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雜劇的鼎盛
關燈
小
中
大
雜劇起源論——雜劇來源的複雜——大曲和諸宮調的影響——傀儡戲和戲文的影響——偉大的天才作家關漢卿——他創作了雜劇——元劇發達的原因——元劇的二時期——第一時期的劇作家們——關漢卿——王實甫——白仁甫、馬緻遠、康進之等——“倡夫詞”——第二時期的劇作家們——楊梓——喬夢符、鄭光祖、宮天挺等——秦簡夫、蕭德祥、王晔等——羅貫中——諸無名作家們
《武林遺事》,一般作《武林舊事》。
一 如果我們相信傳統的見解的話,則雜劇的起源時代,是遠較傳奇為早的。
史載宋真宗(公元998~1022年)已為“雜劇詞”,但未嘗宣布于外。
宋末周密的《武林遺事》,著錄“官本雜劇段數”至二百八十本之多。
其中且有北宋人之作在内。
但這些“雜劇詞”,這些“官本雜劇段數”,是否即為後來的“雜劇”,如元人之所作的,卻是一個大疑問。
且先将那二百八十本的“官本雜劇段數”的名目細看一下。
在此二百八十本的“官本雜劇段數”中,有可考知其為“大曲”或“法曲”等組成者。
如以大曲組成凡一百零三本:其中名“六麼”者二十本,如《争曲六麼》、《扯攔六麼》、《崔護六麼》、《莺莺六麼》、《女生外向六麼》等等皆是;名“瀛府”者六本,如《索拜瀛府》、《醉院君瀛府》等皆是;名“梁州”者七本,如《四僧梁州》、《詩曲梁州》、《法事饅頭梁州》等等皆是;名為“伊州”者五本,如《鐵指甲伊州》、《裴少俊伊州》等等皆是;名為“新水”者四本,如《桶擔新水》、《新水爨》等皆是;名為“薄媚”者九本,如《簡帖薄媚》、《鄭生遇龍女薄媚》皆是;名為“大明樂”者三本,如《土地大明樂》等是;名為“降黃龍”者五本,如《列女降黃龍》、《柳砒上官降黃龍》等皆是;名為“胡渭州”者四本,如《看燈胡渭州》等是;名為“石州”者三本,如《單打石州》等是;名為“大聖樂”者三本,如《柳毅大聖樂》等是;名為“中和樂”者四本,如《霸王中和樂》等是;名為“道人歡”者四本,如《越娘道人歡》等是。
此外尚有名“萬年歡”、“熙州”、“長壽仙”、“劍器”、“延壽樂”、“賀皇恩”、“采蓮”、“保金枝”、“嘉慶樂”、“慶雲樂”、“君臣相遇樂”、“泛清波”、“彩雲歸”、“千春樂”、“罷金镫”等,或一本,或二本,或三本不等。
共凡大曲之名二十八,而其中的二十六之名,見于《宋史·樂志》所記的《教坊部》四十大曲之中。
餘如“降黃龍”、“熙州”二曲,雖不見于“樂志”,卻也有宋人之說,可證其亦為大曲。
以“法曲”組成的凡四本,如《棋盤法曲》等。
以普通詞曲調組成的凡三十九本,如《崔護逍遙樂》、《四季夾竹桃》、《賣花黃莺兒》、《三教安公子》、《三哮上小樓》、《賴房書啄木兒》等皆是。
以諸宮調組成者凡二本,即《諸宮調霸王》及《諸宮調卦冊兒》。
如此,可确知其為曲調組成者,凡一百五十餘本。
這一百五十餘本的法曲、大曲或雜曲調組成的“官本雜劇段數”(關于諸宮調見後),果即為後來的“雜劇”麼?第一,在名稱上是絕對不類的。
最早的雜劇,如元代諸作家所作的,其名稱從來不是那麼樣的以曲名作為題目的一節,附于前或附于後的。
第二,“官本雜劇段數”既題着《崔護逍遙樂》、《霸王中和樂》等等,則其所組成的曲調,當然是限于《逍遙樂》及《中和樂》等的,而元劇所用的曲調則比較複雜得多。
且更有可以使我們明了這些“官本雜劇段數”的性質的東西在。
《樂府雅詞》卷上載有一篇《薄媚》(《西子詞》)大曲,詠唱西子事,其内容性質隻是以此歌連合了舞而演唱着的西施故事,絕對不是在劇場上搬演的戲曲。
名為“薄媚”的一種大曲,其性質既是如此,則其他“六麼”、“瀛府”、“伊州”、“梁州”等等,當然也不會是兩樣的了。
王國維氏在《宋元戲曲史》裡,以《薄媚》(《西子詞》)入于“宋之樂曲”,卻将其他的“薄媚”、“伊州”等大曲當作了兩宋的真正的戲曲而讨論着,其故蓋在誤認“官本雜劇段數”為即後代的“雜劇”。
又歐陽修曾以十二首的《采桑子》連接起來,詠歌西湖景色,趙德麟曾以十首的《商調蝶戀花》連接起來,歌詠崔莺莺的故事。
此種《采桑子》、《蝶戀花》,當和周密所著錄的《崔護逍遙樂》、《四季夾竹桃》性質完全相同,我們更不能謂他們為真正的戲曲。
宋代雜劇角色雕刻 此外一百二十餘本的“官本雜劇段數”,其名目之不類戲曲,也可一望而知。
如《門子打三教爨》、《雙三教》、《三教鬧著棋》、《打三教庵宇》、《普天樂打三教》等等,是流行于宋代的雜耍。
所謂“三教”的(見《東京夢華錄》),更非真正的戲曲。
《迓鼓孤》等則亦為宋代的“訝鼓”戲,也并非戲曲。
“《天下太平爨》及《百花爨》則《樂府雜錄》所謂字舞花舞也”(《宋元戲曲史》頁七十五)。
而所謂《論淡》、《醫淡》、《醫馬》等等,也可知其為類乎雜藝的一流。
總之,像周密所著錄的這許多名目詭異,今不可盡知的“官本雜劇段數”,實非現在所謂的真正的戲曲。
其中或間有頗類“戲曲”的東西,然其産生時代恐決不會很早。
也許這二百八十本的“官本雜劇段數”中,竟連一本真正的“雜劇”也沒有在内。
《武林舊事》又載正月五日“天基聖節排當樂次”,即系所謂秩序單一類的東西,其中記載上壽、初坐、再坐時的奏樂的次第極詳。
上壽時不做雜劇。
初坐時,當第四盞之間,做着“君臣賢聖爨”雜劇。
當第五盞時,又做着《三京下書》雜劇。
再坐時,第五盞做《揚飯》雜劇,第六盞做《四偌少年遊》。
如果這些雜劇,即系今之雜劇,則在“一盞”之間,是決不會做完了全部雜劇的。
由此也可知當時所謂“雜劇”,隻不過是表演着故事或趣事或其他頌辭的歌舞雜戲而已,并不就是後來的成為真正的戲曲的“雜劇”。
至于北宋的“雜劇詞”之非真正的劇本,則更為顯然的事實。
二 宋的雜劇,怎樣才由歌舞戲一變而為真正戲曲的“雜劇”,我們已不能知道。
大約總要在南戲盛行之後。
這些雜劇本來離真正的戲曲已不甚遠,有歌唱,有舞蹈,也有角色,隻不過不曾成為“代言”體的搬演與乎插入散文或口語的對白而已。
因受了南戲的影響,于是由舞蹈而變為搬演,由第三身的叙述,變而為第一身的搬演。
其間的轉變是極快極易的。
在當時,傀儡戲甚為發達,影戲也極是流行,二者皆有話本。
雜劇之形成,或與他們也不無關系吧。
因為“雜劇”是由原來的歌舞戲變成了的,所以其結構仍帶着極濃厚的本來面目(今日所演之關漢卿《單刀會》的“刀會”一折周倉的跳舞,最可注意)。
在唱詞的結構方面,受後期的“諸宮調”的影響尤深。
我們看,主角獨唱到底的規則,和末本、旦本之分,至少總受有“諸宮調”的男女唱者的實際的支配吧。
而其套類的構成,更是全由“諸宮調”及“唱賺”的套數構成法進展而來的。
《辍耕錄》書影 陶九成的《辍耕錄》(卷二十五)又著錄“院本”凡七百餘種,其名目之複雜不可稽考,更甚于“官本雜劇段數”。
據陶九成的分類,則有:“和曲院本”凡十四種,“上皇院本”凡十四種,“題目院本”凡二十種,“霸王院本”凡六種,“諸雜大小院本”凡一百八十九種,“院麼”凡二十一種,“諸雜院爨”凡一百七種,“沖撞引首”凡一百九本,“拴搐豔段”凡九十二種,“打略拴搐”凡一百八種,“諸雜砌”凡三十種。
其中“和曲院本”一部,和周密所著的“官本雜劇段數”中的大曲、法曲組成的雜劇名目很多相同,蓋即是同類的東西。
又“打略拴搐”之中,錄及“星象名、梁子名、草名、軍器名”等等,也一望可知其絕非戲曲。
則其内容的複雜可想而知。
在其中,我們相信必有一部分的戲曲真正在内。
但決不會如王國維諸人所相信的,認為全部皆是戲曲。
九成的《辍耕錄》作于至正丙午(公元1366年),自稱“偶得院本名目載于此,以資博識者之一覽”。
則此目并非他自己之所錄的。
錄此目者似當為元代中葉前後的人。
王國維氏将此種院本皆作為金代的産物,似誤。
這些院本産生的時代當極為複雜。
有的很古遠的東西,當作于北宋的前後,如“和曲院本”的一部分。
但大多數的時代,則當在金末元初。
周密載兩宋時代的“官本雜劇段數”,其中與“和曲院本”同類的東西,多至一百八十餘本,而到了此時(即院本盛行之時),卻隻存有“和曲院本”十四種,其淩替之狀,可想而知。
就此也可知這些院本并不是很古遠的東西。
所以,雜劇的起源,最早是不能在宋、金末葉之前的。
而雜劇的來源,也是很多端的。
下表可以大略指示出其複雜的組系來: 阿斯齊洛士,今通譯埃斯庫羅斯。
更簡捷地說來,“雜劇”乃是“諸宮調”的唱者,穿上了戲裝,在舞台上搬演故事的劇本,故仍帶着很濃厚的叙事歌曲的成分在内。
但将這些不同的來源,特别是“諸宮調”,一變而創出一種新體的戲曲來的是誰呢?正如孔三傳之創作“諸宮調”,阿斯齊洛士(Aeschylus)之創作希臘悲劇,雜劇或當也是一位天才作家創作出來的罷?雜劇的出現,最早不能過于金末(約在公元1234年之前)。
又初期的雜劇作家,其地域不出大都及其左近各地。
那麼,我們說,雜劇是金末産生于燕京的,當不會很錯。
但在金末的燕京人裡,誰有創作雜劇的可能呢?王實甫麼?關漢卿麼?……時代及地域都很相符。
惟實甫創作雜劇之說,不見記載。
《錄鬼簿》将關漢卿列為“有所編傳奇行于世者”的第一人,當必有用意。
《太和正音譜》也說漢卿是“初為雜劇之始”。
又在《錄鬼簿》裡,稱高文秀為“小漢卿”,沈和甫為“蠻子漢卿”。
這種種都足以見關氏地位的重要。
我們如以關氏為創作雜劇的人物,當不會和事實相去很遠的。
三 漢卿與實甫的活動期雖大半在元代,然在金代,他們必已開始作劇。
王實甫寫《四丞相高會麗春堂雜劇》,事實全為金代的,卻以“從今後四方八荒,萬邦齊仰賀當今皇上”為結。
我們如依據于此,而主張着:此劇系實甫作于金代的話,實大有可能性。
如此說法,則金代的雜劇,至少是有幾本流傳于今世的了。
總之,金代雜劇已盛,至元代而益為發達。
我們研究元代的雜劇,而明了了他們的體制與格律,則連金代的雜劇的體制與格律也都可以相當的明了的了。
元代雜劇陶俑 所謂元代的雜劇,蓋指産生于宋端平三年(公元1234年)至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的一百餘年間的雜劇的全部;但包括着稍稍前期的著作在内,像關漢卿與王實甫的作品的一部分。
這整整一個世紀的時期,可以說是雜劇的黃金時代或全盛期。
據明初丹丘先生的《太和正音譜》所載的元代雜劇,總數凡五百六十六種。
據元代鐘嗣成的《錄鬼簿》所載的,則其總數凡四百五十八種。
鐘氏的著錄,在元末至順元年(即公元1330年)。
離元亡尚有三十餘年。
其所見當然不會有《太和正音譜》著者那麼多的。
又他們二人所載的,似都以自己所見者為限。
其未見的,當然不曾被收入。
如此看來,則元代雜劇總數,決不止于五百六十餘種之數可知。
即以此數而論,在短短的一世紀之間而有了五百六十餘種劇本的産生,換一句話,即每年有五種以上産生出來,其盛況可知!論者每以為元代白話劇與北曲的發達,實由于少數民族不懂我們的典雅的文句,故作者不得不遷就他們,而北劇因以大盛。
其實不然。
少數民族的漢語程度,本來即差,竟有許多官吏,是完全不懂得漢語的。
即懂得的,也大都是極粗淺之語。
像元曲那麼正則隽美的話語,他們一定不會明白的。
為了迎合他們而産生北劇的話,可說完全是無根之談。
我們看後來雜劇的中心點,不在元都的大都,而在宋代的故都的杭州,便可知雜劇的欣賞者,仍為漢族而非少數民族了。
《顧曲雜言》,戲曲理論與史料著作。
作者沈德符,字虎臣,又字景伯、景倩。
浙江秀水人。
本書是後人從作者史料筆記《萬曆野獲編》中摘取與戲曲有關的條目,輯錄而成。
内容包括南北曲一些作家作品的評價,以及音樂、舞蹈、小說等方面的論述與考證。
像臧晉叔、沈德符諸人,又造作元人以劇本取士,故元曲特盛之說。
沈氏雲:“今教坊雜劇,約有千本,然率多俚淺。
其可閱者,十之三耳。
元人未滅南宋時,以此定士子優劣。
每出一題,任人填曲。
如宋宣和畫學,出唐詩一句,恣其渲染。
選能得畫外趣者,登高第。
以故宋畫、元曲,千古無匹。
”(《顧曲雜言》)臧氏雲:“元以曲取士,設十有二科。
而關漢卿輩,争挾長技自見,至躬踐排場,傅粉墨,以為我家生活,偶倡優而不辭者,或西晉竹林諸賢托杯酒自放之意,予不敢知。
”又雲:“或謂元取士有填詞科。
若今括帖然,取給風檐寸晷之下,故一時名士,雖馬緻遠、喬孟符輩,至第四折,往往強弩之末矣。
”(均引《元曲選序》)這二人的話,看似有理,其實也是絕無根據的。
元人取士,誠然很雜,甚且星相醫蔔,也并有科試。
獨以劇本為科試之舉,則記載上絕無見之者。
這個強有力的證據,已足推翻他們的話有餘。
且馬緻遠的《薦福碑》、鄭光祖的《王粲登樓》之類,滿紙的悲憤牢騷,關漢卿的《窦娥冤》、《魯齋郎》等等,又都是攻擊當代官吏的黑暗的,王實甫的《西廂記》、張壽卿的《紅梨記》、石子章的《竹塢聽琴》等等,又都是濃豔夭麗之至的。
這些劇本,怎麼可以去應試呢?且五百餘劇之中,同名者絕少。
元代到底舉行了“雜劇考試”多少科?如何會有那麼多的題目呢?這都是不必辭費而可知其絕無是理的。
臧、沈二氏,隻是模糊影響地說着,恐怕連他們自己也是不必十分确信此說的。
故臧雲:“或謂元取士有填詞科。
”沈雲:“元人未滅南宋時,以此定士子優劣。
”這兩語,不啻将他們自己的全部言論都推翻。
既雲“或謂”,則他自己也是遊移不定地疑心着的了,既雲“元代未滅南宋時”有之,則滅南宋後,此填詞科必已取消的了。
何以元劇在滅南宋之後,并未稍衰呢? 以上二說,都可以說是不足信的“想當然”的元劇發達原因論。
我以為元劇發達的原因正和他們所言的相反。
第一,元劇之所以發達,當然是因為沿了金代的基礎而益加光大之的原故。
第二,正因為元代考試已停,科舉不開,文人學士們才學無所展施,遂捉住了當代流行的雜劇而一試其身手。
他們既不能求得蒙古民族的居上位者的賞識,遂不得不轉而至民衆之中求知己。
故當時的劇本的題材大都是迎合民衆心理與習慣的。
第三,少數民族的壓迫過甚,漢人的地位,視色目人且遠下。
所謂蠻子,是到處的時時刻刻的會被人欺迫的。
即有才智之人,做了官吏的,也是位卑爵低,絕少發展的可能。
所以他們便放誕于娛樂之中,為求耳目上的安慰,作者用以消磨其悲憤,聽者用以忘記他們的痛苦。
更重要的是,因了元代蒙古大帝國的建立,中外交通大為發達,城市的經濟因之而大為繁榮,又農民們的負擔似有減輕,手工業的銷售量大增,農村的經濟情況,一時似亦頗為好轉。
我們觀杜善夫的“莊家不識勾欄”一曲,便知一些其中的真正的消息。
元劇的發達,蓋不外此數因。
四 《錄鬼簿》書影 鐘嗣成的《錄鬼簿》将元劇的作者,分為下列的三期:第一期,“前輩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編傳奇行于世者”;第二期,“方今已亡名公才人餘相知者,及已死才人不相知者”;第三期,“方今才人相知者,及方今才人聞名而不相知者”。
鐘氏是書,成于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
則方今已亡的名公才人,系卒于至順元年以前者。
“方今才人相知者”,當系至順元年尚生存的作者。
今為方便計,合并為二期。
第一期從關、王到公元1300年,第二期從公元1300年到元末。
蓋鐘氏所述之第二三期,原是同一時代,不宜劃分為二。
元代雜劇,其初是以大都為中心的,其後則其中心漸移而南,至于杭州。
在第一期中,作者差不多都是大都人,或他處的北方人,南人絕少。
到了第二期,則北人漸少,而南人漸多。
然在第一期中,馬緻遠、尚仲賢、張壽卿諸人,皆系作吏于南方者。
第二期的北方人中,也有大多數與南方有關系。
如曾瑞晚年定居于杭州,鄭光祖及趙良弼,俱為杭州的官吏,喬吉甫和李顯卿,也都住于南方。
所以在實際上講來,在第二期中,北劇的中心,已經移到了南方的杭州,而不複是北方的大都了。
元大都和義門遺址 五 第一期的劇作家,以關漢卿、王實甫、馬緻遠、白樸、鄭廷玉、吳昌齡、武漢臣、李文蔚、康進之、王伯成等為最重要,而關、王、馬、白為尤著。
次之,則王仲文、楊顯之、紀天祥、張國賓、孫仲章、石子章、李好古、戴尚輔、嶽伯川、張壽卿、李壽卿、石君寶、狄君厚、李行甫、李直夫、孔文卿、孟漢卿等,也各有一二劇流傳。
《錄鬼簿》列關漢卿于第一人。
涵虛子的《太和正音譜》,對漢卿的劇本,不大滿意。
既列之馬緻遠、白仁甫、喬夢符、王實甫八九人之下,複評之道:“觀其詞語,乃可上可下之才。
蓋所以取者,初為雜劇之始,故卓以前列。
”仿佛《正音譜》排列作者次序,原是按其才情為高下,為先後的。
假如漢卿不是“初為雜劇之始”,則連這個八九人以下的地位,也得不到了。
關漢卿像 漢卿号己齋叟,大都人。
太醫院尹(《見《錄鬼簿》)。
楊維桢《元宮詞》雲:“開國遺音樂所傳,白翎飛上十三弦。
大金優谏關卿在,《伊尹扶湯》進劇編。
”關卿大約是指漢卿。
據此,則漢卿當曾仕于金。
惟其為太醫院尹,則不知為在元或在金時事耳。
陶九成《辍耕錄》,又載他與王和卿相嘲谑的事。
漢卿生平事迹之可考者,已盡于此。
楊朝英的《朝野新聲》及《陽春白雪》曾載漢卿小令套曲若幹首。
其中大都為情歌。
遊蹤事迹,于其中絕不易考。
惟漢卿有套曲《一枝花》一首,題作《杭州景》者,曾有“大元朝新附國,亡宋家舊華夷”之語,借此可知其到過杭州,且可知其系作于宋亡(公元1278年)之後不久耳。
大約漢卿于元滅宋之後,曾由大都往遊杭州,或後竟定居于杭州也難說。
他的戲劇生活,似可分為二期。
前期活動于大都,後期或系活動于杭州。
漢卿名位不顯。
後半期的生活,或并去太醫院尹之職而僅為伶人編劇以為生。
以其既為職業的編劇者,故所作殊夥。
“離了利名場,鑽入安樂窩”(《四塊玉》)蓋為不得志者的常語。
《錄鬼簿》稱漢卿為已死名公才人,且列之于篇首,則其卒年,至遲當在1300年之前。
其生年,至遲當在金亡之前的二十年(即公元1214年)。
我們假定他的生卒年份為公元1214~1300年,則他來遊杭州之年(約1280年,宋亡以後的一二年),正是他年老去職之時。
故得以漫遊于江南的故都,而無所牽挂。
漢卿作品,于小令套曲十餘首外,其全力完全注重于雜劇,所作有六十五本之多。
即除去疑似者外,至少亦當有六十本以上。
今古才人,似他著作力的如此健富者,殊不多見(惟李玄玉作傳奇三十三本,朱素臣作傳奇三十本,差可比拟耳)。
《太
一 如果我們相信傳統的見解的話,則雜劇的起源時代,是遠較傳奇為早的。
史載宋真宗(公元998~1022年)已為“雜劇詞”,但未嘗宣布于外。
宋末周密的《武林遺事》,著錄“官本雜劇段數”至二百八十本之多。
其中且有北宋人之作在内。
但這些“雜劇詞”,這些“官本雜劇段數”,是否即為後來的“雜劇”,如元人之所作的,卻是一個大疑問。
且先将那二百八十本的“官本雜劇段數”的名目細看一下。
在此二百八十本的“官本雜劇段數”中,有可考知其為“大曲”或“法曲”等組成者。
如以大曲組成凡一百零三本:其中名“六麼”者二十本,如《争曲六麼》、《扯攔六麼》、《崔護六麼》、《莺莺六麼》、《女生外向六麼》等等皆是;名“瀛府”者六本,如《索拜瀛府》、《醉院君瀛府》等皆是;名“梁州”者七本,如《四僧梁州》、《詩曲梁州》、《法事饅頭梁州》等等皆是;名為“伊州”者五本,如《鐵指甲伊州》、《裴少俊伊州》等等皆是;名為“新水”者四本,如《桶擔新水》、《新水爨》等皆是;名為“薄媚”者九本,如《簡帖薄媚》、《鄭生遇龍女薄媚》皆是;名為“大明樂”者三本,如《土地大明樂》等是;名為“降黃龍”者五本,如《列女降黃龍》、《柳砒上官降黃龍》等皆是;名為“胡渭州”者四本,如《看燈胡渭州》等是;名為“石州”者三本,如《單打石州》等是;名為“大聖樂”者三本,如《柳毅大聖樂》等是;名為“中和樂”者四本,如《霸王中和樂》等是;名為“道人歡”者四本,如《越娘道人歡》等是。
此外尚有名“萬年歡”、“熙州”、“長壽仙”、“劍器”、“延壽樂”、“賀皇恩”、“采蓮”、“保金枝”、“嘉慶樂”、“慶雲樂”、“君臣相遇樂”、“泛清波”、“彩雲歸”、“千春樂”、“罷金镫”等,或一本,或二本,或三本不等。
共凡大曲之名二十八,而其中的二十六之名,見于《宋史·樂志》所記的《教坊部》四十大曲之中。
餘如“降黃龍”、“熙州”二曲,雖不見于“樂志”,卻也有宋人之說,可證其亦為大曲。
以“法曲”組成的凡四本,如《棋盤法曲》等。
以普通詞曲調組成的凡三十九本,如《崔護逍遙樂》、《四季夾竹桃》、《賣花黃莺兒》、《三教安公子》、《三哮上小樓》、《賴房書啄木兒》等皆是。
以諸宮調組成者凡二本,即《諸宮調霸王》及《諸宮調卦冊兒》。
如此,可确知其為曲調組成者,凡一百五十餘本。
這一百五十餘本的法曲、大曲或雜曲調組成的“官本雜劇段數”(關于諸宮調見後),果即為後來的“雜劇”麼?第一,在名稱上是絕對不類的。
最早的雜劇,如元代諸作家所作的,其名稱從來不是那麼樣的以曲名作為題目的一節,附于前或附于後的。
第二,“官本雜劇段數”既題着《崔護逍遙樂》、《霸王中和樂》等等,則其所組成的曲調,當然是限于《逍遙樂》及《中和樂》等的,而元劇所用的曲調則比較複雜得多。
且更有可以使我們明了這些“官本雜劇段數”的性質的東西在。
《樂府雅詞》卷上載有一篇《薄媚》(《西子詞》)大曲,詠唱西子事,其内容性質隻是以此歌連合了舞而演唱着的西施故事,絕對不是在劇場上搬演的戲曲。
名為“薄媚”的一種大曲,其性質既是如此,則其他“六麼”、“瀛府”、“伊州”、“梁州”等等,當然也不會是兩樣的了。
王國維氏在《宋元戲曲史》裡,以《薄媚》(《西子詞》)入于“宋之樂曲”,卻将其他的“薄媚”、“伊州”等大曲當作了兩宋的真正的戲曲而讨論着,其故蓋在誤認“官本雜劇段數”為即後代的“雜劇”。
又歐陽修曾以十二首的《采桑子》連接起來,詠歌西湖景色,趙德麟曾以十首的《商調蝶戀花》連接起來,歌詠崔莺莺的故事。
此種《采桑子》、《蝶戀花》,當和周密所著錄的《崔護逍遙樂》、《四季夾竹桃》性質完全相同,我們更不能謂他們為真正的戲曲。
宋代雜劇角色雕刻 此外一百二十餘本的“官本雜劇段數”,其名目之不類戲曲,也可一望而知。
如《門子打三教爨》、《雙三教》、《三教鬧著棋》、《打三教庵宇》、《普天樂打三教》等等,是流行于宋代的雜耍。
所謂“三教”的(見《東京夢華錄》),更非真正的戲曲。
《迓鼓孤》等則亦為宋代的“訝鼓”戲,也并非戲曲。
“《天下太平爨》及《百花爨》則《樂府雜錄》所謂字舞花舞也”(《宋元戲曲史》頁七十五)。
而所謂《論淡》、《醫淡》、《醫馬》等等,也可知其為類乎雜藝的一流。
總之,像周密所著錄的這許多名目詭異,今不可盡知的“官本雜劇段數”,實非現在所謂的真正的戲曲。
其中或間有頗類“戲曲”的東西,然其産生時代恐決不會很早。
也許這二百八十本的“官本雜劇段數”中,竟連一本真正的“雜劇”也沒有在内。
《武林舊事》又載正月五日“天基聖節排當樂次”,即系所謂秩序單一類的東西,其中記載上壽、初坐、再坐時的奏樂的次第極詳。
上壽時不做雜劇。
初坐時,當第四盞之間,做着“君臣賢聖爨”雜劇。
當第五盞時,又做着《三京下書》雜劇。
再坐時,第五盞做《揚飯》雜劇,第六盞做《四偌少年遊》。
如果這些雜劇,即系今之雜劇,則在“一盞”之間,是決不會做完了全部雜劇的。
由此也可知當時所謂“雜劇”,隻不過是表演着故事或趣事或其他頌辭的歌舞雜戲而已,并不就是後來的成為真正的戲曲的“雜劇”。
至于北宋的“雜劇詞”之非真正的劇本,則更為顯然的事實。
二 宋的雜劇,怎樣才由歌舞戲一變而為真正戲曲的“雜劇”,我們已不能知道。
大約總要在南戲盛行之後。
這些雜劇本來離真正的戲曲已不甚遠,有歌唱,有舞蹈,也有角色,隻不過不曾成為“代言”體的搬演與乎插入散文或口語的對白而已。
因受了南戲的影響,于是由舞蹈而變為搬演,由第三身的叙述,變而為第一身的搬演。
其間的轉變是極快極易的。
在當時,傀儡戲甚為發達,影戲也極是流行,二者皆有話本。
雜劇之形成,或與他們也不無關系吧。
因為“雜劇”是由原來的歌舞戲變成了的,所以其結構仍帶着極濃厚的本來面目(今日所演之關漢卿《單刀會》的“刀會”一折周倉的跳舞,最可注意)。
在唱詞的結構方面,受後期的“諸宮調”的影響尤深。
我們看,主角獨唱到底的規則,和末本、旦本之分,至少總受有“諸宮調”的男女唱者的實際的支配吧。
而其套類的構成,更是全由“諸宮調”及“唱賺”的套數構成法進展而來的。
《辍耕錄》書影 陶九成的《辍耕錄》(卷二十五)又著錄“院本”凡七百餘種,其名目之複雜不可稽考,更甚于“官本雜劇段數”。
據陶九成的分類,則有:“和曲院本”凡十四種,“上皇院本”凡十四種,“題目院本”凡二十種,“霸王院本”凡六種,“諸雜大小院本”凡一百八十九種,“院麼”凡二十一種,“諸雜院爨”凡一百七種,“沖撞引首”凡一百九本,“拴搐豔段”凡九十二種,“打略拴搐”凡一百八種,“諸雜砌”凡三十種。
其中“和曲院本”一部,和周密所著的“官本雜劇段數”中的大曲、法曲組成的雜劇名目很多相同,蓋即是同類的東西。
又“打略拴搐”之中,錄及“星象名、梁子名、草名、軍器名”等等,也一望可知其絕非戲曲。
則其内容的複雜可想而知。
在其中,我們相信必有一部分的戲曲真正在内。
但決不會如王國維諸人所相信的,認為全部皆是戲曲。
九成的《辍耕錄》作于至正丙午(公元1366年),自稱“偶得院本名目載于此,以資博識者之一覽”。
則此目并非他自己之所錄的。
錄此目者似當為元代中葉前後的人。
王國維氏将此種院本皆作為金代的産物,似誤。
這些院本産生的時代當極為複雜。
有的很古遠的東西,當作于北宋的前後,如“和曲院本”的一部分。
但大多數的時代,則當在金末元初。
周密載兩宋時代的“官本雜劇段數”,其中與“和曲院本”同類的東西,多至一百八十餘本,而到了此時(即院本盛行之時),卻隻存有“和曲院本”十四種,其淩替之狀,可想而知。
就此也可知這些院本并不是很古遠的東西。
所以,雜劇的起源,最早是不能在宋、金末葉之前的。
而雜劇的來源,也是很多端的。
下表可以大略指示出其複雜的組系來: 阿斯齊洛士,今通譯埃斯庫羅斯。
更簡捷地說來,“雜劇”乃是“諸宮調”的唱者,穿上了戲裝,在舞台上搬演故事的劇本,故仍帶着很濃厚的叙事歌曲的成分在内。
但将這些不同的來源,特别是“諸宮調”,一變而創出一種新體的戲曲來的是誰呢?正如孔三傳之創作“諸宮調”,阿斯齊洛士(Aeschylus)之創作希臘悲劇,雜劇或當也是一位天才作家創作出來的罷?雜劇的出現,最早不能過于金末(約在公元1234年之前)。
又初期的雜劇作家,其地域不出大都及其左近各地。
那麼,我們說,雜劇是金末産生于燕京的,當不會很錯。
但在金末的燕京人裡,誰有創作雜劇的可能呢?王實甫麼?關漢卿麼?……時代及地域都很相符。
惟實甫創作雜劇之說,不見記載。
《錄鬼簿》将關漢卿列為“有所編傳奇行于世者”的第一人,當必有用意。
《太和正音譜》也說漢卿是“初為雜劇之始”。
又在《錄鬼簿》裡,稱高文秀為“小漢卿”,沈和甫為“蠻子漢卿”。
這種種都足以見關氏地位的重要。
我們如以關氏為創作雜劇的人物,當不會和事實相去很遠的。
三 漢卿與實甫的活動期雖大半在元代,然在金代,他們必已開始作劇。
王實甫寫《四丞相高會麗春堂雜劇》,事實全為金代的,卻以“從今後四方八荒,萬邦齊仰賀當今皇上”為結。
我們如依據于此,而主張着:此劇系實甫作于金代的話,實大有可能性。
如此說法,則金代的雜劇,至少是有幾本流傳于今世的了。
總之,金代雜劇已盛,至元代而益為發達。
我們研究元代的雜劇,而明了了他們的體制與格律,則連金代的雜劇的體制與格律也都可以相當的明了的了。
元代雜劇陶俑 所謂元代的雜劇,蓋指産生于宋端平三年(公元1234年)至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的一百餘年間的雜劇的全部;但包括着稍稍前期的著作在内,像關漢卿與王實甫的作品的一部分。
這整整一個世紀的時期,可以說是雜劇的黃金時代或全盛期。
據明初丹丘先生的《太和正音譜》所載的元代雜劇,總數凡五百六十六種。
據元代鐘嗣成的《錄鬼簿》所載的,則其總數凡四百五十八種。
鐘氏的著錄,在元末至順元年(即公元1330年)。
離元亡尚有三十餘年。
其所見當然不會有《太和正音譜》著者那麼多的。
又他們二人所載的,似都以自己所見者為限。
其未見的,當然不曾被收入。
如此看來,則元代雜劇總數,決不止于五百六十餘種之數可知。
即以此數而論,在短短的一世紀之間而有了五百六十餘種劇本的産生,換一句話,即每年有五種以上産生出來,其盛況可知!論者每以為元代白話劇與北曲的發達,實由于少數民族不懂我們的典雅的文句,故作者不得不遷就他們,而北劇因以大盛。
其實不然。
少數民族的漢語程度,本來即差,竟有許多官吏,是完全不懂得漢語的。
即懂得的,也大都是極粗淺之語。
像元曲那麼正則隽美的話語,他們一定不會明白的。
為了迎合他們而産生北劇的話,可說完全是無根之談。
我們看後來雜劇的中心點,不在元都的大都,而在宋代的故都的杭州,便可知雜劇的欣賞者,仍為漢族而非少數民族了。
《顧曲雜言》,戲曲理論與史料著作。
作者沈德符,字虎臣,又字景伯、景倩。
浙江秀水人。
本書是後人從作者史料筆記《萬曆野獲編》中摘取與戲曲有關的條目,輯錄而成。
内容包括南北曲一些作家作品的評價,以及音樂、舞蹈、小說等方面的論述與考證。
像臧晉叔、沈德符諸人,又造作元人以劇本取士,故元曲特盛之說。
沈氏雲:“今教坊雜劇,約有千本,然率多俚淺。
其可閱者,十之三耳。
元人未滅南宋時,以此定士子優劣。
每出一題,任人填曲。
如宋宣和畫學,出唐詩一句,恣其渲染。
選能得畫外趣者,登高第。
以故宋畫、元曲,千古無匹。
”(《顧曲雜言》)臧氏雲:“元以曲取士,設十有二科。
而關漢卿輩,争挾長技自見,至躬踐排場,傅粉墨,以為我家生活,偶倡優而不辭者,或西晉竹林諸賢托杯酒自放之意,予不敢知。
”又雲:“或謂元取士有填詞科。
若今括帖然,取給風檐寸晷之下,故一時名士,雖馬緻遠、喬孟符輩,至第四折,往往強弩之末矣。
”(均引《元曲選序》)這二人的話,看似有理,其實也是絕無根據的。
元人取士,誠然很雜,甚且星相醫蔔,也并有科試。
獨以劇本為科試之舉,則記載上絕無見之者。
這個強有力的證據,已足推翻他們的話有餘。
且馬緻遠的《薦福碑》、鄭光祖的《王粲登樓》之類,滿紙的悲憤牢騷,關漢卿的《窦娥冤》、《魯齋郎》等等,又都是攻擊當代官吏的黑暗的,王實甫的《西廂記》、張壽卿的《紅梨記》、石子章的《竹塢聽琴》等等,又都是濃豔夭麗之至的。
這些劇本,怎麼可以去應試呢?且五百餘劇之中,同名者絕少。
元代到底舉行了“雜劇考試”多少科?如何會有那麼多的題目呢?這都是不必辭費而可知其絕無是理的。
臧、沈二氏,隻是模糊影響地說着,恐怕連他們自己也是不必十分确信此說的。
故臧雲:“或謂元取士有填詞科。
”沈雲:“元人未滅南宋時,以此定士子優劣。
”這兩語,不啻将他們自己的全部言論都推翻。
既雲“或謂”,則他自己也是遊移不定地疑心着的了,既雲“元代未滅南宋時”有之,則滅南宋後,此填詞科必已取消的了。
何以元劇在滅南宋之後,并未稍衰呢? 以上二說,都可以說是不足信的“想當然”的元劇發達原因論。
我以為元劇發達的原因正和他們所言的相反。
第一,元劇之所以發達,當然是因為沿了金代的基礎而益加光大之的原故。
第二,正因為元代考試已停,科舉不開,文人學士們才學無所展施,遂捉住了當代流行的雜劇而一試其身手。
他們既不能求得蒙古民族的居上位者的賞識,遂不得不轉而至民衆之中求知己。
故當時的劇本的題材大都是迎合民衆心理與習慣的。
第三,少數民族的壓迫過甚,漢人的地位,視色目人且遠下。
所謂蠻子,是到處的時時刻刻的會被人欺迫的。
即有才智之人,做了官吏的,也是位卑爵低,絕少發展的可能。
所以他們便放誕于娛樂之中,為求耳目上的安慰,作者用以消磨其悲憤,聽者用以忘記他們的痛苦。
更重要的是,因了元代蒙古大帝國的建立,中外交通大為發達,城市的經濟因之而大為繁榮,又農民們的負擔似有減輕,手工業的銷售量大增,農村的經濟情況,一時似亦頗為好轉。
我們觀杜善夫的“莊家不識勾欄”一曲,便知一些其中的真正的消息。
元劇的發達,蓋不外此數因。
四 《錄鬼簿》書影 鐘嗣成的《錄鬼簿》将元劇的作者,分為下列的三期:第一期,“前輩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編傳奇行于世者”;第二期,“方今已亡名公才人餘相知者,及已死才人不相知者”;第三期,“方今才人相知者,及方今才人聞名而不相知者”。
鐘氏是書,成于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
則方今已亡的名公才人,系卒于至順元年以前者。
“方今才人相知者”,當系至順元年尚生存的作者。
今為方便計,合并為二期。
第一期從關、王到公元1300年,第二期從公元1300年到元末。
蓋鐘氏所述之第二三期,原是同一時代,不宜劃分為二。
元代雜劇,其初是以大都為中心的,其後則其中心漸移而南,至于杭州。
在第一期中,作者差不多都是大都人,或他處的北方人,南人絕少。
到了第二期,則北人漸少,而南人漸多。
然在第一期中,馬緻遠、尚仲賢、張壽卿諸人,皆系作吏于南方者。
第二期的北方人中,也有大多數與南方有關系。
如曾瑞晚年定居于杭州,鄭光祖及趙良弼,俱為杭州的官吏,喬吉甫和李顯卿,也都住于南方。
所以在實際上講來,在第二期中,北劇的中心,已經移到了南方的杭州,而不複是北方的大都了。
元大都和義門遺址 五 第一期的劇作家,以關漢卿、王實甫、馬緻遠、白樸、鄭廷玉、吳昌齡、武漢臣、李文蔚、康進之、王伯成等為最重要,而關、王、馬、白為尤著。
次之,則王仲文、楊顯之、紀天祥、張國賓、孫仲章、石子章、李好古、戴尚輔、嶽伯川、張壽卿、李壽卿、石君寶、狄君厚、李行甫、李直夫、孔文卿、孟漢卿等,也各有一二劇流傳。
《錄鬼簿》列關漢卿于第一人。
涵虛子的《太和正音譜》,對漢卿的劇本,不大滿意。
既列之馬緻遠、白仁甫、喬夢符、王實甫八九人之下,複評之道:“觀其詞語,乃可上可下之才。
蓋所以取者,初為雜劇之始,故卓以前列。
”仿佛《正音譜》排列作者次序,原是按其才情為高下,為先後的。
假如漢卿不是“初為雜劇之始”,則連這個八九人以下的地位,也得不到了。
關漢卿像 漢卿号己齋叟,大都人。
太醫院尹(《見《錄鬼簿》)。
楊維桢《元宮詞》雲:“開國遺音樂所傳,白翎飛上十三弦。
大金優谏關卿在,《伊尹扶湯》進劇編。
”關卿大約是指漢卿。
據此,則漢卿當曾仕于金。
惟其為太醫院尹,則不知為在元或在金時事耳。
陶九成《辍耕錄》,又載他與王和卿相嘲谑的事。
漢卿生平事迹之可考者,已盡于此。
楊朝英的《朝野新聲》及《陽春白雪》曾載漢卿小令套曲若幹首。
其中大都為情歌。
遊蹤事迹,于其中絕不易考。
惟漢卿有套曲《一枝花》一首,題作《杭州景》者,曾有“大元朝新附國,亡宋家舊華夷”之語,借此可知其到過杭州,且可知其系作于宋亡(公元1278年)之後不久耳。
大約漢卿于元滅宋之後,曾由大都往遊杭州,或後竟定居于杭州也難說。
他的戲劇生活,似可分為二期。
前期活動于大都,後期或系活動于杭州。
漢卿名位不顯。
後半期的生活,或并去太醫院尹之職而僅為伶人編劇以為生。
以其既為職業的編劇者,故所作殊夥。
“離了利名場,鑽入安樂窩”(《四塊玉》)蓋為不得志者的常語。
《錄鬼簿》稱漢卿為已死名公才人,且列之于篇首,則其卒年,至遲當在1300年之前。
其生年,至遲當在金亡之前的二十年(即公元1214年)。
我們假定他的生卒年份為公元1214~1300年,則他來遊杭州之年(約1280年,宋亡以後的一二年),正是他年老去職之時。
故得以漫遊于江南的故都,而無所牽挂。
漢卿作品,于小令套曲十餘首外,其全力完全注重于雜劇,所作有六十五本之多。
即除去疑似者外,至少亦當有六十本以上。
今古才人,似他著作力的如此健富者,殊不多見(惟李玄玉作傳奇三十三本,朱素臣作傳奇三十本,差可比拟耳)。
《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