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雜劇的鼎盛
關燈
小
中
大
和正音譜》評漢卿之詞,以為:“如瓊筵醉客。
”又以為:“觀其詞語,乃可上可下之才。
”漢卿所作,以流行的戀愛劇為多,如《謝天香》、《金線池》、《望江亭》、《玉鏡台》之類,有天馬行空,儀态萬方之概。
此外,像《救風塵》之結構完整,《窦娥冤》之充滿悲劇氣氛,《單刀會》之慷慨激昂,《拜月亭》之風光绮膩,則皆為時人所不及。
其筆力之無施不可,比之馬、白、王(實甫),實有餘裕。
即其套曲小令,亦溫绮多姿。
可喜之作殊多。
例如: 金線池 《金線池》關漢卿作。
寫一個心高氣傲的妓女的戀愛心理,是得到很高的成功的。
選自《元曲選》 碧紗窗外靜無人,跪在床前忙要親。
罵了個負心,回轉身。
雖是我話兒嗔,一半兒推辭,一半兒肯。
多情多緒小冤家,迤逗得入來憔悴煞。
說來的話,先瞞過咱,怎知道一半兒真,一半兒假。
——《一半兒·題情》 之類,絕非東籬之一味牢騷的同流。
蝴蝶夢 公案劇最不容易寫得好;但關漢卿的《蝴蝶夢》寫一位老婦人的理智與感情的沖突,卻得到了很大的成功。
選自《元曲選》 漢卿的六十餘種劇本,存于今者,凡十四種:《玉鏡台》、《謝天香》、《金線池》、《窦娥冤》、《魯齋郎》、《救風塵》、《蝴蝶夢》等八種,見于臧晉叔的《元曲選》中;《西蜀夢》、《拜月亭》、《單刀會》、《調風月》等四種,見于《古今雜劇三十種》中;又《绯衣夢》一種,見于顧曲齋刊《雜劇選》中。
《續西廂》一本,則附于通行本的王實甫《西廂記》之後。
又有殘劇二種,《哭香囊》與《春衫記》,見于我輯的《元明雜劇輯逸》中。
元人之善于寫多方面的題材,與多方面的人物與情緒者,自當以漢卿為第一。
将漢卿今存的十四種劇本歸起類來,則可分為:(一)戀愛的喜劇,如《玉鏡台》、《謝天香》、《拜月亭》、《救風塵》、《金線池》、《調風月》;(二)公案劇本,如《窦娥冤》、《魯齋郎》、《蝴蝶夢》、《绯衣夢》;(三)英雄傳奇,如《西蜀夢》、《單刀會》;(四)其他,如《望江亭》。
最可怪的,是除了兩部英雄傳奇及《玉鏡台》、《魯齋郎》之外,漢卿所創造的劇中主人翁,竟都是女子。
連《蝴蝶夢》、《绯衣夢》那樣的公案劇曲,也以女子為主角,可見他是如何喜歡,且如何地善于描寫女性的人物。
在漢卿所創造的女主角中,什麼樣的人物都有。
肯自己犧牲的慈母(《蝴蝶夢》);出智計以救友的俠妓(《救風塵》);從容不迫,敢作敢為,脫丈夫于危險的智妻(《望江亭》);貞烈不屈,含冤莫伸的少女(《窦娥冤》);美麗活潑,嬌憨任性的婢女(《調風月》);因助人而反害人,徒喚着無可奈何的小姐(《绯衣夢》);還有曆盡了悲歡哀樂的(《拜月亭》);任人布置而不自知的(《謝天香》)等等。
總之,無一樣的人物,他是不曾寫到的,且寫得無不隽妙。
寫女主角而好的,除了《西廂》、《還魂》等之外,就要算是漢卿的諸劇了。
而漢卿能寫諸般不同的人物,卻又是他們所不能的。
盡管其題材是很通俗的,很平凡的,未必能動人的,像公案雜劇一類的東西,實在是最難寫得好的,而漢卿卻都會使他們生出活氣來,如今讀之,仍覺得是活潑潑的,當時在劇場上,當然是更為驚心動魄的了。
例如《蝴蝶夢》,叙王母不忍見非己出的前妻之二子抵罪而死,隻得将她自己親生的第三子王三去抵罪。
這多少是帶着理智的道德的強制的。
及到了她知道王大、王二被釋,獨王三已被償命而死時,她的真實情緒卻再也掩抑不住了。
她勉強地喚着王大、王二道:“大哥,二哥,家去來!休煩惱者!”同時卻禁不住地說道: 〔快活三〕眼見的你兩個得生天,單則你小兄弟喪黃泉! 感天動地窦娥冤 簡名《窦娥冤》。
描寫貞烈不屈、含冤莫伸的少女。
選自明刊本 以後,觑着王三的屍身,悲啼地叫道:“教我扭回身,忍不住淚連連。
”然而她聽着王大、王二在哭時,她又下了決心地強自說道:“罷!罷!罷!但留的你兩個呵,(唱)他便死也我甘心情願!”隻是一支短短的曲子卻将一位慈母的心理,寫得那麼曲折,那麼入情入理,真可算是一位極高妙的描寫賢母心理作手。
《調風月》寫一位少女,眼見她的情人,快要與别一位階級高于她的少女訂婚,她的主人,一位夫人,卻偏要叫她到小姐跟前去說親。
她真要妒忌得發瘋。
她巴不得這婚事不成。
不料小姐卻一口答應了下去。
諸事都違反她的心願的順利的過去。
到了結婚的日子,她還要為小姐上裝。
這一切都使她思前念後,十分的難過。
一面詛咒着,一面卻不能不奉命惟謹。
這是如何尴尬的一個境地呵!漢卿卻将這個滿心滿意怨望着、詛咒着的婢女,寫得真切活潑之至。
〔拙魯連〕終身無簸箕星,指雲中雁做羹,時下且口口聲聲,戰戰兢兢,袅袅停停,坐坐行行。
有一日孤孤零零,冷冷清清,咽咽哽哽,觑着你個拖漢精!(尾)大剛來主人有福牙推勝,不似這調風月媒人背斤。
說得他美甘甘枕頭兒上雙成,悶得我薄設設被窩兒裡冷。
包待制智斬魯齋郎 簡名《魯齋郎》,關漢卿作,公案劇本。
選自明刊本 我們看慣了紅娘式的婢女,卻從不曾在任何劇本上,見過像這位燕燕那般的一位具着真實的血肉與靈魂的少女。
這是漢卿最高的創造!《閨怨佳人拜月亭》,叙王瑞蘭與蔣世隆在亂離中相會而結為夫妻。
在他病中,複為她父母所迫,不得已而相離别。
後來,瑞蘭雖然生活很安适,卻一心忘不了世隆。
閑行散悶,卻愈增悶。
“不似這朝昏晝夜,春夏秋冬,這供愁的景物好依時月,浮着個錢來大綠嵬嵬荷葉,葉葉似花子般團栾,陂塘似鏡面般瑩潔。
呵,幾時交我腹内無煩惱,心上無萦惹!似這般青銅對面裝,翠钿侵鬓貼。
”(《呆骨朵》)及至她的義妹瑞蓮打趣着她時,她卻強自分說道:“休着個濫名兒将咱來應惹。
應待不你個小鬼頭春心兒動也!”她又強自分說,無女婿的快活,有女婿的受苦。
“女婿行但占惹,六親每早是說;又道是,丈夫行親熱,耶娘行特地心别。
而今要衣呵,滿箱箧,要食呵,盡鋪啜,到晚來便繡衾鋪設。
我這心兒裡牽挂處無些。
直睡到冷清清寶鼎沉煙滅,明皎皎紗窗月影斜,有甚唇舌!”(《滾繡球》)她雖嘴硬,待得她妹子歇息去時,她卻又在中庭焚香拜月,祈求着,教她“兩口兒早得團圓”。
不料瑞蓮卻躲在花底,将她的話都聽見了,上來撞破了她。
她不得已,隻好“一星星的都索從頭兒說”。
這樣的深刻曲折的鋪叙,乃是漢卿的長技。
有人說,施君美的《拜月亭傳奇》,其佳處乃全脫胎于漢卿此劇。
此語當然未免過當。
但君美之受有此劇深切的影響,卻是無可懷疑的。
如《拜月亭傳奇》最隽美的《拜月》一折,便是大半沿襲着漢卿的所述的。
拜月 “拜月亭”的故事,曾成為元劇作家關漢卿、王實甫的題材。
但施氏的《拜月亭傳奇》卻是最流行的一部。
其《拜月》一折,和關氏雜劇的第三折,是同樣隽好的。
但漢卿不僅長于寫婦人及其心理,也還長于寫雄猛的英雄;不僅長于寫風光绮膩的戀愛小喜劇,也還長于寫電掣山崩,氣勢浩莽的英雄遭際。
他所寫的英雄,實不在專寫英雄們的高文秀、康進之輩所寫的之下。
《關大王單刀會》一劇,其中的第三折、第四折,即俗名為《訓子》、《刀會》者,至今仍還在劇場上演奏着,雖然演者、聽者,都已不知其為漢卿之作。
當關大王持着單刀,乘着江舶,而遠入東吳的危地時,他的壯志雄心,大無畏的精神,至今還使我們始而栗然,終而奮然的。
“〔新水令〕大江東去,浪千疊,趁西風,駕着那小舟一葉。
才離了九重龍鳳阙,早來探千丈虎狼穴。
大丈夫心烈,大丈夫心烈!觑着那單刀會,賽村社!〔駐馬聽〕依舊的水湧山疊,依舊的水湧山疊。
好一個年少的周郎,憑在何處也!不覺的灰飛煙滅。
可憐黃蓋暗傷嗟。
破曹樯橹,恰又早一時絕!隻這鏖兵江水猶然熱,好教俺心慘切。
這是二十年流不盡英雄血。
”這比着讀蘇轼有名的“大江東去”的《念奴嬌》還雄壯得多。
轼詞隻是虛寫,隻是吊古,隻是浩歎。
而這劇卻是偉大的英雄,在對景叙說着自己的雄心,卻又不免為浩莽無涯的江天及往事所感動;于壯烈中,帶着慘切。
《關張雙赴西蜀夢》,寫張飛的陰魂,來赴舊日的宮庭,而與他的大哥打話時,欲前又卻,欲去又留的自己驚覺着自己乃是與前不同的陰靈的情景,真要令人叫絕。
張飛一進了宮門,便大為凄傷。
“〔倘秀才〕往常真戶尉見咱,當胸叉手,今日見紙判官,趨前退後。
元來這做鬼的比陽人不自由!立在丹墀内,不由我淚雙流,不見一班兒故友!”進了宮,處處回憶起來,都是可傷感的。
及見了劉備,備欣然歡容迎接,而他卻隻是躲避着,欲前不前。
“官裡向龍床上高聲問候,臣向燈影内犧惶頓首。
”這般的情境,連讀者也要為之凄然。
當時的劇場上,恐怕是更要挑起了幽泣的。
總之,漢卿的才情,實是無施不可的,他是一位極忠懇的藝術家,時時刻刻的,都極忠懇的在描寫着他的劇中人物。
在他劇中,看不見一毫他自己的影子。
他隻是忠實的為作劇而作劇。
論到描寫的藝術,他實可以當得起說是第一等。
我們很覺得奇怪,元劇作者,大都各有所長。
善于寫戀情者,往往不善于寫英雄;善于作公案劇者,往往不善于寫戀愛劇。
像實甫寫《西廂》那麼好,寫《麗春堂》時,卻大為失敗,便是一例。
漢卿一人,兼衆長而有之,而恰在于衆人的首先,仿佛是戲劇史上有意的要産生出那麼偉大的一位劇作者,來領導着後來作者似的。
漢卿所不善寫者,惟仙佛與“隐居樂道”的二科耳。
他從不曾寫過那一類的東西。
關雲長單刀赴會 六 王實甫名德信,也是大都人。
王國維據《四丞相高會麗春堂》一劇的末句:“早先聲把煙塵掃蕩,從今後四方八荒,萬邦齊仰賀當今皇上”斷定他和關漢卿一樣,也是由金入元的。
此說很可信。
金代遺留下來的劇作家,略可考的,隻有關漢卿和他二三人而已。
其餘也許還有,然已絕對的不可考知的了。
涵虛子稱:“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叙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出浴華清,綠珠之采蓮洛浦。
”但這隻是空泛的贊語,尚不足以盡實甫。
實甫之作,涵虛子所著錄者,凡十三種。
《錄鬼簿》所著錄的,則有十四種,多《嬌紅記》一種。
但若将《西廂記》實作四本,而《破窯記》、《販茶舡》、《麗春園》(非《麗春堂》)、《進梅谏》、《于公高門》又各有二本,則說起來,是有二十二本。
今傳于世者,全劇僅《崔莺莺待月西廂記》[1]四本,及《四丞相高會麗春堂》一本存,又《絲竹芙蓉亭》及《月夜販茶船》二劇則并有殘文存(見我輯的《元明雜劇輯逸》中)。
《芙蓉亭》、《販茶船》皆為當時盛傳之曲,即就今所殘存的各一折裡,也已足以見到作者叙寫戀情的佳妙。
《麗春堂》叙金朝丞相完顔,在賜宴時,與李圭相争。
被貶放于濟南。
後因盜賊蜂起,複召他入朝。
他在麗春堂設宴,李圭也來服罪。
事迹很簡單,結構與文辭,也都是很平平的。
然《西廂記》的四本,卻使他得了不朽的大名。
他的所長,正在寫像《西廂》一類的東西。
所以此劇便有如:“初寫黃庭,恰到好處。
”相傳實甫著作《西廂》時,是殚了他畢生的精力的。
寫到“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諸語時,思竭踣地而死。
這種類乎神話的傳說,當然不可信的。
不過也可見一般人對于《西廂》是如何贊頌。
由極端的贊頌、稱許之中,而産生出像這樣的傳說,乃是文學史上常有的事。
王實甫像 齋壇鬧會 明劉龍田刊本《西廂記》 《西廂記》全部五本,相傳實甫隻作了四本,其第五本則為關漢卿所續。
曆來對于《西廂》的作者,本有種種辯論。
或謂關作,或謂王作;或謂關作王續;或謂王作關續。
然今則王作關續之說,似占了優勢。
《西廂記》這部雜劇,在元劇中是較為特殊的。
元劇大都為一本,但也有二本的,如實甫的《破窯記》等是二本的。
長至五本的,卻絕少見。
今所知者,僅吳昌齡(?)的《西遊記》,有六本,足與《西廂記》的五本相匹配而已。
大約《西廂》的分為五本,是不得已的。
像《崔莺莺待月西廂記》一類的題材,在元劇中往往是以一本了之的,至多也不過兩本。
連《梧桐雨》、《漢宮秋》那麼冗長曲折的故事,也都是一本的。
然而《西廂》為什麼竟會有了五本呢?原來《西廂》的故事,從元稹的《會真記》以後,為詩,為詞,為曲者,已不在少數。
而董解元的《弦索西廂》,則更敷衍之為二大冊。
在董氏之前,或者這故事已被敷衍得那麼冗長也難說。
《西廂》的叙述與描寫,既被鋪張敷衍到像《董西廂》的那個樣子,而欲返璞歸源,複行縮小到四折的一本或二本,可以說是做不到的事。
所以王實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廂記》,便計劃着空前的一個大劇,以五本平常格律的雜劇,連接起來,來叙寫這個故事。
至于以何因緣,隻寫到第四本而未寫第五本,卻不是我們所能知的。
據我們猜想,大約不外于死亡奪去了實甫的筆。
實甫死後,同時代的最善于作劇的關漢卿,便繼其未完之志,将第五本續完了。
漢卿之續《西廂》,或由于自動的,或由于同時的讀者與伶人的請求,這都難說。
總之,《西廂》分開來,是各自獨立的五本,且各自有“題目正名”,合之則為連結五本而成的一大劇本,仍有一個總括的題目正名:“張君瑞巧做東床婿,法本師主持南禅地,老夫人開宴北堂春,崔莺莺待月《西廂記》。
”照慣例是,取了題目正名的最後一句作為全劇的名稱:《崔莺莺待月西廂記》。
其第一本的劇名是:《張君瑞鬧道場》。
叙的是張君瑞過蒲城遊于普救寺,在佛殿上遇見了寄居于寺旁的崔相國之女莺莺。
她頗顧盼留情。
君瑞若被電擊似的受了感動,遂遷住于寺中,不複行。
某夜,莺莺燒香時,張生曾隔牆故意吟了一詩給她聽。
她也依韻和了一首。
三月十五日,崔夫人為已故相國做道場。
張生借着搭了一份齋之名,複與莺莺一見。
第二本的劇名是:《崔莺莺夜聽琴》。
叙的是,莺莺的豔名,為将軍孫飛虎所聞。
他率了五千人馬,圍了寺,要娶莺莺為妻。
崔夫人說道:誰能退得賊兵的,無論僧俗,皆當将莺莺嫁他為妻。
張生獻了一策,一面用緩兵計,穩住了飛虎,一面遣猛和尚惠明,持書到白馬将軍杜确處求救。
确為張生好友,聞耗星夜而來。
擒了飛虎,解了圍。
至此,張生、莺莺、紅娘乃至讀者,皆以為此段姻事可諧了。
不料崔夫人卻設了一宴,宴請張生,命莺莺以兄妹之禮見。
為的是,莺莺原已許下了她内侄鄭恒為妻。
張生郁郁不樂,連紅娘也為之抱屈。
她勸張生于夜間彈琴,以探莺莺之心。
莺莺聽了張生《鳳求凰》之操,也大有所感。
第三本的題目是:《張君瑞害相思》。
叙的是,張生見了紅娘,将一簡遞給紅娘,托她送交莺莺。
紅娘不敢将簡帖直接交給小姐,隻放在妝盒中,待她自見。
莺莺見了簡帖,怒責紅娘一番,然後寫複書,命紅娘交給張生。
張生聽了紅娘所訴,大為凄惶。
及拆開了複簡,讀到“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之句,便将一天愁悶,都抛在一邊了。
夜間,他依約跳牆而過。
莺莺見了他,卻責以大義,迫得他羞慚地退去。
自此,他便得了病。
夫人命紅娘去問病。
莺莺遞給她一張簡帖,約下張生今夜相會。
張生見于這,頓時連病也忘了。
第四本的題目是:《草橋店夢莺莺》。
叙的是,當夜,莺莺果然依約而到張生的書齋。
終夕無一言。
天未明,紅娘便來捧之而去。
張生如在夢中。
自此,二人情好甚笃。
但不久,便為老夫人所覺察。
她拷問了紅娘,紅娘直訴其事。
于是夫人無可奈何,便答應下來這頭親事。
惟約定張生必須上京求名。
得名後始可成婚。
張生不得已,别了莺莺上京而去。
莺莺送他到十裡長亭。
他們倆不忍别,而又不能不别。
低徊留戀,終于不得不别。
當夜,張生離了蒲東二十裡,歇于草橋店,輾轉不能入寐。
朦胧中,見莺莺追來,尋他同行。
但為軍卒所迫。
張生以言吓退了軍卒,抱了小姐。
不料抱的卻是琴童。
他始知剛才的乃是一夢。
相傳實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廂記》,寫到這裡為止。
第五本的題目是:《張君瑞慶團圓》。
叙的是,半年之後,張生一舉及第。
他命琴童赍信回去報告夫人、小姐。
莺莺那時的如何喜悅,是易知的。
她将汗衫裹肚等物,交琴童帶給了張生。
張生見物,益念莺莺。
這時他正抱着病,且因奉旨着他在翰林院編修國史,一時不能出京。
同時,崔夫人的内侄鄭恒,卻到了蒲東。
他意欲前來就婚。
及知道莺莺已許婚于張生時,便心生一計,對夫人說:張生在京,已另娶一妻,所以不歸。
夫人大怒,便允将莺莺嫁給了他。
張生這時實授了河中府尹,榮歸到崔家。
自夫人以下,卻因中了鄭恒的讒言,對于張生,俱不理睬。
及杜确将軍來為張生主婚,喝住了鄭恒之時,他們方才消釋了一切的誤會。
他們遂舉行着婚禮。
而鄭恒因無顔自存,觸樹身亡。
張生和莺莺的一對有情人,于經曆許多苦辛之後,遂成了眷屬。
實甫的《西廂》在元劇中,其地位是很高超的。
元劇每以四折為限,多亦不過五折,即有二本,也隻有八折。
叙事每苦匆促,無蘊蓄徊翔的餘地。
描寫也苦于草率,不能盡量地展施着作者的才情。
布局也為了這,而少有曲折幽邃的局面。
隻有《西廂》,憑借了傳說的題材,與原有的描叙,卻能以共五劇二十折的大幅,來寫那麼一個戀愛的喜劇。
于是作者們便有了可以充分地發展他們的才情的機會。
在寫張生一個少年書生的狂戀,作者已是很用心用力的了。
從初見到圖謀再見,從退賊到拒婚,從和詩到遞簡,從跳牆到被嗔責,從卧病到佳期,從别離到驚夢,從送書到受物,從鄭恒作梗到團圓,他差不多時時地都在戀愛的驚風駭浪的颠簸之中。
時喜時憂,時而失望,時而得意。
那麼曲折細膩的戀愛描寫,在同時劇本中,固然沒有,即後來的傳奇中,也少有如此細波粼粼,绮麗而深入的描狀的。
于少女莺莺的心理與态度,作者似乎寫得尤為着力。
張生尚易寫,而像莺莺那樣嬌澀的少年女郎,卻更難寫。
一位嬌貴的相國小姐,平常不大出閨門,不是不認識戀愛的感召,卻隻是沉默不言,欲前故卻,欲卻又前,屢欲掩抑其已被喚起的情緒,卻終于不能掩飾得住。
及佳期以後,老夫人揭破了她的秘密時,她方才完全放下了處女的情态,而抱着狂戀的少婦的真實面目。
自此,相思、寄物等折,無一不是表現着她的熱戀的情緒的。
前後的莺莺,幾乎是兩個人。
《佳期》之前,是寫得那麼沉默含蓄。
《拷紅》之後,是寫得那麼奔放多情。
久困于禮教之下的少女的整個形象,已完全為實甫所寫出了。
無怪乎一般的少年男女,那麼熱烈地歡迎着此作。
原來這便是他們自身的一幅集體的映像呢! 莺莺 選自明弘治刊本《西廂記》,這個本子是現在所知的最早的本子。
張生與莺莺相别 這是《西廂記》裡最凄楚動人的一幕。
選自明刊本《西廂記》(黃應光镌) 《西廂》的頂點,在于第三劇及第四劇,而第四劇寫張生與莺莺的别離,尤極凄美之緻。
〔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滾繡球〕恨相見的遲,怨歸去的疾。
柳絲長,玉骢難系。
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
馬兒慢慢行,車兒快快随,恰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别離。
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钏;遙望見十裡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叨叨令〕見安排着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氣,有什麼心情,花兒靥兒打扮的嬌嬌滴滴媚,準備着衾兒枕兒,則索昏昏沉沉睡。
從今後衫兒袖兒都揾
”又以為:“觀其詞語,乃可上可下之才。
”漢卿所作,以流行的戀愛劇為多,如《謝天香》、《金線池》、《望江亭》、《玉鏡台》之類,有天馬行空,儀态萬方之概。
此外,像《救風塵》之結構完整,《窦娥冤》之充滿悲劇氣氛,《單刀會》之慷慨激昂,《拜月亭》之風光绮膩,則皆為時人所不及。
其筆力之無施不可,比之馬、白、王(實甫),實有餘裕。
即其套曲小令,亦溫绮多姿。
可喜之作殊多。
例如: 金線池 《金線池》關漢卿作。
寫一個心高氣傲的妓女的戀愛心理,是得到很高的成功的。
選自《元曲選》 碧紗窗外靜無人,跪在床前忙要親。
罵了個負心,回轉身。
雖是我話兒嗔,一半兒推辭,一半兒肯。
多情多緒小冤家,迤逗得入來憔悴煞。
說來的話,先瞞過咱,怎知道一半兒真,一半兒假。
——《一半兒·題情》 之類,絕非東籬之一味牢騷的同流。
蝴蝶夢 公案劇最不容易寫得好;但關漢卿的《蝴蝶夢》寫一位老婦人的理智與感情的沖突,卻得到了很大的成功。
選自《元曲選》 漢卿的六十餘種劇本,存于今者,凡十四種:《玉鏡台》、《謝天香》、《金線池》、《窦娥冤》、《魯齋郎》、《救風塵》、《蝴蝶夢》等八種,見于臧晉叔的《元曲選》中;《西蜀夢》、《拜月亭》、《單刀會》、《調風月》等四種,見于《古今雜劇三十種》中;又《绯衣夢》一種,見于顧曲齋刊《雜劇選》中。
《續西廂》一本,則附于通行本的王實甫《西廂記》之後。
又有殘劇二種,《哭香囊》與《春衫記》,見于我輯的《元明雜劇輯逸》中。
元人之善于寫多方面的題材,與多方面的人物與情緒者,自當以漢卿為第一。
将漢卿今存的十四種劇本歸起類來,則可分為:(一)戀愛的喜劇,如《玉鏡台》、《謝天香》、《拜月亭》、《救風塵》、《金線池》、《調風月》;(二)公案劇本,如《窦娥冤》、《魯齋郎》、《蝴蝶夢》、《绯衣夢》;(三)英雄傳奇,如《西蜀夢》、《單刀會》;(四)其他,如《望江亭》。
最可怪的,是除了兩部英雄傳奇及《玉鏡台》、《魯齋郎》之外,漢卿所創造的劇中主人翁,竟都是女子。
連《蝴蝶夢》、《绯衣夢》那樣的公案劇曲,也以女子為主角,可見他是如何喜歡,且如何地善于描寫女性的人物。
在漢卿所創造的女主角中,什麼樣的人物都有。
肯自己犧牲的慈母(《蝴蝶夢》);出智計以救友的俠妓(《救風塵》);從容不迫,敢作敢為,脫丈夫于危險的智妻(《望江亭》);貞烈不屈,含冤莫伸的少女(《窦娥冤》);美麗活潑,嬌憨任性的婢女(《調風月》);因助人而反害人,徒喚着無可奈何的小姐(《绯衣夢》);還有曆盡了悲歡哀樂的(《拜月亭》);任人布置而不自知的(《謝天香》)等等。
總之,無一樣的人物,他是不曾寫到的,且寫得無不隽妙。
寫女主角而好的,除了《西廂》、《還魂》等之外,就要算是漢卿的諸劇了。
而漢卿能寫諸般不同的人物,卻又是他們所不能的。
盡管其題材是很通俗的,很平凡的,未必能動人的,像公案雜劇一類的東西,實在是最難寫得好的,而漢卿卻都會使他們生出活氣來,如今讀之,仍覺得是活潑潑的,當時在劇場上,當然是更為驚心動魄的了。
例如《蝴蝶夢》,叙王母不忍見非己出的前妻之二子抵罪而死,隻得将她自己親生的第三子王三去抵罪。
這多少是帶着理智的道德的強制的。
及到了她知道王大、王二被釋,獨王三已被償命而死時,她的真實情緒卻再也掩抑不住了。
她勉強地喚着王大、王二道:“大哥,二哥,家去來!休煩惱者!”同時卻禁不住地說道: 〔快活三〕眼見的你兩個得生天,單則你小兄弟喪黃泉! 感天動地窦娥冤 簡名《窦娥冤》。
描寫貞烈不屈、含冤莫伸的少女。
選自明刊本 以後,觑着王三的屍身,悲啼地叫道:“教我扭回身,忍不住淚連連。
”然而她聽着王大、王二在哭時,她又下了決心地強自說道:“罷!罷!罷!但留的你兩個呵,(唱)他便死也我甘心情願!”隻是一支短短的曲子卻将一位慈母的心理,寫得那麼曲折,那麼入情入理,真可算是一位極高妙的描寫賢母心理作手。
《調風月》寫一位少女,眼見她的情人,快要與别一位階級高于她的少女訂婚,她的主人,一位夫人,卻偏要叫她到小姐跟前去說親。
她真要妒忌得發瘋。
她巴不得這婚事不成。
不料小姐卻一口答應了下去。
諸事都違反她的心願的順利的過去。
到了結婚的日子,她還要為小姐上裝。
這一切都使她思前念後,十分的難過。
一面詛咒着,一面卻不能不奉命惟謹。
這是如何尴尬的一個境地呵!漢卿卻将這個滿心滿意怨望着、詛咒着的婢女,寫得真切活潑之至。
〔拙魯連〕終身無簸箕星,指雲中雁做羹,時下且口口聲聲,戰戰兢兢,袅袅停停,坐坐行行。
有一日孤孤零零,冷冷清清,咽咽哽哽,觑着你個拖漢精!(尾)大剛來主人有福牙推勝,不似這調風月媒人背斤。
說得他美甘甘枕頭兒上雙成,悶得我薄設設被窩兒裡冷。
包待制智斬魯齋郎 簡名《魯齋郎》,關漢卿作,公案劇本。
選自明刊本 我們看慣了紅娘式的婢女,卻從不曾在任何劇本上,見過像這位燕燕那般的一位具着真實的血肉與靈魂的少女。
這是漢卿最高的創造!《閨怨佳人拜月亭》,叙王瑞蘭與蔣世隆在亂離中相會而結為夫妻。
在他病中,複為她父母所迫,不得已而相離别。
後來,瑞蘭雖然生活很安适,卻一心忘不了世隆。
閑行散悶,卻愈增悶。
“不似這朝昏晝夜,春夏秋冬,這供愁的景物好依時月,浮着個錢來大綠嵬嵬荷葉,葉葉似花子般團栾,陂塘似鏡面般瑩潔。
呵,幾時交我腹内無煩惱,心上無萦惹!似這般青銅對面裝,翠钿侵鬓貼。
”(《呆骨朵》)及至她的義妹瑞蓮打趣着她時,她卻強自分說道:“休着個濫名兒将咱來應惹。
應待不你個小鬼頭春心兒動也!”她又強自分說,無女婿的快活,有女婿的受苦。
“女婿行但占惹,六親每早是說;又道是,丈夫行親熱,耶娘行特地心别。
而今要衣呵,滿箱箧,要食呵,盡鋪啜,到晚來便繡衾鋪設。
我這心兒裡牽挂處無些。
直睡到冷清清寶鼎沉煙滅,明皎皎紗窗月影斜,有甚唇舌!”(《滾繡球》)她雖嘴硬,待得她妹子歇息去時,她卻又在中庭焚香拜月,祈求着,教她“兩口兒早得團圓”。
不料瑞蓮卻躲在花底,将她的話都聽見了,上來撞破了她。
她不得已,隻好“一星星的都索從頭兒說”。
這樣的深刻曲折的鋪叙,乃是漢卿的長技。
有人說,施君美的《拜月亭傳奇》,其佳處乃全脫胎于漢卿此劇。
此語當然未免過當。
但君美之受有此劇深切的影響,卻是無可懷疑的。
如《拜月亭傳奇》最隽美的《拜月》一折,便是大半沿襲着漢卿的所述的。
拜月 “拜月亭”的故事,曾成為元劇作家關漢卿、王實甫的題材。
但施氏的《拜月亭傳奇》卻是最流行的一部。
其《拜月》一折,和關氏雜劇的第三折,是同樣隽好的。
但漢卿不僅長于寫婦人及其心理,也還長于寫雄猛的英雄;不僅長于寫風光绮膩的戀愛小喜劇,也還長于寫電掣山崩,氣勢浩莽的英雄遭際。
他所寫的英雄,實不在專寫英雄們的高文秀、康進之輩所寫的之下。
《關大王單刀會》一劇,其中的第三折、第四折,即俗名為《訓子》、《刀會》者,至今仍還在劇場上演奏着,雖然演者、聽者,都已不知其為漢卿之作。
當關大王持着單刀,乘着江舶,而遠入東吳的危地時,他的壯志雄心,大無畏的精神,至今還使我們始而栗然,終而奮然的。
“〔新水令〕大江東去,浪千疊,趁西風,駕着那小舟一葉。
才離了九重龍鳳阙,早來探千丈虎狼穴。
大丈夫心烈,大丈夫心烈!觑着那單刀會,賽村社!〔駐馬聽〕依舊的水湧山疊,依舊的水湧山疊。
好一個年少的周郎,憑在何處也!不覺的灰飛煙滅。
可憐黃蓋暗傷嗟。
破曹樯橹,恰又早一時絕!隻這鏖兵江水猶然熱,好教俺心慘切。
這是二十年流不盡英雄血。
”這比着讀蘇轼有名的“大江東去”的《念奴嬌》還雄壯得多。
轼詞隻是虛寫,隻是吊古,隻是浩歎。
而這劇卻是偉大的英雄,在對景叙說着自己的雄心,卻又不免為浩莽無涯的江天及往事所感動;于壯烈中,帶着慘切。
《關張雙赴西蜀夢》,寫張飛的陰魂,來赴舊日的宮庭,而與他的大哥打話時,欲前又卻,欲去又留的自己驚覺着自己乃是與前不同的陰靈的情景,真要令人叫絕。
張飛一進了宮門,便大為凄傷。
“〔倘秀才〕往常真戶尉見咱,當胸叉手,今日見紙判官,趨前退後。
元來這做鬼的比陽人不自由!立在丹墀内,不由我淚雙流,不見一班兒故友!”進了宮,處處回憶起來,都是可傷感的。
及見了劉備,備欣然歡容迎接,而他卻隻是躲避着,欲前不前。
“官裡向龍床上高聲問候,臣向燈影内犧惶頓首。
”這般的情境,連讀者也要為之凄然。
當時的劇場上,恐怕是更要挑起了幽泣的。
總之,漢卿的才情,實是無施不可的,他是一位極忠懇的藝術家,時時刻刻的,都極忠懇的在描寫着他的劇中人物。
在他劇中,看不見一毫他自己的影子。
他隻是忠實的為作劇而作劇。
論到描寫的藝術,他實可以當得起說是第一等。
我們很覺得奇怪,元劇作者,大都各有所長。
善于寫戀情者,往往不善于寫英雄;善于作公案劇者,往往不善于寫戀愛劇。
像實甫寫《西廂》那麼好,寫《麗春堂》時,卻大為失敗,便是一例。
漢卿一人,兼衆長而有之,而恰在于衆人的首先,仿佛是戲劇史上有意的要産生出那麼偉大的一位劇作者,來領導着後來作者似的。
漢卿所不善寫者,惟仙佛與“隐居樂道”的二科耳。
他從不曾寫過那一類的東西。
關雲長單刀赴會 六 王實甫名德信,也是大都人。
王國維據《四丞相高會麗春堂》一劇的末句:“早先聲把煙塵掃蕩,從今後四方八荒,萬邦齊仰賀當今皇上”斷定他和關漢卿一樣,也是由金入元的。
此說很可信。
金代遺留下來的劇作家,略可考的,隻有關漢卿和他二三人而已。
其餘也許還有,然已絕對的不可考知的了。
涵虛子稱:“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叙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玉環之出浴華清,綠珠之采蓮洛浦。
”但這隻是空泛的贊語,尚不足以盡實甫。
實甫之作,涵虛子所著錄者,凡十三種。
《錄鬼簿》所著錄的,則有十四種,多《嬌紅記》一種。
但若将《西廂記》實作四本,而《破窯記》、《販茶舡》、《麗春園》(非《麗春堂》)、《進梅谏》、《于公高門》又各有二本,則說起來,是有二十二本。
今傳于世者,全劇僅《崔莺莺待月西廂記》[1]四本,及《四丞相高會麗春堂》一本存,又《絲竹芙蓉亭》及《月夜販茶船》二劇則并有殘文存(見我輯的《元明雜劇輯逸》中)。
《芙蓉亭》、《販茶船》皆為當時盛傳之曲,即就今所殘存的各一折裡,也已足以見到作者叙寫戀情的佳妙。
《麗春堂》叙金朝丞相完顔,在賜宴時,與李圭相争。
被貶放于濟南。
後因盜賊蜂起,複召他入朝。
他在麗春堂設宴,李圭也來服罪。
事迹很簡單,結構與文辭,也都是很平平的。
然《西廂記》的四本,卻使他得了不朽的大名。
他的所長,正在寫像《西廂》一類的東西。
所以此劇便有如:“初寫黃庭,恰到好處。
”相傳實甫著作《西廂》時,是殚了他畢生的精力的。
寫到“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諸語時,思竭踣地而死。
這種類乎神話的傳說,當然不可信的。
不過也可見一般人對于《西廂》是如何贊頌。
由極端的贊頌、稱許之中,而産生出像這樣的傳說,乃是文學史上常有的事。
王實甫像 齋壇鬧會 明劉龍田刊本《西廂記》 《西廂記》全部五本,相傳實甫隻作了四本,其第五本則為關漢卿所續。
曆來對于《西廂》的作者,本有種種辯論。
或謂關作,或謂王作;或謂關作王續;或謂王作關續。
然今則王作關續之說,似占了優勢。
《西廂記》這部雜劇,在元劇中是較為特殊的。
元劇大都為一本,但也有二本的,如實甫的《破窯記》等是二本的。
長至五本的,卻絕少見。
今所知者,僅吳昌齡(?)的《西遊記》,有六本,足與《西廂記》的五本相匹配而已。
大約《西廂》的分為五本,是不得已的。
像《崔莺莺待月西廂記》一類的題材,在元劇中往往是以一本了之的,至多也不過兩本。
連《梧桐雨》、《漢宮秋》那麼冗長曲折的故事,也都是一本的。
然而《西廂》為什麼竟會有了五本呢?原來《西廂》的故事,從元稹的《會真記》以後,為詩,為詞,為曲者,已不在少數。
而董解元的《弦索西廂》,則更敷衍之為二大冊。
在董氏之前,或者這故事已被敷衍得那麼冗長也難說。
《西廂》的叙述與描寫,既被鋪張敷衍到像《董西廂》的那個樣子,而欲返璞歸源,複行縮小到四折的一本或二本,可以說是做不到的事。
所以王實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廂記》,便計劃着空前的一個大劇,以五本平常格律的雜劇,連接起來,來叙寫這個故事。
至于以何因緣,隻寫到第四本而未寫第五本,卻不是我們所能知的。
據我們猜想,大約不外于死亡奪去了實甫的筆。
實甫死後,同時代的最善于作劇的關漢卿,便繼其未完之志,将第五本續完了。
漢卿之續《西廂》,或由于自動的,或由于同時的讀者與伶人的請求,這都難說。
總之,《西廂》分開來,是各自獨立的五本,且各自有“題目正名”,合之則為連結五本而成的一大劇本,仍有一個總括的題目正名:“張君瑞巧做東床婿,法本師主持南禅地,老夫人開宴北堂春,崔莺莺待月《西廂記》。
”照慣例是,取了題目正名的最後一句作為全劇的名稱:《崔莺莺待月西廂記》。
其第一本的劇名是:《張君瑞鬧道場》。
叙的是張君瑞過蒲城遊于普救寺,在佛殿上遇見了寄居于寺旁的崔相國之女莺莺。
她頗顧盼留情。
君瑞若被電擊似的受了感動,遂遷住于寺中,不複行。
某夜,莺莺燒香時,張生曾隔牆故意吟了一詩給她聽。
她也依韻和了一首。
三月十五日,崔夫人為已故相國做道場。
張生借着搭了一份齋之名,複與莺莺一見。
第二本的劇名是:《崔莺莺夜聽琴》。
叙的是,莺莺的豔名,為将軍孫飛虎所聞。
他率了五千人馬,圍了寺,要娶莺莺為妻。
崔夫人說道:誰能退得賊兵的,無論僧俗,皆當将莺莺嫁他為妻。
張生獻了一策,一面用緩兵計,穩住了飛虎,一面遣猛和尚惠明,持書到白馬将軍杜确處求救。
确為張生好友,聞耗星夜而來。
擒了飛虎,解了圍。
至此,張生、莺莺、紅娘乃至讀者,皆以為此段姻事可諧了。
不料崔夫人卻設了一宴,宴請張生,命莺莺以兄妹之禮見。
為的是,莺莺原已許下了她内侄鄭恒為妻。
張生郁郁不樂,連紅娘也為之抱屈。
她勸張生于夜間彈琴,以探莺莺之心。
莺莺聽了張生《鳳求凰》之操,也大有所感。
第三本的題目是:《張君瑞害相思》。
叙的是,張生見了紅娘,将一簡遞給紅娘,托她送交莺莺。
紅娘不敢将簡帖直接交給小姐,隻放在妝盒中,待她自見。
莺莺見了簡帖,怒責紅娘一番,然後寫複書,命紅娘交給張生。
張生聽了紅娘所訴,大為凄惶。
及拆開了複簡,讀到“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之句,便将一天愁悶,都抛在一邊了。
夜間,他依約跳牆而過。
莺莺見了他,卻責以大義,迫得他羞慚地退去。
自此,他便得了病。
夫人命紅娘去問病。
莺莺遞給她一張簡帖,約下張生今夜相會。
張生見于這,頓時連病也忘了。
第四本的題目是:《草橋店夢莺莺》。
叙的是,當夜,莺莺果然依約而到張生的書齋。
終夕無一言。
天未明,紅娘便來捧之而去。
張生如在夢中。
自此,二人情好甚笃。
但不久,便為老夫人所覺察。
她拷問了紅娘,紅娘直訴其事。
于是夫人無可奈何,便答應下來這頭親事。
惟約定張生必須上京求名。
得名後始可成婚。
張生不得已,别了莺莺上京而去。
莺莺送他到十裡長亭。
他們倆不忍别,而又不能不别。
低徊留戀,終于不得不别。
當夜,張生離了蒲東二十裡,歇于草橋店,輾轉不能入寐。
朦胧中,見莺莺追來,尋他同行。
但為軍卒所迫。
張生以言吓退了軍卒,抱了小姐。
不料抱的卻是琴童。
他始知剛才的乃是一夢。
相傳實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廂記》,寫到這裡為止。
第五本的題目是:《張君瑞慶團圓》。
叙的是,半年之後,張生一舉及第。
他命琴童赍信回去報告夫人、小姐。
莺莺那時的如何喜悅,是易知的。
她将汗衫裹肚等物,交琴童帶給了張生。
張生見物,益念莺莺。
這時他正抱着病,且因奉旨着他在翰林院編修國史,一時不能出京。
同時,崔夫人的内侄鄭恒,卻到了蒲東。
他意欲前來就婚。
及知道莺莺已許婚于張生時,便心生一計,對夫人說:張生在京,已另娶一妻,所以不歸。
夫人大怒,便允将莺莺嫁給了他。
張生這時實授了河中府尹,榮歸到崔家。
自夫人以下,卻因中了鄭恒的讒言,對于張生,俱不理睬。
及杜确将軍來為張生主婚,喝住了鄭恒之時,他們方才消釋了一切的誤會。
他們遂舉行着婚禮。
而鄭恒因無顔自存,觸樹身亡。
張生和莺莺的一對有情人,于經曆許多苦辛之後,遂成了眷屬。
實甫的《西廂》在元劇中,其地位是很高超的。
元劇每以四折為限,多亦不過五折,即有二本,也隻有八折。
叙事每苦匆促,無蘊蓄徊翔的餘地。
描寫也苦于草率,不能盡量地展施着作者的才情。
布局也為了這,而少有曲折幽邃的局面。
隻有《西廂》,憑借了傳說的題材,與原有的描叙,卻能以共五劇二十折的大幅,來寫那麼一個戀愛的喜劇。
于是作者們便有了可以充分地發展他們的才情的機會。
在寫張生一個少年書生的狂戀,作者已是很用心用力的了。
從初見到圖謀再見,從退賊到拒婚,從和詩到遞簡,從跳牆到被嗔責,從卧病到佳期,從别離到驚夢,從送書到受物,從鄭恒作梗到團圓,他差不多時時地都在戀愛的驚風駭浪的颠簸之中。
時喜時憂,時而失望,時而得意。
那麼曲折細膩的戀愛描寫,在同時劇本中,固然沒有,即後來的傳奇中,也少有如此細波粼粼,绮麗而深入的描狀的。
于少女莺莺的心理與态度,作者似乎寫得尤為着力。
張生尚易寫,而像莺莺那樣嬌澀的少年女郎,卻更難寫。
一位嬌貴的相國小姐,平常不大出閨門,不是不認識戀愛的感召,卻隻是沉默不言,欲前故卻,欲卻又前,屢欲掩抑其已被喚起的情緒,卻終于不能掩飾得住。
及佳期以後,老夫人揭破了她的秘密時,她方才完全放下了處女的情态,而抱着狂戀的少婦的真實面目。
自此,相思、寄物等折,無一不是表現着她的熱戀的情緒的。
前後的莺莺,幾乎是兩個人。
《佳期》之前,是寫得那麼沉默含蓄。
《拷紅》之後,是寫得那麼奔放多情。
久困于禮教之下的少女的整個形象,已完全為實甫所寫出了。
無怪乎一般的少年男女,那麼熱烈地歡迎着此作。
原來這便是他們自身的一幅集體的映像呢! 莺莺 選自明弘治刊本《西廂記》,這個本子是現在所知的最早的本子。
張生與莺莺相别 這是《西廂記》裡最凄楚動人的一幕。
選自明刊本《西廂記》(黃應光镌) 《西廂》的頂點,在于第三劇及第四劇,而第四劇寫張生與莺莺的别離,尤極凄美之緻。
〔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滾繡球〕恨相見的遲,怨歸去的疾。
柳絲長,玉骢難系。
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
馬兒慢慢行,車兒快快随,恰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别離。
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钏;遙望見十裡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叨叨令〕見安排着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氣,有什麼心情,花兒靥兒打扮的嬌嬌滴滴媚,準備着衾兒枕兒,則索昏昏沉沉睡。
從今後衫兒袖兒都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