麼特異的地方。
時中,大都人,中書省掾,除工部主事。
紅字李二,京兆人,教坊劉耍和婿。
花李郎亦為劉耍和婿。
《黃粱夢》第一折為緻遠作,第二折為時中作,第三折為花李郎作,第四折為紅字李二作。
趙明鏡之作今不存。
張國賓則作劇凡四種,今存者三本,即《相國寺公孫合汗衫》、《薛仁貴榮歸故裡》及《羅李郎大鬧相國寺》。
國賓(賓一作寶),大都人,“即喜時營教場勾管”。
《合汗衫》叙張孝友救了陳虎,虎反将他推入水中,而娶了他妻李玉娥。
十八年後,孝友所生之子張豹做了官,方才報得前仇。
《羅李郎》叙羅李郎收留了蘇湯哥及孟定奴,将他們配為夫婦。
湯哥為侯興所害,陷入官獄,興卻謊報湯哥已死。
李郎一氣而病。
侯興乘機拐了定奴而逃。
後來湯哥、定奴俱遇見自己做了官的父親,侯興也被捉定罪。
他們是團圓着了,卻撇下一位孤零零的羅李郎,暗自悲傷。
這一劇略帶有悲劇的意味。
《薛仁貴》叙仁貴往绛州投軍,随張士貴征高麗,打葛蘇文,得了五十四件大功,定了遼國。
但其功勞俱為士貴所冒。
他與士貴争辯。
二人比箭之後,方以功盡歸仁貴。
這一夜,他夢見自己回家,為士貴所捉,要殺壞他,一驚而醒。
便懇求徐茂公放他回家省親。
茂公許之,且妻之以女。
“壯士十年歸”,父母之喜可知!合家正在團圓歡宴之際,茂公又奉了聖诏,給他們加官晉爵。
薛仁貴的故事,在小說劇本中流傳得很廣。
今所知的,當以此劇為最早。
明人的傳奇《跨海征東白袍記》以及小說《說唐征東傳》等,皆出于此劇。
九 第一期的雜劇作家,有劇本流傳于今者,已盡于此。
這一期的年代甚長,故作家最多,其作品流傳于今者也最多。
但到了第二期,一面固然是年代較短,一面劇作家似也遠不如第一期内諸作家的努力。
以一人之力而寫作六十本三十本以上的劇本的事,已成了過去的一夢。
寫作最多的鄭光祖,隻寫了十九劇,喬吉甫也隻寫了十一劇,其他更可知。
第二期的作家當以楊梓、宮天挺、鄭光祖、喬吉甫為主要者,而鄭光祖尤為著名。
或合之前期的關、馬、白三人而稱之為“關、馬、鄭、白”四大家。
尚有金仁傑、範康、曾瑞等也很有聲譽。
楊梓,海鹽人。
至元三十年,元師征爪哇,梓以招谕爪哇等處宣慰司官,以五百餘人,先往招谕之。
大軍繼進。
爪哇降。
梓後為安撫大帥,官至嘉議大夫,杭州路總管。
緻仕卒,谥康惠。
所作有《忠義士豫讓吞炭》、《霍光鬼谏》、《敬德不伏老》三劇。
這三劇今皆有傳本。
《豫讓吞炭》叙智伯滅了範氏、中行氏,又欲并吞韓、趙、魏三家。
但反為三家所乘,滅了他,共分其地。
智伯臣豫讓欲為智伯複仇,二次行刺趙襄子。
最後一次,漆身吞炭,以毀其形。
但終為襄子所覺,被擒而死。
《霍光鬼谏》叙霍光赤心為漢,扶立昌邑王為君。
但昌邑王即位未及一月,已造下罪一千一百一十七樁。
光遂廢了他,改立昭帝為君。
昭帝寵任霍山、霍禹,光不以為然。
谏之不聽,遂一病而死。
死後,知山、禹欲謀逆,遂先期到宮中通知了昭帝,叫他為備。
這樣為國忘家、大義滅親的舉動,便是“鬼”也很動人的。
光的鬼魂入宮殿一段,頗似關漢卿的《西蜀夢》。
惟所創造的幽怖的情景,則遠不如漢卿所創造的那麼凄楚。
《不伏老》叙尉遲敬德不肯伏老,仍欲挂印為征東元帥事。
其寫“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情境是竭了心力的。
生死交範張雞黍 宮天挺作。
叙範巨卿與張元伯為生死交,約定某年月日去訪他。
範果如期而至,張亦如約以雞黍相待。
宮天挺字大用,大名開州人。
曆學官,除釣台山長。
卒于常州。
所著劇本凡六種,今惟《生死交範張雞黍》一本存(見《元曲選》)。
又有《嚴子陵垂釣七裡灘》一本,見《古今雜劇》,未著作者姓氏。
未知與《錄鬼簿》所著錄天挺的《嚴子陵釣魚台》是一是二。
但其他元代劇作家并無與此相同的題目,則此劇之為天挺作,也當可信。
《範張雞黍》叙範巨卿與張元伯為生死交。
巨卿與元伯約定某年月日去訪他。
果然如期而至。
後來,元伯病死。
臨終遺言,非待巨卿來,靈車不動。
巨卿夢見元伯告他已死,果然素衣奔喪而來。
靈車始動。
太守第五倫深重其義,薦他為官。
《垂釣七裡灘》叙漢嚴子陵為光武舊友,光武為帝,子陵不肯屈節,隻在七裡灘垂釣過活,蕭閑自
不過月明和尚所度者卻是一個妓女而已。
此種仙佛度世劇,千篇一律,總是不會寫得很好的。
《伍員吹箫》叙伍員的父伍奢,為費無忌所讒殺。
員逃奔鄭國。
楚使養由基追他。
基射他三箭,皆系咬去箭頭的。
因此,他得以脫命至鄭。
但在鄭立身不住,又南奔于吳。
遇浣紗女,給他飯吃。
他深恐女洩出消息。
但此女卻抱石自投于江以自明。
又至江邊喚渡,漁父渡了他過去,也自刎而亡,以免他見疑。
員到吳,不遇。
流落市間,吹箫乞食。
遇俠士專諸,拜為兄弟。
十八年後,員借得吳師,一戰勝楚。
專諸捉了費無忌來。
員又欲伐鄭。
但鄭子産卻訪得漁父之子來說他。
他方允不去伐鄭。
又贍養了浣紗女之母,以報前德。
子胥的故事,是民間所最流行的。
但元劇中卻僅有壽卿此劇存。
我們如将他與敦煌發見的變文《列國志》殘文相對勘,頗可見出伍子胥故事的最早形式是如何的式樣。
趙氏孤兒大報仇 紀君祥作。
此劇故事,本極動人,君祥寫得也很生動。
紀君祥,大都人,與李壽卿、鄭廷玉同時。
所作劇凡六本。
今存《趙氏孤兒大報仇》一本(見《元曲選》)。
《趙氏孤兒》頗流行于歐洲,曾有德文及法文譯本。
此劇事實,本極動人,君祥寫得也很生動。
卻說晉國屠岸賈殺了趙家三百口,隻有趙朔的妻,是晉國公主,不曾受害。
她生了一子。
屠岸賈知道此信,即命軍士把守宮門,不讓嬰孩走脫。
但程嬰卻進宮救出嬰孩來。
把門的下将軍韓厥放出他們後,便自刎而死。
岸賈知道此耗,大索全國,命将國内一月以上、半歲以下的嬰孩,都要送來殺了。
嬰知事急,便去與公孫杵臼商議,将他自己的孩子詐為趙兒,且自去出首,說杵臼藏着趙兒。
岸賈在杵臼家中,果然搜出一個嬰孩,連杵臼一并殺了。
因此他甚寵任程嬰,并将嬰子過繼為己子。
二十年後,趙氏孤兒已經長成。
他名程勃,又名屠成。
一日,程嬰故遺畫卷于地,由勃拾得。
然後嬰才說明前事。
程勃大怒,便奏知晉王,捉着岸賈殺了。
這樣的血仇的報複,在中國保存得很久。
“父仇不共戴天”的一語,至今還有人信奉着。
而《趙氏孤兒》一劇,卻充分地足以描寫出這種可怖的報仇舉動。
岸賈之欲全滅趙族,與孤兒的大報仇,全都是為了這個傳統的道德之故。
鄭元和 鄭元和、李亞仙的故事,是中國流傳最廣的故事之一。
選自《元曲選》(西谛藏) 石君寶,平陽人,其生平未知。
作劇凡十本。
今存者為《魯大夫秋胡戲妻》及《李亞仙詩酒曲江池》二本(均有《元曲選》本)。
《曲江池》的故事,本于唐白行簡的《汧國夫人傳》。
當然,君寶此劇,不會及得上明人的傳奇《繡襦記》的。
但他的叙寫,也自有其勝處。
洛陽府尹鄭公弼有子元和,上京赴選。
他在曲江池與妓女李亞仙相遇,顧盼不已,三墜其鞭。
遂與亞仙同至她家一住兩年,金盡,被鸨母所逐,窮無所歸,與人唱挽歌度日。
府尹知道此事,親自上京來尋他,将他打死在杏花園。
亞仙跑去喚醒了他,卻為虔婆所迫歸。
但在大雪飛揚之中,亞仙終于尋了元和回來,一同住着。
元和奮志讀書,一舉得第,授為洛陽縣令。
他不肯認父。
經亞仙的苦勸,方始父子和好如初。
《秋胡戲妻》叙的是,劉秋胡娶妻羅梅英,剛剛三日,乃為勾軍人勾去當兵。
一去十年,毫無消息。
當地李大戶見梅英貌美,欲娶她為妻。
梅英不從。
這時秋胡已做了中大夫。
他告假回家。
魯公又賜他黃金一餅。
他微行歸家,見一個美婦在采桑,便以餅金去誘她。
但為此婦所斥責。
秋胡到了家,母親命他的妻出見,原來便是采桑婦。
她抵死不肯認他為夫,隻要他一紙休書。
後由他母親的轉圜,方才和好如初。
李大戶正着人來搶親,秋胡喝左右縛送他到縣究治。
這與最初的秋胡傳說,頗不相類。
此劇之将秋胡妻的自殺的結局,改為團圓,當然是要投合喜歡團圓無缺憾的喜劇的觀衆的胃口的。
元刊《古今雜劇》更有《風月紫雲庭》一劇,其情節也頗類《曲江池》,叙妓女韓楚蘭守志不屈,終于得到良好結果。
按《錄鬼簿》所載石君寶著的劇目中原有此《風月紫雲庭》一種。
也許此劇便是《錄鬼簿》所雲的一種。
但同書戴善甫名下,卻也著錄有《風月紫雲庭》一本。
不知此本究竟誰作。
《西遊記》的一幕 吳昌齡,西京人,生平未詳。
所著雜劇凡十一種。
今存《唐三藏西天取經》、《張天師斷風花雪月》及《花間四友東坡夢》三種。
《西天取經》為現存元劇中最長的一部。
《西廂記》的五本,已是元劇中極長的了,但《西天取經》卻有六本,二十四折,較《西廂》還多出一本。
《西天取經》的六本,各有題目正名,每本都是可以獨立的。
第一本叙陳光蕋被難,夫人殷氏為賊劉洪所占。
洪冒了光蕋之名,赴洪州知府之任。
殷氏原已有孕,兒子生出後,又被洪棄入江中。
金山寺長老收養着他,剃度為僧,法名玄奘。
十八年後,遂捉了劉洪,報了父仇。
但其父并未死,乃為龍王所救得。
正在他們的團圓歡聚之際,觀音卻來喚玄奘到長安祈雨救民,且到西天求經。
第二本叙玄奘被封為三藏法師,奉诏往西天求經。
觀音奏過五帝,差十方保官保唐僧沿途無事。
第三本叙花果山有孫行者的,攝了金鼎國公主為妻,又偷了西王母的仙衣仙桃。
因此,觀音降伏了他,将他壓于花果山下。
唐僧經過花果山,救出行者,收他為徒,取名悟空。
觀音将鐵戒箍安于他頭上。
師徒經過流沙河,遇見沙僧,也收伏他為徒。
中途,行者救了劉太公之女,殺了銀額将軍。
卻為紅孩兒所算,乘機攝了唐僧去。
行者借了佛力,終于救回師父。
第四本叙豬八戒自稱黑風大王,騙了裴海棠禁在山洞中。
行者師徒經過此山,救了海棠,但唐僧又為八戒乘隙攝去。
行者請了灌口二郎來,方才救出唐僧,降了八戒,同上西天。
第五本叙唐僧經過女人國,火焰山,曆遭魔劫。
終于得觀音衛護,平安過去。
第六本叙師徒們到了天竺,取經回東土。
行者、沙僧、八戒卻在天竺圓寂了。
佛命另差成基等四人送他回長安。
他遵囑閉了眼,果然即刻已至。
這時,離去時已在十七年後了,玄奘回後,開壇闡教,功德甚多。
最後,佛命飛仙引他入靈山會正果朝元。
此劇氣象甚為偉大,惟事迹過多,描寫未免粗率,遠沒有《西廂》那麼細膩婉曲。
這也許是為題材所拘,不能自由描寫之故。
《張天師》,叙張天師判決了魔人的桂花仙子事;《東坡夢》,叙佛印借神通命柳、梅、竹、桃四友,在夢中與東坡相會,終于折服了東坡,剃度了白牡丹。
這二劇帶着很濃厚的仙佛傳道的色彩,這種題材在元劇中是并不罕見的。
戴善甫,真定人,江浙行省務官。
所作劇凡五種。
于上述《風月紫雲庭》外,尚有《陶學士醉寫風光好》一本,存于《元曲選》中,《詩酒玩江樓》一劇,存殘文二折,見于《元明雜劇輯逸》中。
《風光好》叙的是:宋太祖差陶穀至南唐,欲說降李主。
李主托疾不朝,由韓熙載擔任招待。
穀威儀凜然。
熙載設計,命妓女秦弱蘭,冒作驿吏寡婦,乘機挑他。
他果為所惑,詠一首《風光好》給她。
第二天,南唐相梁齊丘請他宴會,席次命弱蘭出唱《風光好》。
穀自知失儀。
不能畢其使命,便投奔杭州俶處。
卻與弱蘭約好,要來娶她。
曹彬下江南時,弱蘭也逃到杭州去。
錢王在湖山堂上設宴,要試弱蘭的心。
他使弱蘭自在人叢中尋穀。
尋到後,他故意不承。
弱蘭欲碰階自殺。
錢王連忙阻止了她,使他們團圓。
王仲文,大都人,其生平未知。
作劇凡十本。
今存《救孝子賢母不認屍》一本。
《救孝子》乃是一本“公案劇”,但公正聰明的官府,卻是王翛然,而不是習見的包拯。
李好古,保定人,或雲西平人,作劇三本。
今存《沙門島張生煮海》一本。
宋末元初有兩李好古,皆著《碎錦詞》,恐非即此作劇的李好古。
此李好古的生年或當較後。
《張生煮海》的曲文殊佳。
叙的是天上的金童玉女因思凡而被罰下生世間。
男為張羽,女為龍女。
張生寄住石佛寺。
一夕,彈琴自遣。
龍女出海潛聽,大為所動,遂與他約為夫妻,并囑他在八月十五日相見。
惟張生等不到八月十五日便去尋她。
但人海間隔,任怎樣也見不到她。
途遇毛女,她卻送他三件法寶用以降伏龍王,不怕他不送出女兒來給他。
張生到了沙門島,取出法寶來用,乃是一銀鍋,一鐵勺子,一金鼎。
張生支了行竈,将海水勺入鍋中燒着,海水即便沸滾。
龍王大驚。
他問明了原委之後,便以女瓊蓮給他為妻。
不久,東華大仙到了海中,說明二人的本相,仍領了他們回天去。
結構原也平常,然在文辭上,作者卻頗得到了成功,具着元劇所特有的美暢而淺顯的作風。
張壽卿的《謝金蓮詩酒紅梨花》(有《元曲選》本),也是一部戀愛喜劇,在結構上,卻遠勝于《張生煮海》。
壽卿,東平人,浙江省掾吏。
《紅梨花》的題材,明人曾有兩部傳奇取之,除了描寫的較為绮膩之外,其布局似尚不及壽卿的此劇。
壽卿此劇,其巧妙之點,乃在故意将劇情弄得很迷離,明明是個有血有肉的少女,卻故意說她是鬼,以至熱戀着的趙汝州不得不急急地逃去。
及至最後團圓的一霎,見了她還連呼:“有鬼!有鬼!”其結構的高超,很可與武漢臣諸劇并美。
嶽伯川,濟南府人,或雲鎮江人。
作劇二本,今存《呂洞賓度鐵拐李》一本。
《鐵拐李》原是一本題材很陳腐的“神仙度世劇”,惟此劇較為新奇之點乃在:嶽壽死後,卻借了李屠的屍身還魂,因此,連他也迷亂不知所措。
最後,乃由呂洞賓度他登仙,以解決一切的糾紛。
伯川寫嶽壽初醒時的迷亂,念家時的情緒懇切,發見身體已非本來面目時的驚惶,都寫得很好。
竹塢聽琴 此劇為石子章作,寫得很嬌豔,故事也很曲折。
選自明刻本《柳枝集》 石子章,大都人。
作劇二本,今存《秦修然竹塢聽琴》一本。
這也是一部戀愛劇,但超出于一般戀愛劇的常例之外,秦修然所戀者卻是一位少年的女尼(這女尼幼年時本與他訂婚)。
其題材與明代高濂的《玉簪記》完全相同。
但在描寫上卻遠及不上《玉簪記》。
其中梁州尹故意地傳布着鄭道姑是鬼的巧計,又與張壽卿的《紅梨花》相仿佛。
王伯成,涿州人,作劇三本,今存《李太白貶夜郎》一本(見元刊《古今雜劇》)。
他将關于李白的種種傳說都引進劇中。
始于貴妃磨墨,力士脫靴,終于水中撈月,龍王水卒迎接他。
作者始終将李太白寫成了沉醉不醒的酒徒,口口聲聲離不了酒字醉字。
但在沉酣遺俗之中,也未嘗沒有憤世之念在:“〔太平令〕大唐家朝治裡龍蛇不辨,禁帏中共豬狗同眠,河洛間途俗皆現,日月下清渾不變,把谪仙盛貶一年半年,浪淘盡塵埃滿面。
”伯成所極力描寫的似便是那樣的一位有托而逃,“衆人皆醉而我獨醒”的李太白。
在這一點,他寫得是很成功的。
孟漢卿,毫州人,作劇一本:《張鼎智勘魔合羅》,今存。
孫仲章(或雲姓李),大都人,作劇三本。
今存《河南府張鼎勘頭巾》一本。
(以上二劇皆見《元曲選》)他們所作的這兩本都是“公案劇”,且都是以張鼎為主人翁的。
《魔合羅》叙李德昌妻被誣殺夫,為張鼎勘得真情,出了她的罪。
《勘頭巾》叙王小二被誣殺了劉員外,也為張鼎發見其真情,知道殺人者乃系劉妻的情人王知觀而非小二。
這二本“公案劇”,其結構頗與一般的“公案劇”不同。
一般的公案劇,主人翁總是“開封府尹”一類的負責大吏,不是包拯,便是錢可道,或王翛然。
在這裡,判案的卻是一位小小的孔目張鼎。
在元代,孔目原是可以左右官府的。
也許這張鼎實有其人,其聰明的判案的故事曾盛傳于當時的。
包待制智賺灰闌記 李行道作 李行道(一作行甫),绛州人,他的《包待制智賺灰闌記》(見《元曲選》)也是一部公案劇,也以包拯為主人翁。
《灰闌記》叙的是:張海棠嫁了馬員外,生有一子。
馬員外死後,他的大婦與海棠争産争子,誣告着她。
她被屈打成招,解送到開封府治罪。
府尹包待制,巧設一計,在地上用石灰畫了一闌,命二婦拽孩子出闌外,拽得出的,便是真母。
海棠不忍傷害她兒子,兩次拽不出。
包待制知道她必為這孩子的真母,遂申雪了她。
這故事與《舊約聖經》中,蘇羅門王判斷二婦争孩的故事十分相類。
也許此劇的題材原是受有外來故事的影響的吧。
孔文卿,平陽人,作劇一本:《秦太師東窗事犯》,今存(見元刊《古今雜劇》)。
但第二期的作家金仁傑也有《秦太師東窗事犯》一劇。
《古今雜劇》不著作者姓名,不知此劇究竟誰作。
《東窗事犯》叙的是:嶽飛連破金兵,聲勢極盛。
秦桧卻以十三道金牌招他入京,下飛于大理寺獄問罪。
桧與妻在東窗下商議,以“莫須有”三字,殺害了他和嶽雲、張憲。
地藏神化為呆行者,在靈隐寺中洩露了“秦太師東窗事犯”。
何立奉命去拘捉呆行者,誰想人已不見。
遂追往東南第一山去,實際上卻入了地獄,見秦桧戴枷受罪。
何立回去一說,唬得桧妻王氏腮邊流淚。
這時桧已病甚。
不久遂被拘入地獄,受諸般苦刑,而嶽飛等則升天為神。
明代傳奇中,也有《東窗記》一本,也便是敷演此事的。
狄君厚也是平陽人,著《晉文公火燒介子推》一劇(見《古今雜劇》)。
叙的是:晉獻公寵愛骊姬,囚公子申生。
介子推谏之不聽。
後申生被殺,子推随了重耳出奔。
重耳歸國即位,賞了從亡諸臣,獨忘了子推。
子推作了一篇《龍蛇歌》懸于宮門,然後偕母亡入深山。
重耳入山求子推不得,便放火燒山,以為他見火必出。
不料子推竟抱樹燒死不出。
這故事本來是很悲慘的。
君厚在第四折中借着樵夫之口,痛責晉文公一頓。
便宜行事虎頭牌 李直夫作。
此圖繪元帥擔酒牽羊,與叔叔暖痛。
以上作劇者皆為漢人,獨李直夫則為女真人。
直夫本名蒲察李五,德興府住。
所作劇凡十二本,今存《武元皇帝虎頭牌》一本(見《元曲選》,但劇名作《便宜行事虎頭牌》)。
叙的是:王山壽馬升任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以金牌千戶的印子交給他叔叔銀住馬。
銀住馬好酒。
一日,酒醉,被賊打破山夾口,擄去人口馬匹。
但他連忙追去奪回。
元帥聞知此事,招他來,判斬。
家族、部下環懇以情,元帥俱不從。
後知銀住馬曾奪回人馬,便赦死杖百。
第二天,元帥擔酒牽羊,與叔叔暖痛。
銀住馬其初閉門不納。
後經懇說,乃始納他入門。
山壽馬說明,昨日打他的不是侄兒,乃是“虎頭牌”。
銀住馬遂與他和好如初。
此劇叙的都是金代之事,也許其著作的年代乃在元代滅金之前。
薛仁貴榮歸故裡 在第一期的劇作家中,不僅士大夫争寫着劇本,即娼夫也都會寫。
像張國賓諸人,且都寫得不下于士大夫。
《太和正音譜》頗看不起他們,在最後别立一名曰:“娼夫不入群英”,并引趙子昂的話道:“娼夫之詞,名曰綠巾詞。
其詞雖有切者,亦不可以樂府稱也。
”這樣的“娼夫作家”凡四人,一、趙明鏡,二、張酷貧,即張國賓,三、紅字李二,四、花李郎。
馬緻遠、李時中曾與花李郎、紅字李二合作《開壇闡教黃粱夢》(見(《元曲選》)一劇,亦為“神仙度世劇”之一,與《任風子》、《嶽陽樓》等沒有什麼特異的地方。
時中,大都人,中書省掾,除工部主事。
紅字李二,京兆人,教坊劉耍和婿。
花李郎亦為劉耍和婿。
《黃粱夢》第一折為緻遠作,第二折為時中作,第三折為花李郎作,第四折為紅字李二作。
趙明鏡之作今不存。
張國賓則作劇凡四種,今存者三本,即《相國寺公孫合汗衫》、《薛仁貴榮歸故裡》及《羅李郎大鬧相國寺》。
國賓(賓一作寶),大都人,“即喜時營教場勾管”。
《合汗衫》叙張孝友救了陳虎,虎反将他推入水中,而娶了他妻李玉娥。
十八年後,孝友所生之子張豹做了官,方才報得前仇。
《羅李郎》叙羅李郎收留了蘇湯哥及孟定奴,将他們配為夫婦。
湯哥為侯興所害,陷入官獄,興卻謊報湯哥已死。
李郎一氣而病。
侯興乘機拐了定奴而逃。
後來湯哥、定奴俱遇見自己做了官的父親,侯興也被捉定罪。
他們是團圓着了,卻撇下一位孤零零的羅李郎,暗自悲傷。
這一劇略帶有悲劇的意味。
《薛仁貴》叙仁貴往绛州投軍,随張士貴征高麗,打葛蘇文,得了五十四件大功,定了遼國。
但其功勞俱為士貴所冒。
他與士貴争辯。
二人比箭之後,方以功盡歸仁貴。
這一夜,他夢見自己回家,為士貴所捉,要殺壞他,一驚而醒。
便懇求徐茂公放他回家省親。
茂公許之,且妻之以女。
“壯士十年歸”,父母之喜可知!合家正在團圓歡宴之際,茂公又奉了聖诏,給他們加官晉爵。
薛仁貴的故事,在小說劇本中流傳得很廣。
今所知的,當以此劇為最早。
明人的傳奇《跨海征東白袍記》以及小說《說唐征東傳》等,皆出于此劇。
九 第一期的雜劇作家,有劇本流傳于今者,已盡于此。
這一期的年代甚長,故作家最多,其作品流傳于今者也最多。
但到了第二期,一面固然是年代較短,一面劇作家似也遠不如第一期内諸作家的努力。
以一人之力而寫作六十本三十本以上的劇本的事,已成了過去的一夢。
寫作最多的鄭光祖,隻寫了十九劇,喬吉甫也隻寫了十一劇,其他更可知。
第二期的作家當以楊梓、宮天挺、鄭光祖、喬吉甫為主要者,而鄭光祖尤為著名。
或合之前期的關、馬、白三人而稱之為“關、馬、鄭、白”四大家。
尚有金仁傑、範康、曾瑞等也很有聲譽。
楊梓,海鹽人。
至元三十年,元師征爪哇,梓以招谕爪哇等處宣慰司官,以五百餘人,先往招谕之。
大軍繼進。
爪哇降。
梓後為安撫大帥,官至嘉議大夫,杭州路總管。
緻仕卒,谥康惠。
所作有《忠義士豫讓吞炭》、《霍光鬼谏》、《敬德不伏老》三劇。
這三劇今皆有傳本。
《豫讓吞炭》叙智伯滅了範氏、中行氏,又欲并吞韓、趙、魏三家。
但反為三家所乘,滅了他,共分其地。
智伯臣豫讓欲為智伯複仇,二次行刺趙襄子。
最後一次,漆身吞炭,以毀其形。
但終為襄子所覺,被擒而死。
《霍光鬼谏》叙霍光赤心為漢,扶立昌邑王為君。
但昌邑王即位未及一月,已造下罪一千一百一十七樁。
光遂廢了他,改立昭帝為君。
昭帝寵任霍山、霍禹,光不以為然。
谏之不聽,遂一病而死。
死後,知山、禹欲謀逆,遂先期到宮中通知了昭帝,叫他為備。
這樣為國忘家、大義滅親的舉動,便是“鬼”也很動人的。
光的鬼魂入宮殿一段,頗似關漢卿的《西蜀夢》。
惟所創造的幽怖的情景,則遠不如漢卿所創造的那麼凄楚。
《不伏老》叙尉遲敬德不肯伏老,仍欲挂印為征東元帥事。
其寫“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情境是竭了心力的。
生死交範張雞黍 宮天挺作。
叙範巨卿與張元伯為生死交,約定某年月日去訪他。
範果如期而至,張亦如約以雞黍相待。
宮天挺字大用,大名開州人。
曆學官,除釣台山長。
卒于常州。
所著劇本凡六種,今惟《生死交範張雞黍》一本存(見《元曲選》)。
又有《嚴子陵垂釣七裡灘》一本,見《古今雜劇》,未著作者姓氏。
未知與《錄鬼簿》所著錄天挺的《嚴子陵釣魚台》是一是二。
但其他元代劇作家并無與此相同的題目,則此劇之為天挺作,也當可信。
《範張雞黍》叙範巨卿與張元伯為生死交。
巨卿與元伯約定某年月日去訪他。
果然如期而至。
後來,元伯病死。
臨終遺言,非待巨卿來,靈車不動。
巨卿夢見元伯告他已死,果然素衣奔喪而來。
靈車始動。
太守第五倫深重其義,薦他為官。
《垂釣七裡灘》叙漢嚴子陵為光武舊友,光武為帝,子陵不肯屈節,隻在七裡灘垂釣過活,蕭閑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