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南宋散文與語錄
關燈
小
中
大
沉醉。
南宋重要的散文家,恐怕倒要首先屈指數到他呢! 四 道學家們的古文,并不怎樣重要,而他們自己也并不以此為重。
道學家們在宋代散文壇上所建立的殊勳,卻不在此而在彼。
道學家們為了談道說理的方便計,嘗以淺近平易的口語,來抒陳他們的意見。
這些意見往往為門人弟子所記下,且都是保存了原來的問答語的。
這種口語的答問體的記載,即所謂“語錄”者是。
“語錄”的來源很古。
《論語》、《孟子》都是這一類的著作。
為了宣揚佛教計,和尚們也很早的便有了語錄(唐時《神會和尚語錄》,今有亞東圖書館新印本)。
宋儒複活了“語錄”的這個體裁,大約多少總受有些和尚們的影響。
宋儒的語錄,據《宋史·藝文志》所載者,有《程頤語錄》二卷,《劉安世語錄》二卷,《謝良佐語錄》一卷,《張九成語錄》十四卷,《尹惇語錄》四卷,《朱熹語錄》四十三卷。
但實際上并不止這幾種。
周敦頤的《通書》,張橫渠的《經學理窟》,雖非問答的記錄,也甚近語錄之體。
程門立雪圖 程頤、程颢為最有影響的宋儒;他們弟子們所記的語錄,乃是宋語錄最早的一部。
這裡,楊時的故事表現了他們的求道的熱忱。
選自明刊本《儒林列傳》(西谛藏) 語錄大都談性命的大道理,論主敬或修養的工夫,頗為無聊。
但也有論學論文之語,寫得很不壞的。
姑引數例: 學者好語高,正如貧人說金,說黃色,說堅軟。
道他不是又不可,隻是好笑。
不曾見富人說金如此。
與學者語,正如扶醉人,東邊扶起卻倒向西邊,西邊扶起卻倒向東邊;終不能得他卓立中途。
問人之學有覺其難而有退志,則如之何?曰:有兩般。
有思慮苦而志氣倦怠者,有憚其難而止者。
向嘗為之說。
今人之學如登山麓,方其易處,莫不闊步,及到難處便止。
人情是如此。
山高難登,是有定形,實難登也。
聖人之道,不可形,非實難為也;人弗為耳。
顔子言: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此非是言聖人高遠實不可及,堅固實不可入也。
此隻是譬喻卻無事,大意卻是在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上。
又門人少有得而遂安者,如何?曰:此實無所得也。
譬如以管窺天,乍見星鬥燦爛,便謂有所見,喜不自勝。
此終無所得。
若有大志者,不以管見為得也。
——以上《二程語錄》 大凡人讀書,且當虛心一意,将正文熟讀,不可便立見解,看正文了,卻落深思熟讀,便如己說,如此方是。
今來學者,一般是專要作文字用,一般是要說得新奇。
人說得,不如我說得較好。
此學者之大病。
譬如聽人說話一般,且從他說盡,不可剿斷他說,便以己意見抄說。
若如此,全不見得他說是非。
隻說得自家底,終不濟事。
久之,又曰:須是将本文熟讀,字字咀嚼,教有味。
若有理會不得處,深思之。
又不得,然後卻将注解看,方有意味。
如人饑而後食,渴而後飲,方有味。
不饑不渴而強飲食之,終無益也。
又曰:某所集注《論語》,至于訓注,皆子細者,蓋要人字字與某著意看,宇字思索到,莫要隻作等閑看過了。
因說僧家有規矩嚴整,士人卻不循禮。
曰:他卻是心有用處。
今士人雖有好底,不肯為非,亦是他資質偶然如此。
要之其心實無所用。
每日閑慢時多。
如欲理會道理,理會不得,便掉過三五日,半月日,不當事。
鑽不透,便休了。
既是來這一門,鑽不透,又須别尋一門。
不從大處入,須從小處入,不從東邊入,便從西邊入。
及其入得,卻隻是一般。
今頭頭處處鑽不透,便休了。
如此,則無說矣。
有理會不得處,須是皇皇汲汲然,無有理會不得者。
譬如人有大寶珠,失了,不著緊尋。
如何會得! ——以上《朱子語類》 從這些語錄裡,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所用的口語文,是很平易淺近的。
雖不能和“詞話”的漂亮的文章相比,在使用口語文于說理文一方面,卻是有相當的成就的。
參考書目 一、《南宋文錄》有蘇州局刊本。
二、《南宋文範》清莊仲方編,有清道光間活字本,有蘇州局刊本。
三、《二程語錄》有《正誼堂叢書》本。
四、《朱子語類》有《正誼堂叢書》本。
五、《近思錄》有《正誼堂叢書》本。
六、《近思續錄》有《正誼堂叢書》本。
*** [1]陳亮見《宋史》卷四百三十六。
[2]陳傅良見《宋史》卷四百三十四。
[3]呂祖謙見《宋史》卷四百三十四。
[4]真德秀見《宋史》卷四百三十七。
[5]魏了翁見《宋史》卷四百三十七。
[6]真、魏二家文集,有《四部叢刊》本。
[7]王十朋見《宋史》卷三百八十七。
[8]《梅溪集》有清刊本,《四部叢刊》本。
[9]鄭樵見《宋史》卷四百三十六。
南宋重要的散文家,恐怕倒要首先屈指數到他呢! 四 道學家們的古文,并不怎樣重要,而他們自己也并不以此為重。
道學家們在宋代散文壇上所建立的殊勳,卻不在此而在彼。
道學家們為了談道說理的方便計,嘗以淺近平易的口語,來抒陳他們的意見。
這些意見往往為門人弟子所記下,且都是保存了原來的問答語的。
這種口語的答問體的記載,即所謂“語錄”者是。
“語錄”的來源很古。
《論語》、《孟子》都是這一類的著作。
為了宣揚佛教計,和尚們也很早的便有了語錄(唐時《神會和尚語錄》,今有亞東圖書館新印本)。
宋儒複活了“語錄”的這個體裁,大約多少總受有些和尚們的影響。
宋儒的語錄,據《宋史·藝文志》所載者,有《程頤語錄》二卷,《劉安世語錄》二卷,《謝良佐語錄》一卷,《張九成語錄》十四卷,《尹惇語錄》四卷,《朱熹語錄》四十三卷。
但實際上并不止這幾種。
周敦頤的《通書》,張橫渠的《經學理窟》,雖非問答的記錄,也甚近語錄之體。
程門立雪圖 程頤、程颢為最有影響的宋儒;他們弟子們所記的語錄,乃是宋語錄最早的一部。
這裡,楊時的故事表現了他們的求道的熱忱。
選自明刊本《儒林列傳》(西谛藏) 語錄大都談性命的大道理,論主敬或修養的工夫,頗為無聊。
但也有論學論文之語,寫得很不壞的。
姑引數例: 學者好語高,正如貧人說金,說黃色,說堅軟。
道他不是又不可,隻是好笑。
不曾見富人說金如此。
與學者語,正如扶醉人,東邊扶起卻倒向西邊,西邊扶起卻倒向東邊;終不能得他卓立中途。
問人之學有覺其難而有退志,則如之何?曰:有兩般。
有思慮苦而志氣倦怠者,有憚其難而止者。
向嘗為之說。
今人之學如登山麓,方其易處,莫不闊步,及到難處便止。
人情是如此。
山高難登,是有定形,實難登也。
聖人之道,不可形,非實難為也;人弗為耳。
顔子言: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此非是言聖人高遠實不可及,堅固實不可入也。
此隻是譬喻卻無事,大意卻是在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上。
又門人少有得而遂安者,如何?曰:此實無所得也。
譬如以管窺天,乍見星鬥燦爛,便謂有所見,喜不自勝。
此終無所得。
若有大志者,不以管見為得也。
——以上《二程語錄》 大凡人讀書,且當虛心一意,将正文熟讀,不可便立見解,看正文了,卻落深思熟讀,便如己說,如此方是。
今來學者,一般是專要作文字用,一般是要說得新奇。
人說得,不如我說得較好。
此學者之大病。
譬如聽人說話一般,且從他說盡,不可剿斷他說,便以己意見抄說。
若如此,全不見得他說是非。
隻說得自家底,終不濟事。
久之,又曰:須是将本文熟讀,字字咀嚼,教有味。
若有理會不得處,深思之。
又不得,然後卻将注解看,方有意味。
如人饑而後食,渴而後飲,方有味。
不饑不渴而強飲食之,終無益也。
又曰:某所集注《論語》,至于訓注,皆子細者,蓋要人字字與某著意看,宇字思索到,莫要隻作等閑看過了。
因說僧家有規矩嚴整,士人卻不循禮。
曰:他卻是心有用處。
今士人雖有好底,不肯為非,亦是他資質偶然如此。
要之其心實無所用。
每日閑慢時多。
如欲理會道理,理會不得,便掉過三五日,半月日,不當事。
鑽不透,便休了。
既是來這一門,鑽不透,又須别尋一門。
不從大處入,須從小處入,不從東邊入,便從西邊入。
及其入得,卻隻是一般。
今頭頭處處鑽不透,便休了。
如此,則無說矣。
有理會不得處,須是皇皇汲汲然,無有理會不得者。
譬如人有大寶珠,失了,不著緊尋。
如何會得! ——以上《朱子語類》 從這些語錄裡,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所用的口語文,是很平易淺近的。
雖不能和“詞話”的漂亮的文章相比,在使用口語文于說理文一方面,卻是有相當的成就的。
參考書目 一、《南宋文錄》有蘇州局刊本。
二、《南宋文範》清莊仲方編,有清道光間活字本,有蘇州局刊本。
三、《二程語錄》有《正誼堂叢書》本。
四、《朱子語類》有《正誼堂叢書》本。
五、《近思錄》有《正誼堂叢書》本。
六、《近思續錄》有《正誼堂叢書》本。
*** [1]陳亮見《宋史》卷四百三十六。
[2]陳傅良見《宋史》卷四百三十四。
[3]呂祖謙見《宋史》卷四百三十四。
[4]真德秀見《宋史》卷四百三十七。
[5]魏了翁見《宋史》卷四百三十七。
[6]真、魏二家文集,有《四部叢刊》本。
[7]王十朋見《宋史》卷三百八十七。
[8]《梅溪集》有清刊本,《四部叢刊》本。
[9]鄭樵見《宋史》卷四百三十六。